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最新關於《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5.12K)

曾國藩是歷史上的名臣,對於他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看完《曾國藩家書》你有什麼想和大家分享的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最新關於《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2022最新關於《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爲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國小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國小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範孩子們的行爲,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爲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着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爲我,我還爲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關於《曾國藩家書》讀後感2

近日,剛參加完統一考試完畢,不知結果如何,心中着實懸念。雖然說學習不是爲了考試,但也是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所以說無掛懷屬於虛無之談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補習功課或者是攻讀高級,覺得也有不妥之處――這樣僅以此職業書本爲自己所讀,感覺有點書呆子氣了。於是,十年後再讀此書確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對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牽掛,表達兄弟之情,我想我們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謂同胞者)何嘗不應該這樣呢?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同胞者各自成家立業後彼此的關心少了。或者關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牽涉經濟、政治利益時,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們以前所在的集團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給我們重新感受兄弟倫常中的一些同胞之愛啊!

然後,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爲苦。問之吳竹如,雲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爲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可見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將靜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輩唐鑑向曾氏指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一點,我也着實需要學學,如今三十多歲,依然不以靜。更無從如曾公所言時時自悔,洗滌自新了。

這封信在談到爲學時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溫法。這是子思、朱熹等人從熬肉中得到的啓發:肉必須經過這樣的熬,味道纔會全部出來。讀書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再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義之處。對於必讀的經典書籍,這種猛火煮漫火溫的方法值得借鑑。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何嘗不需要借鑑呢?

這封信的另一處主要談到德講誠正、術求專攻。其在信中提到藝多不養家,其實並非藝多的過錯,而是我們人,學藝多了便受到時間等限制而不能,不能專。想想,我這一生學藝倒是不少,到頭來三十出頭還是一事無成啊!

這封信其實還有二處細節之處,一處爲曾公講到自已與家人以後往來信件都以固定的紙張來書寫,以便保存,說明連信紙的規格均有了恆字,以至有了我們如今閱讀的《家書》。我們的一生中,家信、情書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來,確屬不易。信中另一處是常寫日誌或作日記的方法,可以使人進步。當然,這兩處均得持之以恆。其實關於持之以恆一詞應該是我父親在我從小能記事開始用得最多個成語,可是我至今仍然沒有作到這個恆字或者說到今天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恆字。而我父親就做到了而且隨着他老人家年歲的增長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說髒話、不輕浮、舉止穩重。

以上這些說明,不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學習,其實我們所應學習之處在我父親已經言傳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歲數裏),我何時能真正體會、運用呢?深思深思。

關於《曾國藩家書》讀後感3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爲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爲聖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爲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爲聖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聖賢者,首先爲聖,聖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慾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爲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範。

其次,聖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羣。曾國藩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在爲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爲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爲賢者。

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曾國藩身上的許多優點尤值得現代的我們認真的領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