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35W)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教案在完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6篇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課內自讀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

2、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麼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裏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麼這篇課文爲什麼以“蠟燭”爲題,有什麼深意呢?

二、朗讀課文,思考:

①這是一對什麼樣的蠟燭?

②老婦人怎樣點這對蠟燭?

③她爲什麼要點這對蠟燭?

三、師生共議

①是老婦人珍藏45年的結婚紅喜燭,意義不一般。

②老婦人冒着炮火,不顧老年體弱,不怕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最後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喜蠟,點在墳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法西斯侵佔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國家結成反法西斯聯盟,蘇聯盟軍來到南斯拉夫幫助南斯拉夫趕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謝蘇聯紅軍。

文中一位蘇聯紅軍戰士是爲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爲他堆的,她不忍心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紅軍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四、這篇佔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學生找出自己最感動的部分,細細品讀,並想想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討論後教師總結: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着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

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長,齊讀,體會用意。

蠟燭的深意:

a象徵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徵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徵他們之間的母子深情

d象徵和平、希望和勝利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板書

什麼樣的?45年前的結婚喜燭

怎麼點的?先埋後點

環境險惡炮火連天

蠟燭年老體弱掩埋吃力

(線索)沉痛莊重情同母子

爲什麼點?

寄託哀思兩國軍民情深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夠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2、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國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發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學難點】

蠟燭的象徵意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1、資料收集。

2、預習課文。

3、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情懷。表現在對蘇聯紅軍的行爲上。這節課力求以蠟燭爲主線,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對文章的內容和語言的品味,把握母親的情懷。設計教學時考慮文章的長度和要求,適當進行一些挑選,使課堂更加緊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蠟燭是我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東西,人們對它可能不太會有太多的關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那兩枝點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的蠟燭至今仍然閃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惡戰爭,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心。今天,讓我們重溫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體會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一種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二、背景和常識介紹

同學們,我給大家佈置了幾個預習任務,其中就有一個是要大家收集一些關於西蒙諾夫的資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

教師安排兩個學生回答,然後加以指點。

預習過本文的學生能夠認識到,本文發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知道同學們對二戰有多少了解?

教師安排兩個同學回答,然後加以指點,歸納。

三、蠟燭啊蠟燭,你是如何被點亮

大家都知道,這篇課文以《蠟燭》爲題,全文中多次出現蠟燭,今天我們這節課便以蠟燭爲主線,講解分析課文。老師一共爲大家安排了向蠟燭提出4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問問蠟燭:

蠟燭啊蠟燭,你是如何被點亮?

教師解釋一下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安排快速閱讀課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節,內容準確。

一位蘇聯紅軍爲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犧牲,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並且爲他的墳頭上點燃了兩支她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用以表達對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蠟燭啊蠟燭,你爲何如此令人潸然淚下

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可能會有很多種感情,但有一種感情大家肯定都有。那就是感動。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問:蠟燭啊蠟燭,你爲何如此令人潸然淚下?

教師組織學生探討文章的感人之處。側重於段落,句子和環境,人物。具體表現在:

1、炮火連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爲

4、點亮蠟燭

5、燭光閃爍

(教師適當加以指點,可以多讀讀,加以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理解,語言運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蠟燭啊蠟燭,你到底代表了什麼

同學們,分析瞭如此令人感動的蠟燭,我們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蠟燭僅僅只是蠟燭嗎?於是,我們又向蠟燭發出了第三個問題,蠟燭啊蠟燭,你到底代表了什麼?

參考:是母親對兒子的愛

是一種對烈士的哀思

是一種對和平的渴望

是一種戰鬥的情誼等等

(教師適當拓寬思路,允許有不同見解。)

六、蠟燭啊蠟燭,我想對你說

1、今天我們學習了本文,也瞭解了蠟燭的含義,如此令人感動的蠟燭啊,我們有很多話要對你講。蠟燭啊,蠟燭,我們想對你說……

每個人闡發自己的心聲,說1~2句話。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己對學習完本文後的感受。)

2、本文表現的超越國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確讓人感動,讓我們在殘酷的戰爭中感受到了溫暖。其實,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這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知道你們收集到了什麼資料或者平時瞭解到有關的什麼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由學生自己發言,其他同學適當評點。)

七、總結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超越了國界,令人敬佩,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八、佈置作業

1、針對自己學習本文的感受寫一篇文章,可以側重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鑑賞等方面的內容。

2、課後尋找類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後整理好張貼在教師的“文學天地”中,其他同學可以在課後閱讀,增長見聞。

以上兩個作業每位同學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做。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處。

2、進一步學習人物的塑造方法,並訓練初步賞析人物的能力。

3、認識戰爭的殘酷性,從而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意義深刻的語句。學習結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是什麼的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婦人的形象。同時也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啓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教學中對於二戰中納粹的暴行可以有適當的介紹,當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者是根據拼音寫漢字:

貝爾格萊( )德、(f )( )曉、瓦(l )( )、地(ji o)( )、(p f )( )、衰( )老、( )( )頭、屏( )障、顫(w i w i)( )、(j )( )躬、贊(y )( )、綢(du n)( )、(f l ng)( )、驚(h i)、( )、晨(x )( )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 )文;散( )步

(2)削:削( )去;剝削( )

(3)間:間( )距;間( )歇

(4)迫:迫( )擊炮;急迫( )

(5)晃:晃( )眼;搖晃( )

(6)堡:堡( )壘;十里堡( )

(7)揣:揣( )在懷裏;揣( )測;

掙揣( )

3、辨析形似字:

(1)瓦礫( );閃爍( );衆口鑠( )金

(2)契( )約;挈( )帶;鍥( )而不捨

(3)地窖( );窯( )洞;窟( )窿

(4)枝柯( );孟軻( );坎坷( );

苛( )刻;百舸爭流( )

(5)揣( )測;踹( )開;喘( )氣;

湍( )急;祥瑞( )

4、詞語積累

(1)燒灼:燒、燙,使受傷(2)珍藏:認爲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過;穿過。(4)目睹:親眼看到。(5)拂曉:天快亮的時候。(6)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7)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10)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11)聳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溫和而不強烈。(13)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14)肅立:恭敬莊嚴地站着。(15)顫巍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16)肅穆:嚴肅安靜。(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5、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說《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並於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鬥的中國》一書。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掌握複述故事的方式。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進一步學習象徵的藝術手法;品味本文語言,感悟字裏行間真摯的情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南斯拉夫媽媽的形象,體味文中流露出來的跨越國界的濃濃母子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味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語??

難點:蠟燭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點撥、自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說到蠟燭,你們能想到什麼呢?

(學生各抒己見)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歌頌奉獻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李商隱—無題)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李商隱—巴山夜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之苦。(杜牧—贈別其二)

4、燭光裏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歌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感受小說中燭光裏別樣的深意。

(二)作者介紹

西蒙諾夫,是蘇聯作家。這是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爲戰爭題材,尤以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軍事小說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等。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現生動的戰時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

是不是這樣子的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蠟燭》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節

請一位同學告訴大家,《蠟燭》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注意:複述故事的時候,注意將清楚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法西斯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冒着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並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爲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精讀課文,感悟老婦人的形象,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聽完xx同學的複述這個故事後,同學們覺得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感人還是震撼?)

爲什麼說這個故事很感人呢?(環境、人、物三者考慮)

a、環境(襯托)

a、故事發生再二戰,文中不乏對槍林炮火的描寫,找找看,哪些地方對環境進行描寫?(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設置這樣一個典型環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當時環境危險,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b、人物——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的刻畫,採用什麼方法呢?

(心理?語言?肖像?神態?動作?)

外貌描寫:

“她太衰老了”:年老體弱——拖動、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黑圍巾:(4次):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着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動作描寫:

老人對烈士做了什麼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護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親人禮葬

守護烈士:充滿敬意

在描寫這樣一位年老體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護烈士時,作者具體用了哪些動詞比較震撼人:

“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

“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動不便、艱難

心理活動:(討論課後練習第三題)

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c、物——蠟燭

文中多次提到蠟燭,有哪些地方提到蠟燭了?誰能告訴我蠟燭的`來歷呢?爲什麼多次提到蠟燭呢?

本文燭光(6次)的象徵意義:

第28段:交代了蠟燭的來歷,說明了這支蠟燭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

結尾處: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這裏的描寫不僅僅是燭光的寫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勝利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小結:蠟燭的深意:

1、象徵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徵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徵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

4、象徵和平、希望和勝利。

(五)全文小結

文中的南斯拉夫媽媽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個同學都能體會到這種美好的感情,並且在今後的日子裏,付出多一些愛,收穫更多的快樂。

板書設計

蠟燭

西蒙諾夫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國中三年級。家裏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牀,一張單人牀,一張學生桌,家裏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爲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裏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着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1)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鬥的友誼。

(2)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裏,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爲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啓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篇6

訓練重點:

學習用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步驟:

1、導入

板書課題

2、簡介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_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爲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3、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瓦礫l 地窖jio 匍p’匐f’ 揣chui 鞠j‘躬

顫chn巍巍 永垂不朽 肅穆m”

4、自由讀,感知課文

⑴概述故事

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爲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

⑵自由談

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提示: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

年老體弱,掩埋艱難

掩埋形式,情同_(跪吻嘴脣、前額)

燃起蠟燭,意義特殊(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

徹夜守墳,陪伴烈士

5、擴展延伸

?討論】:

⑴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爲“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本文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的戰鬥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⑵爲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找出文中下列內容:

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

對蠟燭的6次描寫、

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覆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爲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徵。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6、課堂練習

① 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一、二、三題

② 辨詞練習(例句見課文)

燒燬、燒焦、 珍藏、珍愛、 聳立、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