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

教師文案 閱讀(2.44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一定要經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閱。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1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本課設計主要採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時間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的。

1、激趣導入,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

在上課的.開始,就讓學生以遊戲的形式讀兒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從而提示學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同時讓學生輕鬆愉快的進入課堂學習氛圍。

2.複習與思考。

複習題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舊知識的矛盾點,爲學生猜想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同時設計成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了課標中的理念: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3、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除了學生自己的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資料外,我還讓他們用不同的單位計量同一個圖形的面積。如:對小一些的用分米和釐米爲單位分別測量,如課桌、寫字檯等;對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測量,如教室、住室等,測量後再分別計算出面積。4.解決問題,實踐應用。

學生探究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我把導入時的問題設計成第一道練習,將20平方分米直接轉化成平方釐米,學生在這時已經可以解決了,通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的將問題加以解答,是對知識的一次實踐應用。這種“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作業:1平方米=()平方釐米,有一定的難度富有挑戰性,同時又是對原有知識的`綜合利用。讓學生利用知識的融會貫通,應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儘量採用以學生爲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2

秋去春來,短短的一學期教學工作又結束了,在這繁忙而充實的一學期中,我感觸較多,現將本期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得失作一個反思。

本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級,教材用的是西師版的新教材,還沒有上課之前就聽別的老師說,西師版教材較難,不好把握,這對於缺乏教學經驗又第一次接觸西師版教材的我來說,還真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本期的教學任務較繁重,其中知識點包括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旋轉與平移、方向與位置、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年、月、日的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以及統計初步與不確定現象。其中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是本冊的重點,年、月、日的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又是本期的又一難點。

教學之前,我充分的備好課,同時我深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好課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由於接手本班瞭解到學生的整體成績較差,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礎知識的傳授作爲我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同時,也爲優秀的學生作好“能量”的儲備。

教學之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願意學習數學,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利用多種自制教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摺,畫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待優生,我充分讓他們吸飽、吃夠;對待中等生,我讓他們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特別是對待差生學習積極性不較高,我更加的重視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

教學之後,我基本做到每課教學後立即反思,每單元反思,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優點,克服不足,同時,積極學習其他有經驗的教師的優秀經驗,聽他們的課,有什麼教學中的困惑去請教他們。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氛圍有所加強,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基本會積極主動的學習。

由於經驗的缺乏,在教學工作中仍會有許多不足,感覺時間“少”、任務重,對待差生的輔導仍有待加深,課堂40分鐘的效率不夠高,小組合作仍有待加強,沒有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個別差生缺乏與他人的合作的意識等。

在下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克服我的不足,關心每一位學生,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集體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數學,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3

加強估算是新課程對國小數學計算教學改革提出的一項要求,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第二輪,我們對估算的認識可能還沒有真正到位。估算教學的核心在哪裏?估算教學中估算意識與估算方法孰輕孰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整個教學環節本着“簡約不簡單”的原則,力求完成目標,解決難點。儘管課堂上感覺線條比較流暢,估算方法及估大估小的問題解決得比較到位,但我心裏總感覺少了點什麼。學生估算思想的滲透沒有落實到位。換言之,估算方法的強化,弱化了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有種“爲了估算而估算”的味道。

通過情境創設培養學生估算意識. 本課一開始就出示種樹的活動圖片,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四年級大約植樹多少棵?然後提問:解決這個問題,你選擇什麼計算方法。學生回答:估算。如果我能馬上引導:爲什麼?那麼可能孩子就會留意:題目只是要求一個大約的數值,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這樣可能會對學生的估算意識起到引導的作用。

讓學生自學,再通過個人與個人的交流、小組內的交流、小組和小組的交流到最後全班師生的集體交流使學生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並且在交流中達成對於最符合實際的估算方法的認可。

在練習設計上滲透估算思想。我感覺孩子對“估大、估小”有比較清晰地認識。而在解決問題環節,我認爲處理的不太好,尤其是最後一道題目:階梯教室的座位夠坐嗎?當時,在課堂上,我就發現,95%的孩子用筆算的方法進行判斷,這在幾次試講過程中沒有發現類似情況。其實,現在想想,這是多好的課堂生成的資源啊。但由於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的欠缺,沒有好好抓住這個沒有預約的精彩點。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就是爲了估算而估算,而這種認識的根源在於估算思想的滲透不到位。其實真正的估算教學是一種思想教學,而不僅僅是教學方法。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思想的滲透則尤爲重要。所以,我的教學過程,還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出發,如購買門票、購物付錢、活動經費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估算的意義,使他們體會到估算就在我身邊,感受到估算的實用性,激發估算的興趣,積累估算的策略,培養估算的意識。然後,在估算過程中重視引導,鼓勵算法多樣化,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瞭解他人的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並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而這些情境的利用,既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也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這不恰恰就是估算意義的所在嗎?對於估算,很多同行們是“想說愛你不容易”,但如果我們能對估算的意義、估算的價值、估算的策略進行深入的學習領會,那麼估算,一定會成爲師生思維火花碰撞的一個亮點。

這節課在相互交流這個環節中,我發現有幾個學困生很少開口發言和回答問題,他們總是怕說錯了別人會笑話他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留意這幾個學困生,把每一節課中比較簡單、容易的問題讓他們來回答,讓他們樹立起能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4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圍繞“創新教學”這一主題,爲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我爲我這40分鐘的教學作了如下幾方面的創新設計:

1、在教法上運用"學生猜想。動手操作,發現規律,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後在驗證兩個面積公式,並在理論的指導下做練習,這樣學既注重了讓學生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又發展與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學法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觀察討論,自己總結概括,做到了“學生能操作的老師不示範,學生能敘述的老師不代替。”

3、在最後的鞏固發散環節,挖掘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運用智慧爺爺的話,激勵學生。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我認爲沒有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遠不如我在本學校上課的效果。課上,孩子們充分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體作用。從開始用面積單位拼長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師生共同驗證並理解了“爲什麼長方形的面積是由長×寬和爲什麼正方形的面積是由邊長×邊長得來的”道理。孩子們都主動去動手、思考,思維始終處在亢奮狀態。他們不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欣慰,還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他們不僅自己探索出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方法,而且還明白了爲什麼要用長×寬去求長方形的面積,可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遷移類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們的出色表現體現在他們動手操作自己測量物體表面的長和寬來計算面積,。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我欣喜地發現,我們的學生再也不是爲學數學而學數學了,數學已經成了他們接觸生活、瞭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鐘也留給我一些遺憾。爲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儘可能的發揮,我在設計時都是給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於緊張,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而且老師包辦代替了。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5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營造寬鬆環境,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前導入中,我就以拍手遊戲告訴學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課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間的合作纔能有成功。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安全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二)創設情景,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而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

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三)、任務驅動,激活思維,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我把兩張紙藏起來,告訴孩子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爲格子一樣大的話,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怎麼辦?我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定統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強化學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釐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6

今天的課堂,因爲內容比較簡單,所以,課堂非常順利。

上課了,我先講解昨日的節節清試卷。本來不準備這一節開始就講練習。可是,不講,沒有辦法對年月日中的平年閏年做以了結,於是,那就講吧!在講的過程中,有5個男生不聽講,我讓他們搬着凳子坐到講臺前,我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題講完了,我準備再讓學生做一遍,一會第3節,原題再來一遍,看有多少100分的。這是第一次節節清,我給了基礎分86分,明確告訴學生這是給你認真上課積極發言的獎勵,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把卷子上的14分得到,你就是100分。學生很受鼓舞。都表示下一次一定可以得100分的,一會第三節課就做,一定要讓孩子體驗到高分的感覺!學生纔可能對數學感興趣!

正式開始上課了。我先出示數學書上的圖,讓學生寫時間。大部分學生認識時間,認識鐘錶,完成的很快。我轉了一圈,指導了幾個。小組內互相幫忙對對答案。接着,瞭解時分秒的換算進率。又引出24時是一天。接着我指出8幅圖中有3個表示12點,如果不說清楚,就搞不清是什麼時間的12點,由此引出24時計時法。

學生看自己的鐘表模型,用手指出鐘錶時針走兩圈才過一天,第一圈是0時到12時,第2圈如何表示呢?學生指出下午1時是13點,下午2時是14點……以此類推,知道了加上12就是24時的表示法。那麼給出24時計時法怎麼知道是上午還是下午幾點呢?學生想到用這個時間減去12,就可以知道了。

掌握了這個方法,重新去填寫8幅圖的時間,學生經過了自己換算的過程,小組內交流後確定全部都會了。高潮來了,一個小組挑一名學生上臺,請其他小組的人給他出題。出題的人我不叫他的名字,直接叫他王老師,劉老師,周老師。這一稱呼老師不打緊,學生的熱情頓時就起來了,紛紛要給臺上的學生出題。不用維持紀律,也不用招呼學生向前看,所有學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臺上的學生大都是學困生,上臺時還有點緊張,可是因爲掌握住了方法,很快放鬆下來。即使有不會的,也請老師教一教,再出題就能完成了,我也給他們組記上了10分,他們也都高高興興的下臺去了。到最後一組,我出題,我說請指出28點在哪裏,臺上的學生一愣,說沒有28點呀?臺下有人說有28點,不就是4點嗎?臺上的學生就指着4說是4點。我笑了,說一天有24小時,有28小時嗎?人家問的這道題就有問題,你要大膽的說沒有!這個學生也笑了,我又問他,25點在哪裏?他說:沒有。全班一陣掌聲。

這一輪過後,學生對換算已經沒有疑問了。做練習題一,還是先自己完成,然後小組訂正,全班交流。

這一節課,完成的很好。下一節要能根據24時計時法解決實際問題,是個難題,還得好好備課。

上了4節數學課了,學生的興趣也越來越高了。我每天都領着學生完成數學日記。實際上就是對昨天知識點的複習和總結。學生寫起來非常簡單。比如昨天寫的是“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這句話的意思是 ”。今天寫的是“平年有 天, 年是平年,因爲 。閏年有 天, 年是閏年,因爲 。”下一週還要領着寫。我主要是利用經典誦讀的時間完成。經典誦讀時間背5遍古詩,接下來再用5分鐘就能完成數學日記了。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7

教材說明

本節教材主要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掌握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教材內容共分爲四部分:

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共編排2個例題。例1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例2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零的筆算乘法。通過這兩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和一般方法,並能將一般方法遷移到多位數的乘法運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

先介紹“速度”概念,再安排含兩個小題的例3,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會用複合單位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並自主概括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3.積的變化規律。

“探索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要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小節根據乘法中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安排了一個例題──例4。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說理、交流等活動,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並會用數學語言刻畫這個規律,感悟函數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節單列一個例題──例5教學估算,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所學乘法知識通過估算的手段解決具體問題。估算沒有固定的法則,應依據具體情況採用適當的策略,使估算結果儘可能接近實際。所以,例5中圍繞“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的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種方案,引導學生對比:“誰的估算比較合適?爲什麼?”這是教學估算最精要之處。它讓學生明白,估算時,在什麼情況下應估大些,什麼情況下應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符合實際需求。通過讓學生經歷用估算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學建議

1.放手讓學生自主建構筆算乘法的認知結構。

本學段所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擴展和提升。因此,教學時,應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發展水平,應爲學生提供由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廣闊背景。如教學例1、例2、例5時,應引導學生回憶兩位數乘兩位數或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估算,想一想列豎式後,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比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據具體情境取因數的近似值,纔可能使計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靈活方便。使學生在利用舊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乘法運算意義的理解,提高乘法筆算、估算的計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形成筆算乘法的良好認知結構。

2.注意書本知識與生活常識的結合。

本小節教學的重點之一,是使學生理解常見的數量關係,即刻畫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關係的模型:速度×時間=路程。這部分知識在學生生活中蘊藏着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時,應將書本上的例題與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物體簡單運動的常識出發歸納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並用這個關係去解決實際問題。

3.本小節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編寫意圖:

(1)精心選擇以簡單行程問題爲背景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一方面體現計算是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方面爲後面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作鋪墊。

(2)讓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由於學生已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此,例題沒有展示145×12的具體計算過程,只出示145×12的豎式結果,意在讓學生充分應用已有經驗,自主歸納145×12的具體步驟,知道應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兩部分積的相同數位對齊,最後相加便得結果,這樣列豎式算比較方便。

(3)多項計算技能交互使用。對於如何計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筆算和用計算器驗算三種算法,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口算、估算、筆算、用計算器算等多項計算技能,自主選擇合適的算法。

教學建議:

(1)讓每一位學生經歷“145×12”的計算過程。首先請學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然後嘗試列豎式算出145×12的結果。並對照自己估算情況,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合乎實際,這對提高學生估算的準確率很有幫助。練習時,應關注平時計算錯誤率較高的學生,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反饋時,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145×12”的計算過程。說過程時,應說以下幾點:①先算什麼;②再算什麼,積的書寫位置怎樣;③最後算什麼。學生梳理計算步驟的過程,就是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一般方法的過程,它使學生懂得應如何有序的進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條理地去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

對獨立嘗試計算有困難的學生,可作如下引導:先複習計算“45×12=?”或“145×2=?”,然後再計算“145×12”。

(2)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檢驗自己運算的結果,其中之一是應用本學期學習過的計算工具──計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練習,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以鞏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練習時,應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可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8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通過“遊樂場的活動”引入,計算遊樂場的門票錢的數據,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爲了避免學生機械的操練計算,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體會一些數學的思維方式,多讓他們嘗試探索,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意義,並能用運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本節課是一節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具體討論;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經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數據的能力;

2、學會估計生活中較大的數:對於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爲困難。所以讓那些掌握較好的同學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對於其他同學來講,能起到示範作用。使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慢慢的學會。

3、自主探索:具體計算時,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探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對於學生多種不同的算法,只要他們講得出理由,都應加以肯定。不要求學生掌握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重點放在討論豎式的計算方法上,並讓學生說一說沒一步計算的算理。

4、鞏固練習:根據學生在練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拿出來讓學生集體議一議,讓學生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以鞏固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5、這節課中有兩個地方,沒有很好的把握學生生成的資源如:在課前有計算門票錢時,有學生說有豎式計算沒有進一步追問。還有在鞏固練習估算時,有學生說大約是4400,由於時間關係也沒有進一步讓學生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