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63W)

完成教學反思能夠提升我們的自我批評能力,作爲一名老師,大家需要不斷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6篇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篇1

公因數和公倍數的學習是五下教材的兩個重要概念,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作了化解難點,個別擊破的辦法,如何教學好這節內容,我在這次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間的結構鏈,形成條理化。 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倍數——公倍數——最大公倍數

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與交流活動中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爲應特別注重概念間的系列反應,如倍數和因數是前面所學內容,新內容要在此基礎上生根,必須複習舊知,聯繫生活,學習新知,圍繞“公”,理解公倍數與公因數的概念,最小公倍數則通過實際生活中如第25頁公交發車問題或參加游泳問題,來引發就是求最小公倍數來解決問題,最大公因數則通過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來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學生對概念間的關係理解,從而形成條理化。

2、 有效設計複習引入的問題串,引發思維性。

由6和8的因數有哪些?引起學生回憶怎麼求一個數的因數?(一對一對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後發現它們有1和2是相同的,即爲公因數,用集合圖(韋恩圖)可以形象地描畫出來,那麼公因數有什麼作用呢?

引出改編後的例3,要把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剪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沒有剩餘,有多少種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種?

學生探究後發現,正方形的邊長爲1釐米、2釐米、3釐米、6釐米,反思:爲什麼?邊長與12釐米和18釐米有什麼關係?

從而想到18的因數有哪些,12的因數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數即爲剪下的正方形的邊長,而6則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最大的數,即爲最大公因數,到這裏實際解決了例4。

再次提問:因數是怎麼求的?公因數是什麼意思?最大公因數是什麼意思?怎麼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回到教材,自學教材,思考問題。 3、 有效使用教材與教輔資料,提高達成性。

什麼時候閱讀教材,例題等主體部分看不看?練習部分怎麼用?都值得我們每節課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數的教學中,我既不完全脫離教材,又適當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教材在課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兩道例題與習題10的展示與使用,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境界中,既學習了例題,又學習了新知,還不完全相同。爲不讓

學生陌生,共同探討之後又讓學生回到教材,仔細閱讀教材,尋找教材重點、難點,作好標記,可以當堂又經過了初步的複習。

書後的練一練以及練習五1-5題,由淺入深,重點訓練學生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無需改編,原題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練習,當堂鞏固所學新知,結合練習適當進行拓寬與技能的強化,可以直接實現當堂清。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篇2

一、教材與知識點的對比與區別。

1、對比新版教材知識設置與傳統教材的區別。有關數論的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內容但教材在傳承以往優秀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無論是從宏觀方面——內容的劃分還是從微觀方面——具體內容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因數與倍數”的認識與原教材有以下兩方面的區別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乘法算式來導入新知。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瞭解編者意圖才能夠正確、靈活駕馭教材。因此我通過學習教參瞭解到以下信息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在已經能夠區分整除與餘數除法對整除的含義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

2、相似概念的對比。1彼“因數”非此“因數”。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與以前所說的“約數”同義說“x是x的因數”時兩者都只能是整數。2“倍數”與“倍”的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我們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們在求一個數的倍數時運用的方法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這裏的“幾倍”都是指整數倍。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範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爲規定的一個範圍因此對於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麼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範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範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爲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於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導入法先複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說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麼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髮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其本身。

因數和倍數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由於知識較爲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密切聯繫生活中的數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

今天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能力。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倍數與因數的關係,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我改變了例題,用杯子翻動的次數與杯口朝上的次數之間的關係,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爲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接受,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4)設計有趣遊戲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譬如“找朋友”遊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我手裏拿了5、17、38幾張數字卡片,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是哪些數的因數,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老師出示卡片的倍數或因數就可以站起來。最後問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出示地卡片應該是幾,找的朋友應該是倍數還是因數?學生面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篇3

?公倍數和公因數》的教學已接近尾聲,但練習反饋,部分學生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錯誤百出,細細思量,用課本上列舉的方法,真的很難一下子準確找到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數,有學生寫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數有學生寫5。……而且去問問學生找兩個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或者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感受,他們都說“煩”,“很煩”,“太麻煩了”。

在瞭解了學生的感受以後,我又重新通過練習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況:(1)兩個數是倍數關係的,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其中較大的一個數,最大公因數是其中較小的一個數;(2)三種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兩數乘積的情況(“互質數”這個概念學生沒有學到):①兩個不同的素數;②兩個連續的自然數;③1和任何自然數。

另外,我又結合教材後面的“你知道嗎?”,指導了一下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在完成練習時,讓學生根據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給學生結合題目中兩個數的特點,自主選擇方法的空間,學生比較喜歡。

想來想去,還是真得很懷念舊教材上的“短除法”。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篇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一樣。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此刻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透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於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後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來幫忙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係和朋友關係來說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只能造句爲“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忙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帶給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透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必須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帶給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透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我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後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就應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簡單,教學設計儘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我教學後的一點感悟。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篇5

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密切聯繫生活中的數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

今天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能力。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倍數與因數的關係,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

我改變了例題,用杯子翻動的次數與杯口朝上的次數之間的關係,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爲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接受,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4)設計有趣遊戲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譬如“找朋友”遊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我手裏拿了5、17、38幾張數字卡片,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是哪些數的因數,,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老師出示卡片的倍數或因數就可以站起來。最後問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出示地卡片應該是幾,找的朋友應該是倍數還是因數?學生面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篇6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一節重要的數學概念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爲抽象,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內涵,並靈活地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達到課堂的高效,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領會意圖,做到用教材教。

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重要的是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每個細節都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3行飛機,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兩個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給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的概念。這樣做目的有二:一是滲透了從乘法算式中找因數倍數的方法,二是利用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明確的看到因數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但這樣做仍不夠開放,我是這樣做的:課始並沒有出示主題圖,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有12架飛機,你可以怎樣去排列?”學生除了能想到圖中的兩種排法還能得到第三種,這樣做是用開放的問題做爲誘因,使學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個算式,而這些算式不僅能夠清晰地體現因數倍數間的關係,更是後面“如何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滲透和引導。看來靈活的運用教材,深放領會意圖,才能使教學更爲輕鬆、高效!

二、模式運用,做到靈活自然。

模式是一種思想或是引子,面對不同的課型,我們應該大膽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機械的。只要是能促進學生能力形成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爲要運用模式而把它們淡化,反之,應該想方設法,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

如本課中例1是“求18的因數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數有哪些”教材的設計已經能夠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軌跡,那我們何不通過一句簡短的過渡語讓學生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呢?而沒有必要非要設計出兩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讓學生對比着去感受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學例1再學例2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髮現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這纔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發現比引導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