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31W)

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活動分析的一種文字報告,完成教學反思可以提升老師的教學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閱。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7篇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1

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時,主要教學目標是會認會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上這趟課之前,雖然我是做了一些準備,但是上完後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

上課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具體實物,上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請學生上臺來把這些物體分類,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這個環節中,有學生在分類過程中把一個長方體分到了圓柱體裏,並且很多同學贊同他的分法。當時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後,我反思認爲這個地方不應該直接否定,因爲對分類來說,只要自己覺得整齊都是沒有對錯的,只有更好。所以這個地方我應該這樣說“好,我們把分類結果先放在這裏,等上完這節課,我們再分分看,還是不是這樣分。”這樣,就起到了一個前後呼應的效果,第一個環節與後面鞏固練習的環節緊緊相扣,會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我認爲是鞏固新知與小組合。在最後一個環節,我設置了一個“摸一摸,猜一猜”,請一個學生上臺,然後蒙上眼睛,我給他一個形狀讓他摸,他說出名稱。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參與度也非常高。每個同學都很想玩,然後我再讓他們小組合作玩這個遊戲,每個小組都積極動手參與。這個環節讓我意識到,不是學生不愛學習,而是我們老師沒有讓學生愛上學習,所以我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生動,讓學生愛上學習。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2

1、《認識圖形》本節課例題教學比較簡單,只要學生會根據圖形的邊數來判斷出圖形,但是後面的練習相比較而言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探究並解決問題,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課前準備了不少學具,如長方形紙、小棒,各種圖形的紙片等等。

2、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從若干圖形紙片中找出自己已經認識了圖形及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總結出他們的相似點,從而引出四邊行的概念。接着再讓學生把剩下的圖形分分類,引導學生根據圖形的邊數來分類,最終總結出規律: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從學生已有的只是經驗出發,爲學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生也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並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3、但是本節課在想想做做第2題和想想做做第5題的處理上不夠恰當,浪費不少時間,練習最後一題沒有來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要求學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別擺出五邊形和六邊形,由於教師對首尾相連的概念滲透不到位,因此學生在圍的過程中犯了不少錯誤,主要表現爲這樣兩方面:第一,相鄰的兩根小棒之間沒有靠緊,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第二,有學生在四邊形的裏面擺一根小棒,認爲是五邊形。思考今後在這樣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第一,充分利用學生犯的錯誤,引導學生在錯誤的圖形上進行修正,從而強調首尾相連,讓學生對首尾相連這一概念有一個主觀的認識;第二,可以在練習之前教師先示範、強調,然後再讓學生模仿,練習。從學生的主體地位來看,個人認爲第一中處理方法可能更有利於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教師應不斷提示引導。

4、想想做做第5題在這一節課應屬於一個難點,從學生完成狀況來看也不是很好。這一題要求學生分別把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都分成三角形,並要是最少的三角形個數,這一題最重要的兩個詞就是都是和最少,通過練習發現學生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學生錯誤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能夠很好的教授給學生分的方法。這一題的安排由淺入深,先讓學生分四邊形,再分五邊形,最後分六邊形,圖形的邊數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今後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這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試着分一分四邊形,學生很容易發現最少的三角形各數是三個,然後再讓學生試着分五邊形,分五邊形就可以有一點難度,教師可以先交給學生分的方法,及從一點向另外不相連的幾個點連線,等學生掌握了方法之後再單獨分六邊形。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3

認識圖形這節課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動手分類、初步感知、小組合作、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初步認識這些立體圖形的的特點並知道它們的名稱。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在課的導入時,運用演示創設情趣,引領學生幫助喜羊羊解救他的小夥伴,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巧妙地引導學生認識立體圖形,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使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系統化。在新授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課堂中通過不同的環節爲學生提供大量觀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得知識、獲得情感經驗,同時把操作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在思考、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創造。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1、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情境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比較恰當。因此,全班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態度積極,主動參與,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新授部分,我通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和學生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於生活”。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數一數帶領學生認識每種圖形的特點,由扶到放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

(3)生生間的交流不夠充分,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充分描述四種物體的形狀特徵。沒有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聯繫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四種物體。

(4)教學活動中可適當增加一些遊戲環節,讓學生學習的熱情始終那麼高漲,在遊戲中消化所學。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4

1、 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象是創造的靈魂。”在教學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從內向外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和樂於探索。

2、形式多樣的操作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

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摺疊、討論,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因此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描出物體的面一樣大的三角形(或長方形),感受平面圖形是從具體實物中抽象出來,體會“面在體上”;在釘子板上圍三角形(或長方形),學生從中可以認識這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在紙上畫幾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或長方形),加深學生對這個平面圖形的認識,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長方形)紙,從觀察、操作中認識這個圖形;閉上眼睛想一想樣子,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說一說生活中什麼東西的面是三角形(長方形),在說中學生從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體的實物上,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還有學生按照描→圍→畫→摸、折→記→說的步驟自己認識正方形和圓。整個操作過程從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學生在參與操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嚐到學習成功的滋味,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3、自由充足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學生的語言交流對於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具有重要作用,爲此,要重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盡力爲學生提供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後總讓他們與同桌或者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發現,或者是讓他們互相檢查、互相糾正。不管是說,還是檢查、糾正,學生都有自己的空間進行交流。特別是以小組爲單位自學正方形和圓時,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合作交流。這些自由充足的機會,學生不僅培養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從而產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4、注重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生活化

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每種平面圖形都是從生活中的實物抽象出數學知識。每每認識完一種平面圖形都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什麼東西的面是這種平面圖形。還有課外實踐作業:跟父母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的面是今天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內學習中與生活聯繫,而且在課外實踐中與生活聯繫。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能服務於生活。

這一課的教學安排了小組合作自學正方形和圓,小組長在這一個活動中並沒有發揮到作用。如何使小組學習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組長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將是我在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5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爲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在實物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在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

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爲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當然,這單元教學的不足之處也很多。首先,組織教學有待大大加強。這樣的活動課,組織教學比較難一些,尤其是物體不一樣,現在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都想選自己喜歡的好的物體,更應該多多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互相謙讓。另外,學具不是玩具,平時用學具時要教育學生,讓學生養成輕拿輕放的習慣,這樣老師就不用大聲頻繁地進行組織教學了,從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落到實處,不是走過場。

爲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容易出現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還是要多用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遊戲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在“學”中比、在“比”中做,既可以加深對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又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能學會合作與創新,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也爲國小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後面的教學中發現孩子們都對球的特點掌握的很好,但是對正方體和長方體則不容易區分。例如:其中有一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孩子很容易認爲是正方體。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首先學具的準備太單調,沒有一些特殊性的物體來啓發學生,加深學生對物體特徵的理解,開闊學生的思維。在操作環節上,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物品,鼓勵看誰帶的樣子多,加深學生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另外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物品,和學生共同探討,引發學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其次 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調。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積極加強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如從學習態度上評價,從積極性上評價,還有的比如說從速度上,從動腦上,從今後的發展上,從思維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再結合一些小獎品的利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壓力,而且使學生更樂於去學習,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成功感。

此次的教學反思讓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我會根據本次反思的收穫對我的教學工作加以總結,使我的教學水平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6

本單元是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認識,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對這些幾何形狀的特徵有一些瞭解。“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幾個立體圖形有了一些瞭解,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現實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增加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教學思想是想通過動手操作、遊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在課前的談話中,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同學們你們來認識這四位老朋友嗎?導入部分,讓學生上來摸四種立體模型。並引導學生通過觸摸觀察後,說說立體模型表面是什麼感覺、是什麼形狀。然後讓學生結合淘氣和笑笑的辦法思考用什麼樣的辦法把立體圖形的表面圖形搬到平面上,體會“面在體上”。從而引出今天所學的內容--有趣的圖形。通過找朋友的遊戲,把相同的圖形放在一起,結隊成爲好朋友,加強了學生對新圖形的認識。接着,讓學生找找教室和身邊的物體說說哪些物體中有今天所學的圖形。這樣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意注意時間短,所以在教學中我先後設計了猜猜我是誰、摸物體、找朋友等遊戲,發現學生積極性比往常高很多。但畢竟學生自制力欠缺,課堂容易過於“氣氛”,這點以後教學中還需完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三角形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於是我設計了用小木棍搭建三角形的遊戲,比較幾個學生搭建的三角形,讓學生說出幾個三角形的不同,然後引導學生認識到三角形三條邊是可以不一樣的。

整堂課基本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足之處尚需改進。

認識圖形一教學反思篇7

教學反思:本單元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我設計的是一堂開放,活潑,更富挑戰性的課。我將學生分爲11個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小叮噹禮物盒中的物體進行分類,通過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反思自己的這一堂課:本節課教學我認爲比較好的方面是:

1、創設小叮噹送禮盒的情境,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循序漸進,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爲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的空間。

4、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乒乓球、茶葉筒、牙膏盒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對要認識的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

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變化永遠比計劃快,這堂課我認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求不夠明確,不夠細緻。有的學生沒聽清楚就操作。

2、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隨意玩桌上的物品。

3、教學時間把握不好,導致搭一搭沒時間做了。

我覺得本堂課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改進:

1、課前要加強小組合作的意識,不至於出現各玩各的局面。

2、增強駕馭課堂及課堂應變的能力。

3、合理安排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