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7篇

教師文案 閱讀(8.06K)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案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教案說白了就是爲我們的教學提前做出準備的書面文體,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七年級上冊《貓》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7篇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識記和理解:生字詞,會讀會寫,能在句中理解包括註解的意思,能在課外遷移運用。記住散文文體特點,會辨認。背誦全文。理解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賞:能借助想象,讀懂春天圖畫,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裏。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課文脈絡。順利發表自己的欣賞結果。

3、情感和價值觀: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確處理“自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字詞、修辭、文體和課文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展開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欣賞評價春天之美,順暢表達閱讀的體會。

【教學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佈置預習:查字典正音,蒐集春詩,誦讀課文兩遍,理清課文思路。

2、導入:交流春詩,口頭說說春天印象,說說《春》這一課寫了一個怎樣的春天。

3、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同學邊聽讀,邊用線段在句中畫出課後的生字詞,畫出運用比喻的句子。等學生讀完,教師糾錯讀音,朗讀過程不打擾。

4、理清課文脈絡,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課文寫了三個部分,即盼春——繪春——贊春

5、反覆誦讀課文多遍,藉助聯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要求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中具體標出語句中的重音和停連,教師要起示範作用。

6、佈置作業:(1)抄寫課後生字詞和課下注釋各兩遍,邊抄邊記。(2)抄寫運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邊抄邊理解作用。(3)背誦課文1—4段。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檢查作業,明確要求。

不符要求的,老師課後找他們談話。

二、教讀課文:

按“總—分—總”的順序進行。

(一)初步感知課文:

1、思考完成課後練習一:本文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寫了那幾幅圖畫,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課後練習二:說說自己朗讀和默讀後的體會,有什麼韻味?是什麼感覺?請舉例說明。

3、課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腳步近了,——描繪五幅春景圖,——三個比喻點明春天的特點。

(二)深入解讀課文:

1、課文的開頭:作者怎樣盼春?運用反覆和擬人,寫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練習四的第一題)

2、課文的主體:作者如何寫小草、野花和春雨的?運用什麼詞語、什麼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結合完成課後練習)

3、理解文末贊春的句子(結合完成課後練習三),鼓勵學生實現有創意的說出贊春的句子。

4、難點突破:課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別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具體語句分別談一談。 文中的 比喻句有這些……

5、小測1—4段默寫。

(三)課堂背誦6—結束的語段,下節課默寫。

三、課外作業:

1、老師發給學生春天的詩和散文,要求學生記誦,做摘抄。2、完成本課的校本作業。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2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爲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週,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於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着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並不等於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於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爲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於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後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並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後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彙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係。)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爲什麼?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爲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並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啓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麼?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後學習生物知識後解答,並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麼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幹與其他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爲什麼?

g) 爲什麼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麼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啓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纔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爲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爲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後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爲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佔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佔15%;知識目標占5%。

課後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爲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課後佈置一篇題目爲《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3

一、有理數的意義

1.有理數的分類

知識點:大於零的數叫正數,在正數前面加上“﹣”(讀作負)號的數叫負數;如果一個正數表示一個事物的量,那麼加上“﹣”號後這個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義;3,,5.2也可寫作+3,+,+5.2;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數軸

知識點:數軸是數與圖形結合的工具;數軸: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數軸的三元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斷一條直線是否是數軸的根本依據;數軸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數(因爲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以後會知道數軸上的每一個點並不都表示有理數),2)通過數軸從圖形上可直觀地解釋相反數,幫助理解絕對值的意義,3)比較有理數的大小:a)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數大,b)正數都大於零,c)負數都小於零,d)正數大於一切負數

3.相反數

知識點: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互爲相反數;在數軸上表示互爲相反數的兩個點到原點的距離相等且分別在原點的兩邊;規定:0的相反數是0。

4.絕對值

知識點:一個數a的絕對值就是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與原點的距離,數a的絕對值記作∣a∣;絕對值的意義: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即若a>0,則∣a∣=a.若a=0,則∣a∣=0.若a

二、有理數的運算

1.有理數的加法

知識點:有理數的加法法則:1)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並把絕對值相加;2)異號兩數相加,①絕對值相等時,和爲零(即互爲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②絕對值不相等時,取絕對值較大的符號,並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3)一個數和0相加仍得這個數。

加法交換律:a+b=b+a;加法結合律:a+b+c=a+(b+c)

多個有理數相加時,把符號相同的數結合在一起計算比較簡便,若有互爲相反的數,可利用它們的和爲0的特點。

2.有理數的減法

知識點: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減去一個數等於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即a-b=a+(-b)。

注意:運算符號“+”加號、“-”減號與性質符號“+”正號、“-”負號統一與轉化,如a-b中的減號也可看成負號,看作a與b的相反數的和:a+(-b);一個數減去0,仍得這個數;0減去一個數,應得這個數的相反數。

3.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

知識點:有理數的加減法混合運算可以運用減法法則統一成加法運算;加減法混合運算統一成加法運算以後,可以把“+”號省略,使算式變得更加簡潔。

4.有理數的乘法

知識點:乘法法則: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並把絕對值相乘;任何數和0相乘都得0。

幾個不等於0的數相乘,積的符號由負因數的個數決定;當負因數有奇數個時,積爲負;當負因數有偶數個時,積爲正。幾個數相乘,有一個因數爲0,積就爲0。

乘法交換律:ab=ba乘法結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bc

5.有理數的除法

知識點:除法法則1:除以一個數等於乘上這數的倒數,即a÷b==a(b≠0即0不能做除數)。

除法法則2: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並把絕對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個不等於0的數都得0。

倒數:乘積是1的兩數互爲倒數,即a=1(a≠0),0沒有倒數。

注意:倒數與相反數的區別

6.有理數的乘方

知識點:乘方: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乘方的結果叫冪,an中,a叫做底數,n叫做指數。

乘方的符號法則: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0的任何次冪都爲0。

7.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知識點:運算順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後算加減,遇到有括號,先算小括號,再中括號,最後大括號,有多層括號時,從裏向外依次進行。

技巧:先觀察算式的結構,策劃好運算順序,靈活進行運算。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4

教學目標:

⒈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⒉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⒊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通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⒋“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⒈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在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⒉對內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後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⒉查找關於梁啓超的資料。

⒊查找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髮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啓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節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有《飲冰室合集》。

⒉讀準字音。

達(dá)觀安分(fèn)恩惠(huì)賠(péi)禮

縱(zòng)然契(qì)約循(xún)環悲天憫(mǐn)人

⒊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

契約可以理解爲“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爲幾部分?各論述了什麼?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於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並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⒈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輪、結論

⒉探討交流,反饋結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裏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裏去。

⑸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的痛苦在於負了未了的責任”(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是真樂”(本論)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結論)

⒋小結思想內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學生髮言:暢談擁有責任感和責任感缺失的種.種表現。

⑵發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的堅持,……”

學生答案: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生的堅守

責任是爲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上創造佳績的心願

⑶反饋總結: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恆,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儘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並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節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朗誦,激發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聖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導入:前面我們通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瞭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及深刻主題,現在我們就從論據和論證方法出發,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麼論據可分爲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分爲: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類型,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實例就叫事實論據。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

一頓佳餚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

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繫理論論據)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繫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

的論證方法。

⑶出示任務:請學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類型。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類型爲道理論據)

舉例論證:舉了聖賢豪傑、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類型爲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類型爲道理論據)

教師小結:正是因爲精心選擇的論據和流轉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⑴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纔算真樂”→“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裏“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繫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對於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裏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於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後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課文後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時,則主要採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纔算真樂”這一論據,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麼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於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啓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歎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麼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然則爲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鏈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選自《敬業與樂業》

小結: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躍然紙上。梁啓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歎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於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並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然後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鉅。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父母終身爲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複習?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後,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

在人生旅途上,儘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爲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後,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於負責,不應逃避。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5

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啓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麼?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爲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爲了讓同學們瞭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麼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後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裏?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註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於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爲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麼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麼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爲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並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後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並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裏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麼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並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並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麼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麼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麼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麼?(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爲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爲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爲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爲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是90°。位於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麼不同?他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爲:20°n,20°s。

13、以赤道爲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爲低緯度;30°~60°爲中緯度;60°~90°爲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多媒體展示]“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註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於什麼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6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曹操

一、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古代詩歌四首》知識重點

知識重點

觀滄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

二、背景與主題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通過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我)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那蒼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盪漾,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山島上的)樹木鬱鬱蔥蔥地生長着,各種草的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於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彷彿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幸運得很,好極了,就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此句是寫觀滄海時所見的全景。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這兩句相互映襯,動靜結合,顯示出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這兩句寫的是虛景,詩人藉助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將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滄海之景描繪得蔚爲壯觀。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誇張,展現了一個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不僅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與遠大的政治抱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簡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其詩作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風格豪邁瀟灑,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其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有《李太白集》傳世。

二、背景與主題

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洪江西,當時很荒涼。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大約在天寶八年,王昌齡因爲“不護細行”(即生活中不拘小節)被貶爲龍標尉。李白當時身在揚州,聽聞好友不幸的遭遇後特地寫下這首詩寄給他,以表達自己友人的關懷和思念之情。

詩作中詩人選取了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聽說友人被貶時的惆悵與同情,並給予友人關切與安慰。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樹上柳絮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我)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流。讓我把爲你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品析“楊花落儘子規啼”一句。

這句是景物描寫,楊花飄落、子規啼鳴,點明時令。景物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和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既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事,又融情於景,表現出詩人對好友的關切和同情。

3.請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兩句詩緊承上文,集中抒發了詩人對好友被貶的同情和掛念。詩人發揮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託“愁心”的載體,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明月成爲自己的化身,伴隨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邊遠荒涼的地方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現存詩不多,最著名的是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

二、背景與主題

王灣的詩追求壯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詩派的風格。但由於他“嘗往來吳楚間”,爲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詩就是其中的名篇。

本詩寫舟行江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通過描寫長江雄奇壯闊的風景,抒發了旅途之中的思鄉之情。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旅人前行的路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懸。夜色還沒有褪盡,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家書什麼時間才能送到啊,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

2.從煉字的角度賞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這兩句煉字講究,意境開闊。“平”“闊”“正”“懸”四個字用的極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春潮涌漲,江水浩渺,風帆鼓吹,船上人的視野也因此開闊,詩的意境也由此顯得恢弘壯大。

3.請賞析“海上生明月,江春入舊年”。

當殘夜還未消退的時候,一輪紅日已經從海上升起;舊年還未逝去,江面上已經顯露出春意。這兩句中,詩人把“日”與“春”作爲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真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舊事物終將被新事物取代。這兩句詩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一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等。

二、背景與主題

馬致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總有與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這種哀婉又與他對朝廷的哀傷結合在一起。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天淨沙·秋思》寓情於景,通過描繪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現了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悽苦、惆悵之情。

三、詩歌賞析

1.參考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的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2.這首小令前三句寫了哪些景物?你認爲這樣寫有何好處?

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這九種景物,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它們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慼之感。

3.《天淨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在寫景時運用白描的手法,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將九個意象構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出濃烈的思鄉之情,儘管全作者不着一個“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這樣蕭瑟蒼涼的暮景中顯露無疑。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這幾年,一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鑑於現在部編版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重視,於是,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後來,看了王君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羣文教學充滿了一種期待。雖然嘗試着上了杜甫羣詩教學,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我想讓羣文閱讀成爲一種常態化,因此決定以語文課本爲載體,以單元教學爲藍本,打通課內與課外,接通單篇和整本,開啓語文教學新探索。

羣文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顯然,在這個方面我纔剛剛起步。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聚焦這一學習目標,我把這幾篇現代文學習定位在了“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確定主題爲“這樣的表達很精彩”。上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後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接下來引導着他們在《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進一步進行學習和體會,最後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進行景物描寫。這樣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點是不是太淺了,我很疑惑,在羣文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與實踐。

?古代詩歌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預習提示中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一點上,教學中重點以課堂活動“我爲景物代言”展開教學。在設計這一教學活動時,我給了學生三個段落,固定格式,重點在於讓學生用文字描繪詩中景物,並且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就是想象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寫作的過程,就是全體同學都要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的過程。這一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住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課時的展示環節中,七年級的孩子傾聽的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聽課的孩子卻心不在焉,這是感覺比較失敗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讓全體學生動起來,想起來,說起來,是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單元的教學,也許是剛開學事太多,對課文的研讀根本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也還欠紮實,希望以後能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管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羣文閱讀的路上,我終於邁開了腳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兩萬五千裏的長征路也終會走到頭的。

如何讓聚焦更貼近語文的核心素養和語文的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真正在這樣的課堂上擴大閱讀量,提升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展,是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風雨兼程,只爲看到語文教學更多更美的好風景。

七年級上冊《貓》教案篇7

?整式的加減》教案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運用運算律探究去括號法則,並且利用去括號法則將整式化簡。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類比帶有括號的有理數的運算,發現去括號時的符號變化的規律,歸納出去括號法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去括號法則,準確應用法則將整式化簡。

2、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變號容易產生錯誤。

3、關鍵:準確理解去括號法則。

三、教具準備。

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課堂引入。

利用合併同類項可以把一個多項式化簡,在實際問題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號,那麼該怎樣化簡呢?

五、新授。

現在我們來看本章引言中的問題:

在格爾木到拉薩路段,如果列車通過凍土地段要t小時,那麼它通過非凍土地段的時間爲(t-0.5)小時,於是,凍土地段的路程爲100t千米,非凍土地段的路程爲120(t-0.5)千米,因此,這段鐵路全長爲100t+120(t-0.5)千米①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帶有括號,它們應如何化簡?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號,合併同類項,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