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認識多位數教學反思9篇 "超越數字枯燥的教學反思:認識多位數的新視角"

其他文案 閱讀(1.61W)

本文認識多位數教學反思,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討多種教學方法與技巧,旨在提高學生多位數計算的技能與興趣,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認識多位數教學反思9篇

第1篇

從參加中山市石岐區的比賽出線,到參加中山市的比賽,再到參加廣東省第六屆國小數學優質課評比,這節叫作《整萬數的認識》的課我已經上了很多次了。回想起這幾個月研究這節課的經歷,真是收穫頗多。

這節課是大數的認識中第一節課,有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在學習萬以內數的基礎上,繼續認識三個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並結合新的計數單位認識三個數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在教師介紹了我國的數位分級知識之後,結合整萬數的意義和分級的知識教學整萬數的讀寫方法,爲以後學習其它億以內數的讀寫方法打好基礎。

先說引入環節,在省賽上採用的是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據,看似傳統,實則創新。關於這節課收集數據也有一個難點,就是怎樣能讓學生收集到的數據正好是整萬數。剛開始,我是給學生一個收集數據的例子,然後希望學生按照這樣的例子去收集,但是效果並不好,其中有一次課一個整萬數也沒有蒐集到。最終採取的辦法是讓學生去搜集自己喜歡汽車價格,因爲汽車的價格一般都是多少萬元,這樣的效果就好多了。

再說說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的教學環節。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很好的掌握了萬以內的數,所以在這一環節採用的類比遷移學習方法。學習的載體是模擬計數器,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從一千撥到一萬,這是學習新知的起點,在學生回憶出“十個一千是一萬,千位上滿十向萬位進一”之後,再讓學生邊說邊撥,撥到九萬,接下來就是本節課第一個關鍵的結點,處理好這個環節,接下去就會順理成章了。如何能使學生體會到“十個一萬是十萬”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十個一千是一萬”進行類推,使學生充分體會每數滿10個單位就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感受了兩個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學生體會到這一點,認識“百萬”和“千萬”就水到渠成了。

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讓學生及時整理數位順序表。在這一環節,通過填寫知道從個位到千萬位的'數位順序,初步把這些數位分成個級和萬級。對於如何使學生加深對個級和萬級的理解,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處理,主要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學生對分級的知識是第一次接觸,缺乏足夠的感性積累,教師寄希望於在教學整萬數的讀寫過程滲透分級的知識。可以看到這樣處理還是有不足之處的,通過幾次上課,發現學生對分級掌握的並不深刻。

接下去的環節就是結合整萬數的意義教學讀法和寫法。學生對照計數器已經能自己寫出整萬數,也初步會讀整萬數了。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結合整萬數的意義初步總結寫整萬數的方法-----先寫萬級上的數,然後在後面添上4個0。在讀整萬數的時候是學生明白把整萬數分成個級和萬級,可以很容易的讀出來。整萬數的讀法和寫法是通過三輛汽車的價格來教學的,這樣處理的好處是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之處是,三個數據中沒有幾千萬的,學生以後寫幾千萬可能會出現問題。

教學了讀寫方法之後,教師以人民幣爲素材,讓學生感受一百萬多少,從而增強學生對大數的感性認識。這一環節實現效果的好壞主要依賴於多媒體課件的效果,實踐證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再說一說練習,由於在讀寫方法的總結和大數的感悟花了較多的時間,所以練習的量感覺有一點少。可是,從整體的效果來看,學生對於整萬數意義的理解深刻之後,讀和寫都不成問題。

這節課主要是採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側重對意義的理解和大數的感受。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是和諧互動的,學生能在這節課獲得成功的體驗。

認識多位數教學反思9篇

第2篇

可以說,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很重要的認數教學的內容,這個階段的數概念不僅是學習100以內數計算的基礎,也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萬以內的數、大數的認識)的基礎,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對100以內的數有着廣泛的接觸。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孩子們對於數100以內的數並不陌生。通常的孩子都能數到100,但是在數法上可能並不是很標準,很多孩子習慣了簡單的口語式數數把幾十幾數成几几(如二十一數成二一等)。另外,拐彎處的數數也是一個難點,尤其在59 、69、79、89後面接着是幾十,還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頓一下想一想再數下去。

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發現數數、理解數的組成、比較數的大小大部分學生掌握不錯,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五個五個地數、十個十個地數,還會三個三個地數,順着數倒着數基本沒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數到幾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該數幾十,三個三個的倒着數基本不會。在比較大小方面,學生不僅會比較,更重要的`是他們能說出比較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來的。教學中我用四種數數方式進行了數的鞏固:一是讓學生集體從0數到100;二是分組數數,一二組用五個五個數的方法數到100,三四組十個十個的方法數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學,女同學數100以內的雙數,男同學數100以內的單數。這樣,不但鞏固了數的順序,還加深了學生對單雙數的概念和記憶。關於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達到了要求,而且不僅能會算,還能與老師、同學和家長交流算法。

第3篇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最新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它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爲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這節數學課是《11-20各數的認識》的第一個課時,學生在學前班就基本上會從1數到20,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一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從而初步瞭解十進制計數法,初步培養數感。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了到以下幾點:

1、爲了儘可能的排除借班上課和大班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設計了課前談話,在拉近與孩子距離的同時,滲透了課堂紀律的教學,採用獎勵大紅花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

2、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十進制記數系統的抽象過程,經歷了計數、符號兩個層次的抽象。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充分利用課件,設計了“從盒子裏出現一朵大紅花就在桌子上擺一根小棒”的活動。這個活動注重了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動畫放映生動有趣;同時,能夠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古人計數的方法,體會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爲研究材料,藉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然後彙報擺的方法:

(6)一邊10根,另一邊2根。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爲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爲什麼?”這時,我並沒有點評,而是開展了1個“比眼力”的遊戲,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藉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紮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三、注重數形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的表象。

1、學生在上臺展示12根的擺法,“10根擺在一起,另外2根擺在一起”這種擺法時,我並沒有要求學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講臺上只有一個杯子,學生自己認識到不能擺在1個杯子裏,產生了再給他1個杯子的需求。這一過程,其實就是計數單位“一”已經不夠用了,需要產生新的計數單位“十”,這種需求的.數學知識表象。

2、講臺上展示的兩個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實就是計數器的模型。在教學20的認識時,學生很自然的體會到“個位滿10要向十位進1”這一數學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進行“1個十”的難點突破。對於“1個十”的難點,我設計了“10支一盒的筆”、“10根一袋的火腿腸”等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找到生活中“1個十”的原形,感受“1個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堂數學課中,我充分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在一下幾個方面做得不夠好:

1、在集體備課時,我們就討論過“比眼力”這一活動,安排多少根比較合適。在決定安排12根時,我就有過這樣的顧慮:學生會不會受擺12根的影響,明明“1根1根地擺”看不出來,他會不會亂猜12根呢?果然,學生在出現“1根1根地擺”兩秒鐘消失後,馬上就說12根,同樣“2根2根地擺”兩秒鐘消失後,學生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導致“比眼力”這一遊戲活動,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體會“十”的優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設計之初,我們設計了出現這一現象後的應對方案,比如再來一次“比眼力”的活動,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十”的優越性。

2、在建立計數器的模型時,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擺的“十”和“一”,忽略了學生和我左右的相對性,給了學生一個錯誤的表象。

3、“圈一圈”這一練習活動耗時太多,導致後面我精心安排的“聯繫生活,尋找11~20的數”這一活動沒來得急開展。

第4篇

?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議課活動中,李老師說:“課堂教學就像跳高,永遠是以失敗告終”——我越發深刻的理解這句話。回想自己執教過的課堂,總是不滿意的,課前的精心設計和課後的失落形成鮮明對比,但理性思考才發現或許正是這個“不滿意”才使我不斷進步。

一、幾點調整與校內這節課相比較,在設計層面我做了幾點調整:

1、增加操作環節,把鍛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落到實處。從十顆、一百顆到一千顆紅豆種子的感知,全部通過數數活動來落實。同時加強撥計數器的訓練,鼓勵學生多撥多說。

2、有意區分“數位”和“計數單位”概念。數位即計數單位所在的位置。

3、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多讓學生說,多讓學生評價,多讓學生糾正補充,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提煉,形成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4、注重教學語言評價的有效性,由是非性評價提升到藝術性評價。在有意識的評價學生基礎上,把重要環節的評價設計到教案裏。

1、對於借班上課,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生,一定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課件的拷貝、播放,學生紀律的維持,與學生的破冰交談都至關重要。

2、時間的把控一定要嚴謹。從30分鐘課到40分鐘課的轉變,我心裏總認爲時間還有很長,再教學難點時,反覆強化,導致處理練習題時間緊張。

3、教師語言要更加慎密。數學教學時非常嚴謹的,每一句話都要慎之又慎,要說的有理有據。在這節課上,數位與計數單位的區分還應更加明顯,適時滲透位置值概念。

4、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一定要科學。準備的100顆紅豆種子提供給同學們數,數出來之後出現了99顆,109顆,這是設計上面的失誤,應當考慮的更加全面。

1、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把目標細化在教學環節中,合理地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實時評價能力,採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臨時應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準備一定要充分、精細。對於數的認識這類抽象的新授課,特別要把提供的素材準備充分,一百顆就是一百顆,不能多一顆,也不能少一顆。

3、從理念層面,一定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的學,揣摩學生學的需要實施必要的教學活動,有智慧的執行課堂。

第5篇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的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將複習部分的內容分成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這兩大塊,本節課複習屬於代數的'第一部分——數的概念。

首先讓學生全面回憶本學期所學知識,用“這學期新知識的學習已經結束,在這一學期裏,你學到了哪些新知識?”引導學生全面回憶學過的知識,將知識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溫故而知新。

其次,系統地複習數的概念的知識。包括複習數的讀寫、數序、和數的組成及數的大小比較。複習時,引導學生結合所回憶的知識進行編排,使學生形成一種有序的知識系統;創設多個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機會,引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隨機讓學生說出認識的數,讀數、寫數,以“32”爲例,讓學生說說不同的表示方法。回顧數的組成,能比較其中兩個數的大小。再創設“數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數。

第6篇

本節課是在認識了1000以內的數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雖然有了一定的數數、讀寫數以及知道怎麼樣分析一個千以內數組成的知識和經驗,但一萬包括比一千大比一萬小的數的概念其實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陌生的,所以在掌握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反覆鑽研解讀教材,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並與他人交流;培養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用數的觀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初步體驗量化的`思想,促進數感的發展。其中確立一萬的數的概念,和數數中即將滿整百整千整萬的情況應該是教學的難點,因爲平時學生在生活中對於接觸一萬這樣大的數,機會不是很多,也沒有需要去了解認識的必要,所以在本節課中爲了突破這個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一些教學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發展學生的數感。比如:在引出萬的概念時,我自己動手製作了課件,從一個一個的小方塊到一條小方塊,從十條小方塊到一面小方塊,從十面到一個大立體的方塊,讓學生逐漸理解感知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展現學生的思維方法,這也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十進制關係的變化,其實這也是體驗的最形象階段,然後我利用計數器的半抽象性,讓學生在計數器上一個一個、十個十個、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數,體會數的轉換,直至感知一萬的大小,這樣也就很順利地建立起了數位概念,讓他們自己來排列數位順序表就水到渠成。

2、聯繫生活實例,拓展認數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這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之一。教師注意捕捉與本課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蒐集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拉近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認數活動。如在學生初步學會“一千一千地數”之後,讓學生從親身經歷的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有利於豐富學生對百、千、萬爲單位的數的感知和體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數感。

3、小組合作有效性。作爲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爲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多數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佈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小組裏,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輕誰在說什麼。幾分鐘後,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刻安靜下來,站起來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小組合作學習留於形式,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教學片斷二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合作需要,通過四人合作得到10個一百是一千,十個小組合作得到10個一千是一萬,在課堂上真正發揮了作用。

在本節課中,我還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南京長江大橋的畫面,讓學生了解想像大橋的長度,課中還讓學生讀一讀老師收集的幾個現實生活中的信息,如公路橋長,橋欄杆上的燈火數等,激起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熱愛,體會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用萬以內的大數表達事物和交流信息,不但培養了數感,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品嚐求知的愉悅。

第7篇

通過課堂交流,我發現學生到講臺上進行彙報不知道該向全班同學彙報什麼,再一點就是他們彙報時聲音太低,整節課沒有爭議和爭辯,彙報的小組講什麼下面的同學就聽什麼,沒有閃爍的火花,沒有驚人的.環節,一個個學生“呆若木雞”,課堂效率也比較低。這就是我的第一堂生本教育課。

課後,我仔細分析了這節課,結果發現課前小研究是上課後才發給學生,學生沒有充分的準備。學生自己還沒有研究完,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這是這節課失敗的原因所在。

在另一班,我改變上一節課的組織形式,重新上這一節課時,我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充足空間,結果比較成功。

這節課,我是:讓學生經過萬以內數的讀寫法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大量關於數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尤其對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計數單位等有了較深的瞭解,這爲本節課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教材的編排上爲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留下了空間,也爲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主要體現在: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結論,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後通過討論得到。包括後面教學中的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億以上數的讀寫等。學生迎刃而解。

第8篇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對大數的認識和學習,看似簡單,但大數對學生來說也很抽象,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數感”呢?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1、引導學生在生活背景中進行學習,通過情境進一步建立數感。大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爲了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的這種聯繫,我先利用教材,讓學生了解我國20xx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並且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過的大數,使學生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學生在前面所學的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等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在本課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3、自主探索,解決難點。新授探究之前,讓學生嘗試讀這些以“萬、億”爲單位的數據,一是瞭解學生掌握情況,二是讓學生進入探究的狀態。而對於計數單位、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並不是把它當成現成的結論、法則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設了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發現了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然後我讓學生看書上的計數器,並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觀察數位及計數單位的排列規律。將數學課堂向課外延升,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和運用過程,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

4、學以致用,不斷延伸。學習完億以內數的認識後,課後讓學生動手製出數位順序表,從而系統地鞏固了自己得出的知識,完成了探究層次的昇華。並且感受了一億有多大,用學生人數、一張張紙疊起來、一層層的樓房等確實體會感受到億以內的數的實際大小。總之,讓我覺得這一單元的教學必須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提供豐富的資源,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第9篇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位置。是對“2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伸,同時也爲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既在“玩中學”,又在“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感知。數學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學習並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而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個過程。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在關注學習古城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增強上進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