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2023《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範文3篇 《曾國藩家書》:智慧傳承與人生啓迪

其他文案 閱讀(9.16K)

《曾國藩家書》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部重要的家書集,也是中國人學習曾國藩思想智慧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瞭解曾國藩的成長和思想境界,還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啓迪。下面是2023年的一位讀者的讀書心得範文。

2023《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範文3篇 《曾國藩家書》:智慧傳承與人生啓迪

第1篇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爲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國小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國小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範孩子們的行爲,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爲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着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爲我,我還爲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2023《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範文3篇 《曾國藩家書》:智慧傳承與人生啓迪 第2張

第2篇

關於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關於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爲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於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着"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爲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爲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爲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爲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爲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爲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爲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麼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第3篇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在單位的書架上,不經意發現書架上放着一本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清代曾國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進行評析,內容比較全面且深刻。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裏反覆詢問收到了沒有?關於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對工作與生活的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再讀《曾國藩家書》,工作的第二年。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有了對工作淺顯的思考和感悟。靜夜之時,便常常將《曾國藩家書》置於牀頭,圈圈點點、細細品味。讀書的過程,讓我漸漸瞭解到,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譭譽參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多延續了60多年,但他處理“天津教案”受到榮祿欺騙,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節不保,成爲時人眼中的“賣國賊”;他地位顯赫、修養精湛,但他也鎮壓農民起義、手段老辣,被民衆冠以“曾剃頭”的惡名……

當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於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着真知良言,那些關於修身齊家、爲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裏行間書寫着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修爲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比如,關於治學,他力求有志向、有見識、有恆心。他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讓我想到自己讀書時常半途而廢,貌似博覽羣書,實際未通一本、未精一門;更讓我聯想到,讀書治學如此,爲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爲年輕人,我們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長志”,往往在業務上“囫圇吞棗”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覺得慚愧?

關於做人,他力求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讓我常常反思作爲年輕人,我們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狀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貪圖“安逸自在”而不願經受“艱難困苦”,往往在處事上喜歡“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謙虛謹慎、虛懷若谷,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