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擺圖形教案優秀8篇

教師文案 閱讀(2.83W)

我們鼓勵教師們根據教案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技術工具,教案的成功需要教師的熱情和奉獻精神,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擺圖形教案優秀8篇,供大家參考。

擺圖形教案優秀8篇

擺圖形教案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的例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長方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的探索過程,會畫簡單的幾何圖形的對稱軸,並藉此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

2、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審美情操,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發現長方形、正方形對稱軸條數的過程。

教學難點:

畫平面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書p114頁的平面圖形。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出示飛機圖、蝴蝶圖、獎盃圖。提問:這三幅圖有什麼共同的特徵?(都是軸對稱圖形)

指着蝴蝶圖提問:你怎麼知道它是軸對稱圖形的?(指名到講桌上摺紙並回答)

把蝴蝶圖貼在黑板上,提問:誰能指出這幅圖的對稱軸?(學生指出後,教師用點劃線畫出對稱軸,並板書:對稱軸)

思考: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談話: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軸對稱圖形,重點研究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把課題補書完整)

二、教學例題

1、師:首先我們研究長方形的對稱軸。請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對摺,並畫出它的對稱軸。

學生摺紙畫圖,教師巡視,發現不同的折法。

2、指名到投影儀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畫法。

提問:你能告訴同學們摺紙時應該注意什麼,畫對稱軸時應該怎麼畫嗎?

對他的發言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誰還有不同的折法嗎?也來展示一下。(指名展示)

提問:爲什麼這條線(指着學生畫出的對稱軸)也是這張長方形紙的對稱軸?

3、師:這樣看來,我們已經找到了長方形的兩條對稱軸,它還有另外的對稱軸嗎?用紙折折看。

通過操作我們發現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

追問:對角線折出來的是軸對稱圖形麼?爲什麼?他們不是一樣的嗎?

4、出示黑板上畫好的長方形,談話:剛纔我們用摺紙的辦法找到了長方形的對稱軸,現在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能對摺嗎?如果要畫出它的對稱軸你有什麼辦法嗎?在小組內討論。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如果有學生提到用和黑板上的長方形同樣大的紙對摺找到對稱軸後再在黑板上描畫,指出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不用摺紙的辦法,還能不能直接在黑板上畫長方形的對稱軸?

如果學生提到先量出長方形對邊的中點再連線,畫出對稱軸,對這種想法予以表揚,並提問:你能說一說是怎樣想到先找對邊中點的嗎?

如果學生想不到取對邊中點連線的辦法,拿出長方形紙,談話:想一想我們在把長方形紙這樣對摺的時候,長方形的這條邊(例如指一條長邊)被摺痕分成了幾段?這兩段的長度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那麼摺痕與這條邊相交的這個點是這條邊的什麼?同樣地我們能找到摺痕與這條邊的對邊的交點嗎?找到了這兩個點能不能畫出長方形的對稱軸?

指名到黑板上量長方形的邊,取中點。

學生說怎樣畫對稱軸,教師畫,畫成如右形狀(圖略),並指出:因爲對稱軸是摺痕所在的直線,所以可以讓對稱軸延伸到圖形外。

5、讓學生各自在課本上畫長方形的對稱軸,畫好後同桌檢查,並提問:你能畫出長方形的幾條對稱軸?

三、教學“練一練”

談話:下面我們研究正方形的對稱軸。請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再通過摺紙研究它有幾條對稱軸,再在書上畫出正方形的各條對稱軸。儘量獨立完成,如果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組內研究。

讓學生獨立畫對稱軸。

交流:各畫出了幾條對稱軸?你是怎樣想的?

先展示只畫出兩條對稱軸的圖形,提問:這兩條對稱軸畫得對不對?還有其他對稱軸嗎?

再展示畫出四條對稱軸的圖形,指着兩條對角線所在的對稱軸,提問:這兩條線也是正方形的對稱軸嗎?讓沒畫出這兩條對稱軸的學生摺紙看一看這兩條線是不是正方形的對稱軸,並讓他們補畫出這兩條對稱軸。

提問: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四、教學例5

(1)讓學生讀題後自己在書上作圖。

(2)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評議。

(3)提問:誰能以左圖爲例說一下作圖的步驟?(先找出四個對應的頂點再連線)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對軸對稱圖形有了哪些新的認識?你學到了什麼本領?有什麼收穫?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六、課堂作業

1、課堂作業:《補充習題》第3頁。

2、家庭作業:《伴你學》第3頁。

板書設計:

3、軸對稱圖形

圖形是否爲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條數

任意三角形否0

等腰三角形是1

等邊三角形是3

等腰梯形是1

平行四邊形否0

長方形是2

正方形是4

圓是無數條

擺圖形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按不同特徵(顏色、形狀)進行兩次逐級分類;

2、初步理解集合的包含關係,形成集合與它的子集,並瞭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圓形盤2個,並分別記作1號、2號;紅、黃、綠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各3個,各小組1份。布袋1個(內附紅、黃、綠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各1個)

活動過程:

一、識別物體讓幼兒觀察:小朋友們,你們的長桌上都有什麼呀?(兩個圓盤、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幼兒分類數數(正方形:9個、圓形:9個、三角形:9個;紅色:9個、黃色:9個、綠色:9個)

二、提供分類標準教師手拿神祕布袋走向一名幼兒,讓他伸手去摸。例如:摸出一個紅色的正方形。問:這是什麼顏色?(紅色)隨及,請全班小朋友以小組爲單位,把所有紅色的圖形寶寶放到1號"家"裏;又問:這是什麼形狀?(正方形)請全班小朋友把1號"家"裏的所有正方形寶寶放到2號"家"裏。

三、比一比問:小朋友們,是2號"家"裏的寶寶多,還是原來1號"家"裏的寶寶多?(1號);又問:爲什麼2號"家"的圖形寶寶沒有1號"家"裏的多?(2號"家"裏的寶寶是從1號"家"裏拿出來的,1號"家"裏還有圖形寶寶)

活動建議:

將幼兒分成小組,小組人數可視班內小朋友人數而定;小組合作進行分類時,要鼓勵幼兒都投入,並在分好後請各組幼兒說說逐次分類的結果,並引導其說出分類的原因。

活動反思: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以遊戲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最後以遊戲“認一認”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加強對圖形的認識,接着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再一次提高幼兒興趣,以遊戲“圖形寶寶找家”貫穿結尾鞏固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將圖形寶寶進行正確分類。

總之,在整節課中我力求把課堂變爲活動的課堂,把各知識點的教學用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串聯在一起,如:遊戲“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使幼兒動起來、課堂活起來,讓幼兒在實際參與動手操作、合作實踐、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認識有趣的圖形。

擺圖形教案篇3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一年上冊第70頁、71頁。 【教學目標】

1.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初步認識幾何體的特點,並知道幾何體的名稱。

2.結合分一分、認一認、玩一玩等學習活動,積累觀察、思考、交流的學習活動經驗。

3.培養觀察、表達和歸納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在多種活動中,認識幾何體的特點,並知道幾何體的名稱。 【教學難點】認識幾何體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朋友,請大家看看圖中都有哪些朋友?

二、多種活動,認識圖形

活動一:想一想,說一說。

如果把這些物品分類,可以分成幾類?

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可以按什麼標準分類再動手分一分。

學生可能出現情況:按顏色分;按材質分;按大小分;按曲面平面分;按形狀分等。

活動二:分一分,認一認。

1、分一分。 兩種情況:

(1)學生在分類過程中有按形狀分類的。引導:看,笑笑和這個小組同學的

想法一樣,也是按形狀分的。

(2)學生在分類過程中沒有想到按形狀的標準分類,引導學生觀察:笑笑是這樣分的,你能看懂她的分法嗎?”引導全班學生按形狀分類操作一次。

2、認一認。

觀察分類的結果,引導學生尋找相應的同類實物的特徵。如,牙膏盒:像這樣長長的、方方的物品,還有哪些與它長得像的?給它起個名字叫長方體(出示長方體的學具)(板書:長方體)。其他物體以此類推。

剛纔通過分一分、認一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新的幾何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認識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活動三:玩一玩。

遊戲:每組準備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裏面裝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學具。規則:讓一個學生在袋子裏摸一個物體,並通過感受描述出它的特點,讓另一個學生猜是什麼物體。

教師示範。如,摸到一個圓柱體,描述:我摸到一個是圓圓的、上下一樣粗,你們猜是什麼?

活動四:找一找。

找一找身邊那些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物品,並與同伴說一說。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71頁第1題。找朋友。

讓學生先說明題目“找朋友”是什麼意思,然後獨立用線連一連,再在全班交流。

鞏固對各種立體圖形的認識,建立物品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繫。

2.教材第71頁第2題。填一填。

主要考察學生對立體圖形特徵的掌握情況,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3.搭一搭。

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物體搭一搭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交流時先說一說搭成的是什麼?再說一說是由幾個什麼立體圖形搭成的。

4.暢談收穫。

這節課通過這麼多的活動,你有什麼收穫呢?(或你認識了哪些圖形朋友呢?都長的什麼樣子?)

擺圖形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鞏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培養學生創造想象以及動手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建立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並能用平面圖形拼圖。

教學難點:

感受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關鍵:

弄清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本質上的區別 課前準備 水彩筆及各種立體圖形的積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基礎知識

1、複習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你知道哪些立體圖形?哪些平面圖形?

二、完成書中相關習題

1、36頁1說說這圖中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請你按書上的顏色圖色。

2、36頁2說說你看到了哪些圖形?填上個數。四人小組自由用立體圖形搭積木,交流自己用了幾個什麼立體圖形?

3、3 6頁3數一數各平面圖形有幾個?你是怎麼數的?教學生要按一定順序數,纔不會漏數。

4、3 7頁4自由拼平面圖形,看誰拼得漂亮,向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是用什麼幾個平面圖形拼成的。

5、3 7頁5一組一組出示圖形,圈出哪個物體可以畫出左邊的圖形?先自己獨立完成。然後小組討論,最後全班交流,出示實物來驗證。

提問式複習學過的知識,勾起回憶。

辨認及操作中進一步鞏固知識。

交流中學會數的方法。

加深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聯繫的認識。

三、出示實物,動手操作。

1、出示立體圖形,說說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圖形?

2、同桌自己擺各種圖形,請對方數數各有幾個什麼圖形?

3、做習題冊中練習。

四、小結

拼擺中加深。

擺圖形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簡單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知道它們的名稱。

2、能在很多的圖形中辨認這幾個立體圖形。

3、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課件,不同形狀的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察,發現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勵幼兒說一說:用到了哪些圖形?

2、結合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所說的平面圖形與搭建作品中的立體圖形進行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

二、簡單認識立體圖形。

1、認識圓柱體。

(1)教師出示圓柱體的積木,請幼兒找一找和圖片中的哪個圖形是一樣的?它叫什麼?在桌上順着一個方向滾動,對幼兒進行提問,發現了什麼?

(2)教師小結圓柱體的特徵:直直的,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2、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分別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積木,請幼兒找出和圖片上的哪個圖形是一樣的?它們叫什麼?找一找它們都有幾個面?(6個平平的面)

(2)請幼兒找出它們的不同點。(長方體:長長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體: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樣)

三、幫助幼兒鞏固對圖形的認識:

1、分別出示不同的立體和平面圖形幼兒說說名字。

2、教師描述一種圖形的特徵,幼兒猜出相應圖形的名字。

四、幼兒操作:

1、分發幼兒操作用書,請幼兒翻到第14—15頁。

2、請幼兒看看14頁畫面上的積木有哪幾種,並進行點數,將玩具卡上的數字取下,貼到方框裏。

3、再請幼兒看第15頁的`畫面,引導幼兒從數量和積木種類上判斷哪一個是正確的積木造型。

教學反思: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擺圖形教案篇6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並能按標記進行分類。

通過情景遊戲等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並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慾望。

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1、學會了各種圖形的特徵。

2、自制的“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的圖形“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作成鋪路的“石頭”。小籃同幼兒人數。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標記,音樂。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撿石頭”,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郊外撿石頭!”(隨音樂進入活動室)

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小石頭,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撿。”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邊操作邊交流。

4、請小朋友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顏色、形狀)。

5、遊戲:按標記舉“石頭”。

二、鋪石頭:

1、“大家撿了那麼多漂亮的石頭,我們用它來鋪一條石子路,好嗎?”

2、幼兒自由操作:把撿到的“石頭”一一對應地嵌入相應形狀的“坑”裏。

3、出現問題:“小石頭沒有了,但是還有坑沒有鋪好,該怎麼辦?”

4、幼兒再次操作。

5、發現問題:“老師發現這裏有塊石頭很特別,是用兩種顏色的石頭拼起來的。”請個別幼兒介紹他的方法。

6、引導幼兒想辦法互相合作,用撿來的“石頭”鋪平“地上”的“坑”。

7、教師小結: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拼出一個新的圖形來。

三、踩石頭:

1、“路鋪平了,我們來玩踩石頭的遊戲!”教師介紹玩法:“音樂一響,小朋友就一邊念兒歌一邊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石頭”上,並說說踩的是什麼形狀、顏色的“石頭”。

2、遊戲重複2"3次。

3、讓幼兒找找在幼兒園裏有沒有這樣的圖形,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幼兒操作材料放入活動室計算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繼續操作。

2、讓幼兒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東西的形狀是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及正方形,回園告訴老師,並列出圖表。

活動反思:

中班幼兒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對幾何圖形有着濃厚的興趣。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並掌握有關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滿足幼兒探索發現、嘗試創作的慾望,符合大班的年齡特點。

擺圖形教案篇7

目標:

對幾何圖形發生興趣。

用觸覺感知圓形、方形的特徵。

辨別圖形,學說詞語“圓的”“方的”。

準備圓形、方形塊若干;圓形、方形卡片若干。

圓形、方形紙盤若干(平面的),方手帕一塊。

摸箱或摸袋,裏面裝有若干方形塊、圓形塊。

過程方的圓的不一樣。

辨認圓形和方形。出示圓盤子和方手絹,比較圓的和方的不一樣。

再出示圓形卡片和方形卡片,辨別圓盤子與哪個圖形相像,方手絹和哪個圖形相像,學說“圓的”“方的”。

摸箱遊戲真好玩。

出示摸箱(或摸袋)。這是摸箱,裏面有許多方餅乾和圓餅乾(圓形塊、方形塊的)。幼兒每次取一個圖形卡片,再到摸箱裏摸出一個圖形塊,告訴大家是什麼餅乾?或根據教師的指示摸圖形塊,如”摸一個方餅乾”.

分組活動.

圖形配對.供給摸箱(裏面有圓形塊和方形塊).每人有圓形和方形的).幼兒每次取一個圖形卡片,再到摸箱裏摸出一個相同的圖形塊,放在上面,配成一對,如圓形卡片和摸出的圓形塊配成一對,說說圓的.和圓的是一對。

分餅乾。供結圓形和方形紙盤,摸箱(內裝方形塊和圓形塊)。每人有圓形和方形的紙盤各一個,按盤子的形狀到摸箱裏摸餅乾(方形塊,圓形塊),放到相同形狀的盤子裏,方餅乾放到方形的盤子裏,圓餅乾放到圓形盤子裏。說說是什麼形狀的餅乾?兩個盤子都要放上一些餅乾。

建議:

把摸箱遊戲材料放到數學角,吸引幼兒來玩摸箱遊戲。

玩“喂餅乾”遊戲,在數學角擺放立體動物頭,動物的口型有的是圓形(如貓的嘴),有的是方形(如熊的嘴),將動物頭放在幼兒夠得到的地方。

幼兒按動物的口型,到摸箱裏摸出餅乾,把餅乾餵給相同口型的動物吃(嘴是挖空的)。如圓餅乾餵給貓吃,同時說說喂的是什麼形狀的餅乾?還要數數餵了幾塊餅乾。

在生活中找找像圓形的物品,找找像方形的物品,找到了,貼上這種圖形的標記。

擺圖形教案篇8

一、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有點困難。

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爲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爲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

“圖形二次分類”主要讓幼兒和教師一起通過圖形的特徵進行一次分類,再進行第二次分類,等幼兒初步掌握好二次分類的方法後,我們再進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按圖形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2、大膽用語言表述出圖形的二個層次的不同特徵,培養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操作興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重點:學習按圖形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活動難點:大膽用語言表述出圖形的二個層次的不同特徵,培養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操作興趣。

三、教學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人手兩份,磁性板(板上畫好房子、房間)、含兩種特徵的圖形、標記。

四、教學方法

整個活動採用了三種方法:遊戲法、語言討論法、嘗試操作法。

1、遊戲法:通過“圖形寶寶分家”的遊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爲主動。即使知識上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與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最後的操作活動中,給幼兒投放了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並通過商量,一個分一個記錄的環節進行互助學習,對二次分類再一次進行經驗歸納。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今天,“圖形之家”來了一些新朋友,你們看一看,新朋友是誰?

生: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

評析:設計了“圖形之家”這個大家庭,讓圖形寶寶們順利的帶上了擬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兒。

(二)、幼兒操作,複習鞏固一次分類。

1、請幼兒根據圖形娃娃不同的顏色或者不同的形狀,給圖形娃娃分家。

師:咦?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們它們幾個呆在同一個房間,實在是太擠了,於是發生了爭吵,想請我們小朋友來幫助它們分分家,好嗎?首先,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生: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

師:那麼,我們在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時候,可以按照什麼特徵來給它們分類呢?

幼:按形狀分,按顏色分。

2、幼兒操作,進行一次分類,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你根據你喜歡的方式,來給圖形寶寶分家吧?

3、講解,演示。

師:你是按什麼特徵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有沒有誰也是這麼分的?在大黑板上演示,並貼上相應的標記。

師:誰有不一樣的分法呢?上來解釋一下你是按什麼特徵給圖形寶寶來分家的?爲了讓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師把它在另外一個“圖形之家”上也進行演示並貼上相應的標記。

4、小結:現在,請你看一看,現在每個房間裏的圖形寶寶一樣嗎?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評析:此過程是幫助幼兒鞏固圖形的一次分類,教師一邊記錄一邊運用語言跟進,爲幼兒下一步的分組活動奠定基礎,讓孩子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來初步感知分類,在第一個環節中孩子們積極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動參與中感知了通過圖形的特徵來分類。

(三)、學習二次分類。

1、找出這些圖形的不同特徵。

師:“剛纔,小朋友們都幫圖形寶寶找到房間了,可是,剛剛我還是聽到了爭吵聲,原來,它們還是覺得房間太擠,還想請我們小朋友來給它們分分家,你們願意嗎?“看看紅房間裏的圖形寶寶,它們的顏色都是紅色的,可是,它們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幼:形狀不一樣。

師:那我們可以怎樣來分呢?對,現在我們可以按照他們的另一個特徵——形狀再來幫他們分家。

2、幼回答,師根據幼的回答進行操作演示。

3、誰來給綠房間裏的圖形寶寶來分分家呢?幼上臺操作。

4、現在,請你給你們操作紙上的圖形寶寶來分分家吧,操作的時候要記住你是按什麼特徵來進行分類的哦。

5、幼兒進行第二次分類操作,師巡迴指導。

評析:清楚講述操作要求,讓幼兒在第一次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分類,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圖形的二次分類,更好的分組操作。

6、講解:讓幼兒說說是怎樣爲圖形進行分家的。

(1)師:誰來介紹一下,這一步,你是按照什麼特徵來給圖形寶寶分家的?分下來之後,你發現了什麼?

(2)再請另外一種分法的幼兒上來介紹一下。

(3)觀察,最後的4個小房間裏的圖形寶寶有什麼特徵?(它們一模一樣)

7、總結:

今天,我們給圖形寶寶分了幾次家啊?(2次)像我們今天這樣,按圖形寶寶兩種不同特徵來進行分類的方法,叫做圖形的二次分類。其實,我們剛剛做的操作紙中間那一部分是我們的過度環節,我們可以把紙折一下,把中間的房間藏起來,就出現了這個圖(師邊說邊演示),這就是把我們圖形寶寶按照它們的兩種不同特徵直接分到那4個小房間裏時的樣子。

(四)、幼兒再次操作,鞏固二次分類的方法。

(1)師:現在,還有許多圖形寶寶想請我們小朋友來給它們分家呢,你們願意嗎?分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徵,他們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大小怎樣的,再進行分類哦。

(2)幼兒再次操作,直接給圖形寶寶二次分類。

(3)介紹,你是按圖形寶寶的哪兩種特徵來進行分類的?

評析:加入新的圖形的特徵,讓幼兒直接進行圖形的二次分類,引導幼兒藉助了標記,仔細看清圖形的特徵,成人看似簡單的操作,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五)、活動結束。

師:“今天,小朋友真能幹,幫這麼多圖形寶寶分了家,現在它們都舒適地住在自己的房間再也不爭吵了。它們很感謝我們,想請我們去圖形王國做客,你們願意嗎?那我們出發吧!

(六)、活動延伸:給更多的圖形寶寶進行二次分類。

六、活動反思: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後,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並進行經驗歸納,最大限度地讓幼兒自己動腦、動手自主來進行操作、探索。

我用一個“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故事貫穿始終,孩子們便於理解,也十分願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並加以引導,逐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讓他們充滿激情的完成了一個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