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鄉土中國》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19W)

《鄉土中國》這本書告訴我們城鄉之間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講述了我們要學會尊重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你還在爲寫相關的讀後感而發愁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鄉土中國》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鄉土中國》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鄉土中國》讀後感1

讀完《鄉土中國》後,有的章節涉及的話語、情形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爲自己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還是多多少少受到了鄉土社會的影響。以下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章節談一下體會、感受。

第一節鄉土本色中費老說過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着多說麼?這一類的話已經成爲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害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籤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麼?鄉土社會裏從熟悉得到信任。對於費老的觀點我覺得應該分兩個方面來分析。我覺得在費老那個年代鄉土社會可以真正做到不需要法律,大家都彼此熟悉、信任,凡事只需要打個招呼就行。但是我認爲畫押、簽字,特別是法律的產生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它能起到一種約束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矛盾的產生。隨着社會的發展,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好有壞。大家都產生了一種防備心理,即使是在農村。大家在談及錢時也格外小心,借錢得寫欠條。所以我覺得費老那句打個招呼就是應該視情況而定,小的事情可以不必見外,但談及錢、物質方面的時候還是得按規矩辦事,該怎樣就怎樣。這並不是一種見外的表現,而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習慣,它已經滲透到了鄉土社會,所以那種見外之類的想法也得改變一下了!

在我看來,土氣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它表現了鄉村人的淳樸,善良。至少不會像城裏人充斥着勾心鬥角、爲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自以爲穿上了名牌衣、名牌鞋、背著名牌包就高人一等。帶着有色眼鏡看鄉里人,用土氣鄉巴佬之類的字眼諷刺他們,甚至是一種嘲笑的態度。特別是近年來大批的農民進城搞建築,即所謂的農民工。他們起早貪黑、一磚一瓦築高樓大夏。大廈完工後住進去的是城裏人,他們只拿到自己憑苦力賺到的工錢。城裏人的娛樂場所、娛樂設施也是農民工的傑作。試問城裏人在玩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農民工的辛苦,並反省自己對待農民工的態度,是不是會有一點慚愧呢?

第二節文字下鄉,費老站在鄉下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爲鄉下人辯解,特別是在城裏人說鄉下人愚這點上,費老堅持着只是鄉里人的知識不及人,並不是真的愚,並分析了原因環境的影響。這節中印象比較深的是鄉里人的我呀和城裏人的貴姓大名的對比,來說明鄉土社會中人們是在熟人中生活的,人們都彼此相當熟悉,用聲氣辨人。而貴姓大名則反映一種陌生,就像現在的一些城裏人,做鄰居都幾年了,甚至都沒有打過招呼,更不用說交往。這一點,我覺得農村比較好,可以相互串門、嘮嗑,真正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

第三節文字再下鄉中有兩段話我特別喜歡,甚至做了摘抄。文化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着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於個人並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這段話闡釋了文化、歷史的重要性,我們不該忘了歷史。歷史的經驗教訓對現在的我們仍有重大的啓發,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必須瞭解中國的歷史,歷史的恥辱還是不能忘,這是事實,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另一段是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的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同一戲臺上演着同一的戲,這個班子裏演員所需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積累,只需老是保存。這段話很符合鄉土社會的特點,歷世不移,人在熟人、熟悉的地方中長大,面對所要解決的事情也大同小異,憑藉前輩的經驗就可以解決,不需要個人絞盡腦汁去想,去創新。這就是鄉土社會,不爲人先,不爲人後,循規蹈矩,個人覺得這種社會挺好的,很平靜、安逸。

第四節差序格局主要圍繞私展開,並指出了私也是有根源的!在費老看來,不只是鄉下人,就是所謂的城裏人都患有私的毛病。一說是公家的,自私心就取代了公德心。費老這裏說的私的問題是羣己、人我的界限是怎樣劃分的問題,我們傳統的劃法和西洋是不同的。在西洋,團體的劃分是有明顯的界限的,而在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縮能力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發生變化。所以人們會以自我爲中心,不斷地擴大圈子,把自己推出去,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

第十二節血緣與地緣中費老提及了自己的一項調查,並提出了自己的假設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緣網中生根。這個應該是因地而異的。比如有些地區的女子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讓男方入贅,男方很容易就成爲了村中人。並沒有書中說的那麼難!親屬儘管再親密,究竟是體外之己,所以錢上往來最好不要涉及親戚。這就是所謂的親兄弟還得明算賬,談錢傷和氣。人都是經濟人,所作所爲大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畢竟無私的人是少有的、罕見的。所以說商業是在血緣之外發展的,親屬之間談生意、做買賣老是怪怪的,擔心利益的分配不公,最後親戚也做不成。

第十四節從慾望到需要中描述的鄉土社會非常簡單,人們只需要靠經驗、傳統去生活就夠了,每個人的慾望常是符合人類生存條件的。因爲是鄉土社會,社會變化的速度非常慢,環境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人們面對的問題大同小異,生活方式也大致相同,所以由祖祖輩輩不斷積累下來的經驗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是指向標,指引着人們一步一步前進,它已經爲人們規劃了人生,普通平凡的村民從出生到死亡都沿着這條路徑走,絕對是可以安穩度過一生的。那麼可不可以說鄉土社會中人們的慾望是符合實際的,它與現代社會人們口中的慾望不是一個性質呢?

我個人覺得鄉土社會比較適合甘於平淡、渴望安穩生活的人去居住,生活中不會有多大的起伏,就那樣平平庸庸過一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費老的這本《鄉土中國》主要以鄉土社會爲主線展開,在闡述鄉土社會的某些性質時會將城市與鄉村進行對比、在寫差序格局時將西洋團體和鄉土的社會結構進行對比來更好的說明問題。同時站在鄉下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間接地批評了城裏人對鄉下人的那種不屑的態度或者是對鄉下人的諷刺、不尊重。這個對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是有啓發作用的,我們應該學會反省。

作爲一名學生,要寫出深刻的體會、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問題有一些難度,加之隨着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所以在讀《鄉土中國》時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的文段,最難理解的就是差序格局。雖然寫的讀後感只是一些皮毛,但這本書確實讓自己受益匪淺,它描述的鄉土社會與我們村有類似的地方,更多地還是不同,所以是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鄉土中國》讀後感2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第一反應是——作爲一個由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孕育的子女,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

文章開篇即提到“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說明中國從根本上講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作爲農民,自然而然的被視爲“鄉下人”,因爲“鄉下人”這個稱呼,從褒義上來講,它表示的是農民淳樸,忠厚,本心做人的性格:從貶義上講,則帶着幾分蔑視,意味着農民的愚昧、木訥、遲鈍、沒見識、沒文化、落後的常態。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經濟基礎,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其實早就奠定了中國社會“鄉土性”的文化基礎。農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自古以來,農業的發展是在土地的基礎上。農民播種、耕田都要依靠土地。所有的農業都離不開土地,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下人對於農業的無土栽培。同時也說明了土地對中國社會有重要意義。

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說明並闡述了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人們在生活上社會作業都是與一些熟人。這就意味着人與人是直接接觸的。而作爲文字,字是人與人之間間接接觸的工具,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着的社會共同經驗。所以,在鄉土社會這一熟人社會中,“文字”處於一種非必要狀態。人們喜於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所以文字下鄉必定會受到一定阻礙。文字作爲一種知識和經驗的傳播媒介,要在鄉土社會中得到廣泛使用,就必須要使文字滲透到鄉土社會中。也就是現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鄉土中國》這本著作反映了中國的實際狀況,又是具有很強的理論深度的著作。在中國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成爲許多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必讀書目。

回顧宋朝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還原出來的中國鄉土社會特有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祥和、安定的社會。而今,在黨的領導下,老百姓的日子期盼更富足、祥和的社會生活更讓人期待。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主義價值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成爲新一代中國社會的必然發展方向!

《鄉土中國》讀後感3

我的畢業論文將有很大一部分是對於社會現象的描述,很有一種社會學中社會素描的感覺,所以這兩天閒着的時候就再次翻了翻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薰陶一下。

這本書真是書如其名,寫得十分接地氣!甚至連作者自己的小情緒都刻畫的十分到位:他被疏散在鄉下的時候,同事有些孩子被送進了鄉村的學校,這些孩子各方面表現得都比鄉下的孩子好,因此老師也總誇獎這些教授的孩子們。他自己聽到這種恭維時心中感到竊喜,心想窮教授別的已經全被剝奪了,但好在他們還有別人所望塵莫及的遺傳。但是當有一天他看到國小生們捉蚱蜢的場景時,之前的驕傲又一掃而光了,因爲那些被老師誇獎的聰明孩子卻屢屢失敗,反倒是鄉下的孩子們反應靈敏,一撲一個準。

這段話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接觸到的資源是不一樣的,教授的孩子每天到處都能看到書籍,因此擁有易於識字的環境;而鄉下孩子每天都在跟泥土打交道,自然對捉蚱蜢這件事情很在行。

我讀到這裏的時候內心也是一陣竊喜的,因爲像費孝通這種名家都會存在跟人比較的心態:會爲自己被誇獎感到十足的優越感,也會爲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感到失落。真是個耿直boy,不掩飾、不做作、坦誠。我想他那句流傳甚廣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多多少少是基於上面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