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丹東10種最經典的名菜

排行榜 閱讀(2.71W)

10、涼拌黃蜆子

丹東10種最經典的名菜

涼拌黃蜆子主料是淨鮮黃蜆子,配料是韭青,調料是醬油、芥茉、香油。將鮮蜆子洗淨,用開水燙至開口時撈出;把蜆子肉取出,再用清水洗淨,瀝乾水分待用。韭青洗淨,放入開水內燙透,用涼水淘涼取出,控淨水分裝盤。上面放蜆子肉,用以上調料兌好的汁,澆上即成。

9、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用粘米做成。有豆麪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麪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麪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麪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既香又甜。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爲風行的食品,餑餑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覆打成麪糰,然後蘸黃豆麪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灑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麪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爲“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麪,成了“糖纏”,更名爲薩其。有一種面帶紅糖,色如芙蓉的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爲芙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饊子,鬆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8、老方燒烤

老方燒烤位於濱河路,東盛商務酒店南側,與紅房子燒烤比鄰,是老字號。老方燒烤內設雅座,中韓兩種爐具,可同時接待100多人用餐,老方燒烤環境優雅,價格低廉,深受港城人民的厚愛,是工薪階層消費的好去處。

本店特色:黃蜆子,精心篩選,個大,乾淨,無沙泥。大串牛肉,味道獨特,是港城一特色。極品牛肉,鮮嫩可口,唯我獨尊。獨味牛排,茄香牛肉,蔥香牛肉,更新是本店的與衆不同。

7、黃蜆炒米叉子

黃蜆炒米叉子,以米叉子爲主料,以黃蜆子肉、韭黃、胡蘿蔔、元蔥等爲輔料,加蒜沫、香油等調料,煸炒而成。色澤金黃,口感滑嫩筋道,味道鮮美幹香。乃丹東最具特色小吃之一。

米叉子是由滿族食品“酸湯子”演變而來的。“酸湯子”是滿族家庭最常見的主食。《奉天通志·禮俗三·飲食》載:“取二斤玉米粒放入缸內,加水漚泡至酸(不要變臭),撈出,遂用磨推成水粉,再用吊包布濾出殘渣,濾過的水粉沉澱後,放在鋪了一層硝灰(草木灰)的吊包上面,用硝灰吸乾其水分,然後倒在盆裏用溫水調解均勻,遂用湯子套將麪糰攥成麪條形,下入沸水鍋中煮熟,撈出,盛在碗內,拌以調料即食。”

“酸湯子”酸味較大。後來,爲了適應大多數人口味需要,生產工藝有所改變。就在“酸湯子”的基礎上演變出了米叉子。米叉子沒有“酸湯子”那麼酸。米叉子富含粗纖維、蛋白質等,可炒可煮,是丹東獨有的食品。金秋時節,丹東沿海特產“大黃蜆子”正是鮮肥味美之時。取其肉,配以少許韭黃,與米叉子合炒或合煮,實爲經濟實惠的佳餚美味。

6、蝦爬子

蝦爬子,學名蝦蛄。土名有很多,比如東北叫“爬蝦”,北京叫“皮皮蝦”,天津、大連和丹東都叫“蝦爬子”。據說這種生物生活在海底,但是並不安分,常在晚上魂不守舍地往岸上亂爬,來“開月光舞會”、“吃自助餐”、“搞情人幽會”,還用扇尾在海灘上留下密密匝匝的“舞步”痕跡,故此被戲稱爲“蝦爬子”。

蝦爬子是一種營養豐富,汁鮮肉美的海味食品,其肉質含水分較多,肉味鮮甜嫩滑,淡而柔軟,並且有一種特別誘人的鮮味。每年的春季是其產卵的季節,此時食用爲最佳(秋天也有一撥,但不肥)。惟一的缺點是皮多肉少。也正因爲如此,記得小時候,它並不值錢,還記得有10塊錢3斤的時候。聽老人說,當年,沒有吃它的,都是用來漚糞用。眼下這個季節,正是蝦爬子最肥的時候,也是最貴的時候,又肥又貴,不過,今年丹東的價格並不高,1公斤不過30元左右。瞧市場上那些活蹦亂跳的蝦爬子,你就知道其有多新鮮了。

蝦爬子的做法有清蒸、水煮、油炸、熬湯、炸醬、包餃子、下火鍋等多種。我覺得吃得最過癮的就是水煮了。先把爬蝦洗淨,放入鍋中(對於活蹦亂跳的蝦爬子來說,這是要一點技術的),加上一點水,撒上幾把鹽,開上幾開就好了。新鮮的蝦爬子味道極其鮮美,比之對蝦、鷹爪蝦等有過之而無不及。

吃蝦爬子講究也有很多,怎樣能夠從滿是堅硬甲殼和倒刺的盔甲之下,吃到鮮美的肉,這裏面有很大的學問。具體吃法有三種:掀蓋,去腹,側擠。掀蓋當然是最慢也是最容易傷手的吃法了,無用說新手,就說我這吃了N年的人不小心的時候也能被刺得手破血流。去腹的技術要求就稍高,你要會撕掉腹皮,同時儘量少弄掉肉。至於側擠則是技術最高深的了。通過用牙齒擠壓,將肉擠出來。當然沒有高深的技術嘴是很容易被刺扎破的。有人也許要問,這麼難弄,還有誰會包餃子呢?這個其實也簡單,將生的蝦爬子去掉頭,用擀麪杖一擀,肉就出來了,包餃子的味道那是相當鮮美啊!

最後提醒大家,你若不常吃海鮮或者腸胃不好,吃蝦爬子時一定要喝白酒或吃大蒜,否則……

如何挑選肥美的蝦爬子?

選蝦爬子要注意一看二捏,首先要挑選母蝦爬子,要注意它的黃特別多,背部中間有一條明顯的實線,尾部都是黃色的。 其次,要選擇肉質厚實的蝦爬子。用手輕輕捏一捏蝦爬子,感覺肉質豐厚的好

5、凱萊銀絲羹

凱萊銀絲羹系丹東名菜,是以海蔘、蝦仁、鮑魚、嫩豆腐爲主料,以百靈菇、髮菜、冬筍爲輔料,用祕製上湯煲制而成。

把海蔘、蝦仁、鮑魚、嫩豆腐切成頭髮狀的細絲。用上湯調好口,把原料放入湯中,順一個方向輕輕攪動。

特點:湯汁鮮美,口味香滑,色澤光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搭配合理,具有養顏潤肺之功效。

凱萊銀絲羹的作者――凱萊堡酒店王飛,曾獲得“中國名師”稱號,是丹東市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十大名廚”之一。

4、波羅葉餑餑

波羅葉餑餑是滿族食品。丹東的滿族人,對這種滿族食品是情有獨鍾的,一般在農曆四五月間,上山採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淨待用。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日,磨成面,擀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於其中,把波羅葉內面塗一層油裹於其外,蒸熟後去葉食用。波羅葉餑餑略帶柞葉的清香,食之頗具風味。

做法:

一般在農曆四、五月間,上山採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淨待用。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日,磨成面,擀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於其中,把波羅葉內面塗一層油裹於其外,蒸熟後去葉食用。另一種作法是:將高粱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幹成麪糊狀,再把麪糊抹在波羅葉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類時令鮮菜切成的餡,蒸熟後去葉食用。波羅葉餑餑略帶柞葉的清香,食之頗具風味。

傳說滿族人的先祖是靠打獵爲生,在打獵收穫不足以充飢時,也採集橡子樹的果實吃。當時,他們稱橡子樹爲“波羅木”,稱橡子果實爲“波羅”。後來,山上的野獸越來越少,打獵越來越困難,滿人的祖先就學着漢人的樣子,慢慢地學會了農耕。

然而,滿族的先祖們由狩獵時代變爲農耕時代的初期,人們由吃野獸肉改吃五穀雜糧肚子總是感到不適。特別是到了夏天,總是腹瀉。一拉肚子,便渾身無力,不要說上山打獵,就是下地種田也幹不得。這樣一來,地也荒蕪了,人也憔悴了,眼看着滿部落的人都要完了,可人們一點辦法也沒有。正在萬分焦急、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天晚上,大家不約而同地做了一個相同的夢: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自稱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的老三,反覆向他們說着一句話,“別忘了舊波羅”。誰也記不住她說了多少遍。等仙女上天了,大家也都醒了。第二天,大家說出昨夜的夢,都感到奇怪。“舊波羅”是指什麼呢?誰都解釋不了。這樣的夢大家一連做了三天。大家雖然知道這是仙女在給他們指點什麼,但又苦於不解其意,感到十分苦惱。第四天,全部落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這個夢預示着什麼。大家七言八語,說什麼的都有,但總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最後一個白鬍子老者乾咳了一聲,慢條斯理地說:我琢磨着,這是仙女在拯救我們。現在我們把穀米叫做“波羅”,但我們的祖先是把橡子樹叫做“波羅木”,把橡子叫做“波羅”的。仙女告訴我們不要忘了“舊波羅”,是不是告訴我們要治好大家的拉肚子病,要用橡子樹。但橡子果實不好吃,我們試試用“波羅葉子”包餑餑吃,看看靈不靈。大家覺得老人說的有理,就派人採了些波羅葉子,包在餑餑的外面,蒸熟吃。吃了幾天,大家的腹瀉病慢慢地好了。從此以後,波羅葉餑餑成了滿族人非常喜歡的食品。爲感謝仙女的指點,他們還做成各種各樣的波羅葉子餑餑祭奠她。

3、橙香牡蠣麪條魚

橙香牡蠣麪條魚系丹東名菜,以丹東特產鴨綠江面條魚和牡蠣爲主料,配以橙汁、細粉絲、蛋清、麪粉、橙子、鷹粟等調、輔料精製成的。

先將新鮮麪條魚去頭尾,蠣黃選大小均勻的洗淨,用蔥、薑汁、鹽、味素、加飯酒分別醃製入味。再用蛋清打成蛋泡糊,加入麪粉、鷹粟粉、泡打粉、吉士粉等製成脆皮糊;分別將麪條魚、蠣黃掛糊下油鍋炸成黃色至熟。麪條魚整齊碼放在圓盤一側,再將蠣黃掛糖漿滾上炸細粉絲,擺放另一側,加糖熬橙汁裝入橙子殼裏放入盤中,加以點綴。

其特點:造型整齊大方,色澤金黃潔白,加以紅綠點綴相映,口感外穌脆裏鮮嫩,橙香味濃,營養豐富。

鴨綠江面條魚不同於南方的淡-魚,它體大肥嫩,半透明,味道極鮮,產量很少,因而比較昂貴。安東閣酒店廚師劉建軍,精選鴨綠江面條魚配以黃海牡蠣,用改進的脆皮糊炸制,使菜品更脆,口味更新鮮,足顯丹東地方特色、地方風味的新動向。廚師劉建軍爲丹東市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十大名廚”之一。

地址:丹東市開發區A1區安東閣酒店

2、丹東朝鮮族打糕

朝鮮族打糕是以糯米爲原料,用糯米飯槌捶打而成。 丹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的身影,黏黏糯糯、香甜可口、晶瑩透亮的真得是難得的美食。

介紹:

製作時,(1)先要將糯米洗好,用清水浸泡十幾個小時,直泡到用手指能把米粒捏碎爲止,然後把米撈出濾幹。(2)隨即把米放入蒸籠用大火蒸半個多小時之後,(3)再把蒸好的糯米放在砧板上,用木槌邊打邊翻動,邊翻動邊用水擦砧板,否則,打糕就會和砧板粘在一起翻不動,打的時候越勻越好。一般要打到看不見飯粒爲宜,(4)最後,撒上豆沙或熟豆麪便可以食用。喜甜食的,可蘸上糖;喜鹹的,可佐上鹽。此打糕粘潤可口,味道清香。

如今,在寬甸滿族自治縣石湖溝鄉寶山朝鮮族村,來賓會客時,還可看到這一有趣的生活畫面。

打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糯米制作的白打糕,一種是用黃米制作而成的黃打糕。打糕的製作方法是:先把米放到水裏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裏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裏,用木槌反覆捶打。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於是,一份香粘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製作完成。

朝鮮族人民喜食打糕的歷史悠久,每逢年節、老人壽誕、小孩生日、結婚慶典等重大喜慶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一旦見到哪家的婦女喜氣洋洋地忙着做打糕,就知道這家肯定有大喜的事。打糕不僅用來自己食用或招待客人,更是親朋好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同時,打糕還有保健的作用,朝鮮族的一句俗語“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蔘”,就說明了這一點。

1、特色煎燜子

燜子是丹東的地方特色,屬步行街上的燜子最爲地道。熱乎乎的燜子,淋上厚厚的芝麻醬、辣醬、蝦油……聞着味就禁不住口水直流。要煎的時間長一點,這樣吃起來口感好。醬料就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放了。要是夏天的時候建議您多放點蒜蓉水,這樣的話吃起來口感好還不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