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2.56W)

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自己肯定也是在學會思考,編寫教學反思能夠提升老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5篇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篇1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同學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爲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競賽,引入同學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同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同學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同學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同學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身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同學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想再進行驗證,同學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爲簡,化籠統爲具體,並把“觀察、猜測、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同學對圓柱各局部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

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同學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

充沛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同學自身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同學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

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同學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同學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局部的關係時,同學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身的缺乏,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篇2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從主題圖“雖然它們是不同的物體,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特徵,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狀是圓柱。說明圓柱在我們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一年級時,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還將進一步認識它”來揭示課題。

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的過程。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發現等過程,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活動”爲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徵的過程。教學中,無論開始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後來的操作、比較、驗證活動,都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整體上的把握、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深化。

縱觀整節課,以活動爲中心,不只是爲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課過程中有兩家小區的居民結婚,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但儘管“噼噼啪啪”壓住了學生髮言的聲音,但絲毫沒有減弱學生積極發言的熱情。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篇3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於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說到:“對於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麼?然後想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特點﹚?……”聯繫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麼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裏。

一、成功之處

現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於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於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來源於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於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研究。

三、改進措施

就這樣,大腦裏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鬥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通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穫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篇4

圓柱在國小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因其在建築業、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這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爲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爲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爲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我上網查閱了不少資料,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沒有象以前的課堂中,將包裝紙剪開後成四種不同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圖形作爲教學的重點,即使出現了這麼多形狀,只是口頭帶過去了。一般同學不會的,在圓柱體的特徵教學中它能起到什麼作呢?不管怎麼剪成什麼樣不都要將它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嗎?因此,教學中簡化這一過程,當學生剪開側面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而沒出現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時,我用課件動畫展示了側面轉化成長方形,以及底面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的過程。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爲簡,化抽象爲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題設計緊緊圍繞新知展開。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題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瞭解。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價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樸實,缺乏有力的感召力,還必須在創設生動活撥的場景方面下工夫,教學環節太理性化,不太適合國小生的特點,語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去改正纔有極大的收穫。

圓柱認識例7教學反思篇5

?教學片斷〕

師: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

生1:圓柱有兩個底面

生2:圓柱的底面是圓形

?學生舉手的人不多,有點冷場〕

師:看來大家對圓柱有了一些瞭解,下面我們來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

(接着,教師出示小組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圓柱實物,圍繞3個問題,探索圓柱的特徵)

師:通過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生1:我發現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我覺得圓柱的兩個底面面積相等。

師:你們有辦法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嗎?

生3:〔該生是學困生,但在公開課中回答問題一向很積極〕如果圓柱的兩個底面不相等,那麼圓柱就會一頭大,一頭小。

師:恩(停頓),你能再說說嗎?〔這時我聽得不太清楚〕

生3:兩個底面不相等,一頭大,一頭小,會東倒西歪。

師:(沒有做出評價)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4:我是通過把上面的蓋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兩個底面大小相等的。

師:說得太好了。(露出滿意的神情)

(之後,老師拿出一個有蓋的茶葉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書:面積相等的兩個圓

師:圓柱的面還有什麼特徵?

生5:我發現圓柱的表面摸起來很光滑,永遠也“摸不到頭”。

師:爲什麼“摸不到頭”?你覺得圓柱的這個面和底面有什麼不同?

生6:底面是個平面,而這個面不是平面。

師:我們就說這個面是曲面。(板書:曲面)

?反思〕

一、學生不是一張白紙。

“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的數學學習不僅僅在數學課堂上,在生活中他們也在不斷地積累數學的知識和經驗。因此“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圓柱形的物體在生活中可謂太常見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有關圓柱的知識和經驗。基於“尊重學生的已知,引導學生的未知,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的問題,試圖通過這個問題,找到學生學習新知的生長點和聯結點,達到“立足舊知,激起學生靈動思維”的目標。從學生的回答不難看出,學生對於圓柱的整體把握顯然不感興趣,他們更多的關心是某個局部,如兩個底面,底面的形狀等。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於我的這

個安排學生並沒有領情,舉手回答的學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情景並沒有出現。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的冷場?除了學生進入高年級,由於生理、心理的諸多問題導致不愛回答問題,羞於表達,或懶於表現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平時的課堂上,爲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所謂的“高效”,犧牲了給學生說話的機會。漸漸的,學生也就習慣沉默了。

二、給學生髮現的機會

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生親自把知識發現出來。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老師並沒有把圓柱的特徵“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圓柱體實物,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發現,去感悟圓柱的特徵。特別是在有一位學生髮現了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後我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讓全體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個發現。通過彙報我們不然看出,由於老師給了學生這個機會,其結果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證明了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展示了學生有個性的學習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動

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這個環節,在備課時預想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證明方法:1、將圓柱形容器的蓋子取下與底面相比較;2、用圓柱形實物的底面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後將另一底面和畫好的圓作比較;3、用尺子量出兩個底面的直徑或半徑作比較。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說法就沒有在我的預設之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對教師把握

課堂水平的一次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後,我竟然沒有做出任何評價。我用沉默這盆冷水,澆滅了該生創新的火花;我的無動於衷,擊退了該生答題的熱情。這樣一來,創設一個敢於質疑,樂於表達的課堂學習氣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在後來的評課中,教研組長陳老師評價說:“生3的回答,從反面論證了圓柱的底面積相等,應該得到鼓勵和表揚。”學困生這樣一次精彩的回答,獨闢溪徑的思路,我卻視而不見,至今我還後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當時沒有聽懂該生的意思,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處,關注課堂的進程比關注學生多一些。因爲學生的回答在我的預設之外,便敷衍了事,心裏更想聽到的是預設中的答案。後來這位學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滿意,我想也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吧。以學生爲主體,具體落實到課堂上,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表現,重視教師評價對學生所起到的激勵作用。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只有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生成,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