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農業綜合發展調研彙報

工作報告 閱讀(3.1W)

深切地感受到農業綜合開發對我市的農村經濟發展猶如開渠放水,通過這次調研。只要我全市上下合力同心,一起爲農業綜合開發多操一份心、多出一份力,使這條幸福渠通暢牢固,渠水豐盈,造福更多的羣衆,市的農村經濟就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率先突破發展的目標就能夠早日實現。

農業綜合發展調研彙報

由副主席帶隊,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會同市農業綜合開發辦組織部分委員。深入縣的局部項目區、示範村、龍頭企業、農戶,採用實地觀察、聽取介紹、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這四個縣區的5大類農業綜合開發在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現,引起了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年月日至日,由副主席帶隊,深入縣的局部項目區、示範村、龍頭企業、農戶,採用實地觀察、聽取介紹、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這四個縣區的5大類、17個項目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對三個縣的書面彙報資料和相關資料也進行了認真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演講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始終堅持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爲重點,市從年開始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多年來。以產業開發爲主線,以糧油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目標,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創新機制,強化管理,爲全市的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4.43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資2.31億元,實施土地治理83.1萬畝,建成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46個。項目涉及七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縣區的80個鄉鎮,613個村,受益農民達160多萬人,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開挖疏浚渠道359公里,土地治理項目方面:累計襯砌支、鬥、分、引渠道291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復配套機井668眼,新建擴建小型蓄水工程24處,採用深翻改土、測土施肥、秸杆還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萬畝,補貼購置農業機械638臺套,新修和拓寬整修機耕路933公里,營造農田防護林、經濟林、水保林9.33萬畝,培訓農民43.7萬人次,裝備鄉鎮農技服務站67個,實施以高效農業爲主的科技示範推廣53.48萬畝。通過開發治理,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5.3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3.58萬畝,新增除澇面積3.55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4億公斤,新增油菜籽生產能力1353萬公斤。

建成蠶、茶、果、藥、菜生產基地3.87萬畝。重點扶持了縣、區的蠶桑生產基地;縣、縣的茶葉生產基地;縣、縣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藥用玫瑰、縣西洋參、區丹皮、縣紅豆杉、縣茯苓等中藥材種植;區和縣蔬菜種植基地等項目。二是建成產業化經營加工項目和流通設施項目19個。主要扶持了縣龍蛟、沙河、國禮茶葉加工廠;區過街樓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和蓮藕精深加工廠;縣張驀絲綢廠、植物澱粉加工廠、博望鎮蔬菜加工和柑桔光電分選線;縣萬噸大米加工廠和縣種子加工廠;縣春光油脂廠2萬噸高檔雙低菜籽油生產線等項目。三是建成產業化養殖項目7個。扶持了縣堰口特種水產養殖場和縣特種水產養殖場、勞武水產養殖場;縣白龍鎮良種豬繁育、市乳業總場奶牛養殖和縣三合鄉無公害豬養殖等項目。通過實施產業化經營項目,產業化經營項目方面:一是實施產業化經營種植項目20個。年新增總產值5.5億元,新增利稅6285萬元。

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顯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得到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懲辦獎勵,省政府先後兩次在漢中召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現場會,推廣了市的經驗;省上組織的檢查驗收中,市有5個縣區的開發項目被評定爲優良工程,獎勵土地治理規模2.5萬畝,財政投資750萬元;年我市在接受國家三年一次的驗收考評中,受到國家驗收考評組的好評,並獎勵縣土地治理開發規模0.5萬畝,財政投資156萬元。調查中委員們對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取得的效果感到振奮,對長年奮戰在農業綜合開發第一線的幹部不辭辛勞的敬業精神表示由衷的欽佩。通過調查我認爲,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形成一整套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了申報、立項、競爭制的項目管理責任制、工程質量監督監測制和重點工程招投標制,1有嚴格的項目管理制度。農業綜合開發從項目的申報、評估、審批、實施到驗收等。確保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質量的不時提高。

並每年有所增加,2有完善的資金投入和管理機制。農業綜合開發實行“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投資機制。中央財政在預算中專門安排資金用於農業綜合開發。同時,規定了各級財政的配套投入和項目區農民自籌投入比例。市也把配套資金納入了財政預算。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使資金投入有可靠的來源保證。資金管理方面,實行了專戶貯存、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和縣級報帳制、項目資金管理使用審計制,杜絕了資金的擠佔挪用,保證了專款專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貴在綜合”一方面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3有一套科學的綜合治理措施。農業綜合開發重在開發。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農業、林業、水利、科技推廣等治理措施配套實施,綜合治理效益顯着;另一方面注重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扶貧開發相結合,吸收和借鑑了這些方面的勝利經驗,並將其運用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和管理當中。

二、存在問題

發揮了對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示範導向作用。但在調查中我也發現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顯着的效果。

納入開發項目的僅僅只有100萬畝左右。區的中低產田面積更大,1開發規模較小。市的產糧核心區有169萬畝水田。亟待開發。國家下撥的土地治理項目規模每年僅有7萬多畝,產業化經營項目5個左右,財政投資3000多萬元,很難滿足農民羣衆急待開發的需要。全市還有四個縣至今還沒有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不能申報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集中連片”原則,2區域差異較大。依照“先易後難。前幾年的開發重點大部分在自然條件好的鄉鎮,經過這些年的項目實施,這些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實施開發的區中低產田面積較大,基礎設施單薄,農業生產條件仍然很差,和項目開發區的差別越拉越大。四個尚未納入綜合開發的縣和已經實施開發的縣區在農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差別也已經逐步顯現。這種區域差別的存在與全市農業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

財政支農資金一直採用部門分塊管理的方法,3涉農資金投向較散。多年來。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向、實施範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複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門、多頭管理、資金分散,有利於統一管理和協調,難以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

項目建設的財政投資規範已明顯偏低。同等投資情況下,4投資規範較低。隨着開發建設逐步向淺山丘陵區域推進。淺山丘陵區需要架橋修路的工程要比區多,砼U型渠的襯砌改造和灌溉站、機電井建設都會因爲山區溝壑縱橫、水勢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難度大爲增加,再加上項目建設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區的自然條件、經濟實力、村組和羣衆的自籌資金能力都比地區差,使得項目建設的資金缺口加大。

項目區農民配套投入的自籌資金及投工投勞應占財政投資的三分之一,5自籌資金落實較難。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政策規定。市的農民籌資投勞比例爲25%但由於我市農村經濟不發達,村組集體經濟單薄,農民可支配收入不高,農民自籌資金落實難度很大。一些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羣衆的投工集資不能到位,形成空賬,致使項目建設資金短缺,建設速度緩慢,質量難以保證。

管護主體虛設,6建後管護較差。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普遍。建後管護的約束機制和管護資金缺位,項目區幹部羣衆管護意識淡薄,鄉鎮、村組缺乏嚴格的管護制度和管護措施,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戶侵蝕渠坎路肩,導致U型板被水衝翻,路邊樹木被折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管此標記。被拔,標誌牌被毀等多種人爲損毀工程設施的現象。

市的龍頭企業建設取得長足發展,7龍頭企業較弱。近年來。但綜合實力都相對較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選擇實行競爭立項、擇優立項的政策前提下,對我市申報、立項、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致使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得不到及時的扶持,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無法充分體現。

三、幾點建議

提高開發整體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農資金的整合文章,1整合涉農資金。向投資整體要效益。根據省上統一要求,建議在不改變投向的前提下,依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盡其力、各記其功”原則,將農業開發資金與扶貧、糧食生產、農業科技推廣、林業和水利建設等其他涉農資金實行捆綁使用,以有效解決開發建設資金投入缺乏和項目建設交叉安排,重複檢查,多頭管理,資金分散,影響工程質量、工程效益等問題,提高涉農資金的整體投資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內部運籌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資結構要效益。應根據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總體目標,對投資結構和投入重點作適當調整,由過去主要扶持糧食主產區改爲扶持糧食生產和扶持高效經濟作物相結合。各開發項目縣應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有計劃、有方法地將開發片區調整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區,以縮小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提高我市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擴大開發規模。積極做好後續項目的貯藏工作,2做好項目儲藏。要緊緊圍繞“四大產業”和優質糧油加工,認真調研,嚴格篩選,從項目入庫、申報、評審、立項的各個關口都要嚴格把關,真正實行公開、公平競爭立項的制度,對那些開發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產業項目在經過專家論證後優先申報,爭取立項。對鎮鄉、村組幹部羣衆積極性高、自籌資金能夠足額落實、產業開發有條件的地方項目給於優先立項。做深做細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提高選項立項的準確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好項目、大項目爭取國家投入。要切實做好四個縣進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的申報工作,建議市政府向省政府專題演講,並加大爭跑力度,爭取早日批准,以擴大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規模。

加大羣衆監督力度。一是要加強項目建設的管理。項目建設要嚴格依照下達計劃和行業建設規範組織實施,3加強項目管理。項目設計要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銜接,渠、路、井、樹、橋、涵等設施佈局相配套,田間治理要與村容村貌建設相結合,改善生產條件要與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相結合。達到滿足生產需要,促進生產發展,增加羣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同時要不斷改革和創新施工工藝,嚴格按技術規程,規範組織實施,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二是要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要進一步完善以縣級報賬製爲核心的資金管理機制,堅持按項目建設管理順序和項目建設進度撥付資金,堅持實行項目資金專款專帳、專戶、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確保資金平安高效運行。三是要加大羣衆監督力度。繼續全面推行項目公示制,項目建設的前、中、後期,都要公示項目的建設內容、任務完成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自覺接受羣衆監督。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標制、監理制和項目法人制。項目實施主體對項目建設質量、進度以及投資平安負全責,市縣區對建設項目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和驗收,實行獎優罰劣,動態管理。

解決籌資投勞難題。臨時以來,4採取多種措施。農民籌資投勞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制約着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健康發展,必需採取多種方式解決這一難題。第一,適當降低農民籌資投勞比例。調研中,農民籌資投勞比例偏高的反映較爲強烈,建議主管部門就此進行專題調研,拿出具體數額逐級上報,力爭能夠降低硬性比例。第二,籌資投勞的方式上,可以採取以清晰的收益對象籌集。例如對機井工程、電管站實行業主負責制,發放使用權證。首先選定業主,業主自身先自籌一定數量的資金,據此獲得工程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其次由業主牽頭組織籌資投勞,業主根據受益範圍與羣衆協商,簽訂合同,落實籌資投勞。還可以採取“一次計劃,分年籌集”及“分類籌集,自籌自用”等辦法,這樣農民承當的起,能夠調動農民積極性,有利於項目順利實施。第三,加強籌資投勞的管理。要制定統一的農業綜合開發農民籌資的收、用、領、銷制度,農民籌集的資金和勞務,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工)專用,並對使用情況張榜公佈。以資代勞必需堅持農民自願,並料理書面簽字手續,嚴禁強迫農民以資代勞。

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第一,5重視建後管護。要通過宣傳,增強羣衆管護意識。項目建成後要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重點宣傳建設的效果,項目區與非項目區的區別以及項目建成前後的效益對比,用事實增強羣衆的管護意識,項目區形成一個愛護工程的良好社會氛圍,發動羣衆參與項目管理。第二,將項目的建後管護納入各級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各縣區每年應按時上報項目管護計劃,經市上審批並編制管護實施方案後組織實施。同時定期對各項目區管護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做到獎優罰劣。第三,因地制宜,創新管護模式。項目區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外地的管護模式。例如,對道路、排水溝、橋涵、林網等公益性項目可實行鄉鎮統一管理。對林網樹木統一進行採伐更新,收益作爲管護資金;對水利設施可實行井長制加協會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區爲單位成立用水者協會,對灌溉用水進行利息覈算,確定收費規範,由井長負責本井片範圍內的水利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對一些已建成的林網還可以實行劃片拍賣,落實產權主體,由產權人對項目進行管理和維護,鄉鎮政府負責監督。第四,建議儘快制定農業綜合開發的管理工作條例,明確項目運行管護條款。對於破壞項目設施的行爲依法嚴肅進行追究查處;對改變項目區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設單位依法給於賠償;對項目監管不力的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推動產業發展。繼續堅持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6扶持龍頭企業。扶持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發展一批有特色優勢的農產品種養業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時提高。要重點支持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和外向型龍頭企業。各級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獎勵支持發展快、生長好、貢獻大的農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加快產業基地建設,繼續推行“公司+基地+農戶”運行機制,讓農民在扶龍頭、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對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對那些運行質態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農民增收強的企業,堅持重點扶持、連續扶持,實現做大規模、做優產業、做響品牌的目的

加強農民技術培訓。一是充分發揮市、縣區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科技優勢,7發揮科技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效果轉化步伐。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科技人員到項目區以技術入股、資金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開展科技服務,領辦、興辦、合辦農業科技企業。二是堅持高產、高效、優質、平安、生態的原則,優先扶持發展優勢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生產,積極推廣先進實用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農產品的平安性、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切實抓好農業適用技術培訓,不時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要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爲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產業開發隊伍,提高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