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精選8篇

教師文案 閱讀(3.27W)

爲了更好的傳授給孩子們知識,教師們必須提前寫好教案,很多時候教案都是我們進行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精選8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精選8篇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1

?春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家醅、一馬當先、挑剔、炮製、顧名思義、興高采烈”等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作者及其創作概況。

3.瞭解作者故鄉杭州一帶的新年習俗,領會文章中流淌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聲傳情,領會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蘊。

2.精讀課文,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發現並領略生活的詩意。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生活、詩一般的童年,激發學生珍惜花樣年華,追求詩意人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鄉懷舊之情。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孩子們對於新年總是有許多豐富的感受。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交新年家庭錄像帶並播放,引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營造教學氛圍。

2.朗讀教學法。朗讀是領會文章情致的方法。教師宜採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如教師範讀、學生跟讀;學生練讀;學生表演朗讀;個體讀、集體齊讀等方式。在反覆朗讀中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蘊涵的情感和意蘊。

3.討論點撥法。

4.品讀鑑賞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錄像機、錄像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激發生活經驗,創設閱讀氛圍;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合作研討,領略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蘊;品讀課文,鑑賞作品詩化的語言,學習運用細節描寫;延伸拓展,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作品。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琦君,當代最有名的臺灣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以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琦君說童年》想必大家都看過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其中的《春酒》。

設計(二)

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是極喜慶的字眼。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準備些象徵來年幸福、美滿的東西,如春糕、春饃、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在這杯甘醇的“春酒”中盡情地陶醉吧!

二、激發生活經驗,創設課堂氛圍

1.課前,學生提供新年家庭錄像帶,教師選擇精彩片斷播放,創設濃濃的課堂氛圍,師生一齊步入第一個教學環節——“都來看我過春節”。

2.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蘊涵的情感和意蘊,步入第二個教學環節——大家都來說“新年”。

3.教師總結並提示:我國浙江溫州一帶是如何過年的,請聽琦君爲我們講述的過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說中。

教師強調需要積累的字詞。

(多媒體顯示)

家醅(pēi)炮製(páo)挑剔(tì)

一馬當先:作戰時衝鋒在前,形容、帶頭。

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

興高采烈:興致高,情緒熱烈。

2.學生默讀,體會文中深情。

3.學生大聲讀課文,力求讀得順暢,讀出文中的情感。

4.選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範讀,其餘同學點評。

四、精讀課文,合作研討,領略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蘊、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體依次顯示各個討論題目,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然後集體交流。

1.文章主要記敘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明確:文章主要記敘了兒時在故鄉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如今自泡八寶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構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設文眼,卻又不露痕跡,作者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家鄉的味道”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爲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許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家鄉的味道”展開。

2.作者回憶兒時過年、喝春酒、喝會酒這幾件事,有何意義?

明確:這幾件事顯示了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誠地迎神拜佛,有諸多禁忌,添了幾許神祕;元宵節後,換下的供品堆得“滿滿一大缸”,孩子們興奮、快樂;家家邀飲春酒、賀喜道福。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中國傳統風俗畫卷。

人情之美:家家戶戶輪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歸”之景象;村子裏有人需錢急用,大家起會捐助;正月裏會首置酒表示酬謝,母親讓出花廳供人請客,並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爲人助興;此時燈火通明,人人興高采烈。寥寥幾筆,淳樸的民情便流淌開來。

3.文章結尾寫道:“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春酒的味道嗎?

明確:作者在文中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寫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4.教師總結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記憶、故鄉懷想是那樣的美,兒童聖潔的心靈,鄉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輕籠着一種超凡脫俗的光輝。她曾經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五、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思鄉的詩句?

過渡:這些古詩名句都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現代也有許多表現海外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接下來,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插入音樂、歌詞)

2、提問:這首詩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麼?

鄉愁,是琦君筆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遠離故鄉的遊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夠落葉歸根。這種難以割捨的思鄉情結,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澱下來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礎,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最後,祝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樹。下課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2

?孟子》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找資料,進一步瞭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後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藉助課文註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①傅說舉於版築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②孫叔敖舉於士:獄官。

(2)常用虛詞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②而後作:表承接。

③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表並列。

④徵於色:在。

(3)一詞多義

發:舜發於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於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爲(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①勞其筋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②餓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③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④所以動心忍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動心忍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⑥行拂亂其所爲(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先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說說課文的大意,之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一個同學朗讀原文,另一個同學翻譯意思,這樣,逐句說一遍。之後,我們請出一組同桌在全班讀一讀,說一說。注意下列要求: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後來被堯起用,成爲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築牆,後被殷王武丁任用爲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爲生,後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裏,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爲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爲相。百里奚身爲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爲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爲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瞭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後,根據感受反覆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覆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並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瞭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並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鍊,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爲。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爲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麼?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開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爲的人。作者認爲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鍊。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鍊,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以後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麼?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鍊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爲——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爲。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後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鍊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後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鍊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後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爲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麼可貴的啓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啓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鍊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衝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鬥中來。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爲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義,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義”作爲一種道德規範,約束一己之私慾,成就集體、民衆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宏願偉志。他爲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於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爲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繫現實生活,聯繫實際,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的認識,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3

?三峽》

教學目標:

1、朗讀並嘗試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彙

2、圍繞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思: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慾;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過渡。通過朗讀品味,培養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白帝城》導入。簡單瞭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1、學生自由通讀,選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幫助正音。黑板上補充:

闕(quē)

疊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選出一名同學,說一說文章意思,其他幫助糾正。黑板上補充:

自非:如果阻絕:斷或:有時雖:即使良:實在肅:寂靜絕:極

久絕:消失

3、學生再次自由通讀,讀通讀順課文,選一名同學試讀,老師和同學一起對關鍵句劃出節奏。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學生自由讀,加以鞏固,然後齊讀。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範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悽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說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說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盪的、淒寒的……

五、探究閱讀------瞭解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說,側重於寫什麼?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爲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徵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悽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橫山和姑溪河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徵,課後編一本集子——《家鄉美》

六、背讀——嘗試單堂背誦(可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閱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後景色會有什麼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後,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後,“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後,“迴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爲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後,遊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麼,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祕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恆的讚美。但願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4

?我的第一本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教學難點 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本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 學 流 程(第 一 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 摻(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祕:奧妙神祕。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

酷似:極像。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並掌握補充註釋

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爲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詩歌、詩集等。 學生了解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學生互相補充、評議。

學生自主閱讀 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爲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5

?醉翁亭記》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爲何取號爲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爲什麼而醉?

2.我們爲什麼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爲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爲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爲景而醉,爲人而醉,爲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

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6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週年》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瞭解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2.抓住關鍵句,理清課文的思路,把握演講的語言特點。

3.熱愛體育,用體育精神來激發自己生活、學習的激情。

一、導入新課

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奧林匹克精神讓我們振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先生。傾聽他對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的闡述。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熟悉背景知識

1.背景知識介紹。

顧拜旦在爲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立與發展的奮鬥生涯中,發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說,內容涉及教育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和美學等方面,其中閃爍着他的體育思想。《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週年》是顧拜旦於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慶祝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5週年紀念會上的演說,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文獻,顧拜旦用詩歌般的語言闡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2.作者介紹。

顧拜旦,法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少年時代酷愛體育,對古希臘燦爛文化饒有興趣。1896年創辦現代奧運會,開始了體育活動家的生涯。他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之職長達28年之久,終生倡導奧林匹克精神,被譽爲“奧林匹克之父”。

目標導學二: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容

1.“5年前”具體是哪一年?這一年有什麼重大的事件發生?

明確:具體指1914年,這一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主要體現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現在,我們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類渴望進步,但又常常誤入歧途。二是:青少年開始爲呆板而複雜的教育枷鎖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縱和不明智的嚴厲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世界觀所束縛。

3.顧拜旦認爲奧林匹克主義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有什麼區別?

明確: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一是運動員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樂趣,二是體育帶給人的是美感,三是體育能振奮人心。

4.“奧林匹克主義的完美實現”具體指什麼而言?

明確:必須要面向大衆,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接觸到現代工業所塑造的各種鍛鍊形式,達到強身健體的樂趣。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奧林匹克精神。

5.請你用一句話,結合全文概括一下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

明確:奧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它可以給人帶來愉悅感,帶來美感和榮譽感,它可以讓大衆參與,促進社會和平、公平,推動社會的進步。

目標導學三:理清思路,體會語言特色

1.這篇演講稿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請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明確:第1自然段,總領全文,指出奧林匹克主義在經歷戰爭後即將扮演嶄新的角色。第2—3自然段,指出平和與自信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撐;第4—5自然段,說明奧林匹克主義與一般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及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原因;第6—7自然段指出如何將奧林匹克精神變成現實——大衆參與;第8—10自然段,暢想美好前景,確信奧林匹克精神必將如陽光普照大地,必將擁有沉甸甸的收穫。

2.演講稿的語言特點有哪些?

明確:①準確性。演講使用的語言一定要確切、清晰地表現出所要講述的事實和思想。②簡潔性。以最少的語言表達出最多的內容。③通俗性。演講的語言要口語化;演講的語言要個性化;要說自己的話。④語言要生動感人。好的演講稿,語言應該是生動感人的。要使語言生動感人,必須做到用形象化的語言。⑤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打動聽衆,富有感召力。

3.請學生再朗讀課文,說說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試舉例說明。

明確:①用詞準確。如第1自然段,“這凸顯了它即將扮演的嶄新角色的意義”,“嶄新角色”把“奧林匹克”當作人來寫,準確闡明瞭奧林匹克主義在當今的意義與以往不同。

②表達生動感人,富有感召力。如:第4自然段描述奧林匹克主義帶給參與者的快樂,“請想象一下,當這種愉悅向外噴涌……會是怎樣的情景”,最後一段,暢想奧林匹克運動的美好未來:“待到中午時分,湛藍的天空必將萬里無雲;收穫者的雙臂,捧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

4.嘗試演講,揣摩下面的句子,應用怎樣的語氣演講呢?

(1)“奧林匹克精神開始爲漸趨平和而又充滿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應用怎樣的語氣朗讀呢?

明確:用讚頌的語氣,喜悅的語氣。

(2)“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遠遠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找出應重讀的關鍵詞語。

明確:“包括”“超越”這幾個關鍵詞語需要重讀。

(3)“請允許我詳細闡述一下二者的區別”應用怎樣的語調朗讀呢?

明確:運用平和的語調。

(4)“待到中午時分,湛藍的天空必將萬里無雲;收穫者的雙臂,捧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應用怎樣的語調語氣朗讀呢?

明確:語調逐漸上揚,用讚美的語氣。

三、板書設計(略)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7

?敬畏自然》

一、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並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

2、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瞭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覆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科學文藝作品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多媒體圖片)

2、大自然是美麗的,雄偉的高山,遼闊的草原,蔚藍的大海,美麗的花園,繁華的都市。無不爲人們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聰明,最美麗,最富有靈性的人類。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繁衍、壯大。然而隨着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到自然懲罰的現象卻也屢見不鮮。(欣賞多媒體圖片:沙漠、火災地震等)。

(二)整體感知

(多媒體演示)

1、讀一讀,寫一寫

鯤(kun1)鵬

蓬蒿(hao1)

相形見絀(chu4)

狼藉(ji)

咫尺(zhi3)

美味佳餚(yao2)

2、詞語解釋: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絕倫:精細巧妙。

美味佳餚:精美的菜餚。

2、讀課文,思考問題,理清文章論述的思路。

(多媒體演示)

思考問題

1、人與自然究竟是什麼關係?

2、人爲什麼要“敬畏自然”?爲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3、指導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看作者就“人”與“自然“的關係,闡明瞭什麼觀點?

(多媒體演示)

(論點)人類永遠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然而,人卻“不自量力”的宣稱要“征服自然”

4、指導學生默讀討論第2——7自然段,討論人與自然究竟是什麼關係?

人類與大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係,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又怎麼樣呢?

國中語文八年級教案篇8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學目標】

1、目標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

2、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學會圈點批註關鍵詞句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的理解課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瞭解其中的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學習製作卡片。

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結構。

?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大科學家的小講演,卻反思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談輕科學實驗。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將學理分析和現身說法結合,學識宏博,思辨深刻,體驗剴切,話出肺腑,切中時弊。學習本文,宜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研讀說理文的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教學輔助】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同學們,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四大發明和奧數奪冠的時候,你是否知道當代十大科技發明中沒一項是咱中國人的?的李約瑟命題就是探討近代中國的科技爲什麼落後了的。從五四時起很多有識之士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現在中國學生高分低能,創造和實踐能力不足,仍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啊?讓我們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尋這個極有價值問題。

二、整體探究

1、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以備交流。

中心論點的特徵:表判斷的陳述句;凝練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明確:中國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或標題。

2、用勾畫評點的方法,跳讀文章,說說作者怎樣分析格物致知這個概念的?

明確: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然後由《大學》裏格物致知傳統儒學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舉反例再到探真義,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層層遞進,直達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

明確:①《大學》裏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②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③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病?④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成,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重點難點突破

1、三種論證方法:

⑴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⑵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②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③作者在念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④正面事例:通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瞭解竹子的性質。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省思。

2、關聯詞與邏輯思辨:

本文的關聯詞的運用繁複嚴謹。它們起承轉合,閃轉騰挪,肯定否定,遞進因果,一方面將較爲豐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嚴密,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增強了本文的邏輯力量,也起着表情達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這可能是因爲並不是,而是。是使人,從而。因爲這樣,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決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觀點、態度、語氣表達的極其鮮明。

四、課外拓展(選做一)

1、有人認爲: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願動手歸咎於王守仁,有失公允。爲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麼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