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3篇

心得體會 閱讀(2W)

大家應該都知道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讀一本好書,就等於交了一個良師益友,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3篇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

一本絕對經典的書,這本書中關於自律的部分,每年都要閱讀一遍,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爲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下面是今年的閱讀記錄:

#每天一本書#,100天,20xx年3月27日,《少有人走的路》,今天是第100天,選了一本經典書籍利用一整天的時候從新閱讀一遍。這本分爲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宗教和神奇的力量,我第一遍看這本書的時候,花了半個月,特別是第一部分,當時反覆閱讀了很多遍,每次閱讀都能得到新的收穫。

評分5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的前二章自律和愛完全能承擔得起這樣的標題,每次閱讀都是對自身的一個反思。很早以前只能讀懂第一章,有了孩子之後現在能讀懂第二章。到目前爲止對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評價一般,強烈推薦閱讀自律部分。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啓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爲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儘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和毒*爲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着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爲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

這位女士頭腦聰明,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諉塞責,就會顯示出極強的能力,但在解決家庭矛盾上,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問題的關鍵出在她對時間的利用上。家庭問題讓她頭昏腦脹,她只想儘快脫身,儘快縮短自己與問題接觸的時間,而不願花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願冷靜地分析問題。雖然解決問題能給她帶來滿足感,而她根本不想去推遲這種滿足感,哪怕是一兩分鐘也不行,最終她沒有從問題中積累起任何有效的經驗,家庭便因此長期陷入了混亂。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但問題沒有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神經官能症患者爲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爲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治療神經官能症,比治療人格失調症容易得多,因爲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癒人格失調症患者則較爲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爲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纔是罪魁禍首。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爲“人格神經官能症”。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的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爲問題。”

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着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上司。爲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爲“移情”。

我的定義是:把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裏,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獻身真理,意味着敢於接受其他製圖者——外界的質疑和挑戰,由此確定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不然,我們就將生活在封閉的系統裏———就像是單間牢房,我們“反覆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如同塞爾維亞·普拉斯(美國女詩人)的比喻,沉湎在個人幻想裏。修訂地圖帶來的痛苦,使我們更容易選擇逃避,不容許別人質疑我們的地圖的有效性。我們可能對孩子說:“不許頂嘴,我們是你們的父母,在家裏我們說了算。”我們對配偶說:“我們就這樣維持現狀吧。你說我的不是,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你後悔莫及。”我們上了年紀,就會對家人和外人說:“我又老又弱,你爲什麼還要和我過不去?我這麼大年歲,可你居然對我指手畫腳!我的晚年活得不開心,那都是你的責任。”我們是老闆和上司,就會對僱員說:“據說你有膽量懷疑我,還要向我挑戰。你最好想清楚,最好別讓我知道,不然就趕快捲鋪蓋走人吧!”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接受挑戰,纔可以帶來真正的安慰;心靈接受長期的、甚至經常碰壁的自律,纔可能使治療成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誠實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爲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

謊言通常分爲兩種: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所謂黑色謊言,就是徹頭徹尾地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所謂白色謊言,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

一個人應有選擇地表達意見和想法。當然,出於忠於事實的考慮,我們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這使我們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們擔心禍從口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違背誠實和公正的原則,而在二者之間,幾無迴旋餘地,我們很難取得理想的平衡,這的確是高難度的挑戰。

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爲使人生規範、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通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

爲了體驗新鮮事物的獨特性,我必須以包容一切的姿態,說服既有的成見和觀念暫時讓位,讓陌生、新奇的事物進入感官世界。在此過程中,我必須竭盡全力,儘可能呈現出成熟的自我、誠實的姿態、巨大的勇氣,不然的話,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複。

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纔會誕生。死亡的痛苦是誕生的痛苦,而誕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與死,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建立更新的觀念與理論,舊有的觀念和理論就必須死去。

首先,愛與不愛最顯着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斷成熟。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愛的努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第四,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

愛的願望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基於靈魂的行動。你認爲自己愛他人卻沒有躬身實踐,就等於從未愛過。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裏,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稱爲“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對象,正是所愛的人或所愛的事物。傾心於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象,就會使之佔據我們的心靈。

有時我們自稱爲別人着想,可能只是爲了逃避責任,滿足一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出自個人意願,核心動機卻是滿足自我需求,不管爲別人做什麼事,也許都是爲贏得私利。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爲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惟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犧牲),不然愛的願望就會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獻,纔是實現愛的最有效的方式。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真正的傾聽,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

父母愛他們的子女,必須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且要採取謹慎、積極的態度。他們也要允許子女指出自己的錯誤。同樣,夫妻雙方要成就幸福美滿的婚姻,也要敢於直面衝突和矛盾,彼此成爲最好的批評者和建議者。這種原則,對於友誼同樣適用。

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爲愛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你選擇的愛的對象,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迅速促進個人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珍貴而有限,應該倍加珍惜,妥善使用。你還必須堅持自律,使愛具有更大的力量。

人際交往是彼此學習和教育的機會,也就是給予治療和接受治療的機會。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我們既不能學到什麼,也不能教給別人什麼。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

這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些痛苦的書。據說此書最初出版之時並未做什麼宣傳,純粹依靠讀者的口口相傳,最後竟然成爲暢銷20多年的心理學經典之作。可是這並不是一本什麼治癒系、安慰系的書,如同書名,作者指明的是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

說是“少有人走的路”,也並非是現在流行的營銷噱頭,而是一個真實的論述。因爲看完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就算你知道了所有應該做的事,你也不一定會真的走上那條心智成熟的旅程。這需要個人的勇氣和決斷。

本書的作者是個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專家,因爲職業的關係,他接觸到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羣。就算在今天的中國,如果誰告訴別人我去看了心理醫生,可能都會感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彷佛這個人得的是傳染病。但是,早在二十年前,作者就告訴人們,其實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是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同。

假如你接受這個觀點,那麼我們可以來談談這本書。假如你拒絕這個觀點,那麼以下的東西你都不用浪費時間去看了。

沒錯,問題人人都有,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是否有直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行動。有點繞。呵。

自律包括以下四大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不復雜,但是需要人的態度和行動。

推遲滿足感有一個著名的試驗,那就是給小孩發糖,告訴他們如果過二十分鐘再吃這個糖就能夠獲得另外一個糖的獎勵。試驗認爲那些能夠忍住不吃糖的小孩具有更高的心理成熟度,未來的發展也更好。證明推遲滿足感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一時的安逸,重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也就是說先要把問題解決,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更大的快樂。而不是,忽略問題,貪圖已有的小快樂,最後發現問題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無法收拾。

這點在孩子教育中體現的尤爲明顯。國小國中的時候,總是喜歡把作業放到最後的deadline來做,所以長大之後還是會把論文,工作任務安排到最後的關節點,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倉促的速度完成。

這種拖延的習慣就是沒有學會推遲自己的滿足感。

承擔責任說的是,把自己的事歸責於自己,而不是別人。埋怨別人,抱怨社會看起來總是一個讓自己免責的好方法。

我們可以說,這件事是別人的錯,可以說,我之所以不成功是這個社會環境的原因,我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企業太苛刻了,也可以說,我之所以被拋棄是因爲他的錯,總之,因爲感覺自己不能應付現狀,所以產生自我懷疑,恐懼、無力感,認爲我的錯都是別人的錯。 而這其中的根源是,我們始終不肯爲自己的問題承擔責任,放棄了自己本應該有的力量,變成了一個永遠的受害者和犧牲者。

尊重事實,意味着拒絕虛假。什麼是虛假?作者在這裏說的虛假是我們對現實所秉持的錯誤觀念。

我們自出生就一直在建立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作者稱之爲“地圖”。這張地圖如果足夠精確細緻,那麼我們就能夠到達我們想要去的那個地方,但是假如這張地圖某些地方早已經扭曲的面目全非,而我們依然按照這張地圖行事,全然不顧事實情況根本並非如此,那麼我們最終到達的地方還是我們想去的那個目的地麼?

我最近自省時發現,我爲什麼會對上一段的戀情如此痛苦,似乎跟我自己所建立的“地圖”有着強烈聯繫。

這張地圖上,有些我以爲已經遺忘的傷處,因爲被這段失戀徹底激發,所以那段時間我時常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自卑的小孩了,我可以有選擇,我可以親手把那段地圖修正,恢復這段事實的真面目。但,這個努力依然處在起步階段,前路漫漫。

最後一個原則,是保持平衡。其最高的原則是“放棄”。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喜歡的說法“捨得”。

人總是貪心不足,所有的東西都想要,最後發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煉成在空中連續拋着五六個球的雜技小丑。總有些東西我們要學會放棄。

有一樣東西,最有放棄的價值。那便是,過去的自我。學會不斷的否定自我,重建自我,是因爲我們面對着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僵化固有的自我,可能在任何時候阻礙我們的前進。

但是,這一步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非常高階的獨門絕技,學好了就獨霸天下,學不好就只能一遍一遍重複修行。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

自從加入學校的心理教育社團,與曾老師袁老師交流的愈多,愈感覺自己心理學基礎功底不夠,教育經驗不足,與家長學生溝通過程中存在着諸多的問題,促使我必須靜下心來研習思索。

提升自己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於是毫不遲疑立即行動起來,京東商城搜索“心理學書籍”,很快一系列的書籍一排排羅列出來,我精心的進行了篩選,最後確定了《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說心裏話買這本書我只是爲了調節目前自己尷尬的狀態,並沒有太大的期待!

書回來了,看着書的封皮:趙薇、楊冪、呂偉良、倪妮等名人感動推薦,這樣的炒作,讓我當時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於是不情不願地翻開了書的第一頁,出版者語――“深入心靈,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也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身體因快樂而結合,心靈因痛苦而靠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給你智慧和勇氣,在通往心靈的道路上,一路前行”。這段話給了我莫大的鼓舞,使我用心靈去感悟這本書作者(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它的用心良苦!

歷時一個月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看着讀書筆記裏記錄的點點滴滴,突然發現它給了我一種真實的寧靜感,祥和而溫暖!“淺水喧鬧,深潭無波”,是我讀後真實的心理感受!在這本書裏作者結合實例探討了意識和潛意識、愛的本質、心靈成長與阻滯的特性、恩賜的神祕性、人性的原罪即懶惰等等一系列深刻的問題,並給讀者留有思考和發揮的餘地,同時鮮明通俗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沿途充滿了荊棘、坎坷、艱難、曲折!但誰又願甘心永遠蜷縮在自己的安樂窩、象牙塔裏呢?對我們來說,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健康到底孰輕孰重?面對人頭攢動的醫院和門可羅雀的書店,你可否感慨萬千?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是在迴避問題,逃避痛苦,而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這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如果不及時處理,你將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學會去愛,學習自律,做好自我完善,突破自我界限,還要做到自尊自愛。例如,很多家長想不通的一個問題,“我那麼愛她,可孩子卻出現了種種叛逆的言行舉止”,讓家長無所適從!那麼家長對子女的愛是不是“真愛”呢?斯科特在書裏告訴我們,愛是爲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那麼,愛孩子,就要關注她,並學會努力傾聽她的心聲。因此家長首先要做到學會聆聽子女的心聲,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不是盲目的堅守權威,頤指氣使,只有恰如其分的做出改變,才能擔負起做父母的職責。父母的不思進取,思維的落後和遲鈍,與時代脫節,如此種種,如果父母不能進行及時的自我調整,適應子女的變化,也許那就不是父母們口口聲聲的真愛了!

是啊,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願我們都能告別狹隘的眼界,告別自我的固步自封,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歷經磨難,心智成熟,體驗到人生的豐富多彩,美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