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2.41W)

調研報告是調研任務的書面表達,是推行一項措施的文字說明,對於調研報告,寫作者一定要遵循領導的要求,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調研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篇,感謝您的參閱。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篇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按照縣委關於開展農村特色產業情況調查的要求,我鄉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多次深入到各村調查瞭解當期我鄉農村特色產業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鄉在深入調研、多方論證的基礎上,爲推動全鄉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實現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民富裕的的發展目標,提出“立足定興、面向京津、主動對接、實現共贏”的總體發展思路。

一、特色產業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1、以大任、東落堡等村爲主的紅薯窖藏業,現已達到3800多畝,年窖藏量達到1xxx萬斤。大任村紅薯種植面積達2200畝(共有耕地2400畝);東落堡村種植面積達1600餘畝;輻射小任、五里窯等八個村,所輻射各村零散種植面積預計在1000畝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爲主的地膜花生―白蘿蔔、冬儲大白菜現已達到1600多畝,複種達到4400畝,年產量達到xx萬斤以上。

3、以東西相蓋、吳村等村爲主的秋菜冬儲,現已達到3000多畝。

4、以東引、南引等村爲主的豌豆種植,現已達到1000多畝。

5、田候綠園蛋雞養殖,現已發展成爲一個固定資產達xxx萬元,佔地面積35畝,蛋雞存欄6萬餘隻,日產鮮雞蛋2500公斤,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的知名企業。

6、彩印印刷業:我鄉彩印印刷業以西相蓋村爲主,擁有東洋印業等知名企業。

二、制約發展的現實問題

1、我鄉在以往的發展中,雖大力推廣特色種植、養殖業,但仍不能形成種植養殖規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農副產品銷路問題。所產出的農副產品銷售以“馬路市場”、“路邊市場”收購和農戶自己趕集等形式爲主,截止到目前我鄉沒有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現已成爲制約我鄉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思想觀念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種,在部分農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們不願意改變現有耕作模式,不願冒一點點風險,即便周圍有很多成功經驗,也不願去學習、去嘗試。

三管理方面問題。由於受傳統思想意識影響,造成各種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發展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規模化生產進程,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我鄉彩印業發展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業,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涉及企業管理的機構多,各類檢查繁雜。各種非稅性收費約企業稅收的兩倍,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企業發展面臨融資渠道困難問題。金融業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不夠,造成了貸款難、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資金不足;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由於融資渠道單一,企業資金的xx%來自銀行,從而導致企業長期高成本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弱。

三企業擴大再生產受土地因素制約嚴重。企業用地資源主要傾向於大型企業,而對於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什麼指標,極度制約了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四企業領導管理意識落後,產品合格率低,競爭力差。技術裝備落後,管理水平低,職工素質不高,產品質量較差,在如今的買房市場,市場競爭成爲品牌和質量競爭的現狀下要發展難以爲繼的。

三、幾點建議

1、希望縣委協調電力、工商、土地等相關部門,充分發揮我鄉特殊地理位置優勢和交通優勢,籌建一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解決全鄉農副產品的銷路問題。

2、希望縣委協調科協、農林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科技知識培訓力度,進一步轉變傳統思想意識,提高科學種植、養殖技術。

3、希望縣委協調科協等相關部門積極引導農民自發成立農業技術協會或農業合作社等羣衆性組織,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使農民自主管理、自主經營意識的得到進一步加強。

4、希望縣委協調相關部門堅決取締一切不合理的收費,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

5、希望縣委協調相關部門爲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培訓等服務,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6、希望縣委協調金融等相關部門制定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近年來,元寶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實現綠色崛起,建設幸福葦河”的目標,以“工業興鎮、旅遊活鎮、商貿強鎮”的戰略部署,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立足我鎮山區資源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綠色崛起的道路,這使我鎮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羣衆安居樂業。

一、發展現狀

元寶鎮地處葦河縣境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73.36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xxx個村民委員會,境內大小山頭環繞周邊,河流縱橫交錯,水庫塘壩星羅棋佈,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一個生態環境優良的山區鄉鎮。近幾年來,元寶鎮一直把發展旅遊業作爲工作重點來抓,借我縣綠色崛起的契機,利用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把綠色旅遊、紅色旅遊和古色旅遊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籌資和吸引外資投入旅遊基地設施建設,通過包裝,完善配套,宣傳造勢。其中,國家4A級旅遊景區――京明溫泉度假村和黃滿寨瀑布、廣東省最美鄉村――粗坑村,廣東櫻山花谷等景區,已經成爲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景點,隨着全鎮旅遊景區接待能力和旅遊收入大幅度增長,旅遊業正逐步成爲我鎮的特色產業。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一依託山區旅遊資源優勢,以京明度假村、黃滿寨旅遊瀑布爲主線條,積極深入推廣茶葉加工、甜玉米加工、蕉柑種植等“一鎮一品”項目。以京明茶廠、葦河縣元寶罐頭廠等爲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打造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二鼓勵景區周邊村民發展農家樂,以增加村民額外收入。當前,景區周邊已經興起了一大片農家樂,客家風俗、客家美食已經成爲我鎮農家樂的主打品牌。這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更有利於我鎮旅遊業特色品牌的樹立。三鼓勵外出鄉賢迴歸投資,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景區承載能力;堅持大交通,打造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加強景區之間的聯繫以及解決可進入性問題。四借我縣綠色崛起的契機,把綠色旅遊、紅色旅遊和古色旅遊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提高我鎮旅遊名鎮的知名度。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雖然近年來我鎮旅遊業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促進,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發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和招商引資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上級特色產業政策需要進一步放寬;人才匱乏和資金短缺。對於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四、對策和建議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鎮要緊緊圍繞“實現綠色崛起,建設幸福葦河”的總目標,依託我鎮豐富的山區旅遊資源優勢,搶抓機遇,加強招商引資,加快構建大北山旅遊產業園元寶部分,壯大提升我鎮生態旅遊產業羣。加快京明生態城、黃滿寨旅遊小火車工程等旅遊項目的施工進度,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的配套設施,使分散的旅遊產業形成上規模、上檔次的區域旅遊產業羣。

一深化政府行政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簡化招商程序,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如實施“鄉賢迴歸”工程,爲外出鄉賢回鄉創業提供更多優惠條件,以情招商、以商引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投資置業,扶持幫助現有企業創新技術、創新管理、擴大生產,拓寬產品銷售路子,提高我鎮企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二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廣告牌、宣傳畫冊,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我鎮旅遊業的資源優勢、特色優勢和交通優勢、宣傳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擴大我鎮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我鎮發展。三突破人才制約,要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制定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如提高員工工資福利水平,擴展員工上升空間,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建立員工薪酬、員工培養體系及人才激勵等機制。四努力突破資金制約。採取以鎮爲主導,市場運作的辦法,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項目承載能力,積極爭取上級的扶持政策,給予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一、具體情況

xxx位於縣城東南部,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中部,位於xx、xx、xx三地(州)的交界處,東接xx、xx兩縣,南連xx縣,西界xx鎮,北鄰xx鎮,xx州的南大門。轄區國土面積252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790米,最低海拔1446米,鄉政府駐地小河底,距縣城50公里,國道214線和省道小普線呈“丫”字型橫穿境內。全鄉轄xxx個村委會,xxx個自然村,xxx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彝、苗、傈僳、佤、納西、回、布朗等xxx個民族。20xx年末,全鄉共有居民9xxx戶,農業戶8000戶,總人口35000人,農業人口34000人,人口密度xxx人/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8148畝,農民人均佔有耕地0.81畝。

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按照“黨建領鄉,生態立鄉,基礎穩鄉,科教興鄉,產業強鄉”的發展思路,團結和帶領全鄉各族幹部羣衆真抓實幹,紮實工作,全鄉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20xx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xx萬元,比上年增xx.x%;

農民人均純收入xx元,比上年增xx.x%;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xxx萬元,比上年增xx.x%;

全年糧食總產量xx.x萬公斤,人均佔有糧318公斤。

二、產業發展狀況

xxx境內乾溼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季、霜期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但全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化發育程度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農業靠天吃飯的現象突出,致使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慢、產業結構單一。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上級扶持,在適宜區大力發展泡核桃、茶葉、枇杷等特色產業。

(一)泡核桃產業

根據《xx縣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積極宣傳泡核桃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和先進典型,強化全民參與意識,始終把泡核桃產業作爲富民興鄉的又一支柱來培植。按照“合理化佈局、規模化推進、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的方針,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在田邊地角、乾溝箐邊和荒山荒地種植向適宜耕地種植轉變;把泡核桃發展作爲家庭副業向培植支柱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轉變;

注重面積的數量型向高產優質的效益型轉變。層層舉辦樣板,以點帶面,規模發展,全鄉500畝以上的連片種植有18片,其中1000畝以上的有3片。20xx年到20xx年全鄉共規範化、科學化種植泡核桃xx.x萬畝,實現了人均2畝的目標。今年預計實現產量562.5噸,產值xxx萬元,戶均收入達xx元,人均收入達xx元;

到2010年,預計實現產量2687.5噸,產值2xxx萬元,戶均收入達2xx元,人均收入達xx元;

到2020年,預計實現產量10625噸,產值8xxx萬元,戶均收入達9xx元,人均收入達2xx元。

(二)茶葉產業

xx全縣茶葉種植大鄉,茶園面積位居全縣第一,但由於羣衆商品意識淡薄,栽培技術落後,疏於管理,多年來大部分茶園效益低下。對此,鄉黨委、政府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把招商引資、茶園低改、品種改良、生態茶園建設及發展精深加工作爲茶葉產業培植工作的重點,全面加快我鄉茶葉產業化進程,先後完成華山茶場、小古德茶場、大比舍茶場、小比舍茶場無公害生態茶園建設4100多畝。建成以德安阿比莊爲中心的700多畝無性系良種生態茶園。同時,完成加強低產茶園改造3000多畝。20xx年末,全鄉茶葉面積達18300畝,可採摘面積17233畝,茶葉總產xxx萬公斤,產值1xxx萬元。

(三)林產品開發情況

林業發展堅持“嚴管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開人工林、改造低產林、培育珍稀林”的要求,積極發展泡核桃、茶葉、華山鬆、竹子爲主的林產業。20xx年成功引進投資300多萬元的松脂加工廠一個,年末,公司收購松脂2580噸,收購金額1xxx萬元;生產松香1548噸,松節油200噸,實現工業總產值1xxx萬元;銷售1233噸,銷售額xxx萬元,上繳增值稅5萬元,發放職工工資xxx萬元,支付電費2萬元,年底實現利潤xxx萬元。該公司的原料全部來源思茅地區,但思茅地區各縣都辦有松脂加工廠,原料方面的競爭十分激烈。而該公司每年在思茅地區只能爭取到3000噸原料,這與公司具備一萬噸的生產能力不相適應,原料的收購、運輸成本較高成爲了制約公司進一步擴大生產的“瓶勁”。爲此,鄉黨委、政府專題彙報縣委、政府,積極爭取支持。目前,縣上同意按照採脂規範逐步放開松脂採割,爲進一步加快我鄉林產品開發步伐,全鄉松脂採割現場會將於x月x日在馬街村委會召開。根據直徑在20釐米以上的採脂要求,我鄉可採割面積達3萬畝,產量1200噸,產值xxx萬元,單松脂採割一項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xx元。

(四)科技扶持項目建設情況

20xx年,積極爭取到省財政科技扶貧資金xxx萬元,在德安、古德種植枇杷600畝,其中德安、古德各300畝,涉及xxx個村民小組、xxx戶農戶;在新政、古德種植泡核桃2000畝,其中新政、古德各1000畝,涉及xxx個村民小組,xxx戶農戶,完成了泡核桃和枇杷種植項目。目前,枇杷和泡核桃長勢良好,項目示範效應明顯。

三、採取的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成立了由鄉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和實施組長的特色產業發展領導組和實施組。形成了由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按照“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場爲導向,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合理規劃產業發展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

(三)發動羣衆,依靠羣衆

充分調動羣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羣衆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同時,加強科技培訓,不斷增強羣衆的科技意識,提升產業化水平。

(四)與各項工作有機結合

把特色產業發展與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人均發展一畝以上的特色產業。

(五)全面推進林權制度改革

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則、則有其利”的要求,堅持“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共確權196630.493畝,其中,自留山93515.163畝、責任山35543.63畝、集體林55299.7畝、國有林11866畝、已流轉林地406畝。目前,全鄉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正處於發證和掃除糾紛階段。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我鄉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但由於基礎差、底子薄,受自然、社會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

基礎設施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旱災、洪災、雹風災、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製約着產業化發展。

(二)羣衆觀念落後,市場經濟意識淡薄

羣衆科技意識和文化素質不高,商品意識淡薄,存在着“種糧爲餬口、養豬爲過年、養雞爲買鹽”的觀念,等、靠、要思想嚴重;還有相當一部分羣衆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給自足的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缺乏參與熱情,疏於管理,產業發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經費投入

由於鄉財政困難,上級扶持資金有限,羣衆經濟收入不高,導致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優質產業化發展水平,使特色產業的效益與質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場競爭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積極調整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計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

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二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對現有特色產業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培育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三注重示範引導,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切實搞好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爲產業發展創造條件。

四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建設各類產品交易市場,減少流通環節,促進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各位領導,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重視和支持下,我們有決心和信心抓好特色產業發展,當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許多差距,敬請上級各位領導多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在今後進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實,真正實現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我的彙報就這些,謝謝大家!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XX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20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20xx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纔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

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衆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衆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衆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爲主體,充分調動羣衆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衆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衆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爲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爲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衆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爲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爲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鄉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菸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菸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菸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爲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爲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菸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爲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臺灣良種29個,引進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佔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爲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爲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爲國家級園區爲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