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67W)

寫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方式,通過教學反思的寫作,很多人都可以記錄下教學中的成績,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6篇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1

由於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身邊的物體上找到圓。

首先,我分別出示教材中套圈遊戲的前兩幅圖,讓學生觀察這種站法是否公平,從而引出第三幅圖以及圓這個概念,並通過讓學生比較圓與直線、正方形的不同之處進而得出圓的特徵。此環節的設計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畫圓,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解圓以及各部分名稱的概念、特點,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一目瞭然。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我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畫的圓,小組討論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與什麼有關係。

再次,學完新知識後,我出示判斷、選擇等多樣的練習題來鞏固和檢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當堂消化、吸收。

最後,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能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進行回憶、總結,有的同學總結的很全面,有的同學不是很全面,只是說出其中的幾點,然後我在進行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瞭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的半徑的作用能夠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實現了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上我講的內容過多,而學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後應該更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其次,在講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時,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摺一折所畫的圓,深入的感知,然後在出示課件講解。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2

在圓的認識這一節課中,由於是一節起始課,我特別注重了孩子們對知識的體驗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如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發現圓的一些特徵;通過觀察、比較,自主看書,發現同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懂得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

另外,這節課中我也注重了培養孩子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如提問車輪爲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機演示自制教具車輪,讓學生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

不足之處:在本節課畫圓的部分,沒有在黑板上示範圓的畫法,因此並沒有規範學生對圓的畫法的認識,學生並沒有一個直觀的感覺,沒有創設出一個理解的空間。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3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爲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

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爲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爲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4

“圓的認識”是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十一冊的內容。此前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上的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一、教師語言設計應準確、簡練。

教學設計在引入以及表述時要注意做到語言準確而又精煉,如表述清楚“我們生活中許多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如硬幣的面”。並且引導學生說清楚是“某個物體的面是圓形”,讓學生在舉例中進一步明確圓是一個曲線的平面圖形,與以前學習的平面圖形有所不同。我是藉助課件先由十運會劉翔獲得獎牌引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圓,同時藉助課件向同學們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圓,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二、預設充分,促進動態生成的課堂。

新課堂的課堂講究動態生成,但良好的課堂生成也離不開教師教學設計的預設。我們更詳細的研究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對每個細節再仔細推敲了一遍,對於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了心理準備,爲課堂的動態生成作了充分的準備,更好地促進開放式教學。我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先來畫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選用任意一種方法來畫圓。讓學生用多種方法畫圓,感悟畫圓的多樣性,體會到每種畫法都有它的優勢,但也有它的侷限性。如利用物體畫圓比較快方便,但不能隨意改變大小;但利用圓規畫圓,則可以靈活調整圓的大小,並且畫出的圓比較漂亮。

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

圓規是畫圓的專用工具,學生對它還是比較陌生的,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介紹畫法時,我們藉助媒體或親身做一些示範,並和學生共同商討用圓規畫圓的注意點,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與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充分讓學生動手,通過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圓的特徵,同時在課堂上向學生補充了課外知識:墨子很早就在《墨經》中提出“圓,一中同長也。”

四、進一步解決生活在的實際問題。

在課堂中增加一些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圓心的作用——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的作用——確定圓的大小,增強數學的應用價值。用課件演示“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裏?”富有趣味,生動活潑,學生興趣濃厚。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5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麼發現。

生:我把圓片對摺了一下,發現了一條摺痕,這條摺痕把圓片平均分成了兩個半圓。

師:同意嗎?

(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這時有一位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不光發現了這條摺痕可以把圓片分成兩等份,而且我還發現他是圓片中最長的一條摺痕。

師:是這樣的嗎?你們認爲呢?

(大多數同學面露疑惑,只有幾人表示贊同。)

師: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動手來弄清楚這個問題?

生:想!

(學生分小組,邊折,邊量,邊討論。)

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發現?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但有一個學習小組意見不一致,他們推選一名學生做代表。)

生:經過我們小組研究,我們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我們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圓,通過測量比較,確實也發現了對摺後所得到的摺痕是圓片中最長的摺痕,但同時我們還發現它不止一條,而是有很多條跟它一樣是最長的。

生:對!對!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學生興奮地附議着)

生:我還有補充。這些長度一樣的摺痕,方向不一樣,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們都交於一點。

(這一發現也馬上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

師: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這出來的這些最長的摺痕線段,卻都交於一點,這是爲什麼呢?

(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時又有一位同學站了起來。)

生:我猜這個交點可能是圓的中心點。

師:爲什麼呢?

生:……(搖頭,沉默了一會兒)老師,能讓我用尺子量一量嗎?

師:當然可以!你們想不想量一量,驗證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學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樂乎。)

生:通過動手測量,我發現這個交點就是圓的中心點。因爲由它到圓邊上的距離處處相等。

師:是這樣的嗎?

(同學們都表示發現了同樣的現象。)

生: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圓的這個中心點把每條最長的摺痕線段都平均分成了兩條長度相等的短線段,而且所有的這些短線段都一樣長。

(這一發現也立即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贊同。)

反思:

1、教師的“無爲”成就了學生的“有爲”

整個過程中,教師語言很少,教師曾雄霸課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個性張揚,地位凸現。當學生從現象中生髮出難解的問題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又“妙傳”給了學生,由學生自主地經歷解決問題的探尋過程,品味着探索着“痛並快樂着”的感覺,豐富了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感體驗。學生儼然已成爲學習活動真正的“主角”;自主地發現、質疑、探究、釋疑、自主地猜想、驗證。整個過程只見學生或摺疊測量、或比較觀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現象大膽猜想、或依據操作據理力爭……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靈光閃現,靈感在交流中碰撞迸發。然而,如果沒有教者的“無爲”隱退,又何來學生的“有爲”展示呢?

2、教師精於“助攻”,讓學生浸染數學思想

當有一名學生髮現直徑“都相交於一點”這一現象時,教師並沒有急於作出評價,而是以此爲契機,作出了一個漂亮的“助攻”提出問題“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折出來的最長的摺痕線段都相交於一點,這是爲什麼呢?”由個別推及一般,由現象質疑,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發展。它不僅僅是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知識點的問題,而且讓學生在經歷從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切身地體驗到作爲發現者的成功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儘管這樣多花了一些時間,但其價值是直接“告訴”所遠遠無法企及的。

3、“小組合作”不是教師個人意願,而是學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兩年,“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被大力宣揚,甚至成爲“評優課”、“公開課”必須具備的硬性要求,以至於不少課堂上合作交流不斷,不論問題難易、學生意願,一律“小組合作”,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沒有處理好各種學習方式之間的關係。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種學習方式各有自己的優勢,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作用。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發現對同一難題,有的學生採用獨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最終都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可見,學生依據自身的能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一節課裏,教師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要求或暗示學生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而是滿足學生的自主需求。這也是符合新課標關於“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的要求。

當然,學生能否真正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幫助。我想,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落實到平常的“家常課”中。

國小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6

這節課屬公開課,優質課等經常選定的內容,要想有更多的創新,的確很難。在集體備課時,本組教師打破了課本固定的教學順序。將着眼點放在了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現上。反思自己本課教學如下:

一、在復備“圓的認識”這

課時,沒有規定先教什麼,後教什麼,只備這節課的知識要點和一些操作活動的設想。本人所教的“圓的認識”的教學順序雖然與集體備課時的不同,但教學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勵學生從嘗試讀書入手,讓學生自己安排學習程序,爲自我學習定向。讓學生在自學課本中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發現什麼新知識就說什麼,有什麼問題就提出來。把“學生跟隨教師的課前預設”變成“教師跟隨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去引導探討”。

二、重點放在設計操作活動和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新知。

學生通過折圓形紙片,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徵;通過畫半徑、直徑的比賽活動,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通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發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通過嘗試畫圓的活動,領悟到“畫圓的方法步驟、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等。這樣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同時還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有了學生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動”的實踐活動,有了學生在活動中自悟的學習基石,內化新知,發展提高之目的自然會達到。

三、探索的方法,促進創造式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許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如用課件演示小動畫,提出問題:“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裏?”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慾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後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於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說一說:你是怎麼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說用瓶蓋畫;有的說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說用光盤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爲一種:藉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說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藉助於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然後請那些沒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範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侷限於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從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見解,學生的素質會提高,能力就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