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最新鄉土中國讀後感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74W)

當我們在的工作學習中感受到壓力的時候,讀書就成了很好的放鬆方式,讀書能夠使我們變的更有修養。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最新鄉土中國讀後感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最新鄉土中國讀後感三篇

2022最新鄉土中國讀後感

這是一本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構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的社會結構、道德體系、禮法、鄉村權力的分配、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各篇之間相互聯繫遞進,費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於當時中國基層社會進行了分析與概述,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想法與觀點。

讀完這本書,我認爲作者的核心觀點是表達了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傳統儒家觀念的影響,是一個追求穩定的、變化漫長的熟人社會。但在這種社會中也在不斷孕育出新的概念,權力的不斷髮展,社會發展產生的變化,對於鄉土社會的衝擊等等,但我們並不能否認,作爲中國社會基層的鄉土社會仍然是當今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部分。無論我們的社會如何發展,都離不開對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

該書主要描繪的是四十年代後期中國基層社會的現狀,以及費孝通先生對於鄉土社會的一種展望。隨着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中國的基層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對於這本書的學習,不僅僅是透過費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了解社會學的知識,更加是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結合現在發展的現狀,感悟出新的觀點和主張,同時要做到溫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環境、文化作用的影響,鄉土文化是一種我國獨特的文化狀態,幾千年來文化形態的培養造就了我們獨特的國民性和文化性格。至今,我們還是一個熟人社會,人情社會,我們並不能否認儒家思想的價值體系至今還在直接影響着我們。

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的“鄉土社會”也在不斷地“打怪升級”,賦予了它一些新的內涵,鄉土社會也意識到了思想解放與學習的必要性。經濟的發展也不僅僅單純的依靠土地,現代工業的下鄉提升了農民的效率,農產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經濟形式的出現和快遞產業的發展,拓寬了交易的範圍等等,鄉土社會保留下來的精華我們仍在繼承,同時鄉土社會爲適應現代新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努力。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閱讀《鄉土中國》這本書,不僅僅是爲了瞭解當時的基層社會的狀況,更加是發覺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探尋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

2022最新鄉土中國讀後感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根據他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整理的。這本書跟我們平時接觸的社會調查報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裏提煉出的一些概念。雖然說是概念,是概述,但從他的論述看,費先生卻是從具體的農村生活細節出發,是在具體事物裏覈實的,而不是簡單的泛泛而談。

有人評論的好:“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着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爲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卻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恐怕已經很難有哪本書能夠像《鄉土中國》一樣,將中國底層的鄉土社會進行如此細緻而又深刻卻又通俗易懂的描繪與分析了。雖然此書寫於幾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在現在的中國社會,《鄉土中國》中所描繪的現象依然能在我們心中找到共鳴。

費孝通在這本書中對我過底層的鄉土社會進行了不同層面的描述,相信所有中國人在讀完此書之後都會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後微微一笑。費老雖然一再強調,這本書只是適用於對於底層的鄉土社會的描述,可是,城市人不都是由農村人發展過來的嗎?如果他們的上一代不是農民,那麼他們的上上一代也一定與農村與土地有過千絲萬縷的關聯,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裝革履之下隱藏的鄉土氣息,如“熟人社會”,“長幼有序”等,中國,依然是一個有着濃重“鄉土”痕跡的中國。

城市的強大與繁榮離不開農民所爲之做出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犧牲,儘管這樣的犧牲並不是處於自願。在這麼一個注重三農問題的時代,閱讀《鄉土中國》一書,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很深是思考。接下來是我對此書的一些思考與分析。

2022最新鄉土中國讀後感

《鄉土中國》給我的一些感受和啓發。

一、 規矩在鄉土社會中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去遵守的定式。

最近沸沸揚揚的metoo事件、強東事件、霸座事件等等,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權利和權力的邊界在哪裏的問題。而權力和權利的邊界在中國有個比較屬地化的詞兒,規矩。《荀子·禮論》:“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禮記·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孔穎達疏:“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可見對於規矩,從古人開始就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了,簡單說來就是用來衡量邊界的規則。

費孝通在鄉土社會中直接指出:“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鄉土社會裏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並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爲這是規矩”;“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爲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一點與以契約作爲關係維繫基礎的西方社會區別非常大。

我記得小時候回農村老家過年,最頭疼的就是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因爲晚上守歲過了十二點才能睡覺,早晨天還沒亮就要早早起來並吃完早飯,因爲天亮之前就有人徑直登堂入室來拜年了,如果還沒起牀會被人大聲嘲笑。但頭暈眼花的我又最記得這個時候,因爲爺爺家輩分很大,會有四五十歲來拜年的陌生成年人喊不到十歲的我爲“姑姑”,在炕沿就勢屈個膝且作揖來問我新年好。在更趨近於契約社會的城市裏,這種半夜直接闖進別人家,以及喊個小孩子爲姑姑真是很難見到的光景。但當地全村都是這麼做地,反倒是我的驚訝顯得格格不入。天亮前一定要徑直登堂入室別人家並拜完年,並且一定按照輩分不按照年齡來行拜禮這種行爲,並沒有人質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當地人看來這就是天經地義的,年年如是,這樣纔是不失禮。

所以費老得出結論:鄉土社會是阿波羅式的,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爲,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

二、 鄉土社會維持秩序的力量所在是人治

契約社會有暴力機關可以幫助維繫契約的有效性,那麼對於以口口相傳的經驗形式流傳下來的道德約束作爲規矩,怎麼維繫其有效性呢?費老指出:“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範的性質。……我們的社會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想見,在某個波紋中的秩序,一定程度上這塊石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細細品來頗有點誰發起、誰負責的意思在。

費老歸納出三種權力方式:

第一種是在社會衝突中發生的橫暴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老子提出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避免紛爭的一種手段。就像水滴,當互相融合時,可能一滴不乾淨的水就會污染一大杯水。但衝突是不可避免地。那麼一旦有衝突發生,鄉土社會的橫暴權力就要發揮其作用了。

最能體現橫暴權力的橫暴二字的一個例子,是婦女一旦被發現不忠會被浸豬籠、沉塘。而這種懲罰自己家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實施了。以家庭爲基本單位的鄉土社會中,家庭一定要維持穩定,並且要生育和繁衍勞動力,多多益善。所以對於導致家庭不穩定的因素,要使用橫暴權力去幹涉,就像人體的免疫細胞自主發揮作用一樣。暴力導致的悲劇非常之多,這也是鄉土社會爲現代社會所詬病和不可想象的大多數現象所在。

第二種權力是社會合作中所發生的同意權力。這種權力模式大家最不陌生,少數服從多數、投票等等都是同意權力的具體工具形式。同意權力對於鄉土社會的重要性在於,一旦達成共識,就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更加促進鄉土社會水源獲取、土地分配、耕牛等物資共用這類爭端事項圓滿完成。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同意去買媳婦,所以通過買賣獲得的媳婦在本地人看來就是正當手段完成的家庭構建。農村被綁婦女解救十分困難就在於此。

第三種權力是社會繼替中所發生的長老權力。提到長老這兩個字,感覺莫名回到了篝火面具的洞穴文明。但實際上隨着鄉土社會的發展,長老是一直存在並有其非常崇高的地位的,現在也還是存在的,只不過形式和名頭上稍微整了整容。

長老長老,顧名思義,首先要長,這個長可以理解爲長輩,這是身份和地位上的限制;其次要老,毛頭小夥子肯定做不來長老,這是經驗和眼界上的限制。這兩個條件擺的明明白白,長老的作用呼之欲出了:經驗的傳承。

南方這一點更加明顯,對於祠堂、族譜等文化的重視,起名字時大家族一定要按照家譜來確定輩分,有些大宗族都是有族長的。就是沒有明顯宗族的地方,有紅白大事的時候一定要請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坐鎮,遇到不懂的禮節要去請問老人應該怎麼辦。

我參加過農村的婚禮,一定有一位大知賓負責總調度,通常是年紀四五十開外,有豐富的籌辦經驗,那時候他的指令就是最高意志,包括各種親戚、貴賓都要聽他的調度安排,頗有點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意思在。所以,怎麼安排一場婚禮,全在大知賓的一張嘴上,並沒有我們熟知的計劃書、WBS任務分解、各種公告、條文、時間表來告訴各色人等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所有人都等着大知賓口頭通知。有些多才多藝的大知賓,話說的十分之漂亮,一套一套的半文半白,甚至有些還會唱着押韻的歌詞來安排事項,令人歎服。這就是典型的人治。

第四種權力是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時勢權力。費老用的這兩個字非常傳神,時勢造英雄,這種權力的產生和實現方式大家都懂得,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自信,是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霸氣,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膽。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時勢權力還是在鄉土社會的框架內產生的,一旦取得了權力,不會跳出鄉土社會的特性去重建一個世界,如果真有哪怕一點徵兆,那麼就會有人懷疑對方可能是穿越者了,比如王莽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