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7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自我指導能力,作爲一名教師,小夥伴們務必要經常性地撰寫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1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後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恆、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知道,我在準備這節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覆讀課文,理解着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爲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麼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纔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後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爲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爲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係,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爲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爲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裏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於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徵,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裏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藉着清幽的月光,作爲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爲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麼,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着音樂的意境,體會着貝多芬的心情與創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爲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麼幸福!”“我爲什麼要作曲,因爲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爲什麼要爲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着用音樂爲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爲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爲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着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爲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着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己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2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資料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着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爲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爲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爲勞苦大衆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透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爲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透過充溢着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

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就應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述風起浪涌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緒,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就應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善提高,以到達理想效果。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3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爲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爲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爲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4

?麋鹿》是蘇教版六年級教材中一篇說明性課文。課文條理清晰,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儘可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閱讀和做筆記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在學生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後,我引導學生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找一找文中從哪幾個方面說明麋鹿的外形特點。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並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在教學經歷這一段,因爲文章比較長,因此採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後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傳奇經歷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由讀文,學着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傳奇經歷。在學生學當講解員時,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漢朝,( );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8月,()。

在填空的輔助下,學生能把麋鹿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講述下來,只是缺乏個人的理解(因爲他們都在複述課文),這樣的教學效果就不理想了。

課後,關於這一板塊的教學,教研員也給我提了一些寶貴意見。首先,當我在講解麋鹿傳奇經歷時直接出示了找時間、地點和數量的變化。我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一部分敘述的變化。其次,這一部分雖然是科學的敘述,但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的情緒是很豐滿的。我可以找取一系列有溫度的詞語來讀出作者的情感。如:銷聲匿跡、慘遭厄運、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等。

最後,既然採用講解員的方式來學習這一部分,就不能只是呆板的複述課文。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情緒融入進自己的講解中。這樣既達到了情感的薰陶,又做到了語用的訓練。

雖然這次的課堂效果不太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5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文字優美。脈絡清楚,採用了先綜述後分述的寫作方法。文章篇幅比較短,語言洗練。

這篇課文該怎麼教呢?拿起課文,反覆讀過幾遍,我發現課文寫山的野的時候也是採用先綜述後具體描寫的方法,並且在這個自然段裏有不少的優美詞句,是孩子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因此,於是我把這個自然段作爲教學的重點。

學生自讀課文後,我引導孩子學習生字新詞。這些生字新詞並不要求掌握,但是我認爲這些詞能幫孩子們積累,能豐富孩子們的語言。因此,我不惜耗費了比較多的時間。教學這些生字新詞的`時候,我先出示這些生字新詞讀準字音,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孩子們覺得太陌生的,我讓孩子們把這些詞帶入課文中去理解。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非常紮實。孩子們確有所獲。

然後,引導孩子們弄清課文的寫作特點,並把課文分段。

最後,我讓孩子們自學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山的“野”?請用朗讀讀出你的體會。這個環節,我給了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去自學,去體味。隨後我檢查了孩子們的自學情況,孩子們的朗讀還是比較到位的。接着我引導孩子們談了這個自然段的寫作特點,並告訴孩子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這樣可以讓習作更有條有理。如果在這個環節裏讓孩子們進行一個小練筆的訓練就更好了。但是,由於上課的那天是週五,如果這課不上完,就會拖到另一個星期。由於自己趕時間,因此,把這個環節省略了,而這個環節的省略是非常不該的。

後幾個自然段的文字比較通俗易懂,我讓孩子們自讀,然後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結果,我可愛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同學提出不懂的問題。於是我問了孩子們幾個我問題。

最後我讓孩子們寫寫學了這課後的體會,孩子們都有一定的見地。

這課教完後我覺得非常輕鬆。首先我大膽不受教師用書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束縛。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研讀課文,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學了後確有所獲,而且又充分挖掘了課文的潛在資源。

我想,孩子們學過這課後一定也記憶猶深,因爲他們確實有些收穫!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6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麼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麼?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麼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範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雲。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麼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爲什麼笑?爲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鬆。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爲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爲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麼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着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爲他不能滿足妹妹的願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爲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麼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爲什麼說彈一首,怎麼又彈了一首?

因爲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爲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裏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爲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裏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麼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願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裏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爲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爲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麼?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爲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麼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篇7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現在的國小生,特別是十歲以上的兒童,已進入人生的“第二斷乳期”,他們開始敏感地意識到自己在精神與人格上的獨立,想撲騰着理想的翅膀獨自飛入高空,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他們也不再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這正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非常有利的時機。作爲教師應根據探究性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善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蘇教版第十冊第十一課《麋鹿》時,我就運用了這樣的方法,並很有感觸。

一、問題讓學生提

傳統教學中課堂上的大多數的問題都是由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出來的。課堂上教師提問時,學生答的內容如果能與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一致,教師就會感到非常滿意。殊不知,探究從提出問題起步,而問題是智慧火花。“學問學問”,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探究。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麋鹿》這課雖是記敘文,但知識性很強,語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動物,動物園中幾乎沒有它的身影,很多學生連見都沒有見過。很容易激發他們好奇心、求知慾,因此我決定一改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發問、自己探究。

1、扣課題發問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慾望,在揭示課題時,我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紹些什麼內容?”由於平時我很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很高,提出了許多的問題:“麋鹿是什麼樣子的?它生長在什麼地方,它的生活習性怎樣?……”我把這些問題一一揭示出來,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學生提問的認可;二是作爲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的引導。

2、扣關鍵詞句發問。

揭題設問這個環節完成了,我沒有就此放手,而是對學生說:“大家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看來你們對麋鹿真感興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學生一聽兩眼放光,我一看時機成熟了,就引導說:“要弄懂這些問題,主要靠自己仔細讀書,現在請你們初讀課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關鍵詞句再提出新的問題?” 學生們一聽積極性更高了,就非常認真地讀了課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抓住“麋鹿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這句問道:“麋鹿是一種動物,怎麼會有傳奇色彩?”有的學生問道:“麋鹿像牛像馬像麋像驢,應該叫四像,爲什麼叫‘四不像’?”……,我把這些問題也寫在了黑板上,以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意義。

3、扣“留白”發問。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給學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間,教師應善於發現它們,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麋鹿》教學時,我就注意到這一點,並藉以啓發學生,“請大家看看課文中有沒有沒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沒有你認爲寫得不太滿意的地方。”學生又讀了一遍課文,提出了不少的問題。如:“麋鹿爲什麼會銷聲匿跡”、“爲什麼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貝福特公爵私人動物園的麋鹿存活了下來”、“爲什麼將黃海灘塗作爲麋鹿自然保護區”……,這些問題,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而且讓他們知道讀書要邊學邊思,不要受課本的限制,還應從課文出發,把閱讀延伸到課外,去尋找新的信息。當然,這三種發問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課都適用,應根據不同課文有所取捨。

二、學法讓學生自己選

問題提出後,我沒有將它作爲一種擺設,而是啓發學生:“看看這些問題,哪些是可以歸爲一個大問題的?”以此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分清主次。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呢?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

1、探究的內容讓學生選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如果違揹他們的意願把探究的內容硬塞給學生,可能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讓學生先圍繞主要問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內容去閱讀,這樣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幾個學習小組,由自選的組長組織閱讀。

2、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選

問題確定後,如何進行有效地學習、探究呢?我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看看這些問題哪些通過仔細閱讀課文就可以解決了,鼓勵他們向書本學習;哪些可以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可解決的,引導他們進行閱讀;哪些必須去實地進行調查瞭解,鼓勵他們向實踐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會遇到新的困難、問題,如:找不到理想的圖片,不知如何將調查到的內容有條理地寫出來……我不是直接將答案給他們,而是根據不同的問題提一些合理的建議,鼓勵他們不怕困難,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幫助他們增強了自信心,又培養他們堅韌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選

這樣的教學爲學生營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圍,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除了在課堂上認真研讀課文,還利用課餘時間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去翻閱自己家的報刊,有的還在網上查尋……蒐集資料之多,面之廣,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有一個小組的學生對我國現有麋鹿的數量、種羣分佈及生存狀態作了比較細緻的調查。蒐集到的資料如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呢?我沒有去幹涉,而是鼓勵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安排,第二課交流時,有的小組在班級辦了個圖片展,有的小組寫了小調查報告,有的小組進行現場介紹……形式生動活潑,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們,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詩:“別看我們年齡小,其實人小心不小。誰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不再做居高臨下的權威,而要做一個引路人,做學生的好夥伴,與學生共同參與讀書,探究的勞動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效果讓學生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慾望。”教學活動評價的意義就在於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讓學生知道評價的結果,更應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學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主動放權

2、此次活動由於是分小組進行的,在總結評價時,我沒有自己包辦代替,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評價,成爲評價的主人。讓他們在小組內談談本課學習的收穫,尤其是自己參與探究過程的感受。讓他們評小組內表現最突出的學生。學生都感到這種探究性閱讀與以往的學習相比雖然自己花的時間多一些,但學到的東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樂。

2、適當示弱

我們的古人早就發現“師不必賢於弟子”。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尤其如此。我們的教師應客觀地看到這點,放下架子,適當示弱,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求真務實、不唯師是上、敢於質疑的品質。在本課教學活動結束後,我不僅對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還情不自禁地對同學們說:“《麋鹿》這課的學習,讓我重新認識了大家,你們是研究麋鹿的小專家,給老師上了生動的一課,讓我也知道了不少關於麋鹿的知識,你們是我的一課之師。”學生聽了個個興奮不已。我想他們一定嚐到了自主探索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歡樂。

3、注意延伸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一篇課文只是一根鏈條上的一個小點,爲了讓學生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我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課文,看看哪些內容我們本可以進行探究的;看看後面的課文哪些我們還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做目的在於告訴學生,探索亦無止境,今後應用探究的方法學習;不同的課文所選擇的學習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一個會學習的人應當學會選用最恰當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