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1W)

制定教案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前的首要任務,通過書寫一份教案,教師的能力一定都得到提升。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7篇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爲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爲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於這些,學生由於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爲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於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於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佈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製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於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於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啓發,引導其回答,最後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後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爲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2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複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爲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爲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採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於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的概括。這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採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製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後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爲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佈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於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徵,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麼?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着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羣衆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爲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爲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啓,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爲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4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爲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蒐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蹟一日遊的線路,帶着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遊,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蒐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製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蹟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遊或XX地一日遊的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遊。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着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爲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繫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啓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爲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爲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羣衆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着較大的內在聯繫,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繫,分析因果關係,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爲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爲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曆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爲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爲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爲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裏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爲。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裏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爲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啓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爲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爲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