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3.15W)

作爲一名教師,大家絕對要習慣性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是簡單敘述自我工作情況,而是要針對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具體闡述,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7篇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1

今天我執教了一節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本節課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並不是很陌生,因爲有了他們生活上的經驗,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定爲認識整時的方法,能夠正確認識整時。一節課下來感覺有成功也有需要整改的地方,下面我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

爲了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學生最喜歡的,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接着展示各種各樣的鐘表,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也更能抓住學生的特徵,心理特點,讓學生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

2.尊重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自己感知探究。

從學生自己身邊的情境圖入手,媽媽叫孩子起牀的情景感知是早上7時,讓學生自己獲得認識整時的方法,於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學具撥一撥1時、2時、3時……,教師利用學具演示,學生觀察,感受到認識整時的方法,分針始終指向12,時針指向1就是1時,時針指向2就是2時……引導學生說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達到本節課目的。

3.本節課既注重教授知識,又滲透思想教育。

在完成做一做《小明的一天》練習題時,讓學生說出不同的時間小明所做的事情,既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感受到了小明一天時間的合理安排,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同時在練習題中讓學生感知6時和12時分針和時針的特點。一天有兩個9時,一個是早上9時,一個是晚上9時,知道一天有24小時,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本節課學生能夠將知識完全掌握,感覺學習很輕鬆,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學時最好再滲透書後習題出現的類型也講一些,比如:快幾時了,幾時過一點兒等,這樣使教學更加有深度,不但書後習題解決而且思維得到發展。

2.教學時間分配不均導致課堂效果遜色。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2

這是一節關於角概念建立的課,本節課是讓學生認識角,但是對於角具體的特徵,學生了解不清楚。本節課的難點內容是讓學生掌握比較角大小的方法,角是非常抽象的,必須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用多種感官來感受角的大小,逐步建立角大小的判斷方法。本節課我感受深的有以下幾點:

從生活物體中抽象出角。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本節課先讓學生辨析生活中的角和數學上角的區別,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是數學上的角。再通過物體“剪刀”、“鐘錶”、“三角尺”的出示,讓學生仔細觀察,從這些實物種抽象出角,初步建立角的幾何圖形的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後,再讓學生指出剪刀張開與合攏時角的所在,讓學生初步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再結合鐘錶的出示,不同時間時針和分針形成角的大小也不同,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而且角還是有大有小。這樣從實物到圖形,再從圖形到實物的反覆轉化,使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認識”的過程,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形成原因,使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斷的生髮並逐步的形成。

在活動中加深對角的認識。空間觀念的形成,必須要有動手操作的過程,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來完整的形成知識的模型。因此,學生初步感知角後,應讓學生動手做角。學生用準備好的工具,如小棒、摺紙、鉛筆、繩子等,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了各種各樣的角。其實這種做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把頭腦中角的表象再現出來的過程。這個動手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想象、嘗試、驗證、反思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加深對角的本質的認識。

做完角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豐富學生角的表象,加深對角的認識。同時,比較兩個學生所做角的大小,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角確實存在的大小,讓學生髮現比較角的大小時,把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對齊,另一條邊在外面的角就要大。這能讓學生比較直觀的發現,角的邊叉開的大,這個角就要大一點,叉開的小,角就要小一點。同時也爲下節課認識銳角和鈍角做好方法上的鋪墊。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3

?11~20各數的認識》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1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11~20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本節課的難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數位概念。

xxxx年11月份,我有幸參加了管城區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通過這次比賽,使我真正意識到了教師終身學習和不斷反思的重要性。現把我講的這節公開課的一些所得所想總結如下:

1、巧妙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本節課的開端,我以“古人計數”的故事導入,當我詢問學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數了幾隻羊嗎?”學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其讓學生成爲旁觀者,不如讓學生成爲當事人。我應該這樣子詢問:“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幾隻羊嗎?”

2、讓預設成爲生成的基石。吳正憲老師說過:“教師要使預設的問題,是學生想要研究的問題。”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進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個十”課題後,我設計了一個動手操作的遊戲環節:讓學生依次擺出從盒子中數出11根、13根等數量不同的小棒,看誰數得又快又好。令我沒有預料到的是,部分學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開,試圖一根一根地數。事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環節的設計,沒有突出計數單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計數或數數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師面對自己沒有預設到的課堂生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積累一些教育機智。

3、教師要善於發問,努力融愛於語言的錘鍊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對我說過:“你的語言素養決定你的課堂效率和效果,你千萬別把教室變成你的演講場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達天賦。”教師的語言要精練、吸引人,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課堂上容易過於頻繁地提問一些看似有效,實則沒有真正啓發孩子思考的問題,譬如:“是嗎?”“對嗎?”“同意嗎?”“你們聽懂了嗎?”

4、教師要學會放手,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在新授課時,我總是擔心孩子們回答不出來、學不會怎麼辦,總是替學生去回答。學生課堂討論和思考沒有真正做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從長遠考慮,這對於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是不利的。比如,這節課中,我在處理數一數的練習題時,小天使問道:“你有什麼發現嗎?”剛開始學生回答不上來,但教師不要過於心急,應該循循善誘,逐步讓學生髮現“十加幾,就是十幾。”

最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能夠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廣闊!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資料。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必須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潛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爲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爲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思考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潛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用心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之後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資料,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爲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狀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裏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裏,角是什麼樣貌的?這樣問就應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之後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着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5

【教學內容】

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6單元《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係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明白比的後項不能爲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談話:同學們,這麼多老師來到我們的學校,大家高興嗎?快跟老師們打聲招呼吧!誰願意把我們班介紹給老師們?

學生介紹班級情況

二、充分感知,建構意義

1.情境導入,以舊引新

出示:五年級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師:如果要對男生與女生人數進行比較,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提問題

師根據學生的問題課件出示:

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幾倍?

師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師指名列式:23÷32

師小結:剛纔我們用以前學過的減法、除法對男女生人數進行了比較,用除法對兩個量進行比較時,還有一種新的比較方法——比(板書: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師:(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幾倍,我們還可以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32比23”(課件出示)

師:誰來說一說,男生是女生人數的幾倍還可以怎麼說?

(2)師:那求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怎樣用比表示?

生說,師課件出示

(3)師:同樣是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比較,爲什麼一個是32比23,一個是23比32呢?

引導學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與男生人數的比。

教師指出:兩個數量進行比較,一定要弄清誰和誰比。誰在前誰在後,不能顛倒位置。

(4)不同類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組信息中的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能用比表示嗎?如果能,請說出比。

一面國旗,長3米,寬2米。

老師用9元錢買了2瓶果汁。

①引導學生回答。

生:長與寬的比是3比2,寬與長 的比是2比3。

師問:3比2表示什麼?2比3表示什麼?

師小結:同學們真不錯,不但能用比表示,還知道比表示什麼?

②師: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單價?

生:9÷2

師:你是根據哪個數量關係列式的?

生:總價÷數量=單價

師:像“總計÷數量=單價”也可以用比表示總價與數量的關係,誰來說一說?

生說師課件出示:總價與數量的比是9比2。

師:9比2表示什麼?

師:在常見的數量關係中,速度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工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爲什麼?

3.抽象意義,建構模型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想一想,什麼是比?可小組內討論。

交流得出: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

師:兩個數的比就表示兩個數之間的什麼關係?

4.自主學習,豐富認識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比(板書 比的認識),其實,有關比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拿出資料卡,自學這一部分內容,可以把你認爲重要的內容,圈一圈、畫一畫,有疑問的地方打個小問號。

學生自學交流,彙報交流。

師:通過自學,你又有了哪些收穫?

師引導學生梳理自學的知識:

9比2寫成9:2 9是比的前項,2是比的後項

師:怎樣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師:同學們都會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體訂正

師小結:比值可以是分數、小數、整數。

(3)探討比、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出示:5÷8=()︰( )=-

師:看來比、分數、除法三者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請同學們結合這個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鞏固應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釐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後項不能爲0。 ( )

生說說理由。

師:在體育比賽中常常看到這種情況,出示課件體育比賽中的4︰0,問:這是什麼意思?

理解這是體育比賽中的一種計分形式。

2.配製蜂蜜水

出示(1)蜂蜜與水的比是1︰1;(2)蜂蜜與水的比是1︰10;(3)蜂蜜與水的比是1︰100。

師: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嗎?

生說比的意思。

師:如果配製蜂蜜水的任務交給你,你打算選哪一種方案,怎樣配製?

攪拌均勻後,平均分到10個小杯中,每個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樣甜嗎?你能用比的知識解釋嗎?這時,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幾比幾?

四、總結收穫,拓展延伸

師:比和分數除法有着密切的聯繫,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比有沒有這樣的性質呢?課下,請同學們把你這節課的收穫和你課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識,製作一期數學手抄報。

【教學反思】

?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節課的重點是對比的意義的理解,是學生初次接觸比的知識的第一個內容。能否透徹理解比的意義,對於比其他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這一基本結構模型的框架,即:

(1) 關注了內容呈現上的情景化;如從本班男女生人數的比導入新課,引出同類量之間的比,再引出不同類量之間的比,在此基礎上再來概括出比的意義。

(2) 重視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3) 強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

在教學前,根據學情,我課前佈置了三個預習作業,複習有關比較的問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數量關係。正是有了學生的課前預習,課上學習新知時,學生才能表現的精彩。所以,我認爲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課前預習不僅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還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它使課上的更加順利、精彩,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爲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藉助圖表、式子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上完這節課,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學的扶與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說對課堂新生成的問題,我不能很好地處理、引導、迴應。

3.教學語言上不夠精練,有時會重複學生的回答。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在如何簡潔的呈現自己和有效的引導學生方面作不斷的思考,來提高課堂效率,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6

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好的開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師在導入時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通過讓學生用數學介紹自己的班級或個人來複習了100以內的數,這部分教學親切自然,教師叫學生用數字來說說自己身邊的事情,不僅引起學生興趣還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同學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受,進而樂此不彼的去學習。

0的認識認識教學反思篇7

?認識釐米》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挺多,要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釐米,形成1釐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尺量1釐米的長度。上課時首先讓學生體會測量長度必須要有長度單位,同時瞭解到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某部分作爲長度單位,但是由於各人的差別,量的結果也會不同,讓學生明白測量單位不統一,測得的結果自然不一致,從而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後來人們發明了測量長度單位的工具,尺子的長度單位是統一的,釐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用釐米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具體方法的知道,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學生在學習釐米這個概念的時候並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釐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釐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釐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釐米,究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釐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釐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釐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