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篇

教師文案 閱讀(2.79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自我指導能力,作爲一名老師,小夥伴們需要不斷地撰寫教學反思,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篇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1

一、國小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爲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使反應的而非反思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爲“經驗型”的,認爲自己的教學行爲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使不準確的,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錯誤的。

二、智慧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事“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專業知識作爲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的教學走向理智型的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反思。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區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她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她不僅能“做”,還應當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等方面去開展。簡單地說,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思考——爲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蘇俄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中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閱歷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受通常不一樣。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方式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使很難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完成教學。比如平時我們在上課的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饋後卻發現很多學生還是糊里糊塗的。說明了我們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作爲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等經理對於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啓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有價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爲作出反思。

2、學生的角度。

教學行爲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爲了促進學生學得好。在新課標中,有些習題,如最優化方案,讓學生去選擇租車、買票等方案,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們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時一致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開展有意義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互相聽課、做課後分析等。

4、專業學習

多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料,能幫助我們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的思路,使我們的教學和反思不再侷限在經驗的小天地裏,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爲有那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那些更帶有普片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爲有較爲可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後東並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爲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使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2

時光荏苒,一個學期即將過去,在本期中我擔任了四年級的數學教學,下面我談談自己這個學期在教學上的得與失。

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練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加強小數加減乘除法的筆算。學生在四年級上期時已經學習了整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爲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3

數學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對於某些章節,可以採用下面方法來使學生學的生動,靈活。

一、找準知識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

設計的問題情境,貼進學生的生活實際,情境中的問題是開放的且能向學生提出智力戰。

二、努力營造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教學建議》中指出:“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的教學重點則在於學生自己發現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獲得自主學習成功的體驗。與此同時,我並非淺嘗輒止,而是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有利契機,順水推周,放手讓學生自編速算題目,結合學生編題中出現的“345+99”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與減法速算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加法速算要“多加幾要減幾”的道理,並層層深入,拾級而上,從整體的高度領悟加、減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爲這節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由此可想,這樣的教學,不但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學生學的輕鬆、學的主動、學有創造、學有發展。

三、練習設計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

注意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上,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自己發現加、減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時在練習設計中不斷進行題目變式,通過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要認真審題,要根據具體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進行計算。學生自覺地將知識運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培養。不言而喻,設計這樣的練習,練習量雖少,但其效果遠勝於機械重複練習的幾十題,因爲學生的思維一直伴隨着習題的深入而展開,況且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總之,整節課的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在不斷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自己發現知識規律,不僅學會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的方法,而且數學思維得到較好地拓展。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4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資料,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雖然一年級教學資料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資料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爲“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續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到達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潛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狀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爲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忙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5

“雙減”政策的目的在於讓教育迴歸本真,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教會學生學習是重點,教會學生做人是關鍵。

一、備課要減負學生更需抓實備課,提高備課精度,注重實效。物理組研究學情與教材,提高備課實效,不僅增加了授課知識點的分層,也在課堂上增加了學生在哪個環節可以進行展示的的集備,充分將學生主體落實,時時不忘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課堂教學

1.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投入度,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思想,課上引入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和學習材料,從事例和材料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促進知識的實踐轉化和綜合應用。

2.充分利用課堂,打造高效課堂,當堂學、當堂測、當日清。做優課後解惑服務,讓疑惑的及時消化,讓消化的及時鞏固,不留疑惑至明日。

3.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建立,強調從“做中學”獲取知識,將實驗室搬進了課堂,將實驗儀器放在教室內,方便學生隨時進行實驗,利用實驗解惑遇到的困難,注重了學生的學科素養的培養,能力的提升。

三、課後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作業原來每天15分鐘,而現在不留作業。但對學生的要求卻沒有放鬆,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更好有針對性的提升能力,讓他們關注科技的魅力,教育他們成爲一名關心國家、服務社會的人才。有效的減負,價值的高效,爲國育才,強國有我。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6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解決問題” 列爲課程目標領域,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用數學”的一系列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載體。我執教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一課則是國小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解決問題”,怎樣設計並執教使學生即對”解決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又爲以後”解決問題”教學打下教好的基礎呢?在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並執教了該課,一節課下來有失有得。

一、“用數學”重在啓蒙教學。

(1)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所以教材中的內容以“情境圖” 的方式展現,以大括號表示總數,以?號表示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在出示情境圖後,我讓學生看圖中有什麼,學生回答有4個小朋友在捕蝴蝶,2個小朋友在挖泥,我及時告訴學生像“4個小朋友, 2個小朋友”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們叫數學信息。瞭解了?號後,我告訴他們要求 “一共有幾個人”是數學問題。然後將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完整地給學生講述一遍,意在讓學生初步感知”解決問題”中有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這一基本結構。

(2)在學生了解了圖中包含有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後,我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他們說好3句話,是學生感悟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學生通過同桌互說,全班說,自己給自己說,初步體會到2個數學信息和一個問題組成一個簡單的應用題,初步孕伏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二、以問促思,理解算理。

一年級教材中的“解決問題”無獨立單元,都是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滲透在各個教學內容中的。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意義,讓學生從數量關係的角度去建構運算意義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橋樑。在教學中當學生列出4+2=6時。我追問一句,“你是怎麼想到用加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在學生列出7-3=4是我仍追問“你爲什麼用減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解釋進一步明白了吧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要用減法。其次讓學生胡文算是個部分的`鼠標是什麼意思,學生在互問互答中進一步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

三、在練習中對比。

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2幅圖,讓學生在圖中貼大括號和號。其意在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情境圖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提出加法與減法問題後對兩幅圖中的問題進行對比。從學生的練習情況看學生能夠區分用加法, 減法解決的不同問題。在設計本節課時需不需要對兩種類型的題進行對比講解,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但是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放棄了對比講解,因爲這是一節解決問題的起始課,其後的8910的加減法也安排了“用數學” 的內容編排體系與教學目標與本課的差不多,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也進行對比講解,這節課只是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用加法減法解決問題的不同。在這節課中由於在練習中一道題的出現導致了學生較多問題,學生出現了4+2=6,4-2=2的問題,在課後同平行班的老師的交流中我覺得在這裏這道題的出現較抽象,低年級仍以情景圖爲主,而這幅圖脫離了實際情景,學生理解較困難。

我覺得在備課過程中還要深鑽教材,對教材要吃透,這樣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課。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7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簡單學習。例如:教《跳繩》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8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8由幾和幾組成,並列出相應的算式。師還能夠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的組成,還能夠進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能夠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能夠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8

小數乘小數”是第一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於幫助學生髮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仔細回想,小數乘小數這節課不知上過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認識到了這節課的優勢與不足之處。我有以下幾點啓發:

1、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有着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他們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一定會順應教師的教學預設。課堂教學我們追求預設生成,但是當非預設生成出現的時候,該怎麼辦?爲什麼我們還是習慣於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回到既定地教學思路上?在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是否善於傾聽,是否善於發現學生言行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閃光點,是否能很快地對學生的觀點加以挖掘和提煉,是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

因此,以“教是爲了促進學”這樣的思想應該是落到實處的。作爲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更要有換位意識,以學生的眼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儘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表現和發展。

2、設計例題教學時片面追求創設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習題內容的實際價值。

新課程標準提倡數學生活化。對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數學知識要和生活聯繫。於是,摒棄了課本中的例題,以爲創設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設計時,只考慮到了:例題中的3.6×2.8和2.8×1.15要體現小數乘法的兩種情況,我在設計例題時以超市購物爲例,剛開始在設計時有些數據太大了,沒考慮到實際作用,幸好後來得到了及時的改正。

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通過“探索”,自主地發現規律。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回答“是不是?”“對不對?”之類對思維很低要求的問題,一旦遇到“說說你是怎麼想的?”“這些算式有什麼共同的規律呢?”一類需要將他們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示出來的問題,就顯得手足無措了。

我想我現在的立足點就是在日後的家常課中,一點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課堂,希望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