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實用參考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6W)

《曾國藩家書》裏面洋溢的濃濃的親情,是很多現在社會的家庭所沒有的,希望你看完後會有屬於自己的反思,別忘記錄下來,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實用參考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實用參考範文三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起並稱爲“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評價就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我們都無法否認的是,在那個時代,他挽狂瀾於即倒,在這個時代,他文章德行影響深遠。

《曾國藩家書》收錄曾國藩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餘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按內容大抵可分爲治軍、爲政、修身、治學、處事、交友、用人等章。由這些書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爲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雲變換,由於他功高蓋主而樹大招風,所以他雖身居高位,但內心卻如履薄冰。《曾國藩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的折射出了他複雜的內心世界。我閱讀的這篇文章,就表達出了他“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觀點。

宋朝的朱熹說過:“天下事,壞於懶與私。”這與“人敗皆因懶”是一個意思:縱覽古今興衰成敗,凡是導致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主要就是懶惰。現在有句話說:“昨夜夢裏行萬里,今晨醒來在牀上。”現在許多人都是這樣,他們都有一個心比天高的夢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難堅持,併爲自己照例千百個不堅持的理由,於是日子就變得得過且過了。讀完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們現在偷的每一次懶,都是給未來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穫,機會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付出纔會有收穫,只有努力纔會有回報。

古人常說:“性謙受福。”而“事敗皆因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唯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做事情纔會順利。一個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勞後,還能謙虛謹慎地做事,怎麼會不成功呢?但如果這個人成功後,開始變得驕傲自大,那就沒有人願意和他打交道了,這就是衰敗的開端。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刻地領悟到了,對人謙遜有禮,就能不斷地積攢福氣,我們的人生才能順遂。

司馬光說:“奢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爲,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勤儉的美德已經過時了。實則不然,唯有保持勤儉,切忌奢侈浪費,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亂揮霍,就會導致家庭的衰敗。所以我們不能養成驕奢淫逸的惡習,勤儉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我將會把“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牢記在心,做一個勤奮、謙虛、勤儉的人,讓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2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一生嚴於治軍、治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治理湘軍、洋務運動)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天津教案、鎮壓太平天國)。作爲漢族人,他能在滿清的統治下官至一品,同時言、行、德又爲後人所傳頌。因此,作爲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學識都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其中《曾國藩家書》作爲其代表作,與《傅雷家書》、《一生忠告》並稱三大家書。《曾國藩家書》分爲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爲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須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大約以能立能達爲體,以不怨不憂爲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通,行得通也”

勸學篇中:“蓋世人讀書,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敢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貴之,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塗以擴其只,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當然,曾國藩是功還是過,後人如何評價,歷史終究是客觀和公正的。正如丘吉爾所說:“建築師造就了建築物,建築造就了建築師。”對於曾國藩,歷史造就了曾國藩,曾國藩也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3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嘆。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裏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

如今社會的發展迫使我們告別了書信,同時告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爲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誨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等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纔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爲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爲“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