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2W)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反思是重要的任務之一,經常寫教學反思對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是有很大幫助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1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別,又要注意聯繫,前者爲點,後者爲面,點面結合構成了美麗的春天。

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絕句》如細筆勾勒出祖國山河的美;《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而爲探求兩首古 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讓學生學詩畫畫是最佳選擇。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兩首教學有所不同。《絕句》是讓學生感受到春天並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春日》則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說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爲精煉,感情最爲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覆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蘊。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我們要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2

一、學習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默寫《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準備有關天門山、西湖的文字、圖片資料。如果有條件,製作反映課文內容的有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

2.識字。本課要求認的字不多,只有2個。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字。如,讓學生在古詩的朗讀中識字;或者畫出不認識的或容易讀錯的字,重點識記;也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識字。“妝”是翹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讓學生識記,“女——妝”。“亦”整體認讀音節,要注意讀準。

3.寫字指導。“斷”“孤”“帆”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要注意結構的勻稱與緊密。“孤”字的右邊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學生注意,“楚”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的“林”要寫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較複雜,建議邊示範邊指導學生一筆一筆地寫。

4.這兩首古詩千古傳唱,家喻戶曉。詩文意境美、形象美,學生讀起來會有濃厚的興趣。教學要以學生的誦讀爲主,在讀中整體感知,自悟詞與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誰誦讀得好。對詩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學生逐句講解。

5.古詩的學習,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如,配畫、配樂、多媒體課件或幻燈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爲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爲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纔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此外,詩中還有許多用詞巧妙生動、意境優美的地方,像“楚江開”“至此回”“日邊來”“晴方好”“雨亦奇”,老師要善於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細心體會。

6.課文中的兩首古詩,也許有不少學生都會背誦了。教師指導朗讀時,重點要放在怎樣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韻。可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感悟詩句的含義。在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誦讀,必須注意把握好停頓,把握好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律。例如,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要突出“開”“回”“出”“來”等詞語。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總”等詞語。

7.在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對詩句意思有大致瞭解的基礎上,可結合課後第二題,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第一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第二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冰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導學生髮揮各自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文字描繪的畫面。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想象的畫面,既可以是畫詩的局部(某一句詩),也可以是畫詩的整體,只要能大體符合詩意即可。

選做題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可以請學生當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可以先分小組讓同學們在組內交流,再請同學在全班交流。要鼓勵學生課後多積累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3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爲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爲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爲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啓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爲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爲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爲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的意思,爲什麼這裏不用“像”爲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並不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爲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爲本

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着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繫詩句說準觀察點後,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爲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啓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4

一、教材解讀

1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遊山西村。

詩人陸游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儘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爲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三、教學建議

1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繫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遊山西村》,應通過反覆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如山重與柳暗,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的對偶,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3指導朗讀兩首古詩時,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峯、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4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很容易熟讀成誦。在默寫古詩時,應提醒學生注意把字寫正確,特別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壁、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可以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讀後的感受。

教師可作如下啓發:

(1)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3)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儘管不斷思考,反覆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關鏈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最後一首。西林寺創建於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後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於北宋末年,一生處於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緻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於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遊山西村》於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鑑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廬山也稱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爲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公元756年,著名詩人李白曾這樣稱讚:予行天下,所遊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山中多懸崖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氣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是廬山著名勝跡。廬山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爲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題壁詩 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於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據唐人詩集統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顥等。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牆、寺壁等處多有題詠。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爲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於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爲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後,李白驚爲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5

今天完成了教研課《古詩兩首》,鬆了口氣,好似解脫一般,但靜下心來,還是該好好反思一下。

這次的課先不說上得怎樣,光說教學設計,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設計往往有不少內容是參照別人的教例,而這次課,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課的設計靈感來自04年在柳州聽過的王自文老師的古詩兩首。王老師的教學是把兩首寫作背景一樣的古詩整合在一塊上,因爲寫作背景一樣,所以從不同的景物中產生了同樣的情感,這樣的課新穎又高效。再一看這兩首詩——《尋隱者不遇》、《所見》不也有着共同的特點嗎?它們同樣寫發生於野外的事,詩中都有小孩子,於是我想到了突破口,從孩子下手,先教完詩的內容再拓展到我們曾經學過的有小孩在內的古詩。整體的思路就這樣很順利地定下來了。

可是,古詩的教學是本課重點,怎樣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網查找資料,發現“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詠詩句”的教學方法不錯,於是我便把它運用於我的設計中。大方向定好,我就開始設計整個過程。

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有以下優點:1、開課複習古詩。這個複習有別於乾巴巴地讀、背,我從圖着手,讓學生猜猜圖上的內容反應的是哪首古詩,再由圖上的古詩聯想到另一首相關的古詩。這個複習考查的面廣,達到複習的目的。2、運用“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詠詩句”的教學方法。從課題着手,再到了解詩意的整個過程我都讓學生運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點在《尋隱者不遇》中我創設了深山雲霧圖(即詩人去尋訪隱者),並配樂讓學生不自覺的跟着我的節奏吟誦古詩。3、抓住同寫孩子的共同點。我先小結本課的古詩都是寫孩子,再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寫孩子的詩,及找出詩中對孩子的稱呼和孩子的特點。最後告訴學生祖國語言文字的的豐富,同時也是對寫作的指導。

每堂課都是不完美的,儘管經過2次試教,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修改了:入課時的拓展古詩由拓展內容到詩人寫的其它詩、在詠詩句時配上雲霧圖片及音樂、刪除把詩轉化成現代詩、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對課堂生成的問題、對本課兩首古詩的挖掘等都不到位。聽了老師們下午的評課,或許再講講賈島是如何推敲出《尋隱者不遇》的,會更好。明天聽聽沈校的意見,再作近一步的改動。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6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啓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爲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爲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

三、創設情景,以讀爲本

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不足之處

也許是本身對古詩教學底氣不足,所以課上還是有點緊張,在引導學生體會草的精神這一環節費了點勁。課下,我經過反思,發現在講解古詩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把整首古詩的意思串聯一下,這樣有利於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也就爲下面體會草的精神做了鋪墊。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篇7

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的作品,而且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皆爲傳誦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這首詩寫得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副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而《楓橋夜泊》寫的是夜間停船楓橋的所見所聞,雖然都是寫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體會詩人獨自在外的孤獨與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詩在教學上、在學生的理解上相對來說簡單些,學生通過誦讀也能走進文本,領悟詩中的含義。

學習這首詩我認爲重點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對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還發現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理解詩句也不是看着字眼按順序來說的,“遠上寒山石徑斜”,變成“寒山石徑斜遠上”也許理解時就容易多了。還有就是字詞的理解。一個“坐”字,隨學生怎麼想,都不會想到是“因爲”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訴他們,才理解了“停車坐愛楓林晚”,呵呵,也許換成“停車坐愛晚楓林”更好理解一點。所以哪怕每個字的意思都出來了,小朋友們都難以組織一句通順的話。第二首更難體會了,小朋友怎麼也想不出詩人爲什麼發愁,最後大多就我講的多一些,介紹一些詩人的情況等等,之後看他們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