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篇 國中數學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分數?

其他文案 閱讀(2.96W)

本文將分享一位國小教師的教學反思——《分數的初步認識》。作者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師角色等方面的反思,總結出了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爲教學實踐提供了借鑑和啓示。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篇 國中數學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分數?

第1篇

?認識幾分之一》課是新課標三年級上冊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單元的開篇課,從學生的生活實例入手,漸變到理性的思考,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使知識得以積累,能力得以提高。

認識幾分之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因此我認真鑽研教材,細細品讀了教學參考,集中力量教學1/2,讓學生用學習1/2的方法主動認識其他的幾分之一。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四個蘋果兩人平分、兩瓶水兩人平分、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得幾個”,初步瞭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半個又叫做1/2個。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爲了藉助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體會分數的產生來自於生活的需要。也爲學生進一步認識1/2積累經驗。實踐證明,讓學生表示半個既強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認識1/2找到了原型,也爲學生進一步認識1/2的意義打下了基礎。

動手操作,深化認識,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並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並及時進行交流,學生在動手摺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1/2的表象,同時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實踐證明,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了1/2的產生、形成的過程,真正的理解、體會了1/2的含義。接下來我進行類比遷移,認識幾分之一,請學生用一張正方形紙表示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通過放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的意義。1/4、1/6、1/8等等,學生很輕鬆的就創造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分數,同時也進一步明白分數的含義。在教學中我還要求學生摺紙的同時,還要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幾分之一。由於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鬆。

整節課上完後,我也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對學生的訓練不夠,特別是語言。學生的語言表達沒有跟上思維,他們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這反映出我在平時的授課中,沒有把培養學生的素質作爲一項重點,其實學生並不僅僅是要學好知識,關鍵是要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良好的數學品質,這樣才能使其成爲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具有良好數學修養的人。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篇 國中數學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分數? 第2張

第2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新課標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分數概念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而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時的教學是筆者在這次去希望國小上的內容。新課開始,我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8個蘋果和4個蘋果平均分裝在兩個盤子裏,每個盤子可以裝幾個?把8個蘋果、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學生回答後教師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個盤子裏可以裝多少個?”學生就回答半個蘋果,老師就問:半個蘋果是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個蘋果,那這半個蘋果你能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數字來表示呢?在學生猜測不定的過程中,我就告訴他們用一個新朋友來表示“分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新內容),並出示課題。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學四分之一時我先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學互相合作),然後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我巡視一週,發現大多數同學會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接着我就指導學生操作,又把幾個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再讓學生進行修改自己的作業。通過這樣的操作練習,學生能更加理解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幾種類型正確折法,根據黑板上學生的操作練習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嗎?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說出:因爲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接着我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讓學生看着四張長方形紙上的陰影部分來說說這四個分數的大小,學生很容易說出1/2>1/3>1/4>1/8,同時再幫助學生理解,我就說同樣大小的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小紅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小剛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紅吃得最多,因爲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第3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爲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說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麼來的,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說二分之一的含義。並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麼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通過讓學生地反覆的說,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

導致後邊的環節沒有更好的實施。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導致這節課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組活動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講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時,和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的說,用時較多。而且形式較爲單一。直接影響到後邊環節的講授。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有個同學說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皮球的二分之一,當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以後,其實學生還不夠理解並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沒有及時的指出這個學生的錯誤,應該抓住這個問題,試問學生,如果把這個皮球平均分了,這個球還能玩嗎?適時地給學生指導具體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可以分,什麼樣的分不得。在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分冰箱、鐘錶的問題了。或者即使出現了,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自己來解決。可能要比老師強調的要好。學生會更清楚。

比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含義的時候,指出了分數家族裏還有很多這樣的分數,但學生說的都是分母在10以內的分數,我應該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併不侷限於分母是10以內的分數。或是舉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進而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份數的理解。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塗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塗色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說一說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圓形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通過學生創造的不同的分數,進而引到分數大小的比較。但在課堂上都沒有實施起來。也是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

在問到“一半”如何表示時,一個學生回答“0.5”,這個答案儘管也是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我忽視了對她的誇獎,僅是說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數是我們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倘若這時我問下學生是如何得知的,再誇獎她好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卻忽略了,這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同時也有利於學生聯繫常見的事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分數的含義,強化應用分數的意識。通過這些聯繫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節課遺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講這節課,我會把這些不足彌補過來,並在環節的銜接上仔細斟酌,讓教學的時候環節更加的緊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次講課,我知道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我這節課反思。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給我多提寶貴意見。更希望通過老師們的指導,使我更快的成長起來。

第4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我是本着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的思想,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爲出發點,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爲主導思想進行設計的。在引入新課時,通過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分餅”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慾望。在新課學習完後,又鼓勵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分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鼓勵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學會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我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摺紙,讓學生親自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指一指、說一說,爲他們開闢探索實踐的天地,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對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引導他們親自經歷了分數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中探究有趣的數學。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滲透數學思想,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更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一節課所認識的分數都是幾分之一,在結構上具有相似性,在意義上具有相同點。所以我以1/2這突破口展開教學。通過分月餅先談談對1/2的認識,瞭解1/2的意義,知道1/2的寫法和讀法。在互動對話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層次,多角度地豐富充實學生對1/2的理解。在1/2的基礎上,通過習題中的問題:一個長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塗色部分是其中1份,能否用1/2來表示?這樣來認識1/3,又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認識各種圖形的1/4,討論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狀不同,爲什麼都能用1/4表示呢,讓學生主動探索出“折法”和“形狀”都不是本質屬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幾份纔是本質屬性。

本節課我最大的體驗是: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於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着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不足的是評價的重點還不是很到位,學生完成導學案的速度還有待提高,學生傾聽的習慣還要加強。如在教學設計上要更具匠心,教學語言有待進一步規範,板書還要多加練習等等。

第5篇

新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通過設疑、激趣、猜想、驗證等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開始,教師有目的地呈現以下一些學習材料:6支筆、2本故事書、1個蘋果。告訴學生:老師想把6支筆獎給上週班級口算比賽得獎的2個同學,那麼,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支?把2本故事書獎給班級演講比賽的兩位同學,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本?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的2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呢?這時老師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對這些材料不僅感興趣,而且馬上就會看到三種分法中,只有第三種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2個小朋友時,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老師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當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時,我們就要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這種數就是分數。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

當學生初步知道什麼叫平均分時,老師就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明白怎樣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樣多。老師給每個小組發4張長方形紙、一個圓片、一根繩子。讓他們進行小組活動,把每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自己的喜愛隨便分成幾份,看看怎樣分以後,每一份才相等,分別是總數的幾份之幾。用分數怎樣來表示。

這樣的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後,才能得到分數。老師趁機讓學生完成書上的部分習題,學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驗證、實踐環節的創設主要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情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爲此,在學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後,老師可以設計了幾個層次的練習:

1、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數?

2、請你用分數來正確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這要求學生能理解某個圖形,是怎麼分的?分成了幾份?用什麼分數表示。

3、老師在一個長方形的黑板上貼了很多的大拇指,作爲獎品來獎勵學生,老師要求學生拿走總數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總數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這些練習主要是使學生深刻領會分數是怎麼來的、怎麼來正確地讀寫分數……

1、首先,數學活動姓“數”,它一定是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課的導入,就比較注意這一點,適當的激取、設疑,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學習情景,對新課的學習是比較有利的。

2、其次,數學活動姓“動”,它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並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領會書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義和法則。在本課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決問題。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的創造性極大可能地發揮出來。

3、最後,數學活動要“活”,《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等重要知識的基礎知識,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並且要會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或者幾份)能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所以,老師靈活地設計一些練習,尤其是最後一個練習,就要求學生比較靈活地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樣的數學課很有應用味,也注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要實施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就要求我們老師以課本爲依據,以課程標準爲準繩,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高興地摘果子。

第6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爲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矗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課程的要求,我作爲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在分一個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爲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塗一塗,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

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於是我不僅爲學生設置了一個數學活動,還有意識地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數學交流環境。用一張圓形的卡紙代表一個月餅,把這個月餅平均分給小組同學,先讓學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平均分。從分餅入手,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生在認識二分之一的基礎上,自己創造出四分之一。這樣就擴充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培養了學生賞識他人的良好心態,促進了學生合作意識的發展。

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於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着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1、內容單一。教學幾分之一,由1/2到1/4中,內容略顯單一。

2、知識拓展不夠。在教學中講練結合,在講練習題時,讓小老師講解過於詳細,浪費時間,導致拓展練習沒時間做。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含義的。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通過對這堂課的教學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後我將加倍努力,積極反思、積極評課、反覆研究,以期望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