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1.02W)

撰寫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我們的自我指導能力,作爲一名教師,你們需要不時地做教學反思,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篇1

1.營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新課程標準已經指出,學生的學習心理髮展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是感覺——知覺——思維、智慧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學只重視前者,忽視了後者,因此使多數學生感覺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課堂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的學習是被迫的。新課程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並把它作爲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師生關係落實在課堂上,首先應該給學生以自尊,讓學生在擁有尊嚴的環境下愉快地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爲品質,對於國小生來說這比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師生間始終保持着一種朋友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鬆的。例如:“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24小時記時法,行嗎?”“你們覺得這位小朋友是一位稱職的播音員嗎?”老師寬鬆的語言和語氣,輕鬆的教學環境對學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養和良好行爲的習慣的養成就這樣滲透到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

2.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生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面向“未來”、重在發展。新課程改革強調評價重心逐漸轉向更多關心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索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在這堂課中,也包括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到,面對我的學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師,而做能夠幫助與關心他們的好朋友,用激勵的語言,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供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努力後獲取成功。

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應努力轉變教學方式,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應該從欣賞每一個孩子,鼓勵每個孩子做起。學生做好事,有進步要鼓勵,學生做錯了,退步了,更應鼓勵,鼓勵其找出問題根源,重新邁進。我想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3.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改編教材備課,上課。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處理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教師個性的教材知識。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這也是課程改革的意圖之一。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這一點:

課一開始,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切入普通記時法,使得學生更深地瞭解普通記時法,併爲後面更好地區分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作了鋪墊,接着安排了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的電視節目作爲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感興趣的現實場景中,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探索認知階段,我首先出示敲響新年鐘聲,時針指着12,說明了舊的一年結束了,新的一年來臨。並切合鐘面的演示,時針轉了2圈,引導學生感知一天中有24個小時,能更直觀地認識24時記時法。另外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這樣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體會24時記時法的實際用處。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篇2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教學。爲了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課前佈置學生跟隨家長去商場、超市購物,注意觀察商品的標牌,以及同學間互量身高,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小數,在教學中老師以學生熟悉的文具價格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國小生的很多生活經驗,以及他們所學的有關知識,都能在本單元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激活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基礎促進學習的正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學會的能力。運用1米的直尺這一學生熟悉的實物,根據米和分米、釐米間的進率,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通過板書和課件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過“觀察——猜想——嘗試——初步認識——運用——總結——深化理解”這一系統過程,順利完成了由整數、分數到小數的自然過渡,並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將理論認識昇華爲實踐能力,真正理解小數的含義這一核心知識。

3、力求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學中,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構起小數與分數的聯繫,進而在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認識了小數,明白了小數的含義。通過讀、想、議、說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參與學習過程,達到了“情意共鳴、信息反饋、思維活躍流暢”的境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篇3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講這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動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通過在練習本上分別自己剪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親身、直觀地去感受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都能夠在本上畫的出來,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單位之間的關係,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裏畫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他們之間的關係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1平方釐米,從而總結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之後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進率,因爲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進率也是100。在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時候,由於這兩個面積單位太大了,但是爲了能讓學生能夠理解,我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從而便於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間的關係,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然後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係。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篇4

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組織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本節課我認爲對於“面積”這個概念的揭示還是比較成功,學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邊熟悉物體的表面及體驗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的活動中,已經建立了“面積”的表象。在教學面積單位定義爲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時,我依據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但是在提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任務後,沒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哪個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但是學生的反饋熱情並沒有我預計的那麼高漲,這也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在教學中我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同時也可讓學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這一環節,沒有使得學生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總而言之,這節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夠大膽的放手給學生髮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改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篇5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藉助主題圖讓學生找出圖中告訴我們的數學信息,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整幅圖的意思然後按一定順序逐一理清每個小情景的意思,並提出相應的問題。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鼓勵算法多樣化

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培養主角意識,重視體驗。新理念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引導學生在獨立口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給學生足夠的獨立口算的時間,使每個學生經歷口算算理的探究過程。掌握計算的方法,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果,以體現算法多樣化。組織好小組內交流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使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這一教學目標能落在實處。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突破了教學難點,注重算理的探究。

本節課白板課件的引用,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巧妙的突破了教學難點。本節課注意了運用小棒圖,計數器來表示平均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弄清算理,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提高計算速度。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在練習的編排上,我有意識地安排解決問題,看學生是否有條理的分析題意並解答,在計算過程中,涉及口算的內容,看學生能否正確的用口算求出結果。我還安排了開放性思維的題目,讓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自由發揮,培養應用能力。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篇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爲了體現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通過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課下來,收穫很多,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繫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課的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釐米的教學,我採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釐米。

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如何儘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