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8篇

教師文案 閱讀(6.01K)

教師在開始教學工作之前,都會提前寫好一份教案,出色的教案往往都是根據我們自己的教學目標來思考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8篇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感知認識角的過程。認識常見的各種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

2、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能畫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長無關。

教學、具準備:

1、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紙、直尺。

2、學具準備:三角板、圓形紙、練習簿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圖形遊戲

師:同學們,咱們今天先來玩猜圖形的遊戲怎麼樣?聽好了:老師的信封裏裝了一些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請你根據露出來的部分,猜出它是什麼圖形,明白了嗎?

師出示信封,露出圖形的一角,生猜(信封裏裝有正方形,三角形)。

質疑:爲什麼沒有人猜圓形?

(設計意圖:)

2、折角活動建立表象(要不要視頻?)

師:(出示圓形)圓形沒有角,那你能用圓形折出一個角嗎?光說不練可不行,課前,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你用它來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開始吧!

生動手活動,師巡視。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師:摺好了嗎?沒摺好的同學來跟老師一起折。現在來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麼感覺?

引導:(1)尖尖的,扎手,這是角的頂點

(2)從尖尖的點出發,往這,是一條直直的線,往另一個方向,也是一條直直的線,這兩條線和頂點就圍成了一個角。

3、揭示課題(書寫)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角。

白板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三、探究體驗

1、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找角

師:角不僅存在於平面圖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隨處可見。出示主題圖

這是一幅美麗的校園圖,請仔細觀察,你能找到角嗎?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誰找得最多!

(2)彙報角(插入flash、聚光燈、放大鏡)

師:找到了嗎?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誰還有補充?(引導學生說出什麼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劃一下)

(3)認識頂點和邊(筆、動畫、手動添加文字)

師:大家的眼睛可真厲害!老師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體其中的三個展示出來(課件出示)

你能說說這3個角分別在哪嗎?

師:掌聲送給這位同學!爲了方便觀察,我將這些實物隱去,這3個角有什麼共同點呢?(若生已經說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就讓他上臺用筆標出頂點和邊)

學生彙報,師出示頂點、和兩條邊。

師:尖尖的點是角的頂點,直直的線是角的兩條邊。你能指出其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4)、練習

判斷

師:判斷,下面圖形哪一個是角?

生判斷,師:爲什麼不是?是的,指出頂點和邊。

師小結:角的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2、畫角

(1)師示範畫角

師:角真是一個有趣的圖形,怎樣畫一個角呢?你有什麼想法?

生彙報(用尺子、有頂點、兩條邊)

師小結: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先畫一條直直直的線,再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然後再標出頂點和邊,最後標上角的符號,這樣,就畫成了一個完整的角。(強調第二條邊的方向任意,邊說邊畫一個角)

(2)師:想不想自己也動手畫一個?在你的本上畫一個角吧!生畫,師巡視。

(3)展示學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儀):規範的;不標頂點、邊的;銳角;鈍角等

3、比較角的大小

(1)師:畫角還真有趣,張老師發現大家畫的角不僅有頂點和邊,還有大小呢!現在把你畫得角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誰畫的角大?

生比較角的大小。

(2)彙報:

師:你倆誰畫得角大?爲什麼?

預設:邊長

開口大

(3)觀察角的大小變化

出示變化角的課件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一組角發生了什麼變化?生彙報。

它們的邊長髮生變化了嗎?

那你覺得角的大小是什麼決定的,跟邊長有關嗎?

(2)師小結: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開口越大,角越大;開口越小,角越小;與邊長無關。

三、練習

老師收集了一些圖形,你能在下面的圖形中找到幾個角?

出示練習八第三題。

四、欣賞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的世界也因爲角的存在而變得異常美麗。下面請欣賞生活中的角。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並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裏,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於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於參與,利於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後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裏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arr;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說說什麼是圓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裏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麼?學生說: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裏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二、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爲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說、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遊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遊戲。老師說,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麼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說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時給予評說。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說:“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着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說:“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說:“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squo;上司squo;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說:“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爲。”……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①分組探究,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學習活動要求:先獨立進行,再分組交流。通過動手“折、量、畫、數、比(估)、看、議”等,總之隨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探索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圍繞“學習卡”上的有關內容進行。)

分組彙報,全班交流。(填寫學習卡)

學習卡

名稱 意 義 用字母表示 在同圓( )裏

條數 長度 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

半徑

②重點請學生說明你是怎樣發現的,展示發現的過程,讓同學們評價。

③操作檢驗,內化提升。

a.考考你的判斷力。

用彩色筆標出下面各圓的半徑和直徑。[課本第87頁“做一做”(略)]

b.對答遊戲(每兩個學生一組):你說直徑長度,我答半徑長度;你說半徑長度,我答直徑長度。

c.邊體驗,邊說理:爲什麼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應安裝在哪裏?(教師提供各種車輪形狀和安裝位置不一樣的自行車玩具,讓學生邊操作邊體驗,進而明理。)

d.合作操作探索。

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在同圓中所有的線段( )最長;你能用尺(直尺、三角板)測量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嗎?

[探索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我探索、合作探究、分組交流,以動手操作爲主線,讓學生自主參與,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和展開探究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發現新知,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3)自我習作——用圓規畫圓。

①學生自學: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和步驟。(課本第87頁)

②學生操作:用圓規畫圓。(自我體會,怎樣才能畫對、畫好。)

③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操作情況指導學生彙報並總結。[適時板書:a.定長(即半徑)b.定點(即圓心)]

④操作表演,全班共賞。

a.按要求畫圓。

a.半徑2釐米 b.半徑2.5釐米 c.直徑4釐米 (比較a、c,你發現了什麼?)

b.按要求畫圓,並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教師請學生畫3個同心圓、3個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圓。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比較並歸納: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c.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的圓怎樣畫?(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學習用圓規畫圓,主要通過學生的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到畫圓的方法;動手畫圓——體驗畫法,掌握畫法;操作練習——發現規律、內化新知,這樣教學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具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課堂小結。

教師啓發學生自我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鼓勵學生質疑:你還想知道什麼?……

四、創新思維訓練遊戲。

教師:一個圓很美,大小不同的圓在一起組成美麗的圖案更美。請大家設計由圓(或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並寫出創意,帶到學校與同學交流。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熟記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秒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3、進一步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從一分一秒做起。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秒及秒與分的進率。

教學用具

演示用的實物鍾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口答。

(1)分針走1小格是多少時間?走一圈呢?

(2)時針從上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是多少時間?

(3)1時等於多少分?

2、說出下面鐘面上的時刻,並寫出來。

二、揭示課題

計算很短的時間,如運動會60米、100米比賽所用的時間,做20道口算題所用的時間等,一般不用時和分計時,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這節課就來學習“秒的認識”,國小數學教案《秒的認識》。(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三、教學新課

1、認識時間單位“秒”。

出示帶有秒針的實物鍾,讓學生觀察後提問:鐘面上有幾根針?哪一根針走得最快?

指出:這根最長最細走得最快的針叫做“秒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1秒。我們平時聽到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認識分與秒的進率。

教師把分針和秒針都撥在12上,然後慢慢地撥動秒針走一圈,讓學生觀察分針走了幾個小格。

提問:(1)秒針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幾小格?是多少分?

(3)那麼1分是多少秒?

板書:1分=60秒

3、體驗1秒時間有多長。

(1)教師報秒數,讓學生從1寫到10,看需要用幾秒鐘?

(2)你呼吸一次,用幾秒?

四、鞏固練習

1、填空。

(1)鐘面上有()個數,有()根針,比較短的針叫()針,比較長的針叫()針,又細又長的針叫()針。

(2)鐘面上有()個大格,有()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小時,分針走1小格是()分。

(3)60分=()時60秒=()分

2、練習教材第72頁下面的做一做。

五、課堂小結

教師在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

1、到目前爲止,我們一共認識了三個時間單位,那就是時、分、秒。

2、時、分、秒間的關係是:1時=60分,1分=60秒。

3、時間正是一秒一秒地積累起來的,因此,同學們從小就要珍惜時間,要從珍惜一分一秒開始。

六、佈置作業

練習十九第5、6、7題。

七、思考練習

練習十九第9題。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2-8頁。

教材簡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自然數、小數和分數的基礎上編排的,是對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是對今後學習有理數及其運算的基礎。本單元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素材,以“中國的熱極—吐魯番”爲現實背景,從溫度的表示方法入手,藉助溫度計來學習正、負數的知識,並且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新知。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瞭解正、負數的意義;會用正、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能借助溫度計比較正、負數的大小。

2.在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過程中,體會正、負數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師談話:同學們喜歡旅遊嗎?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去領略一下我國最熱的地方—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吐魯番盆地的奇異風光。 (師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認真觀察)

師談話:你看到什麼?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與本節課學習有關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素材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出與正、負數有關的問題,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產生求知的慾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組合作探索第一紅點問題。 師談話:誰能說一說零上13度與零下3度表示什麼意思?怎樣用數學符號表示呢?請同學們動動腦筋,並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 (學生分組交流)

師談話:哪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交流結果)

師小結:用一組相反的符號表示出零上與零下的溫度,通常這樣表示:(教師板書) +13℃ -3℃。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1.小組自主探索第二紅點問題。 師談話: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樣表示? (請各小組自己解決,並交流解決辦法)

師談話:地勢高度稱爲海拔高度,是相對於海平面來說的,一般的以海平面爲分界線,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爲“-115米”。

師歸納總結:像+13℃、+38℃、+49℃ &b&b都是正數,“+”是正號,通常省略不寫,像-3,-10,-155都是負數,讀作負三,負十&b&b“-”是負號;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獨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師談話:看小電腦中的問題,你能用正、負數來描述生活中的現象嗎? (學生討論,師提醒學生要從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師談話:同學們都能用、負數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說說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嗎? 學生再次討論。 交流總結:描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可以用正、負數。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適時總結,幫助學生建立了正、負數的概念. 對生活中的一些鮮活的數學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見解,使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四、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自主練習第一題: 這是一道認識正負數的基本練習題。 (練習時,可讓學生讀出正、負數,再將正負數填寫在相對應的集合圈裏,提醒學生注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自主練習第3題。 先讓學生仔細看圖,分析題意,然後獨立填空,再集體交流。

3.自主練習第4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主要看學生能否正確運用正負數的意義解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

五、反思總結,提升認識

談話: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種新的數,你有什麼收穫?能和大家分享嗎? 學生談收穫。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爲單位、以米爲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教學重點:

1、能識別小數,正確得讀寫小數。

2、知道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

教學難點:

知道以元爲單位,以米爲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談話導入

2、看學習用品價格並調整價格

(1)課件出示:書包4500元油筆320元鉛筆40元橡皮25元師:你覺得這些商品的價格合適嗎?不改變原有數字,你能試着調整價格嗎?

(2)彙報:

板書:45.00、3.20、0.40、0.25

(3)整數與小數的比較

師:這些數與以前學過的整數有什麼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3、揭示小數並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數的讀寫

1、認識小數點

師:分數中間的那條線我們叫它分數線,那麼小數中間的小數點你知道叫什麼嗎?

板書:小數點

2、小數的讀法

(1)同學試讀上面的小數

(2)讀小數時你有什麼發現?

揭示讀法

舉例:18.18讀作:十八點一八

(3)練習開火車讀小數

3、小數的寫法

(1)生試着說說如何寫小數

舉例:十二點七五寫作:12.75(強調小數點的書寫位置)

(2)練習寫小數

(二)理解小數的實際含義

1、以元爲單位的小數意義

(1)出示主題圖價格表

(2)試填價格表

(3)揭示小數在價格中的意義(小數點每一位都表示什麼)

(4)找找書上文具盒裏的小數

2、以米爲單位的小數意義

(1)認識一位小數

師:你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師:一米有多長?一分米呢?它們有怎樣的關係?

課件出示:一米長的線段

師: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米?

師:寫成小數是0.1米.小數點右邊第一位表示什麼?(板書:分米)

師:3分米表示幾分之幾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

練習:0.8米是()分米.0.7米是()分米5分米用小數表示是()米.

同學互說

(2)認識兩位小數

師:一釐米有多長?米和釐米有怎樣的關係?

師: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米?

師:寫成小數是多少呢?(0.01米)小數點右邊第二位表示什麼?(釐米)

師:3釐米呢?18釐米呢?

練習:33釐米是()米?0.72米是()釐米?

(3)比較這兩組小數有什麼區別?

(4)說自身的身高如何用小數表示.

(5)揭示小數在長度單位中的意義

舉例:1米31釐米=1.31米

(三)質疑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說一說

(1)老師這個月的手機費是85.50元,就是()元()角.

(2)姚明的身高是226釐米,寫成小數是()米.

(3)小明買了一盒牛奶,用了兩個一元和一個5分,這盒牛奶()元.

2、猜謎語

(1)長頸鹿高度可達5.8米.

(2)丹頂鶴體長1米20釐米寫成小數是多少/

(3)大象高度可達3.5米,.重可達5.25噸.

師;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你想說些什麼?

3、遊戲:蜜蜂採蜜

4、拓展:用2、6、8加小數點能組成多少個小數?

四、課堂小結,淺談收穫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爲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裏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3.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擡一擡、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爲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爲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7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瞭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徵。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麼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製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製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製作的三角形,並說說自己是怎麼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爲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並彙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繫實際生活,爲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繫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課收穫。

國小數學1-5的認識教案篇8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過程方法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聚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一套,cai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爲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清淨,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衝稱象的照片)曹衝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後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媒體播放曹衝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衝,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後,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麼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出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一)直觀感知,使學生初步認識“噸”

師: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許多重量已知的物體,請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交流)

師:那有沒有同學帶來以“噸”做單位的物體呢?說明原因。

師: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過可以用“噸”做單位的物體,能簡單的說一說嗎?學生舉例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體與你所認識的物體,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

學生討論後得出:以噸爲單位的物體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體出示:通常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噸”來做單位。

師:初步認識了噸之後,老師這裏有一些物品,請你們爲他們選擇一種合適的單位。

多媒體出示:報紙、信封、河馬、鯨、白菜、蘋果等,學生進行判斷。

(從學生熟悉的曹衝稱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課,並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物體,初步感知:以噸爲重量單位的物體都比較大,並且非常重。)

(二)創設情境,充分感知“噸”

師:“噸”是我們新認識的重量單位,那麼它究竟有多大呢?爲了更好的瞭解它,老師特意製作了一把電子秤。

多媒體出示:一把電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稱一袋大米,同時,在電子秤左面的屏幕上顯示出綠燈,右面的屏幕顯示100千克字樣,每稱一袋,相應遞加,直到第十袋時,左面的屏幕上顯示出紅燈,同時在右面的屏幕顯示出1噸的字樣。

師:你看到了什麼,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來。

師:在你認識到1噸有1000千克後,你能告訴老師,現在你有辦法將1噸的物體帶進教室嗎?

小組進行討論

師:如果有一些體重爲25千克的同學,要多少個同學才能達到1噸呢?

生經過計算後得出結論

師:現在每一位同學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體,如果也將它放在電子秤中,那麼一噸中究竟有多少個你這樣的物體呢?

學生利用學過的除法估算知識進行估算,同時進行交流反饋。

(三)以生活情境,加深對重量單位間關係的認識。

師:用一些較輕的物體聚少成多,也能達到一噸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對重量進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生舉例:大橋的載重量,卡車的載重量等。

師:現在老師想找你幫個忙。這裏有一輛卡車和一堆貨物,你能不能告訴老師,這堆貨物能不能全部裝上卡車。

多媒體出示圖片,一輛卡車上標註限載重6噸,旁邊有一堆貨物,標註6000千克,學生進行討論,得出這堆貨物可以一次性的裝上卡車。

師: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在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噸的基礎上,採用多媒體生動、直觀地顯示千克與噸的關係,並聯系學生自身的重量,讓學生估算,加深對噸的認識。教師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