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赴新西蘭參觀新農村的考察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1.48W)

20XX年1月22日至2月2日,以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農村處調研員郭正文爲團長的民政部農村基層社會管理考察團一行9人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參觀了澳大利亞的悉尼、堪培拉、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和新西蘭的奧克蘭等城市,訪問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新南威爾士州農業部、昆士蘭州農業協會、新西蘭農場等,聽取了有關情況介紹,進行了熱情友好的交流。通過考察,初步瞭解了所到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基層管理狀況。考察期間,全體成員團結互助,遵守紀律,順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務。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赴新西蘭參觀新農村的考察報告

一、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農村、農業基本概況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其中74.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佔4.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佔2%。先後有來自全球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來這裏謀生和發展,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成爲澳大利亞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75%,僅悉尼和墨爾本就集中了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爲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牧業以小麥、養羊爲主,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

新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410多萬,其中歐洲移民後裔佔78.8%,毛利人佔14.5%,亞裔佔6.7%。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新西蘭是以農牧業爲主的國家,畜牧業、園林都包括在農業中,在這個大農業中,從事農業的人口才10%,但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佔整個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三,國家60%的外匯收入是這個大農業創造的,僅畜牧業就佔到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另外,新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

澳、新兩國的農牧業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爲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且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非常高,一個飼養了幾千頭牲畜的農場,僅需3至7名工人。作爲高城市化率的國家,澳、新的大部分農業從業者都居住鄰近農場的大、小城市,僅有少量的農業人口分佈在廣大農村地區。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又往往以一個個農場爲居住單位,所以居住相對分散,兩戶之間相隔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上很難找到與我國類似的人口聚集的農村社區。

二、澳、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主要情況

澳、新都是英聯邦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由議會中佔多數的黨派執政。澳大利亞同時又借鑑了美國式的聯邦制,成立了聯邦制國家,實行聯邦與州分權。全國分爲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六個州,首都直轄區和北領地兩個地區(領地),此外還有諾福克島等一些零散的海外領地。各州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州督和州總理。澳大利亞實行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管理體制,聯邦議會和政府負責處理涉及全國利益的外交、國防、移民、高等教育、就業和社會福利等事務。州議會和州政府補充聯邦政府的活動。全國有大約700個地方政府實體,各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職責不盡相同,但一般主要負責城鎮規劃、建築標準的監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共健康與衛生、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娛樂休閒設施等。

新西蘭1840年成爲英國的殖民地,1907年新獨立,成爲英屬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成爲主權國家。新西蘭每三年選舉一次議會。議會控制公共財政及制定法律。總理領導新西蘭政府。總督和部長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最高行政機構。行政會議由總督主持,總督缺席時由總理或高級部長主持。總督行使權力必須以行政會議的建議爲指導。內閣掌握實權。新西蘭全國分爲12個大區,下設有74個地區行政機構,其中包括15個市政廳、58個區議會和查塔姆羣島議會。

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市政府或地區行政機構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事務管理機關,基本上相當於我國的鄉鎮,但又兼具我國村委會的某些功能。市政府一般只管部分地方社會事務,區域性公共事務由州政府實行州內條條管理,如社區間的主要道路、消防、緊急救護、社會治安和國小和中學教育,而聯邦政府管理社會保障、公民就業和公共醫療等。市政府直接面對居民,在居民與市政府間再沒有中間機構。所有房地產業主及在社區登記選民資格的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選舉市長和市議會委員的權利。市長和市議會委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居民、服務機構和部門、地方企業都是公共管理的責任者,所有居民都有權參與市政府的決策過程,也有權參加市政議會。地方政府最爲重要原則就是保障轄區居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權、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以便幫助市政府在公共管理上準確和有效地做出決策。市政府必須保證轄區內所有成員在生活中享有平等機會,平等地參加市政府的決策過程、服務和計劃。爲了做到這一點,一般市政府都採用多種語言印發多種出版物,如雜誌、週報、年度報告等向居民免費發放。

三、澳、新基層公共服務的發展及其成就

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社會貧富差距很小,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社會福利網,包括廣大邊遠地區。社會福利種類多而齊全,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貼,如家庭津貼、失業救濟金、生育津貼、免疫津貼、家長補助、子女補助、托兒津貼、住房補助、殘疾兒童津貼、護理人補助、土著青年助學金、偏遠地區兒童補助、健康護理卡、老年津貼、鰥寡津貼、殘疾人津貼、老年優惠卡、老年健康卡、電話補助、退伍軍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領津貼者的教育補助,等等。1997年,澳大利亞專門成立了一個新機構,名爲“聯絡中心”,是政府出資設立的非贏利性事業機構,它負責原先由聯邦政府幾個部所承辦的一系列社會工作。這個全國性的網絡注意爲邊遠地區服務,並安排爲土著人和託雷斯海峽島民解決困難的工作方案。聯絡中心的總部設在首都堪培拉,在全澳各地社區有1000多個服務網點,提供的服務項目多達70多項。該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受家庭與社區服務部委託發放養老金,負責養老金領取人的情況登記、費用申報和通知發放,工作一直做到家庭,同時負責收集彙總全國養老金申領發放信息。聯絡中心的設立,使政府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疏而不漏的社會服務網。

當然,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同樣存在,資金、人才、公共資源等也容易從農村流向城市,帶了農村老齡化、公共服務落後等一系列現象。在澳大利亞,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稀少,環境複雜,地理社會多樣化,許多地方相距遙遠,有的甚至與人口聚集區相隔絕,缺乏社區服務和交通設施,教育和就業機會少,農民生活時常感到寂寞和無助,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農民自殺。

四、澳、新基層社會管理經驗的啓示和借鑑

由於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他們的模式,但公共服務的理念和某些管理方式,對我國的農村基層管理和農村社區建設有一定的啓示和借鑑的意義:

一是要大力發展各類農村民間組織。

澳、新在發展農村、農業的過程中,十分注意發揮農村各類協會的作用。以澳大利亞爲例,該國的農業協會有14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共有各類農業協會2400個,成員200萬人,遍佈各地,不僅城市郊區有,而且邊遠的漁區也有,且形式多樣。協會種類繁多,既有生活服務型的協會,也有生產服務型的協會;既有勞動合作的,也有資金股份合作的。協會的規模也大小不一,有十來戶組成的,也有上千戶甚至幾千戶組成的。協會既有全國性的,如新西蘭肉類畜牧業協會;也有地方性的,如墨爾本穀物生產者聯合會。協會由理事會進行管理,理事會成員按章程規定,定期選舉,集體決定合作社重大事項,每個成員在協會事務中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協會的利潤一般根據各成員與協會之間所達成的業務量進行分配。協會爲社員統一購買農資,降低了生產成本;引進新品種和技術,指導農民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培訓、教育活動,改善社區的環境等。所以協會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農民可以離開政府,但不能離開協會。由於協會發達,澳大利亞政府對農民的許多公共服務都是委託民間組織來完成的,這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時也造就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二是要大力培養髮展各類志願者組織。

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志願服務事業已成爲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隨處可見到各種不同的志願者。他們在社會事務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大到爲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族羣和諧,小到爲農牧民解決生活困難,做心理疏導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有超過30%的居民參與志願服務,這些志願者把幫助他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當成自己的一種精神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方式,不求回報的。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志願服務還不普遍,或者說有的地方根本沒有真正開展,而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這確實需要政府切實加以引導呀。

三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必須向農村延伸和傾斜。

爲了緩解城鄉差別等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如提升邊遠地區各類人員的工資待遇,有的甚至可以高出城區一倍以上;開出衆多優惠條件,吸引移民申請者到邊遠地區服務;僱用民間組織或人員爲分散的農戶提供公共服務,聽取農戶意見和要求,在政府和農戶間建立起橋樑和紐帶;定期組織醫療衛生人員到邊遠地區爲農民提供醫療服務等。這些做法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