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精選8篇

教師文案 閱讀(2.03W)

教案在書寫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與時俱進,教師們寫教案是爲了順利開展教學活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精選8篇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1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塊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習題設計等七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我對這節內容的構思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四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首先由能量流動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動的方法:由個體→羣體→系統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科學規律的能力。在學生揭示能量流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桑基魚塘、草原放牧兩個實例分析,使學生切身體驗生態學規律與現實生活及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繫,自覺樹立生態學觀點,遵循生態學規律,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努力。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等知識爲基礎,同時又是學生鞏固生態系統結構,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等知識的基礎,它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是重點和難點。

(二)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三)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Ⅱ)

(四)教學目標

爲落實課程標準內容,結合本節教材內容設計及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心理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

2.在運用能量流動規律進行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並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能從整體水平對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統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

2.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並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注重生態學觀點的培養。

2.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養成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及其突破

1.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

(2)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用準確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的過程。

(3)研究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爲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更好地服務於人類自身(調節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學觀點,自覺堅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基於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現實生活的需要,確定了以上教學的重點。

2.難點及其突破策略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在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和學生缺少揭示規律的方法。針對這一難點主要採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採用由局部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能量流動過程,歸納能量流動的特點。

在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時,先由一個個體的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途徑分析,逐步種羣、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最終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在能量流動的特點的教學中,先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測,然後以賽達泊格湖能量爲例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的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2.設計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的合作進行推理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規律。

在學生完成能量流動概念學習之後,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個體的能量如何輸入儲存和散失?一個種羣呢?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學習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如何流動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小組探究:第一營養級的能量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第二營養級呢?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歸納:①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什麼?②如何輸入?③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④能量在各個營養級的來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動的起點和渠道?通過探究和師生互動準確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在解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你能總結出什麼規律?”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出能能量流動的規律。

3.重視聯繫實際,鞏固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歸納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爲什麼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鏈長度一般只有4-5級?”“魯賓遜荒島生存策略”等實例分析,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分析實例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實際中的科學規律,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_,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爲高二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已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已經養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邏輯推理能力;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通過初、高中學習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傳遞,能量守恆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已學習了儲存能量的物質、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爲學習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體等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加工信息、推理判斷、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思考、合作、探究、歸納,教師啓發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樂學氛圍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條理性、動態性、高效性等優點,設計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由現象發現規律、掌握規律,並運用規律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分析問題、揭示問題,方法很重要。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重在指導學生掌握由個別→一般,由局部→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規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1.問題探討、設疑激趣

2.理解概念、問題引導,學生由個體→種羣→營養級→生態系統逐步進行能量流動分析。

3.小組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綱總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

4.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歸納能量流動特點並探究其表示形式。

5.實例分析,運用能量流動的規律。

6.小組探討實例、歸納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7.課堂小結

(二)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導誘,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獲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

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置身其中;與生存挑戰相聯繫,激發學生求知_。自覺主動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接着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會由個體→羣體→系統的分析方法。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出定性推測:能量有逐級遞減的趨勢。

教師進一步提出這一推測的準確性有待驗證,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_。教師因勢利導轉入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的能量流動,通過定量分析和小組的交流探究歸納出能量流動的規律。

學生沉浸在發現規律的快樂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實例分析,使學生在分析實例中體驗規律應用的快樂進而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與桑基魚塘,以及小組變流如何更好的進行草原放牧,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新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學生由現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規律的教學思路,容易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的幾個注意點

1.注意區分攝入量和同化量

2.在講能量金字塔時要避免學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識鞏固不牢時,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擾,暫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區分提高能量利用率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不同。

六、板書設計

爲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知識體系。板書設計如下: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能量流動的概念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輸入傳遞、轉化、散失1.特點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單向流動

1.來源逐級遞減

2.起點2.表現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5.各個營養級能量來源1.效利用

6.各個營養級能量的去路2.持續高效流向對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轉化過程

七、習題設計

1.課堂鞏固練習

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區分易混點

2.課後探究

設計課後探究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調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積及性;同時通過開放性試題,拓寬學生思維。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2

教學目標和知識目標:

1闡明鳥類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

能力目標:

嘗試獨立完成“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的探究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1鳥類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鳥類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的探究活動。教學流程新課導入

分別講述明朝萬鵬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類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夢想,有些鳥能在南、北半球之間遷飛往返,有些鳥竟能飛越珠穆朗瑪峯!它們爲什麼具有這麼強的飛行能力呢?如果給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嗎?那麼鳥類又是如何能夠自由自在的飛翔的?引發學生思考嘗試性回答,教師總結帶入新課。

教學活動一:

多種多樣的鳥

環節一:

比賽看看哪組說出鳥類的名稱最多,並要求說出他們的居住環境。教師點撥總結引入課本內容。

環節二:

自主閱讀教材第30-31頁內容,並完成教材中的討論。學生思考填答,教師總結。

(1).徵與鳥的生活環境有什麼聯繫?

提示:鳥的喙形狀不同,都與其食性相適應。鳥的足特徵不同也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2)鳥在外部形態上有什麼共同特點?提示: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

環節三:

教師可以補充課外知識:

早成鳥出殼後的雛鳥,眼睛已經睜開,全身有稠密的絨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隨親鳥自行覓食。這樣的雛鳥,叫做早成鳥。雞、鴨、鵝、雁等的雛鳥是早成鳥。

晚成鳥在出雛後到能飛行前近段時間裏一直靠雙親餵養,大多數晚成鳥在離巢的時候體重已接近成鳥的體重。

晚成鳥的成活率明顯高於早成鳥,鳥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最常見的,早成鳥有雞、鴨、大雁、天鵝,晚成鳥有燕子、麻雀、老鷹等等

教學活動二:

鳥的主要特徵

環節一:

不看課本的前提下,請每個同學在紙上寫出自己認爲鳥類可以飛行的原因,教師巡視督導指導並給予適當評價。

環節二:

請寫的最全面的學生上黑板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鳥,並將自己描述的鳥的特徵體現在繪畫中。教師評價並引導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徵,以便學生後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準確到位。

環節三:

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主完成書中探究,並回答以下問題:外觀

先從外部形態開始觀察。

1:你們觀察鳥的形態是怎樣的?這與他們的飛行生活有什麼關係?流線型,減少飛行時空氣產生的阻力。2:鳥類的體表被覆蓋着什麼?有何意義?

被覆羽毛,起到保溫保護,而且前肢變成了翼,可以扇動空氣,使鳥類可以飛行。

3:將鳥的翅膀展開,你們能識別出與飛行有關的羽毛嗎?他們在結構上和排列上有何特點?

內部

由此看出鳥的外部形態是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的。鳥類的內部結構如何呢?請大家根據家鴿的內部結構彩圖來進行探究。

4:請大家回憶一下,吃雞肉時哪部分雞肉最發達?推測一下原因。觀看家鴿的骨骼模型,特別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點?胸肌最發達,可以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鳥的胸肌重量是體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體重的120分之一。這麼多的胸肌需要一個可以附着的結構---龍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來,成爲龍骨突,有利於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積。除此之外,鳥的骨骼佔體重的5%~6%,人的骨骼佔體重的18%,可見骨骼的特點是: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減輕體重

5:鳥類在空中飛行是劇烈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們認爲能量從食物中獲取,那麼鳥類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點?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隻小烏鴉每天要吃下超過它體重的食物;一隻體重約二公斤的肉食鳥類在一天內能把二公斤的魚吃得精光!杜鵑幼鳥的食量更是大得驚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條小蜥蜴、39只蚱蜢、3只鳳蝶蛹、43只甘藍蛆、5條金龜子幼蟲、4只圓蛛、50只黃粉蟲及大量螞蟻卵。

有喙無齒,直腸短,隨時排便———減輕體重

完成探究,總結鳥類適合飛行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有龍骨突,胸肌發達,附着在胸骨上,牽動兩翼完成飛行。環節四:繼續探究鳥類的其他與飛行有關的特點。

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需要的氧氣量很大,大約是靜止時的20多倍,那麼它的呼吸系統有怎樣的特點才能滿足這麼多氧氣的需求量呢?鳥的身體裏有發達的氣囊。這些氣囊與肺相通,分佈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裏觀察鳥體內的氣囊分佈示意圖。

雙重呼吸:呼吸一次,氧氣兩次經過肺,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鳥類獨一無二)

氣囊作用大

輔助肺進行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減輕身體比重

減少內臟器官間的磨擦?散發體內熱量

除此以外,鳥的心跳頻率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功能強,可快速產能以補充飛行時能量消耗。

小結:鳥的主要特徵:(1)體表覆羽;(2)前肢變成翼;(3)有喙無齒;(4)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

(2).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類型(重點)

(3).描述變異的生物學意義(難點)

⑷.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上的應用

能力目標:

運用生物變異的知識,初步學會分析生物的變異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2分鐘【多媒體展示】有顯著遺傳特徵的父子的照片:瞧這父子倆

1.房祖名長得像成龍這在生物學上叫什麼?

2.房祖名和成龍長得一模一樣嗎?這種現象又叫做什麼呢?

遺傳物質從親代傳給子代,所以親子間有相似性,即有遺傳現象產生。那變異又是如何發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第四節 生物的變異]

回顧舊知思考回答:這種子女和父母之間長得像的現象在我們生物學上稱遺傳

學生通過觀察回答:

顯而易見他們長的不一樣,這種現象應該叫變異。通過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及探究心裏。而明星恰恰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貼合學生的“胃口”。

引出課題

導入目標

2分鐘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生明確學習目標瞭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即將要達成的目標。通過展示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將要達到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學習

4分鐘過渡:今天我們將要探討變異的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本。

自學提示:請帶着下列問題閱讀課本。(時間4分鐘)

①什麼是變異?

②變異可以分爲哪兩種類型?

③可遺傳變異是由什麼引起的,能否遺傳給後代?不可遺傳變異是由什麼引起的,能否遺傳給後代?

④生物變異的意義?並舉例

⑤瞭解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同學們閱讀課本p87---88在課本中找到並思考: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本,並在課本上把獲得的信息做好標記。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的得到鞏固,不懂得有待認真聽講和理解。

引導探究層層推進

14分鐘過渡:同學們的自學情況怎麼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展示一下自學成果。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很多變異現象。什麼叫做變異呢?請同學們做一個小結。

(板書 一.變異的概念)

提問:你們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過渡:說得很好。不同種類的生物固然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這都源於生物的變異。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體展示:生物變異圖片

1.變異存在於同個物種之內:菊花

2.變異存在於同個物種之內:馬

3.變異存在於一家三口之內

總結與過渡:從以上圖片我們可以看出,生物的變異和遺傳一樣也是普遍存在的。那麼,引起這些變異的因素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變異的原因

(二)變異的原因

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裏,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請同學們討論、回答。

你們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位育種專家,你將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環境造成的還是由於基因的組成發生變化引起的?

如果是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將表現爲大穗的種子種到土壤條件差的田裏。同學們推測一下 後代表現是什麼?爲什麼?

如果是基因組成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也就是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將小穗的種子種到土壤條件好的田裏,同學們推測一下,後代表現又會是什麼?爲什麼?

同學們的表現非常棒,分析的也很透徹。那麼你能否根據以上的 事例,歸納出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請你來總結:變異的類型有哪幾種?

變異的

類型可遺傳的變異不遺傳的變異

表現 給後

代 給後代,一般只表現在

原因由 而引起 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 ____變化而引起的

(板書二:變異的類型1.不遺傳的變異

2.可遺傳的變異)

舉例:膚色正常的夫婦和他們白化病的孩子這種變異屬於哪種類型?

回答正確,人類的白化病就是由於基因的改變引起的

學以致用

?多媒體展示】 請同學們分析兩個例子

(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爲什麼?

?多媒體展示】請同學 們觀察下面的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昆 蟲的形態、體色與環境的顏色),思考這種變異有什麼意義?

提問:玉米苗中的白化苗有利於生存嗎?(提示: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片之所以呈現綠色是因爲有葉綠體)

可見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根據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爲哪兩類?

學以致用【多媒體展示材料】

(1)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採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2)一些玉米植株發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爲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爲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提問:通過以上的事例,你能說說變異在生物上有什麼意義?(提示:從整個種羣的生存來說)

(板書三、變異的意義)

過渡:總結的非常好。下面我檢測一下大家對知識應用的情況。

請同學觀察課本87頁-88頁圖4.4-13判斷下列變異屬於哪種類型,說明其判斷理由。

很好。可見染色體數目的變化以及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都屬於遺傳物質的改變。

?多媒體展示圖片:】判斷下列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生存

學生踊躍舉手回答:

變異:生物的後代與親代之間、以及後代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現象稱爲變異。

學生利用平時所見所聞,互相交流變異的現象。之後選一個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1.金魚有許多種類

學生2.菊花有許多顏色和形態

學生3.狗有很多品種學生4.不同的土地裏結的花生是不一樣大

……

觀看老師展示的變異圖片,認同生物變異的 普遍性。

小組討論、交流後選代表回答:

生1:我們小組認爲可能是土壤條件不同,也就 是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

生2:我們小組認爲大穗和小穗是一對相對性狀,也可能是控制這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引起的變異。

如果我是育種專家,就將大穗和小穗的種子收穫後分別種到土壤條件好的.田裏,它們的後代如果都表現爲大穗那就是由環境的影響引起的變異。如果小穗的後代表現仍爲小穗,那就是由基因組成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

生:小穗,因爲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

生:小穗,因爲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學生根據以上的事例,歸納出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可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境影響引起。

學生看圖思考,做出判斷,並說出理由: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屬於可遺傳的變異。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做出判斷,並說出理由。

⑴是由於基因改變引起的,屬於可遺傳變異

⑵是由環境改變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屬於不遺傳的變異

學生認真觀察昆蟲的形態、體色與環境的顏色,回答:螳螂的體色、形態與環境非常相似,有利於生物的 生存。

葉片出現白色說明葉片中不含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就意味着它無法生存。

總結:根據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爲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⑴高稈小麥變異爲矮稈小麥可以 抗倒伏,有利於生物生存

⑵綠色玉米苗變異爲白化苗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不利於生物生存。

生物的變異有利於物種的發展和進化。因爲有利的變異會通過遺傳不斷地積累和加強,不利的變異會被淘汰,使得生物羣體更加適應周圍的環境。

觀察、判斷、回答:

1、2、3幅圖屬於可遺傳變異;他們都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4幅圖屬於不可遺傳變異。它僅由環境引起而遺傳物質未發生改變的變異。

回答:

圖1是有利變異

圖2是不利變異通過老師的問題引領,引導學生深入課本,加深對自學內容的認識。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體現。而自學中不理解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層層推進得到圓滿的解決達到理解的層次。

通過一組圖片的展示,加深對變異概念的認識認同生物變異的普遍性。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分析與討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合作能力。

通過比較和總結,既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又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通過學以致用環節加深學生對變異不同類型的認識,達到理解應用的層次。

通過“火眼金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同時

在老師的提示下思考生物的這種變異對生物個體而言有什麼意義。

在獲得新知識後,及時練習應用,加深學生對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的理解。

通過一系列的有力變異和不利變異的事例,很自然的得到變異的意義。

組織交流

點撥建構

8分鐘過渡語:正是因爲有了 變異,生物纔會如此地多姿多彩,我們也可從豐富的生物世界中選擇人類所需,加以培育,併爲人類服務。這就是我們在農業生產中的人工育種工作。請問,在這個工作中,我們利用的是哪一種變異呢?

對了。怎麼利用可遺傳變異進行育種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四、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多媒體展示】

對,基因突變可以引起生物的變異。還有染色體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變異。它們引起的變異類型都屬於可遺傳的變異。利用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還有許多,同學們課後可以查閱資料,一起交流。

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錄像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科學家的偉大和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並向科學家們學習他們的科技創新精神。

?多媒體展示】

學生:利用可遺傳的變異,這種變異可以遺傳給後代。

學生分組探討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a組:討論人類是怎樣從產量不同的奶牛中選育出高產奶牛。

b組:討論通過雜交怎樣培育高產抗倒伏小麥。

c組:討論分析太空椒是怎麼回事?

d組:討論分析染色體的加倍的草莓。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後分別選一名代表回答

a組代表:由於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後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後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b組代表:通過雜交,低產抗倒伏小麥把抗倒伏的基因傳給了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抗倒伏基因與高產基因組合到一起,可以產生高產抗倒伏小麥。

c組代表: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d組代表:用人工誘導的方法,使細胞中的染色體數量加倍,產生新品種。

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來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同時以問題爲驅動,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思考、分析、討論,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通過生物變異在生活實踐中應用的事例,培養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知識整合

遷移應用

5分鐘過渡:同學們這節課表現的非常出色,老師也爲你們感到驕傲。大家來反思一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惑?

拓展應用

有人說“如果沒有遺傳的變異, 就不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生物就不能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地進化。”

你認爲這種說法有道理嗎?談談你的觀點。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求:合上課本,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道理。因爲各種有利的變異會通過遺傳不斷地積累和加強,不利的變異會被淘汰,使得生物羣體更加適應周圍的環境。所以生物的變異有利於物種的發展和進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後,由學生自我總結所學與所思,得出結論性的知識,並能用規範的語言加以描述。強化了知識的識記。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4

雜交育種

1、原理:

2、舉例:有兩個不同的番茄品種,一個是抗病、黃果肉(ssrr),另一個是易感病、紅果肉的品種(ssrr),目標是培育出一個能穩定遺傳抗病又是紅果肉的新品種(ssrr)。寫出育種過程。

3、方法過程:

4、優點——最簡捷、常規

5、缺點——育種年限長,進程緩慢

一、誘變育種

1、原理:

2、方法:(1)(2)

3、實例:高產青黴素菌株的培育

4、優點:(1)能提高變異的頻率;(2)短時間內改良生物品種的某些性狀;

(3)改良作物品質,增強抗逆性。

5、缺點:有利個體不多,須大量處理供試材料,工作量大。

二、單倍體育種

1、原理:(染色體組成倍減少)

2、方法過程:雜交→花葯離體培養→誘導染色體加倍(秋水仙素處理)→人工選擇

3、優點:(1)(2)

4、缺點:技術難度高,不能獨立進行

5、實例:現有寬葉、不抗病(aabb)和窄葉、抗病(aabb)兩個菸草品種,目標是培育寬葉、抗病(aabb)的新品種。寫出育種過程。

三、多倍體育種

1、原理:(染色體組成倍增加)

2、方法過程:選材→誘導染色體加倍(秋水仙素處理)→新品種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

寫出三倍體無子西瓜培育過程

五、轉基因技術

1、原理:

2、方法過程:

獲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與運載體重組→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表達

3、優點:定向改造遺傳物質,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目的性強,針對性高。

4、缺點:技術性高,可能引發生態危機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5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包括 、 、 和 。

二、細菌

1.結構:單細胞的原核生物

(1)基本結構:控制着細菌主要遺傳性狀的dna位於 ,控制着細菌的抗藥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狀的基因位於 。

(2)特殊結構:有些細菌具有.....

2.繁殖:細菌主要以 方式進行繁殖。

3.菌落:

每種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 ,可以作爲 鑑定的重要依據。

三、放線菌

1.形態結構:單細胞的原核生物

2.繁殖:主要進行生殖。

四、病毒

1.結構:(1)基本結構:主要由和兩部分構成,兩者合稱爲。決定病毒抗原特異性等功能的是,控制病毒的一切性狀的物質是 。

(2)特殊結構:流感病毒的核衣殼外面,還有一層 ,止面生有 。

2.增殖:過程包括① →② →③ →④ →⑤

題例領悟

圖爲病毒的結構,請回答:

⑴ 組成3的基本單位是 ,其化學成分是 。

⑵ 若此病毒爲噬菌體,結構中不應有的是:[ ] 和[ ] ;當它侵染細菌時,只有進入細菌體內。

⑶ 若此病毒爲流感病毒,當它侵入人體後,就成爲,人體的細胞將消滅它。

⑷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但這時的病毒的[ ] 應該含有基因;在細胞工程中可用作,這時則利用了病毒的。

⑸ 當病毒的[ ] 用32p標記時,在分子遺傳學上可用於證明 。

答案:⑴衣殼粒 蛋白質 ⑵2囊膜 1刺突 核酸 ⑶抗原 免疫 ⑷運載體 4核酸 標記 融合誘導劑 侵染細菌的特性 ⑸4dna dna是遺傳物質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下列不屬於微生物的是

A.藍藻和蘑菇 B.葫蘆蘚和鐵線蕨

C.噬菌體和黃麴黴 D.放線菌和變形蟲

2.穀氨酸棒狀桿菌異化作用方式是需氧型,它的有氧呼吸的酶主要存在於

A.線粒體 B.核糖體 C.細胞質基質 D.內質網

3.下列不屬於細菌的基本結構是

A.鞭毛 B.核糖體 C.質粒 D.細胞壁

4.有關放線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由分枝狀菌絲構成,與黴菌完全相同

B.與細菌相同,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

C.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孢子,形成新個體,因此屬於無性生殖

D.主要生活在動植物的細胞中可致病

5.病毒的主要結構是

A.核酸 B.衣殼

C.囊膜 D.核衣殼

6.病毒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原因是

A.能進行新陳代謝 B.能進行繁殖

C.能感染細胞 D.能產生可遺傳變異

7.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合成子代噬菌體蛋白質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分別是

A.噬菌體的dna,噬菌體的氨基酸 B.細菌的dna,細菌體內的氨基酸

C.噬菌體的dna,細菌體內的氨基酸 D.細菌的dna,噬菌體內的氨基酸

二、非選擇題

8.圖爲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體淋巴細胞及其繁殖過程的示意圖。請據圖分析說明:(提示:hiv是一種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質外殼,內有rna)

⑴艾滋病毒的遺傳信息儲存在它的 分子中

⑵圖中4至5的過程在遺傳學上稱爲 ;爲保證遺傳信息的準確傳遞,此過程必須嚴格遵循 原則進行,並需在 酶的參與下才能完成。

⑶若7的鹼基比例爲:a佔20%,u佔40%,c佔30%,g佔10%,則6的鹼基比例爲 。

⑷請你根據病毒的特徵,設計一種方法,以檢驗9(子代病毒)是否繼承了1(親代病毒)的主要性狀:

自我評價答案

1b 2c 3a 4b 5d 6b 7c

8 ⑴rna;⑵逆轉錄、鹼基互補配對、逆轉錄酶;⑶a30%:t30%:c20%:g20%;⑷子代病毒是否具有侵染性。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爲學生的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啓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爲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實例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難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1、“能量流動的過程”:

問題情景: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麼?怎樣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麼?能量流動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探索:閱讀教材“能量流動的過程”部分,並思考討論問題。

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圖解

討論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引導啓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必須是輸入到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的能量才能開始在生態系統中流動。

師生談話:怎樣輸入?依賴於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就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能量流動的主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分組討論: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或者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流向什麼方向?

播放課件: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啓發:能量流動的過程: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級消費者攝食同化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初級消費者利用的枯枝落葉和初級消費者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對於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並且可以認爲,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於最高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

2、“能量流動的特點”:

問題引入:?爲什麼肉類食品的價格總比蔬菜價格高?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沒有道理?爲什麼?

引導探索: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有什麼特點?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麼?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多少?

播放課件: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學生分析:閱讀教材,根據課本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分組計算:?流入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占上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樣分配的?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分析:對能量流動過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動規律的關鍵。在賽達伯格湖,第二營養級只獲得第一營養級同化能量的13.5%,第三營養級只獲得第二營養級同化能量的20%。

引導探索: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那麼,其餘80%~90%能量哪裏去了?

共同分析:一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個營養級。這是因爲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遺體等被分解者利用釋放等,這就決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傳遞率爲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師生談話:學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問題。

引導探索: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點除了逐級遞減還有什麼特點?

引導啓發:對於單向流動來講,是指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級流向後一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即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能量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課堂延伸:“設計草場放牧方案”,怎樣判斷一個草場上是不是過度放牧?

(課後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啓迪、探究學習)

3、碳的循環過程:

概念突破: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概念中的物質是指什麼、循環是指什麼?概念中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什麼?

引導啓發:概念中的物質不是指由c、h、o、n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正因爲物質可以重複利用,所以物質是永恆的(物質不滅定律)。

播放課件:碳的循環圖解

知識遷移:學生回答有關生理過程

引導探索:1、碳在無機環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麼?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之間以什麼形式循環?碳進入生物羣落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2、碳在生物羣落的存在形式、傳遞形式是什麼?碳進入無機環境的方式是什麼?

3、碳循環的範圍怎樣?

播放課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應式

學生討論:光合作用過程和呼吸作用過程中碳的傳遞過程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師生歸納: 大氣中的co2進入生物羣落,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無機“c”變爲有機“c”,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c”的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還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爲有機物。另外,生物羣落中的有機“c”,通過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變成無機“c”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爲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採燃燒,便可產生co2返回碳循環。

引導探索:在碳循環中,森林生態系統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世界的氣候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後果令人擔憂。

課堂延伸:“溫室效應”是怎樣引起的?有什麼危害?怎樣解決?

(小組討論,推薦同學回答)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師生談話:完成缺項的內容

交流總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因果關係

(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啓發: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渠道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着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爲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流動是單向的、不是循環的,最終在環境中消失。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物質可以反覆出現,反覆利用,循環運動,不會消失。總之,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課堂延伸:寫小論文淺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生物生存發展的關係。

(學生探究性學習,課外完成)

四、總結及反思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7

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爲;說出動物行爲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爲,認識研究動物行爲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動物的行爲,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重點:動物行爲對於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後天性行爲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後天性行爲的概念,動物行爲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爲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築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爲動物的行爲。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爲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後,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爲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爲;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爲,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爲和防禦行爲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爲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後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並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爲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爲如馬戲團裏的“小熊騎車”等複雜行爲是通過後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後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爲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爲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爲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於自身生存的行爲方式。並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爲是如何適應於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髮言)

在瞭解了動物行爲的類型和意義後,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爲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爲。

(二)蜜蜂的社羣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着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爲人類提供瞭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羣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羣。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羣組織”,完成下表。(見板書)

完成表格後,教師進行小結。並使學生明白社羣生活行爲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羣體生活,繁殖後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爲

在蜜蜂的社羣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採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採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後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採蜜。哪麼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爲”後,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爲何種行爲?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後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於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後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爲

一、動物的行爲: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羣組織

成員[數量性別工作

蜂王1個雌蜂產卵

雄蜂少數幾個雄蜂交尾

蜂剛出蜂房幾天成千上萬個發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訊行爲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佈置複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後記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爲是有一定的瞭解的,但學生本身並不清楚動物行爲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爲,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爲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爲,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爲的概念。

八年級生物鳥教案篇8

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態系統。

過程與方法: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沙塵暴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回顧知識,引入新課:

1、學生自己的話舉例說明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羣落的含義。

2、說明: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3、提問:如果生態系統中的某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會怎樣呢?

二、草原的生態平衡:

1、現在讓我們以草原爲例來研究有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問題。草原上常見的生物有鷹、兔和草,那麼,這三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是怎樣呢?(學生畫出)

2、設想一下: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2)如果兔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每個設想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然後再讓他們發表意見,最後得岀確結論。

3、人類的哪些行爲會造成鷹、兔或者草減少呢?(提示:爲了經濟發展,人們會採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麼引起了沙塵暴:

1、閱讀書20面有關沙塵暴的資料。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類的哪些行爲引起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2)這些行爲的後果是什麼?

(3)最終結果是什麼?

3、小結:生態系統均衡發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類的許多行爲都在破壞着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四、課外作業: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許多的做法,並討論爲了保護生態平衡我們國家都做了哪些工作,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