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鶴壁10種最著名的特產

排行榜 閱讀(1.69W)

10、小河白菜

鶴壁10種最著名的特產

據記載,早在明朝成化年間,浚縣小河白菜就受兵部尚書王越的推薦,被作爲貢品送往京城,成爲宮廷美味。小河白菜瓷實健碩、色澤潤雅、營養豐富,享有“菜中之王”的美譽,主要產於浚縣小河鎮崔堡、王灣、申灣、梨園、前下灘、後下灘、張劉莊等村,現已成規模產業。

“大碾蘿蔔香菜蔥,小河白菜進北京”。 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浚縣人王越(字世昌),出將入相,文武全才,歷經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代,官至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王越“內行交際,實也卓絕,磊磊落落,家無餘財”(《明史》第一百五十六卷列傳五十九《王越傳》),在和王公大臣們交往中,無以饋贈,便將家鄉特產小河白菜作爲禮物,讓通遼們品嚐。小河白菜口感好、湯渾、纖維細、營養豐富,絕然沒有普通白菜墊牙或絲絲縷縷那種感覺,讓吃過他的人難以忘懷,一時間小河白菜風靡全城。而且王越“睦族敦就,周窮恤貧,援接卑幼,如恐不及:,對家道貧窮者,也以白菜蘿蔔接濟。朝野上下,宮廷內外,對小河白菜的讚譽衆口一詞。上至王侯將相,下到平頭百姓,無不以吃上小河白菜爲榮光。有次御膳房大總管轉赴浚縣小河進行實地考察,逐下旨欽定小河白菜爲貢品,每年通過衛河漕運至天津衛,在送往北京城,這纔有了小河白菜進北京”的歷代傳唱。

9、角場營元宵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黎陽鎮角場營村有470餘戶村民,是遠近聞名的元宵之鄉。場營村元宵色澤潔白,無雜點,形狀渾圓,柔軟細嫩、皮薄餡兒多、味道甜美,吃到嘴裏鬆軟細膩,有一種清香。元宵餡濃稠香軟,細小的微粒在入口即化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定的咀嚼感。元宵皮口感細膩黏糯,有彈性。而質量差的元宵入口粗糙缺乏彈性,無明顯的流感,口味常常過於甜膩或者油味過重。現在,角場營元宵越來越有名,銷往全國各地。被農業部評爲“全國一村一品”。

8、無核蜜棗

原料配方

乾紅棗50千克 綿白糖30千克 檸檬酸100克

製作方法

選料:選用成熟、豐滿的紅棗,以河間出產的雞心棗、灰棗爲最佳。特點是離核的灰棗,製成無核蜜棗後,色澤紅潤,柔韌香甜。加工前需將乾紅棗挑揀分類,剔除黴、斑、爛棗。

去核:將直徑爲6~8毫米(約等於棗核的橫徑)的鐵管一端磨至鋒利,從棗的一端扎進去,拔出時,將棗核帶出。連續操作,棗核則從鐵管的另一端不斷頂出。也可用去核機將棗核捅出。

浸泡:將去核的棗果倒入溫水中泡洗20分鐘,目的是洗淨污物和使棗皮展開,在煮制時浸糖均勻,色澤一致(浸泡時間可根據棗果的乾溼程度而定,泡至皺紋全部展開時即可)。

煮制:將25千克清水,17.5千克綿白糖加熱煮沸,配成濃度爲55%的糖液;將處理好的棗果,用文火煮沸40分鐘左右,再加入12.5千克,綿白糖並加入30克檸檬酸,煮沸20分鐘左右,煮至棗果呈透明狀,質地柔軟時爲止。

浸漬:將煮好的棗果連同糖液一起倒入大缸,靜置糖漬48小時左右,至棗內部滲滿糖液爲止。

攤晾:從缸中撈出棗果,瀝淨多餘糖液,攤放在竹蓆上,棗坯厚度不要超過4釐米,攤晾12小時左右,使棗坯外表的水分蒸發掉一部分。

烘乾:將經攤晾後的棗坯擺放在烘盤或竹屜上送至烘乾室烘製,烘房溫度應控制在50℃左右。經30分鐘預熱後,將烘房溫度逐漸升高到80℃左右,繼續烘製28~30小時,待棗坯外皮產生均勻的皺紋,手握棗坯有頂手的感覺時,即可取出。棗坯也可放在陽光下進行曬制。曬制的方法是:白天在陽光下曬,晚上則要收起,以免沾上露水或被雨淋。5~6天以後,可將棗坯分成大、中、小三類,分別攤放在竹蓆上,再曬10天左右(棗大或陽光不足,曬的時間要長些;反之,曬的時間則可短些)即可收存。

包裝:將烘乾的蜜棗經挑選、分類後即可包裝製成產品。

產品特點

色澤棕紅透明,果形整潔一致,含糖飽滿,氣味香甜。

7、淇縣竹筍

產地:中國河南淇縣。

品種:竹分多個品種,有義竹、實心竹、壽星竹、線竹、水竹

6、浚縣石雕

浚縣石雕石刻業歷史悠久、名家輩出,能工巧匠曾參加過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中山陵等多處著名建築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產品有牌坊、獅、羊、碑等50餘種,遠銷國內外。浚縣石雕是歷史悠久的漢族雕刻工藝品。它遺存豐富,有存東漢畫像石,後趙大石佛,唐代千佛洞、宋代蟠龍巖、明代恩榮坊,清代作品留有數十處。這些作品形態逼真,各代風格迥異,獨具特色,藝術價值很高。目前石雕匠人擅長製作石人、石馬、石羊、石獅子等工藝品,石獅子具有典型的民間風格,曾在廣交會上展銷、頗受歡迎。

元明時期,儒商始祖端木子貢故里河南浚縣的特產花斑石即被皇帝視爲奇石選作貢品,成爲皇宮和帝王陵寢的建築石材而被大規模開採。浚縣石刻和石雕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被認爲是中原地區石刻和石雕藝術的源頭。浚縣的後趙大石佛、北齊造像碑、唐代千佛寺、明代恩榮芳、歷代碑碣和摩崖,以及南京中山陵、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無不閃耀着浚縣勞動人民的智慧光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浚縣石雕石刻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盛行於唐、宋、明、清,是豫北石雕石刻的發源地。北京故宮、開封龍亭、南京中山陵、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歷史博物館都有浚縣屯子鎮的石雕產品。1973年在鄭廠村西發掘出土的漢畫像石,其精湛的圖案雕刻刀法,就是對屯子悠久的石雕石刻文化的最好證明。1924年修建南京中山陵時,鄭廠村50多名藝人在南京雕刻達一年之久;南京中山建國大綱,長江、黃河源頭標誌碑,唐古拉山山口標誌碑也出自鄭廠石雕藝人之手。1958年全國工藝能手雲集北京,在東郊大理石場參加雕刻比試,他們出手非凡,譽滿京城,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1年爲湖南瀏陽市生產的“十二生肖坊”工程榮獲國家魯班獎,並被瀏陽市申請爲專利產品。2005年,浚縣石雕城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爲“河南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5、邵原蘋果

品種簡介:特徵特性:該品種適應性強,樹勢健壯,樹冠較大,冠內枝條突出,新梢長;葉片中大、較薄,呈長橢圓形;花朵較大,淡粉紅色,一般花序4-5朵;結果早,採前不裂果,無落果現象。富士蘋果品質高,果面底色黃綠,着鮮紅條紋或全濃紅色,肉脆汁多,味甜,香氣濃郁,食之爽口,可溶性固形物質含量達13-15%,果實個大,平均單果重200克以上,最大果重達600克,耐貯藏,市場競爭力強。

4、王屋黑李

濟源市王屋山鐵山、橋後兩村1999年引進栽植美國黑李200畝,2001年進入市場後,深受客商青睞,市場價格5-6元/公斤,畝產500公斤左右,畝收入可達2500至3000元左右。

3、淇河鯽魚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1. 外在感官特徵:體寬背厚,個大肉肥鱗被完整,色澤金黃或銀白。2. 內在品質指標:;含肉率70%以上,肌肉蛋白質含量18%以上。氨基酸總和18 %以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3. 安全要求:淇河鯽魚養殖生產過程嚴格執行NY/T5293-2003《無公害鯽魚養殖技術規範》;質量安全標準執行NY5292-2004《無公害食品鯽魚》。淇河鯽魚爲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2、淇河纏絲鴨蛋

是淇縣和淇濱區的淇河沿岸賀家、許家溝、朱家一帶所產的一種鴨蛋。此特定水域所生產的鴨蛋非同一般,個大,雙蛋黃,煮熟後,蛋黃呈黃紅色,切開可見內有纏繞着的一圈圈不同的色環,由外及裏繞着中心,故稱“纏絲鴨蛋”,有“金絲伴銀線,精品纏絲蛋”之美譽,纏絲鴨蛋含微量元素,營養獨特,口感細膩,鮮而不腥,與普通鴨蛋相比,蛋白質含量高13.8%,脂肪含量低於1.72%,鈣高4.6倍。傳說這是因爲鴨子吃淇河鯽魚所致,在明清時其曾被列爲貢品, 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萬國商品賽會上廣爲傳揚,2002年在北京舉行全國商品展銷會上初被列爲“中國名貴特產”。

地域範圍

淇河纏絲鴨蛋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爲:東經114°10′43″~114°17′02″,北緯35°30′07″~35°47′31″地理座標所屬的河南省淇河流域鶴壁市境內水域。以淇濱區的許家溝段、淇縣的賀家、王灘、皇王廟河段爲主,全長50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1. 外在感官特徵:打開蛋殼將蛋清連同蛋黃倒入白色容器中,晶亮透明的蛋清裹着蛋黃猶如裹着一層素絹的紅太陽、橘紅鮮豔。煮熟剝殼後用絲線拉成兩半,蛋清可層層剝離,蛋黃截面呈現出像樹木年輪樣的彩環,一圈紅色,一圈黃色,紅黃相間如綵線纏繞,故稱纏絲鴨蛋。食之無腥味,口感很筋,香而不膩。2. 內在品質指標:纏絲鴨蛋含粗蛋白14.3%,粗脂肪12.85%,粗灰粉1.12%,無氮浸出物0.69%,鈣0.17%,磷0.19%。與普通鴨蛋的營養成份(粗蛋白13%,粗脂肪14.5%,粗灰粉1.0%,無氮浸出物0.56%,鈣0.037%,磷0.276%)相對照,纏絲鴨蛋屬高蛋白、高鈣、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保健食品。 3. 安全要求:淇河纏絲鴨蛋生產嚴格執行NY5144-2002《無公害食品鹹鴨蛋》,GB2748-2003《鮮蛋衛生標準》,GB7718《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

1、浚縣泥咕咕

浚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爲鶴壁市所轄。據《資治通鑑》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當時浚縣稱黎陽),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得楊圯屯村名。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會捏泥人,爲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浚縣泥塑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釐米,小的只有4至5釐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黎陽鎮楊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產地。

浚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其製作工具很簡單,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製作者利用這些器具,經過和水、捶制等工序,將當地的黃膠泥塑成作品,然後蘸上松香(現改爲墨汁)、洋顏色(現改爲水粉顏料)、用自制的麻筆(現改爲毛筆)在塑型坯上塗繪,多以黑色爲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豔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層,放入高與寬約一米左右的磚砌小土窯焙燒。泥咕咕作品主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

浚縣泥咕咕歷史久遠,有着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緻,深受廣大羣衆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爲歷史的活化石。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學峯、王安田、宋學海等人,但現代的年輕人不願再繼續學習這門手藝,傳統手藝後繼乏人,逐步失傳,亟需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