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26W)

寫讀後感最考驗的就是我們的耐心,因爲這是我們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你知道讀後感怎麼寫纔會讓人印象深刻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

我信步於我的書架中,偶然,我發現了一本有些陳舊的《曾國藩家書》,我隨手翻開,不禁投入到了這本書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後一頁,心中卻不禁感慨萬千。

那不過是幾十封普普通通的家書,卻是當年曾國藩萬千智慧的結晶。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爲政、用人、養生、軍事……無所不有。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這是曾國藩家書中的原文,曾國藩早已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勝不驕,敗不餒,心靜如止水。讀至此處,我不得不佩服曾國藩,他不愧爲晚清重臣爾!

曾國藩,謙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但是曾國藩的信也是爲我們而寫的,他也給了我們一個有力的提醒。透過家信,看看曾國藩,再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不禁會羞愧萬分,我亦然。

曾國藩,他受過無數委屈,但他毫不聲張,默默忍受。打落牙齒連血吞,好一個硬漢!當今的我呢,卻是一個彈簧,別人一壓,就蹦得老高。那次,一個同學和我發生了點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長的權力把我惡告一通,我聽見了,火冒三丈,衝上去和他爭辯了起來,甚至差點動手,乃至我又多了一個仇人。如果那是曾國藩呢,他也許不會爭辯什麼,只是默默忍受罷了。我回想起來,不禁慚愧萬分,中華民族自古以“忍”爲上德,我爲什麼不能忍呢?

曾國藩有着一套獨特的治家之法,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這是曾國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興旺的基本,但是這也留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我們是這麼做的嗎?縱觀社會,連壁紙都是“豪華、奢侈”的設計理念,“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哪裏有節儉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學何處尋?……也許,我們應該汲取一下曾國藩的智慧了。

跟我們一樣,曾國藩身上原來也有許多惡習:居功自傲、出言不遜、待人無禮……甚至比我們更加嚴重。但是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努力克服,戰勝缺點,成爲了一個謙虛有禮的正人君子。偉人總是有相通之處,富蘭克林生前也是這樣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去除惡習的人。由此,曾國藩也告訴了百年之後的我們一個道理:偉人之所以成爲偉人,只是因爲他們比常人更會克服惡習。至此,我不禁感嘆:曾國藩成功之道,無過於此!

這本書封面上有二十八個字,其曰:做人處事之典範,修身養性之圭皋,爲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箴言。我讀完了,不禁感嘆道:“這本書無愧於如此評價了!”

曾國藩,晚清重臣,幾百年前,他留下了這些珍貴的信,今天,當我再次打開那些塵封的家信,我卻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曾國藩的良言,不正是我們遺失的寶藏嗎?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嗎?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2

多讀書、讀好書可以讓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多幾分寧靜,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正是現代人丟失並渴望得到的東西。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幼年、中年、老年,充當三種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這樣一本書,可以讓我們以不同的身份去體味爲人處事的道理,以便我們在經歷同樣的階段之時少走彎路。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以兒女的身份去體會如何成爲一個孝子,以兄弟的身份體味如何盡到一個做兄長的職責,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用心去讀,這本書所能帶給你的是一個人成長所需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孝順的長子。在寫給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瑣爲貴”。這幾個字充分體現了一個遠方遊子對父母的關心思念之情。當椿萱並茂之時,曾國藩雖身爲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喪之事,無不是徵求過父母之意見,方作出決斷;當父母離開人世之時,雖手中大權在握仍不忘記講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時,仍然不忘記寄書至家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國藩是負責的兄長。他的家書中,許多是寫給弟弟們的,這足以看出家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細讀家書,可知曾氏與子弟們談得最多的莫過於“勤”“謙”二字,勤能補拙,謙可受益。在治學上,他提出:“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他告誡弟弟們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賦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條不夠,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有恆。在治家上,小到弟弟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他們的職業前程,無不掛在心上。曾國藩認爲家運恆通須有三項條,一是兄弟和睦,二是體孝道,三是實行勤儉。在爲官上,他從兩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則人悅”,就是對人要有愛心,你關愛別人,別人也就歡迎你。

曾國藩是仁慈的父親。在他寫給九歲兒子紀鴻的一封家書中,提到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這句話,百餘年廣爲傳頌。曾國藩強調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煉的,他希望兒子要將重點放在德行修養上,這反襯出我們如今的教育太過重視“才”,而忽視了“德”。曾氏的這種家教啓迪了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家長:“龍”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愛子女之心,這無可厚非,但“自古奮鬥出英雄,從紈絝少偉男。”家長們這樣的做法讓子女難以體會奮鬥的艱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溫曾氏不蓄銀錢給兒孫的話時,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個長者對後輩的真愛大愛。

且不評論曾國藩的歷史功過,他能夠在清代這個封建社會的末期成就一番事業,成爲近代洋務運動的先驅就實屬不易。通過閱讀他的家書,足以見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國藩家書》並不是長篇大論,也沒有精工巧思,但是處處充滿了樸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細細品讀的好書。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3

當今時代,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