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通用8篇

教師文案 閱讀(3.17W)

教案在制訂的過程中,你們一定要注意講授內容要點,教案對於教師專業成長,都是有價值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通用8篇,感謝您的參閱。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通用8篇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爲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裏?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裏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裏,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爲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裏,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裏爲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裏,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裏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爲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裏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裏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說明廁所裏的細菌比食堂裏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裏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爲什麼呢?

學生:食堂裏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說明教室裏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溼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溼、溫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爲什麼?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裏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裏潮溼、很多落葉作爲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污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爲中心花園裏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纔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說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裏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麪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爲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爲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爲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爲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纔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爲馬路邊很"髒",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2

教學過程

引 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請問:綠色植物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自身。2.有機物爲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提問:很好。請同學們閱讀書123頁第二自然段,並分組討論:有機物是怎樣構成細胞和植物體的?

(板書)第二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一、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1.從細胞水平看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和脂類

細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這幾種物質都是有機物。

2.從器官水平看:通過前面有關章節的學習,我們知道植物的種子中含有有機物。另外,我們吃蘿蔔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莖”;吃白菜吃的是“葉”;吃蘋果吃的是“果實”。這說明:植物的根、莖、葉、果

實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機物。

講述:實際上,包括“花”在內,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機物”,以上我們討論了有機物是怎樣構建植物體的。那麼,爲什麼又說“有機物爲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二、有機物爲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教師操作示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放熱,四人小組認真觀察。

提問:

1.甲暖水瓶的溫度爲什麼高出很多?

2.種子在萌發過程中發生了能量變化嗎?

(教師將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學生思考。

講述:種子萌發時,它所含有的有機物發生了分解,釋放出了能量用於種子萌發,還有一部分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問:請四人小組設計另外一種驗證能量變化的實驗,並做出相應的解釋。

學生舉例:點燃枝條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發。說明:枝條中含有的有機物在燃燒中釋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發。

教師操作示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組同學認真觀察。

提問:種子萌發過程中放出的是什麼氣體?

(教師將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學生思考。

講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種子萌發時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學實驗證明:二氧化碳來自於種子裏的有機物。有機物分解產生了二氧化碳,還產生了水。

提問:請四人小組設計另外一種驗證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或列舉事例),並做出相應的解釋。

學生舉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處一段時間後,檢驗袋中的氣體。

教師操作示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吸收氧。四人小組認真觀察。

提問:爲什麼蠟燭在甲、乙兩瓶中的燃燒情況不一樣?

(教師將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學生思考。

講述:燃燒的蠟燭放進甲瓶裏,火焰立刻熄滅了,這是因爲甲瓶裏缺少氧氣。科學實驗證明: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時,還需要氧的參與。甲瓶中的氧氣被萌發的種子吸收了。

提問:請四人小組設計另外一種驗證種子呼吸時吸收氧的實驗,並做出相應的解釋。

演示cai課件(課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簡單過程,以活的植物爲背景,指明細胞是如何進行呼吸作用的),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講述: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種變化不只發生在萌發的種子當中,而且發生在所有植物細胞的內部。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問:你能說出呼吸作用發生在細胞的什麼結構嗎?

(回答:線粒體)

提問:你能歸納出呼吸作用的反應式嗎?

(回答:有機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書: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有機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課件(課件中展示某食物鏈中有機物的傳遞,並由點到面展示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對於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提出觀察提綱,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回答: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除了爲自己所用之外,還通過食物鏈,進入其他生物體內,參與構建其他生物體,併爲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在這些生物體內,有機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與綠色植物體內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細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說,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講述:請閱讀書126頁“技能訓練”,並回答下面問題:環境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強弱有什麼影響?請將推理過程有順序地寫下來,並相互交流。

(回答:環境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強弱有影響。一般地,環境溫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強。因爲:

1.甜瓜的品種相同,甲乙兩地的光照條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溫度也相同,所以兩地的甜瓜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應該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說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機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體內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爲甲地的夜間溫度比乙地的低,說明環境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強弱有影響。一般地,環境溫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強。)

課堂小結:本節課通過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瞭解了“呼吸作用的過程”及“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學能爲大家簡單複述一下“演示實驗2”: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請一位同學談談“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義?” 對上述兩個問題,教師要適當做出相應歸納。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3

一、預習提示

1、家居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2、你認爲改善家居環境有哪些措施和辦法?

二、教學目標

1、家居環境狀況調查。

2、改善家居環境,維護人體健康。

三、重難點

教學重點:家居環境狀況調查。

教學難點:改善家居環境,維護人體健康。

四、教學過程

1、引出本節課內容。據調查,兒童白血病患者的家庭中,有不少在半年之內進行過裝修。裝修材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質,是導致近年來兒童某些疾病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你的家庭家居環境如何呢?

2、學生活動

①評價家居環境質量,

②提出改善家居環境的措施或建議。

3、學生討論

①家居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②你認爲改善家居環境有哪些措施和辦法?

4、教師播放多媒體資源以及一些家庭裝修的圖畫,引導學生指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5、教師向學生列舉一些家庭裝修污染帶來的害處例子。

6、學生很據自己的生活常識指出家居環境污染的源頭。

7、教師向學生普及一些知識。

①居室衛生標準五大原則

居室日照、居室採光、室內淨高、微小氣候、空氣清潔度。

②室內環境污染的多種表現

起牀綜合症、心動過速綜合症、類菸民綜合症、幼童綜合症、羣發性皮膚病綜合症、不孕綜合症、植物枯萎綜合症、寵物死亡綜合症等。

8、教師根據以上例子,舉出相應的事實作爲例證。並提醒學生觀察一下自己家裏的家居環境是否安全。

9、根據教師提出各種安全隱患,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如何給自己一個安全潔淨的家?

10、教師引出室內綠化這一概念,讓學生討論室內綠化有哪些可行的辦法。

11、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狀況進行適當的補充,並指出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適合放於室內進行空氣質量改善的。

12、教師給出一些植物圖片,學生回答適於放置在室內進行空氣淨化的植物種類。

13、教師向學生介紹52種致癌的植物並提醒學生不可隨意向家中購置這些植物。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4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教學目標】:

1、說出動物的生活環境的種類和特點。

2、說出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常見種類和主要結構特點。

3、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4、歸納出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共同特點。

5、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變化情況。

?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製作cai課件(展示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動物、水中生活的各種動物類羣、水中自由生活的魚和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增強直觀性);魚缸、金魚、氣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針線、鋼尺等、魚鰓結構掛圖。

學生:預習探究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擬實驗;查找出水體環境的惡化情況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師:錄像展示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各種動物,帶領學生進入那絢麗多彩的動物王國,去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後,組織學生填表總結。

生:填表總結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並總結。

師:請根據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的不同,給它們找個家,然後相互交流。

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彙報交流。

師:通過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動物種類繁多,而且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也各不同。

質疑:這些動物都是怎樣適應各自的生活環境的?

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播放錄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魚。質疑:魚爲什麼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們人類爲什麼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就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觀察魚缸裏的活魚,然後提出觀察問題。(cai展示)

問題l: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是否有利於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問題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麼?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麼作用?

生:以小組爲單位,認真觀察,根據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後,表述交流、補充完善,最後得出正確結論。

a。體型呈梭形、鱗片;

b。外有黏液,可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c。鰭:鰭是運動的器官,胸鰭、腹鰭起平衡作用,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通過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接下來,就請你們以小組爲單位,設計《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組爲單位,相互討論研究,提出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

師: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相互質疑,補充完善本組設計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

師:教師引導學生參照書(p5~p6)中的方法步驟和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略),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模擬探究。

生: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驗。

師:巡視指導。

生:體色的觀察:鯽魚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師:這種體色對鯽魚在水中生活有什麼意義?

生:體形的觀察:鯽魚的身體(圓形、側扁),體呈___。

師:這種體形有什麼好處?

生:體表的觀察:體表覆蓋__,呈__狀排列,體表(乾燥、有粘液)。

師:體表的這種特點與鯽魚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適應的?

生:認真記錄,討論並得出結論,表述交流。

師:人爲什麼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要想明白這個道理,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組織學生觀察魚缸裏的魚的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後緣爲什麼不是同時張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並認真記錄。

生:實驗操作,輕輕掀起魚的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對照魚鰓的結構放大圖。

師:質疑:鰓爲什麼是鮮紅色?鰓絲爲什麼既多又細?

生:討論並填表:魚鰓位於____兩側,外有___保護,共有____對鰓,顏色____。當水流經鰓絲時,溶解於水裏的____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裏,而血液中的____擴散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

師:總結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

生:討論人類爲什麼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質疑:你們能判斷一下什麼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生:它們體表被有鱗片,用鰓(gill)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來適應水中生活。

師:除去魚類以外,還有哪些動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舉例說明。

師:組織學生看書,認識書中的各種水生動物。

質疑:1.腔腸動物有什麼結構特點?常見腔腸動物有哪些?

2.軟體動物有什麼結構特點?常見軟體動物有哪些?

3.甲殼動物有什麼結構特點?常見甲殼動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師:水中生活的動物有許多,它們都是水與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複雜的聯繫。

質疑:發生赤潮或水華後,水生動物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各抒己見、慷慨陳詞。

師:錄像展示:煙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動物的樂園。然而,人類的不文明、不道德行爲正在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大量水生動物死亡,甚至滅絕。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課堂小結:

1.你瞭解了嗎?常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

2.你明白了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結構特點。

3.你認同了嗎?水域環境的污染影響水生動物的生活。

達標檢測(略)

結束語:在動物王國裏,還有許多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適應陸地環境生活的?請大家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學習。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1.瞭解酵母菌和黴菌(青黴或麴黴)的形態結構。

2.瞭解酵母菌和黴菌(青黴或麴黴)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3.瞭解酵母菌和黴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二)技能性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黴或麴黴,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嘗試培養青菌和麴菌,並用顯微鏡觀察。

(三)情感性目標

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黴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爲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黴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黴菌的生活特點,有利於瞭解酵母菌和黴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瞭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難點: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難度。

教學建議

一課時

實踐訓練:觀察酵母菌的形態

創新訓練:黴菌的培養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麪,恆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課前準備b:

①介紹黴菌的簡易培養方法。佈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黴或麴黴。

②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淨的青黴或麴黴。在課前2~3天,製備好青黴或麴黴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課本。

講授新課

1.酵母菌

(1)關於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

指導學生製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並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屬於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

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於自養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着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並問爲什麼?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爲什麼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係

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

1、饅頭、麪包爲什麼是鬆軟多孔的?

2、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

歸納總結: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製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於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指導學生,製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製作投影片。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後,即成爲個新的酵母菌,屬於無性生殖。酵母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爲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二、講述黴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進行實驗觀察:

①取一塊長有青黴的橘皮或長有麴黴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觀察青黴或麴黴的形態和顏色;

②指導學生製作橘皮培養出的青黴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

③課前製備好的青黴或麴黴的培養裝片,做好示範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後提問學生看到了什麼?

讓學生描述青黴或麴黴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黴的孢子,麴黴的孢子。常見的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後進行青黴和麴黴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黴和麴黴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

青黴和麴黴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爲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於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黴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黴和麴黴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黴與麴黴分生孢子梗的區別:青黴孢子梗頂端無膨大;麴黴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爲球狀。

(3)關於青黴與麴黴的營養方式

強調:由於青黴和麴黴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爲異養生物。

(4)青黴和麴黴的生殖方式

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黴和麴黴,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溼的季節裏衣物有時會發黴,正是黴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青黴、麴黴與人類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組織學生討論青黴和麴黴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麼,而後歸納總結。着重指出:麴黴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xx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麴黴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爲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黴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於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黴除了用於提取青黴素外,還用於製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澱粉酶等。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後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黴素的來歷”。

作業佈置:同步訓練

板書示例:

第一節酵母菌和黴菌

一.教母菌:形態結構----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屬於個體微小的真菌。

營養方式-----腐生生活。

生殖方式------無性生殖、孢子生殖。

二.青黴與麴黴:形態結構-----由許多菌絲組成的。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營養方式-----異養生物。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6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爲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2000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爲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爲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簡介作者導入:

設計(三)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劫掠 棲息 藩籬 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儘管老師反覆勸解,她心裏仍無動於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2)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3)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四、課堂小結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

(2)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

(3)突變和基因重組爲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5)隔離的概念和類型,以及隔離與物種形成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及其主要內容之間的關係

(2)運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生物界的現象,既是本課題的重點,又是難點

(3)對達爾文學說的評價是教學的難點

(4)達爾文學說的主要內容和各要點之間的關係,以及用達爾文學說解釋生物的適應(5)性、生物的進化,這成爲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 導課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是神學家們作出了“解釋”:先有雞,因爲上帝創造了雞,然後讓雞下蛋!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不相信上帝了!沒了上帝,上帝創造了雞的“解釋”也就沒人相信了。於是關於生物起源、進化的種種猜測又被提了出來……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現存的有記載的生物種類大約200多萬種,還有許許多多種生物沒有被我們發現。

沒有發現的生物數目可能要比已經發現的多10倍,更何況已經絕滅的生物比現存的還要多得多,據估計,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種數可能多達5億~10億。這麼多的生物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遠離”地球走向死亡,進行着自然界的“新陳代謝”,這就是生物的進化。

[二]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1.主要內容

師講述:進化的原因是什麼呢?拉馬克關於進化的用進廢退學說

拉馬克是進化論的奠基者,他在18世紀初提出了用進廢退的進化學說:環境的改變是導致生物進化的原因。環境改變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着變,有的器官由於經常使用而發達起來,有的器官則由於長期不使用而萎縮退化了。

師講述:在19世紀,達爾文提出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爲核心的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放映錄像:非洲草原野牛四季生活及生殖過程,重點放映遷徙路徑大河時,許多野牛個體被淹死或被鱷魚吃掉的情景。

師引導:學生根據錄像及國中所學有關知識總結歸納出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鬥爭(生存競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師引導: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任何一種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強,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能產生大量的後代。但因爲生物的生存條件有限,生物在爭奪有限的空間和食物的情況下,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種與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着激烈的生存鬥爭,鬥爭的結果是一部分個體被淘汰。例如:鯉魚在繁殖季節,雌魚會產許多卵,雄魚也會產下大量的精子,但是能夠形成受精卵是少數;受精卵形成後,在孵化的過程中個體弱小的幼鯉又會被淘汰掉,能夠存活下來的只是很少的一些個體。

(2)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倖存並會將這些變異遺傳下去;而不利變異個體則很容易地被淘汰掉。達爾文把這種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微小的有利變異得到積累變爲顯著變異,從而產生了適應特定環境的生物新類型,這就是生物進化的原因。

(3)自然選擇學說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但由於受到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選擇學說對於遺傳和變異的本質,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的問題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2.以自然選擇學說爲基礎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提出

近些年來,生物學家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的基礎上,將遺傳學、生態學等研究成果引入到進化論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爲基礎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三]、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簡介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1)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4)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種羣的定義

師:舉例:

(1)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

(2)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魚;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1)與(4)屬於種羣。

師生歸納:種羣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2.種羣的特點

(1)種羣的個體之間具有年齡和性別的差別,並不是機械地結合在一起。

(2)種羣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個體之間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後代。

師:種羣爲什麼是進化的單位呢?

出示資料:大熊貓的生存

從進化上看,大熊貓己經歷了小大小的興衰歷程,從分佈範圍看,它已由廠佈於亞洲東部而退縮到中國。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生產活動無節制地擴展,大熊貓分佈區已由約5萬平方公里縮小到1萬多平方公里,數量不足1000只,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塊島嶼狀孤立地帶。

由於大熊貓的分佈是呈島嶼狀的小種羣,每個種羣的個體數不足50只。難免導致它們近親繁殖而使其喪失遺傳多樣性,最終導致種質較差的小種羣逐一滅絕。加之大熊貓食性單一,若遇大熊貓主食竹週期性地開花枯死(約60年一週期),必然導致大熊貓因食物匱乏而餓、病死亡。

3.基因庫、基因頻率

生:閱讀教材p65,找出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師生歸納:種羣的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羣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的基因在種羣的基因庫中所佔的比例是不同的。

師舉例:我們知道多指爲顯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而絕大多數人表現爲正常。白化病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絕大多數人表現正常。

師生歸納:基因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在某個種羣中出現的比例。

生質疑:怎樣才能知道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呢?

我們可以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獲得。

師引導:學生計算這樣一個例子:從某種生物的種羣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知其基因型分別爲aa、aa、aa的個體分別爲30、60和10個,問其中a基因頻率爲多少?a基因頻率爲多少?

解法一:通過基因型計算基因頻率,就aa、aa、aa來說,每個個體可認爲含有2個基因,則100個個體共有200個基因:

a基因頻率=(2×30+60)÷200=60%

a基因頻率=(2×10+60)÷200=40%

解法二:通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即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等於它的純合體頻率與1/2雜合體頻率之和,則:

a基因頻率=30%+(1/2)×60%=60%

b基因頻率=10%+(1/2)×60%=40%

從上述可知,種羣中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於l(其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於1)。

生質疑:種羣中某基因的頻率是否一直不變呢?讓我們觀看一個課件。

生觀看:用cai課件模擬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淺色型樺尺蠖和黑色型樺尺蠖所佔比例發生劇烈變化的過程。

1850年以前該地區的樺尺蠖以淺色爲主,黑色個體很少。隨着英國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環境發生了改變,黑色樺尺蠖與淺色樺尺蠖的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黑色型達到了95%左右,淺色型由余下了5%左右。

師生歸納:由此可見,種羣中的基因頻率是在不斷改變的。種羣中的個體一代一代死亡,但基因庫卻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保持和發展。

結論:生物進化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所以說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四]教學目標鞏固

1.自然選擇題學說的主要內容之間的關係

(1)過度繁殖爲自然選擇提供更多的選擇材料,加劇了生存鬥爭。

(2)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通過遺傳在後代中得到積累和加強,產生適應環境的新類型,這是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形成的原因,因此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

(3)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決定着生物進化的方向。

(4)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鬥爭來實現的,生存鬥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5)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達爾文在北大西洋東部以馬德拉羣島上發現有550種昆蟲,其中有200種昆蟲的翅已退化,不會飛翔,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

a.生存鬥爭的結果 b.食物中缺乏翅生長的物質

c.定向變異的逐代積累 d.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d

3.從某生物種羣中隨機抽出10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爲bb、bb、bb的個體分別爲300個、600個和100個。

(1)在這1000個個體中,b基因有 ;其基因頻率爲。

(2)在這1000個個體中,b基因有 ;其基因頻率爲。

答案:(1)1200 60% (2)800 40%

4.下列生物屬於種羣的是( )

a.一塊水田裏的全部水稻、水草、魚、蝦及其他生物 b.一塊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塊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無翅的成蚜 d.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魚

答案:c

5.根據達爾文的進化學說,長頸鹿的頸和腿之所以特別長,是由於( )、

a.爲了攝食樹葉,頸和腿不斷伸長,代代相傳,愈伸愈長

b.長頸、長腿者比短頸、短腿者有較佳的生存機會

c.長頸、長腿者影響了遺傳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狀在表達時受到環境的影響

答案:b

6.自然選擇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環境的承受力 b.生物過度繁殖引起的生存鬥爭

c.在生存鬥爭中,適者生存 d.遺傳使微小的有利變異得到積累和加強

答案:c

[五]總結

本節課主要是瞭解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意義和侷限性”;由於其具有侷限性,所以人們對其進行了補充和發展,提出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爲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

八年級生物鳥的教案篇8

教學課題:第2節動物的行爲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爲;說出動物行爲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爲,認識研究動物行爲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動物的行爲,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行爲對於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後天性行爲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後天性行爲的概念,動物行爲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爲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築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爲動物的行爲。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爲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後,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爲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爲;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爲,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爲和防禦行爲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爲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後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並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爲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爲如馬戲團裏的“小熊騎車”等複雜行爲是通過後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後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爲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爲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爲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於自身生存的行爲方式。並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爲是如何適應於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髮言)

在瞭解了動物行爲的類型和意義後,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爲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爲。

(二)蜜蜂的社羣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着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爲人類提供瞭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羣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羣。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羣組織”,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後,教師進行小結。並使學生明白社羣生活行爲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羣體生活,繁殖後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爲

在蜜蜂的社羣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採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採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後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採蜜。哪麼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爲”後,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爲何種行爲?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後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於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後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爲

一、動物的行爲: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羣組織

三、蜜蜂的通訊行爲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佈置:

複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後記:

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爲是有一定的瞭解的,但學生本身並不清楚動物行爲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爲,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爲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爲,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