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5篇

心得體會 閱讀(8.88K)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我們對名著內容的領悟,其實讀後感是最能夠體現閱讀價值的一個途徑,走心的讀後感是老師最希望看到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5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篇1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爲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爲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爲保官之道,窮爲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裏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

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

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裏,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絝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爲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篇2

曾國藩爲什麼這麼喜歡寫家書,這個問題到認真讀完他的家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寫家書的過程中,反省自己,也時刻叮囑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時向父母表達敬意。言辭之間是充滿了善意的批評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擔當,承擔責任,廣交俊傑,能爲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站在太平天國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國藩一端便是平定戰亂,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曾先生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時代思想,認爲是普通的叛亂,卻殊不知內外交加,但這也不妨礙他的赤字之心。

家書中曾先生力推四書五經,尤其是四書,提的最多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話偶爾提及,對其影響深遠最多的當屬《大學》,三綱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來,本書大致從七個方面來歸類家書內容,修身、勸學、治家、治國、處世、爲官、養身,並未涵蓋所有家書內容,而是節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書的特點微言大義,對於細節的描述遠勝於理論的空口號:

修身中列舉古往今來大家的自我修養,逃不出慎獨;

勸學中力薦發憤圖強,知難而上,逆境中的不放棄;

治家中全力訴說家人和睦爲最高準則,家和則萬事興,對父母祖輩孝敬爲大,對妻子相敬如賓,對兒女嚴父慈勸,對兄弟鼓勵做事批評不足;

治國以天爲大,頂天立地之中凸顯國家肱股之臣所應當分擔的責任,危亡之際,憑一人影響力足以捍衛國家疆土;

處世不以圓滑爲大,棱角爲重,以本心爲中,符合本心便以各類方式與人打交道,吉、吝、咎、兇自有定論;

爲官當以天下爲己任,鍼砭時弊,兩袖清分,對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戀於權勢與財富,爲官只是一種工具,生當歸隱田園,終老一生;

養生,早起八段,心無旁騖,神無雜念,不以藥石爲主,當以修生養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長流水。

每日自己覆盤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過且過,時時想不起初衷爲何,目的爲何,方式爲何,結果如何,何種方式改變。終極問題是,爲人一世,最後想要把自己變成什麼,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沒有肉體的'拘束,可以遨遊,可以化鯤鵬,可以御風而行,但最終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現實的藥。而慎獨,作爲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這一味藥的替代品。曾先生傾其一生而尋找的自我救贖,慎獨可以讓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過完其他人的幾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爲結果,成爲里程碑。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夢將醒時,方知自年少。

家書,是曾先生各階段里程的迴歸,化思想爲實際的記錄,對於覆盤所有事情的開始與結束,一生慎獨,謹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內心的豐富,又何必在乎世間的看法,無矩也不應有距。

你老了是否會寫家書?不是寫給別人,是給自己的墓誌銘。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篇3

關於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關於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爲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於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着"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爲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爲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爲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爲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爲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爲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爲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麼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篇4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爲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國小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國小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範孩子們的行爲,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爲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着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爲我,我還爲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篇5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