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1.88W)

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過程思考的一種應用文種,作爲一名教師,你們需要不時地做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閱。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6篇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1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佈置學生走一走:哪裏到哪裏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爲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裏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後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爲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考慮到學生對三毛樂園、秦山大廈、一號橋、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地方比較熟悉,所以我向學生出示這幾個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有一個小朋友說:秦山大廈差不多吧。我及時引導:從學校到秦山大廈大約是700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

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學生還能通過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聯想到從學校到南門廣場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爲課前佈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裏,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纔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最後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生活經驗轉化爲認知結構。課前佈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2

成功的地方:

本節課所要接觸的千米,是學生生活中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相比較前面所學的毫米來說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應該是經常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課前瞭解,發現有的學生就瞭解了千米的認識,在路程很遠的時候用,有的學生說在高速公路上見到過等,應該說學生對於千米的認識比較早,更有利於本節課的教學。當然相比較與其它幾個長度單位來說,離學生的“可視性”的體悟和自身感受的經驗比較遠,再加上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單位,所以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這也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在學習時,首先利用學生手中的工具複習前面學過的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之後,帶領學生進入操場,因爲學生知道操場一圈是400米,先讓學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離,然後讓學生走兩圈後,再加半圈即200米,進行感受1000米的距離,同時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時學生能馬上意會到比較遠的距離要用到千米,同時也能很快的使學生聯繫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等,這樣較好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學生對於千米的認識通過之間的親身體驗印象會更加深刻。然後再接着教學與米的關係,以及單位間的換算訓練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及對策:

千米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中慢慢掌握,還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3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片斷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學反思。

1、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的關係如何處理?

目前,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放得很開”,目的是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然而,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放得很開,收得匆匆;時間難控,拖堂屢屢;看似熱鬧,效果平平。這位教師讓學生猜想1千米有多長,這個環節應該是放得很開的,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充分領會、認識1千米究竟有多長,因此,教師應該在這裏着力引導學生從“亂猜”過渡到“有具體長度的可比事物”上來,如:學校操場的跑道長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長度。校園的長度大約是120米,1千米是校園長度的8倍多一點。學生家裏的承包田長度大約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長度的12倍多。等第。條件許可,還可以帶學生實地去“體念”一下。可惜的是,教師在這裏“匆匆而收”,學生在這裏沒有真正感受到“計量較長長度時應使用‘千米’”,以下還影響到“進率的認識”,因此,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出現了“哈爾濱——北京——昆明”的路程計算中使用“米”的錯誤,並且不是個別學生。

2、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方案實施的.關係如何處理?

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常常發現,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得相當理想,但在實施過程中常常事與願違,設計中的“活”演變成授課時的“死”,甚至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備課時考慮不全,沒有充分估計到課堂教學時師生交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二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偏弱,即“教育機智”欠缺。如這位教師在一學生對嘗試題的說理過程中,由於學生沒有按教師設計的要求回答(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嘗試題1,學生卻回答嘗試題2,可能是教師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學生領會不清),教師急急打斷學生回答,強制學生回答嘗試題1,不能不說是課堂教學的“敗筆”。如果教師不存在上述兩點“思考”中的問題,那麼他就會順着學生的思路,允許學生任選一題說理,把課上“活”。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4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分米、釐米和毫米,並且初步瞭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主題圖說明“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後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並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 對於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係,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複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儘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

本節課,如果只是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學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

在上課伊始,我便帶着學生站在能夠看到學校跑道全景的教學樓上進行整體觀察,讓他們對2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帶着他們走一走、試一試,讓他們數一數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給他們記時,爲學生認識1千米作好一個鋪墊。

回到教室彙報時,他們通過計算知道圍着操場走5圈就是1千米。由於畢竟沒有親身體驗“走1千米”的感受,爲了幫助學生對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時間,估計出走1千米大約需要花15分鐘,讓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有個比較形象的感知。

爲了幫組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爲學生舉了一個比較熟悉的實例:每兩個電線杆之間的距離是50米,學生通過計算,發現21根電線杆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千米。

在經過這樣的教學之後,我明顯的感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及時間的掌控存在許多不足,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還有個別學生還是需要親自引導他實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5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的。千米雖然在生活中學生們都見過,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長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是本課的難點。本課我帶領全班同學經歷實際測量操場一圈的過程,讓他們感知、瞭解操場十圈、2300步、走20分鐘是1千米。圍繞教材訓練重點,引導學生在經歷中感知。同時,注重了單位換算,算理的理解,使學生在反覆說算理的過程中進行鞏固。鍛鍊學生回答問題的邏輯能力。

在課堂上,我首先讓同學們回顧了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進率關係,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提出新問題,引入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接着,讓學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與現實生活聯繫,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然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在這裏我讓學生通過想象和實踐兩種方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分別是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和實際測量操場一圈。從想象到實踐,使學生逐步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最後,讓學生通過繞操場走5圈是1千米這個例子,自己發現米與千米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變教爲學”這個教學理念落實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緊接着,通過練習,鞏固換算算理。

教學總結:

1、學生方面,參與面不是很廣泛,個別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應多關注,並幫助養成好習慣!

2、教師教學方面:

(1)研讀教材、教參不細緻,例如:10×100=1000米,不能與1000米=1千米連寫。

(2)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如果不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留做思考題。老師應靈活應變課堂上的各種問題,明確教學目標。

(3)在總結概念性的知識時,讓學生了解一下書中是怎麼說的,加深印象。並畫下來,提醒學生注意,作爲以後做題的參考。

(4)不要重複學生的話,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養成學生不注意聽講的習慣。

希望自己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快速成長!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6

上午,縣校長培訓班在學校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千米的認識”。自我感覺,總體來說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幾點想法,暫且記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提問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希望提高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從兩次上課來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千米和噸有什麼區別?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了?1公里等於多少裏?說明我們的學生是帶着思考在學習的。孩子的知識面也不可小看,兩個班都有學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單位是納米,追問怎麼知道的,回答是看《新聞袋袋褲》知道的。還有學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樓是800多米。這些都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對其他孩子來說,這些知識由同學口中講出來,比老師講給他聽,留下的影響更深。所以,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充分建立學生的表象。今天兩個閉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靜的氛圍中,隨着老師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疊了1千米的大樓,又通過隨後的一組圖片加以強化,應該說孩子的體驗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從學生看課堂。一節課的主要衡量標準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課堂上,應該說後一點是做到了,孩子們的發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讓我高興的是,這種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已經不是停留在淺層面了。

4、心中有學生,眼裏有小組。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做到這兩點,我想,離“以學定教,先生後師”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或許“尋根課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高效課堂,形式在課堂,功夫在課外。無論是導學單、預習單,還是學生座位的改變,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沒有這個本質,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句空話。但是,對普通教師來說,真正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