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將相和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2.86W)

撰寫教學反思能夠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過程思考的一種文字報告,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將相和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將相和教學反思7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1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時,我的思路是第一課時先解決字詞以及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在第二課時通過文章的具體語句瞭解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進而瞭解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

一、巧排教學結構

不串講三個故事,設計“前後呼應”的教學環節,對課題中的“和”作了巧妙地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不和”的體現。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纔有瞭解決矛盾的探究過程,引領學生弄清三個故事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爲什麼“不和”,然後在通過人物語言形象的對比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爲什麼“和”。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探究的過程學生討論得開始熱烈起來。

二、設計讀寫結合

在“負荊請罪”這一環節,讓孩子們體會廉將軍知錯就改、勇於改錯的大將軍形象,對於這一感人場景進行拓展,讓孩子們在三個情境(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後人傳爲美談,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一幕,他們會說些什麼?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者趙王的耳朵裏,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廉頗的手下或者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將軍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中展開想象,鍛鍊表達能力,並指導學生們,再將自己的所想進行加工潤色整理在成長的足跡本上,與校本的寫作特色訓練相結合。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2

第十冊語文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敘事寫人的好教材,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作風、道德品質、計謀策略。特別是藺相如語言(包括間接轉述的語言)的描述,一個對外機智勇敢,對內忍辱退讓,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卻處處顧及國家大局的典型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在讀者的腦海中。

例如,在“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中,直接引述藺相如的話有緊密相關聯的兩處:一爲問句,二爲解釋。其中解釋先反問後自答。

兩個問句間的邏輯關係可列表理解:

秦王比廉頗厲害。

我不怕秦王。

我更不怕廉頗。

這裏先說一個果因句,正面肯定廉頗在保衛趙國的作用上與自己同樣重要;接着說的是個假設句,從反面議論將相不和的後果;最後,說的是一個目的句,申明爲國家利益而回避廉頗。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表因果,假設、目的關係的關聯詞語理解說話的意思,從而加深對藺相如爲趙國的利益忍辱退讓高尚品德的理解。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懂人物的語言非常重要。只有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爲、神態、心理活動才更好地認識人物、理解課文、訓練語文能力。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3

我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有學生質疑:“這篇課文題目是《將相和》,那麼只要寫‘負荊請罪’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爲什麼還要寫‘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這兩個小故事呢?”問題涉及到這三個故事的相對獨立性和組合的完整性,我便讓學生深入討論,使學生明白,通過三個故事的具體敘述,具體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寫藺相如抒璧鬥秦王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這與後面“負荊請罪”中廉頗、藺相如矛盾發展到高潮的情景絲絲入扣,正如藺相如所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文章前後呼應,自然有機聯成一體。前面濃墨重彩大寫智勇,在結構上是爲後面直接寫“和”與進一步表現人物埋下伏筆,起鋪墊作用。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故事內容雖是進一步寫藺相如爲維護國家尊嚴,大智大勇,置個人生死不顧,敢鬥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現“和”的重要。“趙王決定動身……作好防禦秦兵的準備。”由於有堅強的武力作後盾,所以,“澠池會上,……只好放趙王回去。”廉配合藺,一起與秦國作鬥爭,使趙國獲得勝利,這說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爲後面解決矛盾作了鋪墊。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是整個故事矛盾發展的高潮,也是表現人物性格和說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兩個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場,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忍讓,使得計較個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頗內疚自責──尖銳的個人矛盾,在爲了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後得到解決,更進一步說明“和”的重要。

通過討論,學生領會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繫,在此基礎上,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機智勇敢、隨機應變,一再爲趙國立了功,被趙王封爲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高,引起廉頗不滿,後來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頗,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4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教師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 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爲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爲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着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係。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教師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爲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爲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5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於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教學內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發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要作爲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爲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教學時間】

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一、教師的指導要短

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爲什麼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麼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爲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爲重,幫楚王解了圍。

二、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

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

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爲什麼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覆讀書、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纔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

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爲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6

在執教《將相和》第一課時,我希望能突出文味、紮實基礎,培養思維、激發情感;認真鑽研教材,注重挖掘語言訓練點。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一、落實教學目標。

?將相和》是五年級下冊第五組中的課文,我在教學中實施的教學目標是:

1、學會本課生字詞,正確理解和書寫“完璧歸趙、無價之寶、負荊請罪”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明白“完璧歸趙”的事件是造成將相不和的原因之一。

3、揣摩課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課文着重用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效果。教學重、難點在於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爲國家的尊嚴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力求體現《語文課標》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語言刻畫人物的詞句、表達方法、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感受,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感染。

二、重組教學內容。

?將相和》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篇幅較長。第一課時,我設計學生的學習任務是自學生字詞和概括主要內容,主要是讀懂《完璧歸趙》的故事,重點體會藺相如的對話,感受藺相如鮮明的人物形象。爲了豐富人物形象,我增加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開篇中描寫的藺相如和廉頗的片斷。讓學生初步瞭解兩位人物的出身和廉頗的勇猛的個性特點,爲下文學生理解產生不和的原因做了鋪墊。也許進入得有點突兀,出示原文和譯文後,我問:“在這片斷中你分別瞭解到廉頗、藺相如是怎樣的人?”由於學生沒有理解到我的意圖,所以學生半天沒有明白過來。我想不要提問應該作爲背景介紹更爲合理。

三、巧排教學結構

我沒有串講三個故事,我設計了“前後呼應”的教學環節,對課題中的“和”作了巧妙地處理。我先讓學生找出不和的體現“廉頗不服,是因爲他認爲:自己"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而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職位比廉頗高.。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纔有瞭解決矛盾的探究過程,引領學生弄清三個故事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爲什麼“不和”,然後在通過人物語言形象的對比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爲什麼“和”。通過師生共讀課文的方式,通過教師的談話,以(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探究的過程學生討論得開始熱烈起來。

在學習故事中,我設計有效的採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自讀課文,勾畫課文怎樣運用語言刻畫人物形象的句段,讓學生潛下心來靜靜地默讀課文,走進文本,去對人物進行情感的感受並作批註。而在讀文本,體會人物形象和性格時,學生則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我沒有按照我預設的評析順序,而是隨着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

四、設計讀寫結合

我原來是設計了寫的練習,希望讓學生精心思考,想象,表達,有效的進行語言的運用。這樣的教學,有靜有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動相宜,和諧有效。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形式讀書,以讀帶講,讀中理解,讀中感受。在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藺相如還敢見秦王,還敢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花,先把十五座城池交給我,我國馬上派人把避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我設計假如你是藺相如的話,你是如何揣摩秦王當時的心理的。補白:藺相如如心理活動的描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他心思縝密,計劃周全,有勇有謀的性格特徵,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實現了讀寫的有機結合。但由於時間關係這個環節沒有實現。

我力求希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改革方向,體現語言文字的感悟和運用,希望上一節紮實、真實、有思維的語文課,但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不夠,教學效果與我預想的有點距離,我根據學生的學情調節了教學的環節與節奏。這也有我設置的訓練梯度準備不足,未能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達到有效性的學習效果,特別是沒能讓孩子有更充分的時間去朗讀或演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其大智大勇的特質,感到非常遺憾。

將相和教學反思篇7

正值春暖花開的三月底,我校有幸邀請到省教研室張琳主任蒞臨我校指導語文教學工作,我講了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將相和》,在課後的教研中張琳主任對本課進行了專業的點評,指出了這節課的一些優點和不足,使我受益匪淺。張主任給我的感覺即平易近人,又嚴肅認真,說話和風細雨,娓娓道來,說起教學問題總是一針見血,令人茅塞頓開。現結合我自己的一些體會,進行以下教學反思。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着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爲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着密切聯繫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也是相當重要的。

我分別運用了瀏覽、輕聲讀、默讀、指名讀、結合背景再讀、齊讀、創設情境演一演等方式體會藺相如、廉頗的話,來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裏。

在評課時,張主任給了我三條建議:

一個建議:處理文本時,可以用剪裁的方式,加工整合教材,打破常規按順序去處理教材的方式,並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說:處理好的教材就像進教室就穿着旗袍,而不是裹着一塊布。例如:處理文本時不要從頭到尾,可以根據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做一個人物長廊,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瞭解人物形象,學生就會更加專注,如果有新的發現學生肯定會更加欣喜若狂。

第二個建議:在處理《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時,可以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第一個故事用讀一讀,演一演的方式,後兩個故事就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用口語交際的方式,穿越時空還原當時的場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讓廉頗和藺相如進行對話。張主任表示要提倡動態的學習,可發展的有深度的學習。

第三個建議是要開拓學生的視野,1+x拓展學習的思考方向。張主任表示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要有一股子闖勁兒,老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把問題拋給學生,老師講的少一些,學生學的時間多一些,設計的學習活動要環環相扣,老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探索,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例如:秦王的性格特點,讓學生自己去探討。把《史記》中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句子放到文本里一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