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3.09W)

完成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自我指導能力,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思考的一種有效手段,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閱。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5篇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篇1

教學 例3時先用邊長6釐米和4釐米的正方形紙片,分別鋪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教師選擇正方形紙片鋪長方形的活動教學公因數,是因爲這一活動能吸引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用同兩張正方形紙片分別鋪一個不同的長方形,面對出現的兩種結果,會發現“爲什麼有時正好鋪滿、有時不能”,“什麼時候正好鋪滿、什麼時候不能”這些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他們沿着長方形的邊鋪正方形紙片,就會想到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可能和邊長有關,於是產生進一步研究長方形邊長和正方形邊長關係的願望。分析長方形的長、寬和正方形邊長之間的關係,按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成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聯繫鋪的過程與結果,從長方形的長、寬除以正方形的邊長沒有餘數和有餘數的層面上,體會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第二個層次根據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正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而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的經驗,聯想邊長几釐米的正方形還能正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先找到這些正方形,把它們邊長從小到大排列,知道這樣的正方形的個數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概括地描述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徵。顯然,前一層次形象思維的成分較大,思考難度較小,對後一層次的抽象認識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內涵、外延,讓學生準確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讓學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聯繫用邊長1、2、3、6釐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的現象,從長方形的長、寬分別除以正方形邊長都沒有餘數,得出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一方面概括了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點,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後進一步概括 “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是12和18的公因數”,形成公因數的概念。

由於知識的遷移,學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圖直觀形象地顯示公因數的含義。第27頁把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分別寫到兩個集合圈裏,這兩個集合圈有一部分重疊,在重疊部分裏寫的數既是8的因數,也是12的因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先觀察這個集合圖,再填寫第28頁的集合圖,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公因數的含義。概念的外延是指這個概念包括的一切對象。

運用數學概念,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例4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出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有的先分別寫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有的在8的因數裏找12的因數,這樣操作比較方便,但容易遺漏。我有意引導學生選擇第一種。練習五的第3題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

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自制課件,協助教學。

限於操作的局部性,我認真製作了實用的課件,讓直觀、清晰的頁面直接輔助我教學,學生表現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提問、釋疑、解惑,練習的熱情很高。

本課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並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從整節課學生表現情況和課後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本部分知識知識掌握較好,學習積極並具有熱情,就實效性講很令人滿意。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篇2

一.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找最大公因數》

二.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我校地處城郊,所帶班級學生共25人,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比較善於提出數學問題,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主動探究知識。本冊一單元,學生已經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舉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用列舉法找最大公因數沒有困難。而利用因數關係、互質數關係找還有一定的難度。因爲學生不易發現這兩個數具有這些關係。

三.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直接呈現了找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別找出12和18 的因數,再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在練習1、2中引出了用因數關係、互質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這個方法並會運用。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要重視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會用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過程與方法: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

五.教學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會用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

師:出示3×4=12,( )是12的因數。

生:3和4是12的因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1)師:除了3和4是12的因數,12的因數還有哪些?

生獨立完成後彙報,板書 12的因數有:1、2、3、4、6、12。

師:要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需要注意什麼?

生:要一對一對有序地寫,這樣纔不會遺漏。

師:照這樣的方法,請你寫出18的全部因數。

生獨立寫後彙報:18的因數有:1、2、3、6、9、18

(此時出示集合圖)

師:在這兩個圈裏,應該填上什麼數?請大家完成正在書45頁上。

生做後彙報師板書於圈中。

(2)師: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哪幾個。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數有:1、2、3、6

師:像這樣,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說這些數都是12和18的公因數。

師:這裏最大的公因數是幾?

生:最大是6。

師: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此時出示集合圖)

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徵?應該填什麼數字?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

(生分組討論)

彙報:中間區域是12的因數和18的因數的交叉區域,所填的數應該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填在這裏。

師:請大家完成這個題。(生做後訂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1)列舉法

剛纔我們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叫做列舉法。(板書:列舉法)

請大家用這種方法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9和15

(2)利用因數關係找

師:請大家翻到書第45頁,獨立完成第一題。

生彙報:

8的因數: 1、2、4、8

16的因數: 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 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 8

師引導學生觀察最後一句,想想8和16之間是什麼關係,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生獨立思考後分組討論。

生彙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就是8。

師引導生歸納並板書: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板書:用因數關係找)

練習: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4和12 28和7 54和9

(3)利用互質數關係找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彙報:

5的因數: 1、5

7的因數: 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 1

師引導學生觀察最後一句5和7之間是什麼關係,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生獨立思考後分組討論。

生彙報:5和7都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師: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它們的公因數只有1。(板書:用互質數關係找)

練習: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4和5 11和7 8和9

(4)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係找,用互質數關係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徵選用不同的方法。

(三)練習

書46頁3、4、5題。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八.課堂練習:

在括號裏填寫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6和18( ) 14和21( ) 15和25( )

12和8( ) 16和24( ) 18和27( )

9和10( ) 17和18( ) 24和25( )

九.作業安排:

完成練習冊上的習題

十.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1、教師用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

2、數字卡片

十一. 自我問答: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在書中暫時沒有出現,只在求最小公倍數後以“你知道嗎”的形式出現,但這種方法我覺得很實用,不知教材的意圖是什麼?究竟怎樣處理?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找因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通過解決故事中的問題,讓學生逐層深入地懂得找公因數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在填寫公因數時,學生往往容易出現重複的現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孩子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特徵和方法。先看兩個數是不是倍數關係,如果是倍數關係,那麼小的那個數就是最大公因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或者是相鄰的兩個自然數,那麼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找最大公因數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短除法,當數字比較大時,用短除法比較簡單。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篇3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因數與倍數的相互關係,會找1~100的自然數的因數,並且在學習面積概念時積累了“密鋪”的活動經驗開展教學的。對於《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一節概念課的教學,其教學重、難點我認爲就是對“公”字意義的理解,也就是如何體驗這個數既是一個數的因數,又是另一個數的因數,纔是兩個數“公有”的因數。爲了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我們本學期的教研主題“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嘗試教學:

一、重視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一次猜想:一個長方形,長4釐米,寬2釐米。如果用同樣大的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餘,可以選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去操作驗證,在操作中體會“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滿沒有剩餘”,初步感知正方形既要把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餘,又要把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餘。

第二次猜想:現在把長方形變大,長6釐米,寬4釐米,同樣的要求,這次正方形的邊長可以是幾釐米?學生可以熟練地操作驗證,在活動體驗和交流中進一步感知選擇正方形時既要保證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餘,又要保證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餘。

第三次猜想:繼續變大,長18釐米,寬12釐米長方形,還是同樣的要求,用同樣大的小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餘,這次可以選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呢?學生繼續操作驗證。這時學生已經有了前兩次的操作感知,積累了充分的活動經驗,這些活動經驗可以支撐他們去推理、想象,找到能“擺滿沒有剩餘”的本質,從而從整體感知正方形邊長的規律。

然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前後共擺了三個長方形,得到了黑板上的這些數據。仔細想一想,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和什麼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現規律,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通過創設以上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公因數產生的過程,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充分體驗公因數的意義。

二、藉助幾何直觀,增進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操作體驗和思考認知,學生認識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又經歷了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過程,學生能感知“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這三個概念之間存在着一些聯繫。爲了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提出問題:“對比這三個概念,現在你能說說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嗎?可以選其中兩個說一說。”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這時學生交流:“‘因數’是一個數的,而‘公因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公有的”、“‘最大公因數’首先它也是‘公因數’中的一個,而且是‘公因數’中最大的一個。”根據學生的交流,我通過課件,藉助韋恩圖形象直觀地演示了“因數”與“公因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之間的關係,增進了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三、通過實際問題,溝通數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在學生充分理解區分了“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三個概念之後,提出問題:“一根綵帶長16分米,如果要截成小段來裝飾包裝盒,要求每段一樣長且剪完沒有剩餘,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學生想到:這是個用因數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求每段可以是幾分米,也就是求16的因數。這時,引導學生改編成一個用公因數來解決的問題,學生首先想到了

少需要兩個數據,於是有的學生想到可以改編成:“兩條綵帶,一條16分米,一條12分米。把它們截成同樣長的小段且沒有剩餘,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這樣的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既是在進一步理解概念的意義,又找到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概念的現實意義,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是最棒的!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他們的認識不斷提升,我彷彿聽得到他們思維拔節的聲音。

當然,仔細琢磨,這節課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如:

1、在三次操作之後,找正方形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環節,有的孩子不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還停留在操作上,這就說明作爲老師,在這兩個環節之間沒有爲孩子搭建起合適的橋樑,沒有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的思維支點。

2、因爲操作感知時間較長,在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目標——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環節就沒有充分的時間將孩子的各種方法展開交流,也是個小小的遺憾。

帶着原有的思考我們做了如上嘗試,然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個人業務素養也有待提高,所以沒有做到面面俱到。好在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思考的終止,我又帶着實踐中的新問題上路了。期待着思考的路上,能得到更多領導、同行們的指點與批評!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篇4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是第三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掌握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與公倍數的教學非常相似,吸取了公倍數教學時的教訓,本節課教學公因數概念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讀題,說清題意,再進行操作,這樣以來學生是帶着問題去操作的,不像公倍數時部分學生題目都理解不了就開始動手操作,不能完全達到本題操作的目的。在教學求公因數方法的時候,我也讓學生與公倍數求法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公倍數是無限的,沒有給定範圍時要寫省略號,而公因數是有限個的,要寫好句號,表示書寫完成;還發現找公倍數時是找最小公倍數,而找公因數是最大公因數;還發現求公因數的方法中是先找小數的因數再從其中找大數的因數,而求公倍數卻是利用大數翻倍法,找出來的是大數的倍數,再從其中找出小數的倍數。不僅兩個例題的教學過程相似,連練習的設計也是相似的,所以學生在完成練習的時候,已經對練習的形式較爲熟悉,練習完成的較好。正因爲兩節課太相似,所以小部分學生已經有些混淆了,分不清怎麼求公倍數,怎麼求公因數,這個是在以後教學中要避免的。

這節課的作業也能反映一些本節課上的問題,在教學公倍數的時候,我沒有強調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作業中不少學生在公倍數一欄填寫的數字,同時出現在左右部分的集合中,在這節課練習時,我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希望學生們能記住,在完成練習五的時候還發現,部分學生對於2、3、的倍數的特徵記得不清楚了,所以在判斷是不是它們的倍數的時候還有一些人用大數去除以2、3、5的方法來判斷,耽誤了很多的時間,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要是在做這一題之前先讓學生回憶2、3、5的倍數的特徵,想必他們會節省更多的時間。

找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反思篇5

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精心設計一個童話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學討論,幫助王叔叔選擇地板磚。再思考探索正方形地板磚的邊長與長方形地面的長、寬之間的關係。然後用問題的形式,通過複習16和12的因數,讓學生再找兩個數的因數、找兩個數的公有的因數、找兩個數公有的因數中最大的因數的過程中,發現用邊長1釐米、2釐米、4釐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鋪滿長16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1、2、4這些數和16、12有什麼關係,同時揭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總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複習鞏固舊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新知。而且還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數學現實參與數學課堂,不斷地利用原有的經驗背景對新的問題做出解釋。此過程中我還注意了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索,重視引發學生思考,注重學生間的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對於有困難的學生,我從方法上作進一步指導,小組長幫助,生生互幫等。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爲主。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他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會了本節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