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2.12W)

經過教學反思可以增強老師的自我指導能力,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思考的一種有效手段,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篇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1

這節課我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一、在導入階段,我出示遊樂園主題圖來創設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並有意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髮現加數都相同的加法,爲理解乘法的意義做好鋪墊。

二、在探究新知階段,我設計擺小棒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交流能力,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生生、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學生在動手觀察思考的活動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取新知識,感受成功的體驗。同時又讓學生體驗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進一步溝通了相同數相加與幾個幾相加之間的內在聯繫。

三、在鞏固練習階段,做一做和遊戲來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體現了學生快樂中學習,印象更爲深刻。其中更重要的是通過“找不到朋友”來強化“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

四、在拓展延伸階段,通過聯繫生活中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乘法。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地方:

1、由於國小數學課堂授課經驗的不足,我沒能很好的組織課堂部分環節,如學生討論次數的過多,一些不必要的討論造成時間的拖延。

2、在探究新知階段,前半部分時間的拖延影響了這一環節從相同數相加過渡到乘法時太過倉促,沒能按預先的設計實施課堂。

3、在動手樂園這個環節,學生根據擺小棒的情況列各加法算式時,算式的對比不夠強烈,不夠全面,對乘法的引出沒有一個思維的碰撞過程,而是教師直接口頭引出乘法。乘法的過渡引出本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環節,但還是由於時間限制,只能草草收兵。

4、在學生感知乘法過程,由於事先給學生的定位太高,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乘法的基本意義。

5、我和學生的語言都出現了不少的漏洞,我的數學語言不夠準確,而學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我在今後的課堂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2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是乘法的起始課,是進一步學習乘法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相同加數連加。因此,本節教材是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認識到相同加數連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我注意到新教材的編排與以前的教材有了變化,本節教材通過遊樂園的主題情景圖,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這一因素引導學生學習乘法。首先,我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列出相同加數連加的加法算式。通過觀察,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接着引導學生比較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點,得出“相同加數”和“幾個幾”的概念,爲乘法的引入做準備。

接下來,老師結合七個二相加的加法算式,講解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並教讀法,讓學生反覆讀幾遍加深印象。然後讓學生把其餘的連加算式都改寫成乘法算式,每改寫一個都要複習相同加數和幾個幾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哪個書寫起來快,從而發現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老師進行小節。接下去做習題鞏固,把加法改成乘法,在掌握乘法的基礎上,認識各部分名稱!

在教學中,老師能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培養學生觀察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搶答的方式記憶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做練習時注重讓學生說清算理。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通過做練習,老師發現學生對乘法的意義理解得不透,說明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對乘法意義體驗不足,可以讓學生自己再說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講清楚每個加法算式表示的是幾個幾相加,通過加數不斷的增多,發現寫起來很不方便,這樣的話引出乘法,利於學生對乘法這種簡便形式的理解,同時也能進一步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算法”意義的理解。

另外,對於低年級孩子的聽講狀態,教師還應該採取一些激勵手段,調動學生聽講的積極性,提高聽講效率。繼續培養學生說完整話的能力。在做乘法練習的時候,把本節課的不足彌補回來,可以讓學生自己舉例並多說表示“幾個幾”的意義。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3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實驗教材強化了幾個幾的實際含義,簡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讀法(不再區分乘數與被乘數,“×”讀作“乘”等),刪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義、“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等抽象用語)。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列了一節 乘法的初步認識 ,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與乘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我認爲整個設計思路應該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教學時我一直讓學生一個幾,兩個幾,三個幾這樣數,在數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幾個幾,很容易地看到圖就用這樣的方法去數,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不會混餚。但是由於過於“扶着學生”學本領,而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發現,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認識”,思緒萬千,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爲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4

二年級數學第五單元《森林裏的故事》的內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爲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麼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隻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後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隻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然後我又通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麼是平均分以後,在後面的這幾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着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蔔、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於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麼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現了什麼?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一環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學很有意思,樂於產生更多的數學問題。

四、樂於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麼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於幫助別人,因爲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後,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通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後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5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內容雖然簡單,學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很難理解“角”這一抽象的概念。針對這一學情,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引出角、認識角、比較角、畫角。經過一堂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比較好的地方。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我先讓學生大膽猜一猜卡片後面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猜到的呢?一方面,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挖掘學生關於角的原有的認知經驗。學生會從已經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發,正確猜測。接着,讓學生大致地向老師比劃角的形狀,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緊接着,觀察情境圖,說說看到了什麼,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畫面中的角。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供適當的材料,注重體驗感悟,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角,折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化難爲易,拓展思維

比較角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在轉動活動角的時候,要求學生按老師要求,把活動角由最小變大再變大,原本設計是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學生突然說到,變成直線了,沒有角了。這時,我抓住學生地提問,反問角的本質是什麼?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那現在這個形狀,有沒有頂點,有沒有兩條邊呢?答案是有的。學生在活動中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又適當滲透平角的知識,以及鞏固角的本質。

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 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在找生活中的角,學生的回答侷限在書,桌子,黑板和窗戶等長方形物體表面上,老師引導不夠,學生思維沒有很好的擴散開來。找角的特徵時,老師意在引着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2、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自己有時說話不夠簡練,點撥不夠巧妙,調控力發揮不夠,耽誤了些時間,從而出現課堂的前鬆後緊。在課堂最後一環節畫角過程中,由於時間比較緊,儘管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我再點評和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但整體感覺在這一環節上有點心急。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6

1、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學生擺小棒並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後,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後面講兩個因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後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迴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後,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從這節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於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2、教學難點把握不好。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國小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篇7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教材在編排通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繫,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於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唯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鞏固練習時,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課,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範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