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7W)

當我們看完一本書籍之後,一定要及時做好記錄,將內心的感悟寫在讀後感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你還在發愁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據說這是本很經典的心理學書籍,經驗告訴我,經典的事物一定會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而自己是大多數人之一,所以它一定會帶給自己很深刻的感受。事實再次驗證了這個經驗。

開書的第一句"人生苦難重重",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這個事實讓很多人不想面對,也不敢面對,作者直接指出來很是難得。可能是不想經歷痛苦,也可能如作者所說,很多人認爲人生就應該是舒適和順利的,痛苦不過是暫時的,只想着讓它儘快過去。因爲不能認識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有的接受不了痛苦的存在,越想擺脫反而越擺脫不了;有的用另外的方式去掩蓋痛苦,但到了爆發的那一天,因爲積累太深而陷入困境無法走出;有的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認不清自己,無端的情緒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成長路上少不了挫折和不開心。面對這些問題,我總是選擇壓在心底,自圓其說,而不是和外界溝通,也就無法改變現狀。有時,這些負面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但因爲表達方式暴力,破壞性強,極少獲得理解,內心更加孤獨。

那時的生活是一種無力的狀態。不想爭取,感覺做任何事都沒什麼意義,沒有熱情,不會很開心。行爲上,拖拖拉拉,讓別人產生很多誤解。我想,一切行爲都是源於我的認知,沒有認識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懂如何擺脫,限於負面情緒中,看不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對生活缺乏熱情。

書裏提到了各種心理問題,有一些案例。

有的問題雖然不關生死,但是帶着這些問題生活,如同揹負着沉重的包袱行走,總想找個地方歇歇腳,接收不到快樂和美好;也有的是嚴重到要用生命去解脫。

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我都曾經有思考過,但是沒有作者分析得那麼深入,總結的這麼全面。看完全書,我豁然開朗。用作者的話說,藉助於其他的力量,心智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成熟很多。從開始思索書中的每個話題起,感覺整個人逐漸輕鬆,類似一種苦思之後的恍然大悟。不過,深思熟慮之後帶來的變化,每個人應該不同,有的人會馬上調整行爲,而有的人是一點一點的解除心結,直到自己完全放鬆,讓行爲自然而然的發生。

書中有關於愛的描寫,如此的確切,總結的很具體,既明確了愛的內容,也解釋了爲何有的愛情無法持續的原因。在如何愛這個問題上給了指引。這樣詮釋的愛,幾乎沒有傷害。

有些地方需要好好思索,比如關於宗教信仰,有的人要淡化,不然會因爲過於相信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看清和解決自我的問題;有的人要激起其信仰,如果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會找不到方向過得太隨意而失去生活的樂趣……

書的最後,作者指出,不管我們如何認真的尋求和汲取他人的經驗,也沒有人可以陪我們,也不能保證每一步路都是安全的,儘管我們無法依賴,但還是要相信有種神祕的力量會推動我們獨自前行。這句話我覺得是明確了每個人是獨立的,但不是無依無靠的。

最近幾年社會流行"內心強大"的說法,感覺好似一股力量同另一股力量較勁,強的一方去壓倒弱的一方,從而將事態控制到自己希望的那樣。這樣做要消耗很多能量,也無法做到平等相處。個人認爲,心智成熟,相互理解是圓滿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是畢生追求目標。

從這本書可以看到人生中很多問題,同時也能找到相應的"答案".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覺作者派克先生還真是很了不起啊,這個系列寫得很深刻透徹,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讓人在覺得釋懷的同時又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派克所說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個人卻可能以爲自己的心靈旅程是獨一無二的,而派克告訴我們,其實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實他人亦然;沒有絕對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歸咎於童年受到的傷害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謂人性,並不是指一成不變的某種特質,其實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人們會覺得始終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視心靈;而當心靈被忽視壓抑得太久,就會通過別的症候表現出來。呵呵,這篇讀書筆記其實幾乎還是抄錄的派克先生的話,我不過是按我的需要把它們串聯了一下。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着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爲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衆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爲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爲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爲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爲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牀;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瞭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哈哈,說起來他的太多話我都覺得凝鍊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並不僅僅來源於高遠的精神境界,也來源於心靈的深淵——每個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葉》中的戴西“原來一個人沒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堅韌。一個人不是爲了大衆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頑強的尊嚴”。關鍵還是在於,你究竟想成爲一個怎樣的人。然而,放棄對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靈,是相當困難的。就好像佛教說,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裏,可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要發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實在也是太難了。“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爲一,我們突然衝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彷彿體會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變得強大有力。”正因爲愛情如此狂熱激動,所以很長時期我們會以爲愛情無所不能,可以幫我們排除萬難,對方就是我們僅需的一切,然而,“這種因爲機遇和緣分,不請自來,讓我們暫時失去自我,無法做出理智選擇的愛情,只是真愛偉大而神奇的佈局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提前品嚐到愛的滋味。因爲它並非真愛,所以它最終可能因爲種種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實上我們想要獲得持續的狂喜,達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獲得神性的啓發,我們就必須體驗到真愛是什麼,愛的感覺是什麼,並且要爲此付出艱苦的努力。”這裏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反感,但是其實派克其並不是那種狹隘排他的教徒,他稱自己爲“離經叛道”的天主教徒,卻一直擔負着關懷他人心靈的“心靈牧師”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們心靈中的神性,絕不侷限於宗教。看起來要想獲得真愛也是讓人倍感壓力的一件事,男女間直接的相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在我閱讀《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後有以下感觸和收穫:

一、謊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每個人都會撒謊,有些謊言無傷大雅,而有一些卻在一步步摧毀我們的內心,爲什麼這麼說,謊言是我們並不想或並不敢去正視我們的錯誤和痛苦的時候選擇逃避問題的一種表現。我們把那些真正令我們痛苦的事壓制在潛意識層面,從而展現出輕鬆的一面而形成我們的意識。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不過是我們的潛意識爲我們承受一切。就比如遇到不開心的事或承受不了的事,我總是不斷問自己是不是在做夢,一定是在做夢,忘記吧。不敢正視自己的痛苦,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直面內心,在做正確的事與輕鬆的事面前永遠選擇後者,讓自己看起來輕鬆,實則在壓抑痛苦,這些痛苦一件件的積累,遲早會找上門來,把自己壓垮,讓內心崩潰。因爲意識好控制,潛意識並不好控制,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爲問題。只有勇敢的拆穿謊言,我們才能活在真實的自我當中,邁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二、如何識別僞善,遠離邪惡。

邪惡是由顛倒是非的謊言產生的。這就像單詞“生命”(live),如果顛倒過來,就變成了“邪惡”(evil)。邪惡定義爲:“運用一切手段,拒絕心靈成長而惡性擴張自我的行爲。”也就是說,面對自己的惡,惡人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嫁禍他人。“邪惡用謊言和欺騙來維護病態的自我。惡人,做了邪惡的事,卻往往沒什麼罪惡感,用謊言和欺騙來保護“完美”的自我形象,而處心積慮維護道德完美假象的那類人。這類人往往是僞善的,對別人的傷害極大卻從來不把錯誤歸咎於自己,往往所有的責任都在別人。這類人自私,自戀,喜歡控制別人。識別一個人是不是僞善的惡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聽從自己的直覺,具體來說就是“反感”,“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的人遇到僞善和邪惡之人時的一種本能的反應,我想面對這樣的人是,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大概是最明智的選擇了。

三、惡,總是出現在需要愛的地方。

這是書中第四章的標題,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章。書中寫到:夫妻之間真正的愛,不是樹纏藤,也不是藤纏樹,而是彼此獨立、心心相印。這樣的愛能不斷拓展雙方的自我界限,讓彼此的心靈都獲得成長。相反,如果一方把自己的自我依附於另一方,或者一方極力要控制另一方,這就不是愛,而很可能產生惡。所以我認爲,情侶或者夫妻或者其他親密的關係,要敞開心靈,但不要把心靈交給對方管理,把心靈交給對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爲別人的累贅,成爲別人累贅的人往往會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抑鬱,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讓別人成爲自己的累贅,他們想法設法讓別人依賴自己,在被人的依賴中,他們能夠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內心沒有安全感,就像控制外面的一切。這些心理和行爲很像愛,但卻不是愛,而是惡。從本質上來看,它是通過加強別人的依賴感來控制別人,不僅阻礙了別人的心靈的成長,而且也阻礙了自己心靈的成長。我想愛,是爲了成長,成長需要足夠的空間;而邪惡的本質是壓制,它壓制別人的自我,壓縮別人的空間。但偏偏有些人把這種壓制當成了愛。這種關係中,對方體會不到愛的關心與呵護,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勇敢地面對謊言。只有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勇敢地面對謊言,才能忠於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