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52W)

作爲一名老師,小夥伴們一定要習慣性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活動分析的一種書面表達,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6篇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篇1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其實在之前他們都接觸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球,特別是球,他們都很熟悉,對於球易滾動,難擺高都知道,關鍵就是對於畫在紙上的球,老是會說成圓,在這裏又很難跟他們講清楚圓與球的區別(他們不懂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後來我想了想,我當時應該準備一個圓形紙片,形成對比,估計就好多了。

長方體和正方體搞錯的很多,特別是有些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說是正方體,我又不能跟他們說正方體是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什麼是正方形他們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講半天,問題是估計講了他們不明白,所以在這裏我就是上新課的時候,讓他們玩學具,拆學具,比如正方體,他們開始只是看看摸摸擺擺,我提醒他們可以拆的,然後就看見很多孩子在找怎麼拆,有一個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個面,在那比劃,我在提醒他們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後他們就會發現一樣大,馬上有孩子說出結論,正方體的每個面是一樣大的,有些孩子開始跟不來,拆的是長方體,他就得不到那個結論,他就會發現他拆的是長方體,在這裏就是讓他們自己在玩的時候滲透長方體和正方體不一樣的地方。當作業中碰到這個的時候,只要提醒他們是不是每個面一樣大,他們就可以很好的判斷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

現在也上了這麼長的時間的課了,對於班上的孩子也瞭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已經學過了,學的非常輕鬆,有些沒有學過的就慢一點,但是還好,不管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上課都很認真,能堅持一節課,對於他們是個不小的進步。有時候他們真的讓我刮目相看,十一後我們班來了個孩子,第一天來,在教室裏大哭大叫,不讓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說很吵,而且還很配合我們哄那個小孩,其實他們知道國小跟幼兒園不一樣,沒有幼兒園那麼自在,但是他們還是跟那個孩子說國小什麼什麼好,上課有遊戲玩,還有貼畫獎勵,還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老師上課,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課。在這麼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終於不哭了,跟着老師回座位,拿出書來讀。我想如果當時只是我們老師哄她,估計沒有那麼快搞定,真的要謝謝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篇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學習是時代賦予數學教學活動的要求。所以教師必須爲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本節課重點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瞭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能夠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難點是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進行判斷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對稱軸。本節課通過折一折、辨一辨、試一試、議一議、比一比等操作,實現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激發愛學、善學、樂學的習慣。

一、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在導入新知識時,直觀、巧妙、激趣、貼近生活。如,上課伊始、教師拿一個用紙剪的圓,讓學生動手摺一折找圓的方法滲透圖形的對稱美,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探究原望,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求知。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識的注入者。”教師在課堂上應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創”的使命交給學生,使課堂教學民主化,讓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例如,理解對稱軸的概念,利用學生手中的一張紙對摺在摺好的一個側面,任意畫上你喜歡的圓,用剪刀剪下來,在結合教科書,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突破本

本節課的難點。這種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獲得了數學知識。

三、重視自主學習的過程 教師要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通過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堅定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的感情。

總之,先進的教學理念,精心的教學設計,充分的課前準備、優質的課堂教學,使這節課順利完成,學生的能力在本節課有了提高和發展,教學效果很好。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篇3

上週五早上剛到學校,就接到師父的電話:“瑞廷,趕緊準備一下,教研組張老師第一節來聽你的課!”掛了電話,我心裏一陣忐忑,生怕表現不好給學校抹黑。但時間緊迫,容不得我瞻前顧後。於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學生,然後風風火火地開始上課。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的部分。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本節課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圖形的運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能直觀地辨認軸對稱圖形。

2、能通過折一折的方式辨認軸對稱圖形,找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

在教學的具體環節中,首先我通過老師買眼鏡這一情境提出“對稱”這一概念,然後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對稱圖形進行分析,總結出“對稱圖形兩邊完全一樣”這一概念。接下來通過讓同學們猜測:判斷一個圖形是否對稱,可以通過“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開始實踐操作活動。在活動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個圖形,讓同學們猜一猜,想要剪出這樣一個圖形,需要什麼步驟,接着就讓他們小組合作,通過“一人折、一人畫、一人剪”的方式驗證猜想。

實踐操作之後,通過帶領孩子們分析剪出的圖形相同點,引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一概念,即沿一條直線直線對摺,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就是對稱軸。在鞏固練習的環節,我通過3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加深同學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最後,通過欣賞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軸對稱圖形結束授課過程。

但是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對稱現象的概括不夠全面,過於強調左右邊完全一樣,以至於孩子們看到上下完全一樣的圖形時,無法判斷是否對稱;還有,在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時,對概念的剖析不夠深刻;重點不夠突出、教師講授過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發展等。

俗話說:“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應該是“好課多磨”。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鍛鍊自己的機會,讓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教育事業長路漫漫,但心繫學生、心懷夢想,就無畏無懼。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篇4

在教學本課時,我利用《認識物體》中的模型導入,並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在黑板上畫出各種形狀,從而引出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興趣。

實際上,一年級的孩子對於空間與圖形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認識,是基於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感知並逐步形成表象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從物體上分離出面,從物體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這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學時我設計了說一說、摸一摸、畫一畫、認一認、找一找、圍一圍、拼一拼等環節。

說一說一些物體的形狀,是爲了喚起已有的認知經驗,又爲了學生感受“體”與“面”的區別與聯繫提供素材,通過摸一摸、畫一畫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平面圖形的特點,清晰的體會“體”與“面”的區別與聯繫,同時在摸一摸中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體上轉移到面上,在描一描中讓學生經歷“面”從“體”上剝離的過程,而找一找更是豐富學生的圖形特徵的表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圍一圍、畫一畫的操作活動中,孩子更是體會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區別。進一步豐富圖形表象。在最後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數學的美,數學圖形的美,激發孩子的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課堂節奏調控不當,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導致再次用長方體、正方體“畫”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這一環節來不及完成。今後要多考慮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縮小教學預設和課堂教學實際生成間的距離。

二、要關注學生的體驗。

在認識長方形這一部分時,當學生利用長方體積木畫出長方形後,我展示了一個孩子的圖形,並貼在了黑板上,從而教學長方形。當時沒在意,過後想想,沒能使孩子的操作發揮起作用,學生畫的長方形可能有很多種,我卻只出示一位學生的作品,並貼到黑板上,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誤導,只有這種長方形纔是長方形,這樣學生的體驗就不豐富了。看來,體驗光有表面上的活動是不行的`, 它還需要老師細膩和到位的指導。在學生操作時,教師不是旁觀者,更不是指揮者,而應是合作者,與他們一起探索發現。

在平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去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不失爲學生學習數學的畫稿方法。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篇5

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這一節課時,我設計的本節課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在教學目標上——全面、明確,可操作性強。

2、在學習內容處理上——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3、在組織教學策略上——注意情境與活動教學。

4、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體現大信息量與高效率。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我沒有從零開始,而是先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已經認識的圖形。這樣就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接着我創設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 (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爲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然後我又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異同,深化了對兩類圖形特徵的認識,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感知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和“體”與“面”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特別是通過讓學生充分參與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初步學會了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體”與“面”關係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找出怎樣利用物體來描出平面圖形的策略,既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層次性,又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圖形特徵的認識。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最後我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課後反思自己這節課的教學行爲,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玩”中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年級孩子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主要,注意時間不長。而數學知識一般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很多活動,如摸一摸、貼一貼、評一評、舉一舉、猜一猜、擺一擺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感悟。

一開始我就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與機靈狗一起學習,機靈狗還帶來了禮物,禮物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留下了腳印,誰能想辦法把它們的腳印變出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激起思維的火花。讓孩子在興趣、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地學習新知。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擺一擺、猜一猜等真實有趣的情景中,經歷、體驗數學知識。

在鞏固拓展時,創設了讓學生摸一摸、拼一拼的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教學語言要有童趣

教學中,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等,在不影響知識科學性的前提下,對教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生動,富有情趣。即要結合學生生活實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然,口頭語言更應形象、生動,充滿童趣,富有感染力。

如在本課的教學中,當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讓一位小朋友當評委評出優秀的作品,我就說:老師想當小記者採訪一下這些畫得好的小朋友,他是怎麼畫的?而在猜一猜這個活動時,我又是這樣說的:這些圖形想和小朋友做遊戲,他們躲起來了,只露出了一部分,請你猜一猜,他會是什麼圖形?這些親切、形象的語言極大地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動手,感到數學問題新穎、親近、有趣。

3、佈置任務要簡單明瞭,也要切實可行

這節課在第一個班先上時,我原來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辦法把積木的一面想辦法在紙上表現出來,結果學生對印的方法非常感興趣,不去想別的方法了,而這些印泥的差異很大,有的很濃,有的很淡,淡得印出來就效果很差,所以不但浪費了很多時間,也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在第二個班上時,我就刪掉了這個環節,直接讓他們用畫一畫的辦法,效果就很好。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我覺得我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達到過程性目標的評價不夠。

2、在對教學內容的優化上,還可以出示一些交通標誌,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能在什麼地方看得到,表示什麼意思,從而有機滲透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的教育,這樣更能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育人的價值。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篇6

情感目標:通過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和學好數學的慾望,滲透熱愛生活的情感教育。

能力目標:通過“摸、找、畫、說、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和討論,使學生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特徵,瞭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其特點,正確辨認幾種圖形。

?教學難點】:

在摸、找、描、說、拼等活動中,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知道“面由體得”,初步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與投影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棱柱、水彩筆【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在一個布袋裏摸幾何體,並敘述所摸到的幾何體的特徵,請學生猜一猜老師摸到的是什麼。

2.在自己所帶的形體實物中找出和老師一樣的物體。

(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教師並沒有侷限於課本,而是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的實際出發

來重新組建。通過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積極性。)

二、 感受“面”從“體”得。

1、認圖形。

師:今天圖形王國來了幾位新朋友,你們想不想和他們交朋友呢?生:想。

師:交新朋友時,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麼名字?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麼地方?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這幾位圖形朋友,你們認識嗎?誰知道它們的名字?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師用課件出示四種圖形的名字)

2、找圖形。

師:它們住在什麼地方呢?其實它就在我們的身邊。不信,我們就找找看。從你的桌子上拿一個立體模型,仔細觀察你發現什麼?

學生先獨立觀察,再進行小組交流,最後集中反饋。重點體會:面在體上。

師:剛纔你們已經把自己的發現跟小組內的同學說過了,現在有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說給全班同學聽一聽呢?

生:我在圓柱上找到了圓形。生:我在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

引導學生說完整、說清楚。突出學生的個性思維

師:通過大家認真觀察,同學們發現在長方體上能找到長方形;在正方體上能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可以找到三角形,在圓柱上可以發現圓。

師邊說邊播放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

(通過“看”體會面在體上,並藉助課件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好地理解面在體上,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

3、 摸一摸。

師:新朋友見面要握握手,現在讓我們動手摸一摸各個物體的面,看看你有什麼感覺?

(學生摸各物體的面,並和同組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感覺)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有什麼感覺,想說的就站起來說。

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都是平面圖形。)

4、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和過去認識的物體有什麼不同?

生:一種是形,一種是體。

生:長方體能站起來,長方形站不起來。

生:正方體有6個面,正方形只有1個面。

師: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它們都是物體的一個面。

三、學會用“體”描“形”

師:我們剛纔認識了這幾個新朋友,又找到了它們的家。你們想不想給這些新朋友拍一張照片呀?(生:想)可是怎樣才能把它們拍下來呢?你來想個好辦法。

(學生回答:畫的方法,在沙子上蓋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學生只說出畫的方法,師可引導:想想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小朋友們真愛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請你選一種合適的方法去做。

學生動手操作。

師: 誰願意與老師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些圖形的? 各小組彙報:

生:我是把圓柱體放在紙上,用筆沿着邊畫出了一個圓.

生:我是把學具上的這個邊塗上顏色,再印在紙上,紙上就有一個正方形了.

生:我是把積木放在紙上,把紙向上折,就折出一個印來,你們看是一個三角形……

(學生邊說邊演示,老師表揚並獎勵,每一個同學說完把畫好的圖形貼在黑板上)

(給學生提供材料和時間的空間,通過在紙上得到平面圖形這一操作活動,培養了學生思維.通過展示作品,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

四、體現知識應用於生活

1、今天我們認識的這些圖形,在我們身邊也是隨處可見的,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教室裏哪些物體上有這些圖形呢?

學生自由活動,可離開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先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同學聽,再說給大家聽。

師:在你家裏能找到這些圖形嗎?能說給大家聽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集中反饋。

2、師:實際上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同去馬路上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體課件:教材第36頁說一說交通標誌的動畫片。學生先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再全班進行交流。

(拓展學生的思維。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探索與實踐

cai配着音樂出現各種圖形組合成的美麗的圖畫。

師:你能說說它是由那些平面圖形組合成的嗎?(指個別學生彙報)

師:下面請小朋友小組互相合作,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漂亮的圖畫,並且說說你們都用了那些平面圖形。(學生隨着音樂分組合作拼圖,然後指小組展示並彙報)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拼出了這麼漂亮的圖畫,你們個個都成了小小的發明家和設計師了。

(整個過程學生表現主動,拼的結果豐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出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探索與創新,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六、總結回顧、課外延伸

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說說。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師:誰來說一說有關新朋友的情況?

生:長方形有四條邊、有兩條長邊、兩條短邊。

生:正方形長得方方正正的、從正方體上能找到正方形。

生:圓形象太陽、象車輪子……

師:下課後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

(簡單的課後練習,爲學生提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課後反思:

本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玩中學,樂中悟”是本課最大的特點。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探索。

本節課的設計中,教者能借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教師創設以“交朋友”爲主線,(叫什麼名字、給新朋友拍照、介紹新朋友等)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3、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教師注重從感知入手,通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