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81W)

完成教學反思能夠增強老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思考的一種有效手段,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1

6~10的認識及其加減法是全冊教材的主要內容之一,而6~10的認識又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學習“數與代數”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建立初步的數感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重要的意義。這部分的內容是在認識0~5各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次對數的擴展,教材編排與前面基本相同,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6~10各數的意義以及規範地書寫數字6~10。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和設計本節課: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上課伊始,我從談話引入,問孩子們“喜歡春天嗎?春天是植樹的好季節,有一羣環保小衛士正在山坡上植樹”把孩子們帶入主題圖,引出新課學習,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進入新授部分後,我先請學生在情景圖中找6~10,並體會6~10各數意義;再讓學生用畫圓圈的方式表示6~10,老師在黑板上擺圓片表示6~10,邊擺邊說5個添上1個是6個,6個添上1個是7個,……,9個添上1個是10個,體會相鄰數相差1;然後學寫數字朋友6~10,學生觀看寫法,書空,再跟着寫,循序漸進學會規範的書寫6~10;在每個教學環節我都精心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邊學邊練,內化新知。另外,通過“環保小衛士”植樹這一情境,引導學生理解6~10各數的意義,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聯繫學生生活做一些課堂練習

根據書上的編排,我一共做了3個課堂練習。第一個是“填一填”,感受數序,體會前面和後面的意義;第二個是按順序連線,學生對連完後的圖形充滿期待。第三個是火箭發射時的倒數計時,學生興趣很高,加深他們對數的理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不足之處

1、對“6~10的認識”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的教學編排不夠理想。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並不是很難,我沒有充分認識到厭靜好動的低齡兒童的特點,因此對課堂的把握不夠理想。

2、6~10的寫流於形式,沒落到實處。

4、組織教學需要加強。

5、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夠豐富多彩。

6、在課堂練習的教學中,對題目的多種解法沒有考慮全面。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選擇兒童身邊最熟悉的事或感興趣的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於理解和接受。另外,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思維的過程中探索、創新。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2

案例一的設計是嚴格尊重教材的編排順序,亦步亦趨進行教學設計,不顧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教師牽扯着學生往前走,帶來的學生厭學。

案例二的教學設計打破了過去傳統的認數模式,對10的認識與10的加減法進行了整合與重組,教學效果非常顯著。這充分證明有效的教學設計應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突出教學活動的主體化。

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實現以人爲本。首先考慮的就是學生怎樣學習?他們想到哪裏

去?而不是教師想要學生到哪裏去?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而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只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真正達到教學有效的境界。

案例一的教學是管束下的學生活動,教師圍着教材轉,學生圍着教師轉,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只能囿於教師和教材劃定的圈子裏,做着無味地、重複性的練習。案例二的教學則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活動。

2、突出教學過程的動態化。

當代教學設計理論家和教學心理學家梅里爾教授在其《首要教學原理》一書中提出教學的五項基本原理,實際上是五個要素、五個階段——以“問題”爲中心,教學要圍繞着“激活”、“展示(論證)”“應用”和“整合”這樣一個循環圈展開。也就是要創設問題情境,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經歷探索思考的過程。

案例二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流動、動態的過程,把學生作爲教學的出發點,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精心設問,有效引導,引領學生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學生對10的抽象過程、10的基數、序數、含義及10的組成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教師採用壓縮此過程,而將認知的方向延伸到更高的地方,即通過10的組成自然而然學習10的加減法,將10的組織與加減法充分聯繫起來,達到知識整合的目的,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生成下的“做數學”中建構了數學模型,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

3、突出教學交流的民主化。

4、突出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3

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始,我通過愉快的情景啓發學生初步認識6-10各數。在導入部分,選用了小朋友喜歡的數字人物,並用課件一一的出現,有前面認識過的05,還有今天認識的610。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數的順序。

然後,出示主題圖:在數數的時候,指導學生有序的數:可以按上下數;也可以按左右數;還可以以數的大小順序來數。同時,再結合教室的實物來數,比如:數桌子、數椅子、數同學、數鉛筆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很好。在認識了這些數後,爲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並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選用6-10中的任意一個自己喜歡的數說一句話或做一個動作,也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最後,用自己的小計數器撥數,先撥上6個,然後逐一的添加一個小珠子,在體會後繼數的同時也感受到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繫的。並在此引發學生進行了深度的思考:6個添上一個是7個,還可以怎麼得到7呢?讓學生自己試着撥撥,在撥的同時孩子們會想到:5個添上2個是7個;4個添上3個是7個同時,也爲組成做了鋪墊。

整節課,孩子們的情趣很高漲。總之,本節課,我儘量使課堂做到生活化、活動化和趣味化,儘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並且結合孩子好玩、好動的生理天性,讓他們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的發展,個性得到的張揚,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玩數學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的很好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讓大家,體會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體會大括號的意義。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我逐個出示,練習,再讓學生觀察對比這兩組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做一個總結,這樣教學效果較好。

3.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一組生活中表示數量是8和9的數據,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活動,親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數和序數含義,同時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已經掌握了數數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找出數量是8、9的物體,並說明數量是8的物體用數字8來表示,數量是9的物體用數字9來表示,學生不僅初步瞭解了數字8、9的形成過程,而切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大小,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在比較7、8、9的大小時,我沒有講怎樣進行比較,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直接用、表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6-10的數學的組成是學生在學生了2-5的數的組成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學會通過操作學習數的分解和組成,而且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幼兒園中已經知道了2-10的組成。怎樣教學這部分的內容才能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原來的基礎的有所提高,同時讓學生的遷移類推和歸納分析能力得到培養。

加強操作,把操作與思考結合起來。操作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方式,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對實物、圖畫的深入觀察和學具拼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起6~10的數概念和加減法計算的知識表象。如教學8、9的組成,我讓學生把8個圓片分成兩部分,學生馬上按擺也了一種分解。這時我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把所有的分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來。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交流,聯繫前面學習的經驗,按照一部分依次加1,另一部分依次減1的規律擺出8的組成。因爲學生對擺學具找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活動已經不太感興趣,所以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的活動動機,讓他們操作的願望。同時在交流討論中,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並在自己所參與的觀察和操作活動過程發現問題、探索規律。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4

第一,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第二,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第三,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着分、按髮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第三,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着分、按髮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5

第一次準備邀請課,說實話真不知道從何下手,自己就一個人先準備起來了,在參考了多個教案以後,星期一我把自己準備的課試上給了師父王老師看了。整節課上下來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亂,非常亂。學生根本就沒有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點,只是在我的傳授下機械地捆小棒,學生也不明白要他們捆小棒到底有什麼目的,自己上下來感覺也很累。之後就向師傅請教,師傅的第一句話就是:這節課還是挺亂的。之後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重新跟我講了一遍,怎麼樣做纔會將本節課的重點正確並清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習得本節課的內容。

經過修改,本節課的終於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這節邀請課。先來說一說這節課的一些問題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起的作用。

教學片斷1:

出示10根小棒。

師:數一數有幾根小棒?生:10根。

師:你會像老師這樣豎着擺10根嗎?看誰擺得又快又整齊,擺好後抱臂坐端正。

提問:這些小棒裏有幾個一根呢?生:10個。【板書:10個一】

師:接下來看看老師把這10根小棒怎麼樣了?

課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師:請你也像老師這樣把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誰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後抱臂坐端正。

師拿着一捆小棒問: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幾個十呢?(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學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

生:1個十。【板書:1個十】

師:剛纔我們把10個一根捆成了一捆,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板書:是】

追問:幾個一是1個十?(再次追問學生“幾個一是1個十”,強化概念的形成。)

(課件出示)生反覆說這句話,開火車說。

教學片斷2:

擺12根小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個十,那要擺12根小棒,只要再怎麼樣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課件演示)

師提問:看,這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呢?生:1捆加2根。【板書:1捆加2根】

師:你會說嗎?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再請幾位學生說一說。

師:12根小棒就說1捆加2根,(邊說邊擺在黑板上),你會像老師這樣一邊擺一邊說嗎?

在教學這一過程時發現學生在說“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這據話時還是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課後就在想是否應該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照着樣子去說。低年級的學生在說話方面還是有些欠缺的,我們老師就得慢慢培養他們把話說完整的習慣,並且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是想法,這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關注的重點。

下面簡單說說上了這節課自己的一些收穫。

1、真正地明白什麼樣的課纔是好課,明白自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一節課的背後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過這次自己先試上,之後師傅幫助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用怎樣的問題纔是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怎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易懂易答,什麼樣的問題才真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課堂問題在一節課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問纔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探索的興趣。

2、適時的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是促進他們好好表現的動力,只要我一說:“表揚誰誰誰。”所有的學生都會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揚的話語要多變纔會讓學生感到新意,他們纔不會膩煩,從而才能專心地聽講,積極地表現。

3、學生說話的完整性也是要關注的,本節課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只回答一半,說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強調要說完整,但還是說不全,日後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本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自己學到了很多,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才真正適合學生的認知,如何問纔會讓學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夠正確地回答,如何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習得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纔是真正快樂的學習。通過這次邀請課的鍛鍊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6

11到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爲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瞭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到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爲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後,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並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到20各數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並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7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成功之處:

1、充分操作,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國小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捆小棒,在操作過程中建立“10個一是1個十”概念。

2、指導方法,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

想想做做第4題。先估一估,再數出是多少。草莓圖這題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數出來。如果圖一直出現,孩子往往只數,而不估。爲了幫助孩子培養估算的意識,草莓圖先後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只閃現了2秒,讓孩子們說說感覺是比10多還是比10少;第二次閃現,請學生猜一猜有多少顆;第三次出現,再引導學生有次序地數。並看看數的結果與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傘圖,也出現了三次。第一次,讓孩子們說說感覺是比草莓多還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閃現,請學生猜一猜有多少顆;第三次出現,引導學生獨立地數一數、圈一圈。再反饋。指導孩子們在估算時找一個參照,以提高估算的精準度、積累估算的經驗。

3、寓教於樂,活動、練習形式多樣。

本節課容量比較大,活動與練習中,我採用多種形式開展課堂活動:獨立操作、同桌合做、競賽、搶答、遊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人人蔘與、氣氛活躍。孩子在操作中學、合作中學、競賽中學、遊戲中學,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不同的發展。

不足之處:

1、許多學生問題回答得並不完整,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讓學生糾正過來。這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學生在練習中出現問題時,處理問題不夠機制。請女生從7數到17時。幾乎所有女生都是從0開始數的。這時我以爲是因爲沒有聽清題目,把課件又調回去重複了一遍,結果還是錯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對了。這一練習花去了不少時間。課後我反思了一下,如果當時再讓學生重聽一次題,再討論一下從幾開始數,並追問一下爲什麼不是從0開始數呢?女生就不會出現再次數錯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