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熱門優選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12W)

爲了更好的記錄我們讀書後的感受,是非常有必要寫讀後感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熱門優選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熱門優選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熱門優選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國作家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印象特別深刻。

這是一本心理書,講述瞭如何自律、愛的定義等種種方面的知識。如何去調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爲。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他自己的從業經歷寫下了這本書,纔會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了如此巨大的衝擊。這本書很深奧,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認認真真地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也會永生難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從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變。文章中說到一種方法叫“推遲滿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先苦後甜。暑期過半了,我的暑假作業還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歡玩在前面迴避作業,到開學前幾天才急急匆匆地趕那些不得不交的作業。但是自從瞭解到了“推遲滿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先要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才能享受更大的快樂。於是,我強迫自己先去解決對我來說很頭疼的作業,而且我先做我認爲最難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後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這樣,剩下的暑期生活我過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樂。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它並不僅僅教會了我自律。而且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又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書籍,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像這本書一樣給我帶來了這麼多的觀點和思想,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熱門優選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後纔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着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爲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爲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鬆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鬆,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爲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爲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爲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爲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勇氣,不意味着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纔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熱門優選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醫生派克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在目睹了各式各樣的人生苦痛、困擾後寫出的一本書。“人生苦難重重”,是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本書帶給我的一個最大啓迪。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索達吉堪布《苦纔是人生》這本書中,我記得索達吉堪布說人生本來就充滿痛苦,快樂是暫時的、無常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來於自我的執着,那本書中我接受到的是用“無常”的角度去接受苦難。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我對痛苦的人生普遍性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不管是自己“心生”的痛苦還是外界帶來的痛苦,面對痛苦要有一個全盤接受的態度,並不是只有你一人的人生充滿痛苦和挑戰,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面對的,逃不掉的。接受它,釋然了,纔不會陷入絕望和逃避,才能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做出更多自由的選擇,並坦然接受選擇的結果。

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並不意味着問題的消失,也不意味着面對痛苦時那種無力、沮喪、焦慮的感覺沒有了。面對痛苦,作者爲我們提出了一個方向——自律,即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

自律包含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其中先苦後甜,延遲滿足,是指“重新設置痛苦和快樂的次序,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孩子應從小養成這種習慣,如果成年後彌補通常是事倍功半。

說到延遲滿足,不得不說一說在讀書會上大家談到的,被歪曲的延遲滿足,有人認爲延遲滿足就是在物質需求上“知道你想要,偏不給你,你不想要了,我再給你”,以此讓孩子知道東西是來之不易的,不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可以即時享受,要有條件獲得等等,也有人在孩子的精神需求上搞延遲滿足,即使可以肯定、讚賞孩子,也要給予沉默甚至打壓孩子,以此讓其更堅強、不驕傲,避免其自我感覺良好而沾沾自喜。

我認爲這兩種延遲滿足,只會讓孩子忽視自身需求,壓制需求。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在精神上求認同、求讚賞的渴望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不應用這種所謂的延遲滿足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作者主張的延遲滿足是指面對懶惰和貪圖安逸的人性時,例如我們的問題拖延症,延遲滿足可以讓我們及時看清人性弱點,及時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養成自律的習慣,避免問題像山一樣衡桓在心,阻礙心靈成長,心智成熟,當我們接受了痛苦的現實,並能有效的處理痛苦,我們對痛苦的承受力自然便增強了。

面對問題和挑戰應敢於承擔責任,但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你是否評估過自己的責任呢,你是否把問題中他人該擔負的責任,完全攬到了自己身上,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是把問題都推到他人身上,忽視了自身的責任,而讓別人活得很痛苦呢?所以面對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地對自己責任所在進行評估,整件事情中,我負有哪些責任,其他人負有哪些責任,在局勢中哪些是可掌握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在覺察中保持平衡,讓我們可以做出更適合的決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在責任中找到平衡,我們還需要在肯定自己與否定自己之間找到平衡,也是在接納自己和修正自己之間找到平衡,在忠於事實的前提下,不斷對固有的思維進行覺察、質疑、修正。作者在文中舉了一個幫人修車的例子,來說明只要你願意試着去做,你也可以做到,但通常我們要麼直接放棄,這事超出另外我的能力範圍,要麼抱着等待問題自己消失的態度,置之不理。看了這個小故事,我也拿起工具,仔細研究了下二寶壞了一段時間,一直等着週末找修車的地方修理的滑板車,最後我在工具箱裏找到了和螺母對應的工具,自己修好了滑板車。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你就可以解決一些自己知識、社交、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自律是我們面對人生痛苦和問題的一種方法,但面對人性中的懶惰和童年已形成的策略,要做到自律是需要毅力和勇氣的,作者認爲愛便是自律的源動力。我們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當我們組建了家庭,我們的家庭也是千差萬別的,千差萬別的夫妻、父母、孩子,沒有一種方法和工具是通用的,只有從愛的根源出發,我們才願意去關注自己、關注對方,願意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心靈地圖,找到自己的頻率,再幫助我們的伴侶、孩子找到他們各自的頻率,然後像不同的琴絃共同奏出和諧的旋律。

真正的愛是一種自我拓展,是幫助自己和他人實現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不是自我犧牲也不是對他人的控制。說到愛,我曾自責自己無法做到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掌握不好自由與放任、限制與控制的界限。孩子上國小後,越怕限制和控制了孩子,反而沒考慮到中國教育體制的實際情況,不但沒有幫助孩子走好自由的路,還忽視了父母應承擔的責任。

如作者所說,嬰兒時期,父母對孩子通常是無條件的愛和滿足,這時的嬰兒通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到了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愛通常變成了有條件的愛,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爲,父母會不接納和生氣,這會讓孩子瞭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界限的一部分方式。

作者說“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無原則的接受,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回想自己在孩子成長階段對自由理解的一些偏頗,在某些方面確實是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適當管束不等於限制,適時的干涉也不等於包辦,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到其中的平衡點並給予孩子恰當的管教、批評、提醒、幫助、敦促,這是每個家庭需要不斷摸索的,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法。當一種舊有說話方式、思維方式、關注方式不再起作用時,不要再一味堅持,應該思考、改變、調整,既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能盲目地堅守執着。

作者提到真愛的本質,是自我擴展而非自我犧牲,也讓我更理解了付出的意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個人意願,核心動機是滿足自我需求”,我們爲孩子所做的,其實也是滿足我們肯定自己的需求,而非都是自我犧牲,“自我犧牲的抱怨,潛意識蘊藏的更多的是一種恨,渴望得到發泄”。

你是否有很多有驚無險的意外,是否有很多機緣巧合的驚喜,你認爲這只是偶然好運嗎,有沒有想過這是一種在背後護佑着你的強大力量呢?如果真的有,你現在是在拒絕這樣的恩典,還是已經做好了接受恩典的準備?在信仰和恩典的章節裏,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內心的上帝”,蘊藏在我們每個人潛意識中那強大神祕的力量,想接近它,需要我們放下自以爲是,心中的淺薄,不斷地去學習,去質疑傳統宗教、文化、父母和童年經驗等狹窄的人生參照系。成長的路上我們並不孤獨,那個強大的力量可以給我們足夠多的好運,只要我們多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少用臆想去控制大腦,便能迎接恩典的降臨。

如果說心中的愛是上帝,那麼人性的懶惰就是魔鬼,它是愛的對立面,阻礙我們成長,阻礙我們接近內心的上帝。我們發出成長的意願,是受到愛(內心上帝)的召喚,所以我們才願意忍受痛苦、放棄幼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