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鄉鎮基層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1.32W)
鄉鎮基層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摘要〗由於居住分散,各自然村均不夠條件設立國小校,有學齡兒童的家庭只好舉家外遷,在辛興等地就近上學。工作報告怎樣寫?這篇《鄉鎮基層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很實用,你不妨參照參照。

篇一:鄉鎮基層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在全市機關幹部下基層活動中,**市規劃局有關領導緊緊圍繞解決農村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使幹部受到教育、農民得到實惠的主題,於今年11月中旬深入我市邊遠山村——郊區平坦鎮常家山村,對山區農村的現狀、羣衆反映的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視察調研,並結合實際對村裏的建設和發展進行了分析。從調查瞭解到的情況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資源和資產浪費嚴重是常家山村最突出的問題。
  一、基本概況
  常家山村位於郊區平坦鎮最北邊,與盂縣路家村鄉交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距平坦鎮政府所在地307國道約15公里,僅有一條簡易的公路相聯。村子周圍山巒起伏,綿延疊嶂,時斷時續的蘆湖溝小溪在羣山環抱中繞着村子自北向南呈弧形流過,象鐫刻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一個巨大的問號,任憑歲月的流逝發出聲聲的嘆息。常家山村人少地多,居住分散。全村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7人,分散居住在5個自然村中。其中,石家山28口人,楊坡堰5口人,常家山16口人,崔家莊3口人,周家山5口人。共有耕地733畝,果園20餘畝,大牲畜12頭,羊150餘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土豆、紅薯、小麻、蘇。
  二、現狀分析
  (一)發展優勢
  常家山村地下有豐富的煤炭、鐵礦資源,地面的河沙、石料不但豐富,而且易於開採。全村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生態環境宜人。所種植的無公害蔬菜和無污染農作物在左近村鎮小有名氣。5個自然村周圍羣山環繞,層巒疊嶂,巍峨莽莽,荒山、荒坡、荒溝、荒地隨處可見,共有2000餘畝宜林宜牧,自然資源豐富,潛藏着較大的發展潛力。
  (二)存在問題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由於連年乾旱,加上農作物品種單一,農業產品附加值低,產量遞減,影響和制約着農民收入的增加;全村雖有20餘畝果園(杏樹100餘株、蘋果樹1000餘株),但由於果樹品種落後和缺乏科學的管理,難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畜牧業方面,全村僅有150餘隻山羊,品種單一,難以形成規模養殖;村裏的村辦企業硫鐵礦窯於1995年停辦後,由於人員、資金和市場的原因一直未能再次啓動。除此之外,村民沒有任何其它副業,除有限的農業收入外幾乎沒有任何收入。
  2、農業資源、資產浪費嚴重
  隨着村裏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和人口向小城鎮集中的發展趨勢,常家山村被棄耕的農田和閒置的房屋越來越多。全村總共有耕地733畝,現在實際耕種的只要350畝;全村共有可供村民居住的房屋(窯洞)188間,現在實際有人居住的只有95間,很多房屋已閒置不用或堆放雜物。
  3、人畜飲水困難
  常家山5個自然村均是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十年九旱,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有史以來就比較突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採煤漏水和連續的乾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致使該村成爲全鎮嚴重缺水的村莊之一。現在各自然村雖然有流量很小的空山水供人畜食用,但到2月份後部分泉水流量減小甚至斷流,將直接影響到人畜吃水問題,而且隨着陽煤集團採煤區的逐漸推進,勢必造成地下水位的進一步下降和空山水的斷流,全村人畜吃水問題將日益突出。因爲缺水造成人民的生活困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4、交通單一落後
  常家山地處偏僻,地形複雜,與307國道僅有一條長達15公里的簡易的山區公路相聯。這條公路雖已拉通,但坡陡、彎多、路險,路況差、等級低,防護設施不足,交通十分不便,人員及貨物流通困難。
  5、就學就醫困難
  由於居住分散,各自然村均不夠條件設立國小校,有學齡兒童的家庭只好舉家外遷,在辛興等地就近上學。但住的是高價房、吃的是高價水、交的是高價學雜費,農民負擔沉重。
  單一落後的交通,再加上村裏又沒有衛生所,村民就醫十分困難,只能是“小病抗一抗,大病纔出山”。
  6、村民素質有待提高
  由於受教育少、信息閉塞、和外界接觸交流不多,村民素質普遍不高。安於現狀者多,長遠考慮者少;受小農意識支配、得過且過者衆,積極尋找出路、想辦法提高生活質量者寡。致使郊區環保局等數家單位幾年來的扶貧工作收效甚微。
  7、支、村兩委工作難度較大
  受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居住分散等因素影響,常家山村的支、村兩委成員很難坐到一塊商討全村發展問題。加之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村幹部的補助長年得不到解決,整個村級組織人心渙散,臺上幹部臺下幹部矛盾尖銳。村民也對支、村兩委的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幾個自然村各自爲政,從各自的利益出發而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日益增多,既影響了全村的社會穩定,也不利於全村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作爲小集團利益的代表,嚴重干擾了黨支部、村委會的正常工作秩序,削弱了黨支部、村委會的戰鬥堡壘作用,致使支、村兩委開展工作困難重重。
  三、發展思路
  基於地處偏僻、交通單一、人少地多、居住分散、人畜吃水困難、農民增收緩慢和農業資源浪費嚴重等幾方面因素分析,常家山村發展的出路有二:一是退耕還林還草,舉村外遷,重建家園;二是挖窮根,摘窮帽,因地制宜抓調產,千方百計促發展。
  (一)遷村
  現在的平坦鎮由原郊區平坦鎮和辛興鄉合併組建而成。2001年3月份合鄉並鎮後,鎮黨委和政府曾就常家山等幾個邊遠貧困山村的發展問題做過專題研究,提出了把常家山5個自然村遷入魏家峪村的設想。隨後,平坦鎮黨委書記趙平書帶領工作組於今年8月份到常家山進行了挨戶訪問,勸說村民搬遷。但在這次機關幹部下基層調研活動中,我們通過深入農戶調查走訪、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和農民推心置腹談認識等方式,瞭解到遷村工作困難重重:雖然兩個村的支部領導已就遷村一事進行了幾次協商,常家山村的部分村民也到魏家峪村實地瞭解過情況,但村民們態度普遍不積極。一是部分幹部羣衆仍存在着一些錯誤思想,認爲舊村是“祖宗基業”,“風水”好,所以“寧肯咽菜吃糠,不能背井離鄉”;二是村民目前經濟尚不富裕,對舉村外遷後的住房建設、生活開支等感到力不從心;三是一少部分村民提出了許多過分的要求,如原住房有幾間政府必須賠償幾間、政府必須首先安排好村民的工作等,甚至錯誤的認爲村幹部在遷村工作中有暗箱操作,背地裏裝了腰包、吃了回扣,從而給遷村工作造成了許多人爲的障礙。
  總之,遷村工作直接關係到一家一戶的利益,涉及面廣,牽涉到許許多多具體的問題,具有相當的複雜性、艱鉅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堅持“三性”原則,不能操之過急。第一是科學性,要請相關部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對遷村進行科學的可行性論證;二是民主性,既要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對遷村的意見,又要廣泛徵求廣大幹部羣衆的意見;三是合法性,依據有關政策規定,呈報上級有關部門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二)強村
  從常家山村的經濟發展方面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是很大的,但是從整體上看,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廣大農民增收困難,這些都制約着小康建設的步伐。常家山村要想走向富裕,一是必須擺脫傳統的、小規模的單一糧食生產,走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專業化經營;二是必須要擺脫自然經濟或半自然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兩個方面的缺位,成了當前常家山村經濟迅速發展和農民收入快速提高的瓶頸。常家山村要解決上述兩個瓶頸的制約,就必須以市場爲導向,以增殖爲中心,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爲目標,立足於本村資源優勢,按照“穩糧、興林、抓牧”的思路,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達到農業穩村、牧業立村、林業強村,從而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
  1、調整農業結構,推廣優良品種,在提高農產品優質率上下功夫。
  不再囿於小規模、粗放、依靠傳統技術的農業生產,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穩定糧田面積、保證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擴大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以優質玉米、優質小米、中藥材、無污染蔬菜、瘦肉型豬等市場緊俏、前景看好的優勢農產品爲主攻方向,穩步擴大無公害精細蔬菜、中藥材的種植面積。發展某一種農產品及其規模,一定要考慮市場的因素,走“訂單農業”的路子。首先,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通過市場導向指導全村農業資源的配置。其次,從本村實際出發,發展市場需求量大且能可持續發展的本地名、優、特傳統品種以及引進優良的品種和先進的栽培、加工技術。
  2、大力發展林果業,在培植綠色支柱產業上下功夫。
  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種花種草,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大力培植以林果業爲主的綠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按照“山頂松柏刺槐戴帽、山間經濟林帶纏腰、山腳農田蔥綠環繞”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在常家山村周圍的盧巖堖、龍天廟、擔山、望天堖等荒山和大量的宜林荒坡、荒溝、荒地上種植優質蘋果樹、杏樹、核桃樹、花椒樹、棗樹等經濟林和松樹、柏樹、槐樹、楊樹等木材林,特別是要把公路沿線建成綠色經濟長廊。假以時日,必將使常家山村成爲層巒疊嶂、樹木參天、林廕庇日的“天然氧吧”,成爲一幅山青水秀、林茂糧豐、農牧興旺的山水畫卷。
  3、加快發展畜牧業,在提高養殖業比重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本村豐富的飼養資源,重點發展以山羊爲主的食草牲畜。考慮到村民尚不富裕,可以嘗試引進資金、村民有償使用等辦法,發展養殖專業戶,建立優質山羊基地。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進一步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上下功夫。
  沒有一個良好的基礎設施的硬件環境,不僅留不住人,更招不來人。水是農業的命脈,水是全村生存的基本條件,爲解決多少年來困擾全村發展的人畜吃水問題,常家山村自籌資金6萬餘元,在龍巖堖上修起了蓄水池,並鋪設了簡易的地下自來水管網,初步解決了吃水問題。今後要進一步完善引水乾渠、深井和地下管網等水利設施,添置必要的農用機械,爲實現穩定增收打下一個好的基礎。“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方設法改變常家山交通單一的現狀,保證物質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另外,目前常家山村電視節目只能接收到山西電視臺的節目信號,全村僅有四戶村民安裝電話。要想辦法籌集資金,安裝全村衛星電視接收系統(千里眼)和程控電話(順風耳),讓農民眼明心亮,耳聽八方,打開山門看世界,及時瞭解致富信息,拓寬科技發家的思路。
  四、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農民要想富,得有好支部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常家山村要發展,一是用支書,更要培養支書。選拔政治素質好、政治水平高、思想觀念新的黨員幹部勇挑重擔,從政治思想到知識全面武裝自己,當好全村建設與發展的領頭雁。二是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高“兩委”班子成員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具備較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從而緊緊圍繞抓調產、促發展這條農村工作的主線,從現在做起,帶領全村上下深入學習江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深刻理解“三個代表”的精髓,以此爲契機,堅決摒棄“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和消極畏難思想,儘快在全村樹立起強烈的發展意識、改革意識、開放意識。
  (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要想改變常家山村貧窮落後的現狀,不僅要大力發展物質文明,而且要切實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促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要加強對村民的社會主義民主、道德、法制教育,要從黨員幹部抓起,弘揚正氣,掃除歪風邪氣。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村裏的圖書室、文化室、小公園、遊樂室等文化場所和設施,讓先進文化成爲全村的主色調,用社會主義道德行爲規範村民的活動,用科學法律知識武裝村民的頭腦,用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道德和精神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引導農民羣衆自覺摒棄封建、落後、陳舊、錯誤、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實現農民精神和思想的昇華。
  (三)扶貧要扶智,脫貧靠自己
  實踐證明,扶貧攻堅和機關幹部下基層開展調研是新形勢下模範實踐“三個代表”要求、密切黨與羣衆血肉聯繫的有效形式之一,值得肯定和推廣。但從常家山來說,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缺智力、缺勞力、缺門路、缺技術、缺資金,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這樣的扶貧對象,僅僅是給點米麪給點錢或單靠面上的一般措施,難以使他們儘快脫貧致富。所以,扶貧工作一定要堅持深入下去,聯村、聯責、聯心,忠實的實踐“三個代表”。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爲農民出點子、想辦法、引技術、引資金,和農民一起闖市場,真正使幹部轉變作風,使農民得到實惠。
  另外,常家山村脫貧不脫貧,致富不致富,關鍵還要靠村民自己去努力。全村幹部羣衆一定要抓住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市場經濟意識,克服“等、靠、要”和無所作爲的思想,發揚艱苦奮鬥、負重攀登的創業精神,立志改變常家山的現狀,擺脫多少年來貧窮的桎梏。
  篇二:鄉鎮基層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在這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將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將成爲衡量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重視基層教育成爲當今時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都說一棟房子最重要的是地基的牢固與否,而基層教育則相當於我們人才培養,國家未來的地基,基層教育成爲了我們當今時期不得不重視的問題,雖然國家在多方面關注基層教育,但我們還是在一些地區發現了一些問題。xx年暑假期間我對重慶市雲陽縣一些鄉鎮地區教育狀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調研目的:
  瞭解雲陽縣基層教育的相關情況,分析該地基層教育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爲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建立相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及行政決策提出科學的依據。
  (二)調研內容:
  研究基層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對基層教育的政策保障及行政支持政策以及研究對基層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三)調研地點、方法:
  xx鎮xx學校
  研究方法:主要是積極參與教學工作、走訪、訪談當地學生、老師和家長。
  (四)調研過程:
  對學校老師,學生,家長進行了部分走訪和訪談,收集到當地大量的基礎教育信息,也發現存在着不少問題,然後通過對資料的彙總分析,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最終形成調查報告。
  (五)調研時間
  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
  (六)調研結果:
  我們考察的地方位於xx,是全國的貧困縣,交通比較閉塞,工業不發達,農村人口比例高。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因此這裏農村對基層教育不足,隔代教育較爲普遍。農民知識水平低,社會責任感不強,家裏孩子較多,80%的農村家庭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孩子,加上農村經濟不發達,學校較少,低年級學生95%都是超大班級教學,常常都是教室能坐多少人就多少人一班,調查得知,一個班基本上有60-80人左右,教育安排不合理;教師的級別也普遍不高,好的老師不願來農村教學或者是被調離去教高年級;85%的國小學校的教學設施一般都只有黑板加粉筆,老師根本就沒機會用更好、更科學的教育設施施教;師資力量嚴重不足,80%的鄉村老教師對新課改不熟悉從而導致不能正確教導學生學習,而偏遠山區沒有能力聘請新型教師任教;師資水平較低,政府也不重視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以及對在職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據調查,70%的學生家長也不重視孩子學習,家庭缺乏應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識和知識,缺少科學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對低年級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在這裏,由於師資、教室有限,一年級班裏的學生過多,難以實現小班教學,往往只好讓六七十個學生擠在一個班裏上課。雖然早已告別了三四個人擠一張桌子的時代,但一個小教室要容納那麼多學生上課,光桌椅的擁擠,就讓人感到難受,還談什麼在課堂上搞活動呢?這對於從未接受過學前教育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上學無疑是一種受罪;對教師來說,他們往往會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嘆息聲中不知不覺地沒有給我們的下一代獻上優質教育。再加上鄉村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活習慣、文化水平上的懸殊過大,沒有城裏上過幼兒園的學生那樣整齊劃一。在一個班裏,往往有八九歲乃至十幾歲的一年級學生不說,就班裏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水平上的差異,也會給教育教學工作增加不少難度。由於鄉村的家庭文化差異過大,有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讓去上的,有孩子剛到學齡就教會數千字的,有到了學齡連前後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
  (二)家庭教育的問題
  家庭環境尤其是家風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它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影響着孩子,青少年最初的社會生活知識和生活技能、道德規範、行爲習慣等都是從家庭中獲得的,有關家庭的要素都對青少年的成長起着很大的作用。
  隨着新課改的實施和教育的不斷髮展,解決目前農村中國小規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調整佈局結構,已經成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頭等大事。因爲過去的佈局結構不但不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了,而且還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義務教育的順利而高效的實施。調查發現,80%的鄉村老教師對新課改不熟悉從而導致不能正確教導學生學習,而偏遠山區沒有能力聘請新型教師任教。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而後就是師資力量的不平衡,由於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願到農村任教。調查中發現一所國小六個年級只有五個老師,教育水平嚴重低下,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願在家待崗,也不願當鄉村教師。農村教育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裏的學校,鎮裏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裏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了我國基層教育地方性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同時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更別提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了。由於信息渠道不暢,一些邊遠農村國小几乎沒有什麼教育科研活動,這些都使得農村教師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墨守成規,安於現狀,工作無創新。
  三、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設立基礎教育專項經費,改善教學設施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把基礎教育作爲一項投資未來的事業,作爲消除社會貧困、預防犯罪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社會干預手段,逐步把基礎教育重視,或以政府爲主提供基礎教育服務,有很多可借鑑的經驗。我國也應該堅持以政府爲主導,主要體現在投入、規劃、制定准入的標準等等;關鍵是政府要投入,以政府投入爲主才能解決社會公平,才能真正地爲每個兒童提供公平的機會。政府應該設立基礎教育專項經費,減少學校的資金問題,爲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應該重視基礎教育,改善教學設施,改變以往的那種單一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
  (二)加強對家長意識的教育
  在雲陽縣這個貧困縣城許多家長的文化水平比較低,沒能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沒能給自己的子女灌輸良好的學習理念。政府應該加強對家長的教育,這樣家長才能更好的做好孩子的啓蒙老師,爲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基礎。因此,政府、學校、社會有必要對青少年家長給予培訓和指導,利用好家長學校這個載體,優先解決青少年家長所面臨的問題。教學內容和方法可針對當地實際和家長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進行。通過在家長學校中的學習,力求使家長了學校的教學內容、方法、目的,以便更好地與學校教師合作,支持教育工作,共同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政府加強應對基礎教育班級規模的限制
  基層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素質的奠基性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堅持以政府爲主導,主要體現在投入、規劃、制定准入的標準等等。政府應加強對基礎教育班級規模的限制,不能任由學校安排進行大班教育,那樣不能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應該實行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一種高質量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以縮小班級規模爲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質量爲核心,通過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發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模式。“小班化教育”帶來的對學生個體的關注,更符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小班化教育同時還有以下優勢,首先可以科學地整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優秀師資、良好場地、設施的作用;其次爲學生提供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第三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受教育者,達到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應加強對學校的管理,建立規模適當、佈局合理、層次結構、師生比例合理的青少年教育體系,加強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合理利用,向管理要質量。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和造就一支穩定而合格的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基礎教育事業的前提。切實落實社會保障制度。依法落實學校教師的有關待遇,平等對待學校教師,保障他們享有應有的福利待遇,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勞動的價值,感受到教師的尊嚴,是穩定教師隊伍、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爲此,要採取各種有力措施。例如,合理的教師聘任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應列爲必備條件,在教師身上“節約成本”。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各地區農村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農村教育仍然比較薄弱,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還比較大,而且這種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一句“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的詩句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一個人才的培養,基層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基層教育中的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家的宣傳認識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它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才能讓我國青少年健康成才,爲國做貢獻,才能更好地成爲國家的棟樑,爲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