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篇

教師文案 閱讀(3.11W)

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就要能夠發現自己的教學不足,寫好教學反思很有必要,通過寫教學反思,我們可以記錄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篇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在:

1、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各種感官認知物體。

認識物體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因此不能把這節課僅僅作爲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去識別,而應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他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逐漸認識物體,體會各種物體之間的區別。本節課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再到“神奇的袋子”遊戲,都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較好地體現地“三維目標”,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自然的語言描述各種物體的形狀。

數學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的教學往往追求精確程度等,因而教師說得多,學生模仿得多。而本節課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描述對物體的認識,這是學生積累發展空間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3、注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

國小生的合作意識必須一點一滴地培養,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組中完成,這對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達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很有益的。本節課教學導入採取如何記住學生最喜歡的小貓、小狗的樣子來進行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記憶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着以小貓和小狗的問題爲線索認識物體。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爲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做到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情促動、以動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與實踐、討論與交流相結合。

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的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同時教學的最後安排小建築師的遊戲,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細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2

週四我開了《認識圖形》公開課,通過各位老師的聽課,評課,我對我的教學有所反思。

本課我以複習舊知,導入新課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我設計以“交朋友”爲主線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教師注重從感知入手,通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邊長來親自體驗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節課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我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如圓柱的下面那個面應該叫“底面”

(2)在將下一個要點時,要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

(3)在有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提醒學生做一個傾聽者。

(4)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回答。

(5)評價學生的能力還要加強。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3

一、體會與反思: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爲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體現幾何的價值,特別是幾何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合情推理等方面“過程性”的教育價值。幾何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學具操作;從形式推導到公式意義的理解;從關注學習結果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我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爲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二、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國小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爲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靠?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問題。由於我們還是在大班額的條件下組織教學,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還尚無良策。

3、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4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並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麼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着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麼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麼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說了這麼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範。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棱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棱。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爲,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於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5

?認識圖形(二)》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可以直觀地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立體圖形的物體在生活中比較容易找到,學生學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而平面圖形認識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我預設:在課前讓學生準備了所需的立體圖形,用於在課堂上畫、印、剪,這樣做效果會更好些,把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聯繫起來,這樣會更容易理解。

我對這節課進行了一下總結,有以下幾點:

1、對於低年級孩子,融入動畫和音樂,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直觀的立體圖形,找到平面圖形,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輕鬆地進入了新課,既複習了上學期的立體圖形,又引入了新知---平面圖形。

2、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在探索階段(體到面的認識)我設計了畫、印、剪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

3、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猜一猜”“圈一圈”和“塗色”。通過設計富有童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平面圖形的理解。

四、在欣賞圖片拼組時,可以預設到孩子們會很興奮,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美。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平面圖形,製作一幅美麗的剪拼畫,有趣圖形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本節課,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直觀的圖形,讓學生多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敢於創新,勇於開拓。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篇6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描一描,畫一畫的基礎上體會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並能夠正確指出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什麼圖形。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從情景圖中觀察,找出認識的立體圖形。再要求學生拿出學具盒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一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三棱柱,要求學生在紙上描出來,並給他們命名,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圖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圖形,並指出是物體的面,而不是這個物體是,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讓學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數學書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時鐘的表面是圓,黑板的面大致是長方形等等。接着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下新認識的幾位朋友,並追問可以圍出圓嗎?爲什麼?讓學生想一想爲什麼,說出這幾個圖形和圓的區別。接着,讓學生試着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在畫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進一步明確這幾個圖形的特徵。爲之後進一步學習這些圖形奠定基礎。

在本節課中,通過操作,探究,畫一畫,描一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中,時間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作業的練習沒有分層,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