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從化9種最經典的名菜

排行榜 閱讀(9.53K)

10、荔枝菌

從化9種最經典的名菜

荔枝菌,素有“嶺南菌王”之稱,生長於每年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到夏至時節、荔枝成熟結果之時段,但每年都是曇花一現,時間不長,最多一個月左右。荔枝菌在 荔枝林潮溼的白蟻窩上,經過高溫多雨、驟出太陽驟降大雨的催谷,迅速生長起來。這趟摘完了,只要不毀壞白蟻窩,沒過幾天就會又長出來。荔枝菌一般在午夜生 長,略呈紡紗綞形狀,長達10-20釐米,菌尖似一把收緊的小雨傘,味道極之清鮮、爽口。

食用荔枝菌之前一定要清洗乾淨。因爲荔枝菌運到的時候都帶着泥,一般酒樓都是用牙刷來刷洗,也可以用幼紗布來洗,既乾淨也效率快,但切忌用硬的東西刷洗,會破壞了荔枝菌的菌體。

烹調,越簡單,越鮮。通常越是鮮美的食材,就越不需要繁複的烹調手法,就如同清純的美女一般,娥眉淡掃也足以美得震撼。做荔枝菌也一樣,不需什麼花巧的功 夫,調味料只需要油鹽。一般烹製以灼滾湯水或隔水清蒸爲主,這兩種做法可讓食客品出荔枝菌特有的清鮮。荔枝菌的烹調有兩個天生的大敵――味精和糖。若是下 了味精和糖就完全浪費了本來已經足夠鮮甜的荔枝菌,使其鮮味降了一個層次,變得庸俗。

8、暖胃辣桑根湯

辣桑根湯最大的特點是“緊口”,喝完第一啖,你將迫不及待要喝第二啖,喝時大汗淋漓,喝後通體舒泰。做得最有名氣的算是溫泉鎮桃園圩的幾家餐廳,但價錢卻不便宜哦。

9、臭屁醋

“臭屁醋”因其原料主要由大米發酵而來,聞起來臭不可耐,因此有“臭屁”俗名。但實際上,用“臭屁醋”熬出來的湯鮮甜可口,令人回味。臭屁醋屬於滋補型的 材料,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客家女人坐月子的時候,臭屁醋往往與雞肉、豬腳搭配烹製,用於補身。從化的臭屁醋最出名的要數鰲頭、龍潭等地。

臭屁醋

材料:  

米醋、豬腳、姜、蒜、花生

做法:  

1、用慢火將米醋燒滾;   

2、姜去皮洗淨,吸乾水份,拍鬆或切片,蒜去皮洗淨拍鬆;  

3、豬腳洗淨,放大滾水內煮數分鐘去味,盛起過冷水,用布吸乾水份;  

4、將姜、蒜、花生、豬腳盛起放入米醋內慢火煲1小時左右。

7、從化紅蔥頭蒸雞

紅蔥頭蒸雞,做法上講究原汁原味,清嫩的滑雞配上香氣濃烈的紅蔥頭,口感豐富。紅蔥頭比白蔥頭香喉,而且微帶辣味,在紅蔥頭的作用下,雞肉辛香十足。

紅蔥頭蒸雞

材料:  

紅蔥頭、雞肉、薑絲、生抽、鹽   

做法: 

1、雞一隻,切塊;紅蔥頭10個切片;薑絲少許;  

2、把所有的材料混合均勻,再加入適量生抽、鹽,醃漬20分鐘;  

3、蒸鍋水開之後,把醃製好的雞肉放入,用中火蒸15分鐘。

6、從化苦筍

苦筍肉色白,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苦筍採集回來之後必須撕成絲狀,先用開水燙熟再清水泡浸一天,然後方可以烹調。苦筍是美味山野佳餚的上選原料,苦筍還 有清熱的功效。因爲它的“苦勁”,可以讓你胃口大開,但下嚥之後會覺得有一股甘爽清涼的餘味,驅使着你的筷子再夾一箸,再三回味。苦筍有很多種做法:炒、 拌、泡,涼拌均可,風味以鹹鮮清淡爲主,也可以加辣椒臘肉等拌炒。

一般的家常做法就是腩肉炒苦筍,這道菜要做出點新意來,可以放青椒炒,同樣也可以放紅辣椒來炒。烹製苦筍菜,以每年春末剛出土、長約20釐米的苦筍爲 最佳選擇。其次,爲了保持苦筍的原始風味,在最初加工時不宜長時間對苦筍加熱,烹製時也無需把苦筍燒軟,否則將風味盡失。要知道,苦筍的吃法就講究苦、 爽、嫩。

5、從化山坑魚

山坑魚仔生長在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水質上好的高山溪流處,當地把生長在這些地方魚稱爲山坑魚。從化多山且水質極好,因此這裏產出的山坑魚也大大的有名。尤以產自呂田桂峯山脈溪流的魚仔爲佳。

經典做法是先將山坑魚蘸上面粉,以土榨花生油炸成金黃色,再將炸好的山坑魚放進碟中,加上紫蘇葉、薑絲、醬油等,放進大鍋中蒸,名曰“蒸炸山坑魚”。細 細品嚐,濃香的魚仔中有淡淡的紫蘇味,而紫蘇葉中又有淡淡的魚鮮味,兩者配搭,相得益彰。是來從化旅遊的人士必點的菜式。

4、香葉烏鬃鵝

古時候,從化有個員外,員外有個女兒,聰明秀麗,有錢有面的人紛紛託媒,女兒卻偏偏要嫁給一個農村小夥子阿牛,員外無奈,便說:“老夫最愛吃鵝,誰的鵝最好吃,我就把女兒許配給誰!”

員外一言既出,富貴人家紛紛找肥鵝,請名師,反覆烹製。阿牛人窮志不窮,也要“競爭上崗”,就賣柴買鵝花(鵝苗),他母親天天趕着小鵝到野外吃草(吃 草長大的鵝叫草鵝),吃鵝選婿的日子到了,富貴人家請廚師、用珍貴藥材配料製作,吹吹打打,披紅掛綠,把一隻只大肥鵝送到員外府上。

阿牛卻買不起上等香料,情急生智,到村邊摘下一把雞心黃皮葉,又上山去摘下一把山桂葉,樁爛加些蒜蓉、自家的糯米、酒等,混合做配料,用大瓦煲文火燜 好,用箇舊竹籃挑往員外家,富人見了,紛紛發笑。誰知一揭煲蓋、香氣襲人,味冠羣鵝,員外大喜,不得不將女兒嫁給阿牛。

從化人愛吃鵝,客家人尤其愛吃。從化的鵝,鰲頭鎮最出名,從城黃皮也是黃皮之最。 黃皮桂葉農家鵝,何處肥鵝能比我?

3、流溪大魚頭

1961年9月12日,郭沫若暢遊流溪河水庫(又叫流溪湖),即興作了幾首好詩。水庫漁業隊派船到湖心70多米深的水下網了幾條大魚,飯堂用從化特香的紅蔥頭炮製。郭沫若連連舉筷,大讚:“好吃!好吃!”

流溪河水清質純,碧波盪漾,湖光山色,魚也特別鮮美,大魚頭更是上品。山中負離子多,連做配料的香菜也與衆不同。流溪魚頭成了從化的一道新名菜。 郭沫若有詩曰:“平生無此樂,飽吃大魚頭”。

2、呂田燜大肉

從化呂田燜大肉是從化歷史悠久的一道名菜,它有三個特點:一是火而方正;二是爽而不膩;三是香而色紅。   

提起呂田燜大肉,要追溯到幾千年前。呂田是嶺南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位於呂田的獅象巖遺址是古人類聚居的地方。古人類用的是石器,切肉當然是大塊。呂田的“土著”民風淳樸,之後遷來的客家人熱情好客,所以肉也切得大大方方,保持新石器時代的遺風。   

大凡喜慶筵席,呂田人必上大肉。爲了增加喜慶吉祥的氣氛,便採用山上的香葉和老抽混合作配料,成品肉色帶紅,香氣四溢。呂田燜大肉與東坡肉相似,但風味不同。

呂田人以肥爲美,喜食肥肉,但太肥膩的肉不好吃,也不宜多吃,於是聰明的呂田人想出了好辦法:一是選用上好的五花腩;二是用瓦鍋煮水先將部分油脂去掉、撈起晾乾;三是慢火蒸肉,把流出的油脂去掉;四是用豆角幹墊底再蒸、吸附油脂。

1、泥·走地雞

從化的泥·走地雞起源於“乞丐雞”(粵語“乞衣雞”)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乞丐,在路上見到一隻狐狸咬着一隻雞,乞丐一棍打跑了狐狸,撿起只大雞,雞頸被狐狸咬傷了。乞丐抱着雞往前走,看見一條小山村,於是入村 見人就問:“雞是誰的?”,見無人認領,乞丐於是在路邊煮雞吃。時值冬天,割了稻子,稻田曬得乾裂,表面一層泥好像一片片瓦。乞丐把一片片泥瓦砌成一個 爐,爐裏堆起柴火,把爐子燒得通紅。乞丐把雞連毛糊上爛泥巴,就近摘了芋頭葉,把泥雞包好,放入紅爐中,將爐子上部的泥片壓碎,全雞封好。爐子漸漸涼了, 乞丐把雞掏出,芋頭葉焦了,爛泥巴乾硬了,乞丐把泥一剝,混粘着雞毛成片拔下,雞肉奇香無比,一陣香風吹入小村,村民一見,有人盛飯、有人拿米,跑出來同 乞丐換塊雞肉吃。從此,泥·雞的做法就傳開了。

從化的農家雞又叫走地雞,俗稱土雞,自小在果園裏覓食長大,雞味特別濃、特別香滑,且有韌性,是飼料雞、大種雞無法與之相比。從化溫泉一帶含有多種礦物 質,就連從化的河沙、泥土都很特別,所以從化的泥·走地雞特別好吃。隨着時代的發展,泥·走地雞的做法也大大改進,既科學,又衛生,味道也越來越好,成爲 風味獨特的從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