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篇

教師文案 閱讀(3.27W)

教案在起草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注意與時俱進,我們都知道教案是幫助活躍課堂的重要工具,對於它的制定你應該也有自己的想法吧,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1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辛亥革命》作爲中國近代進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後,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節課內容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國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國小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於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革命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情色彩。對於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革命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革命》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創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衝擊效果激發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辛亥革命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級歷冊

第二章第8課

教學

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瞭解孫中山救國革命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的爆發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辦的政治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繫前後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革命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對辛亥革命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革命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學會聯繫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爲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爲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繫相關歷史影音並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爲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複習舊知】【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革命》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後,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建革命黨並展開提問。

?提問】孫中山在檀香山政治體制變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須要武裝暴力奪取清政府的想法,那麼爲了革命那一天的到來,他又做了那些前期準備呢?以及怎麼去建立武裝革命組織的呢?

看圖並回憶舊知,從舊的認知中尋找對新知的理解。

觀看紀錄片,思考“爲什麼孫中山會選擇武裝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瞭解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熱血救國的艱辛經歷。

學生在瞭解完視頻內容後,依據問題閱讀課本內容。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複習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將歷史中的雲霧般的孫中山,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的影視表達出來,直擊課題“辛亥革命”,用影音、圖像演繹方式將辛亥革命引入歷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生活的鏡頭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實存在。

通過多媒體影音展示內容的再現,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帶着問題,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在課本中找答案,達到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自主填補知識缺口。

?授受新課】

同學們閱讀課本並填寫回答“興中會”與“同盟會”的創立時間、地點、創建人以及綱領。

?承轉】興中會的“振興中華”綱領發展爲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的啓發與鼓舞下,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多媒體呈現】武昌起義形勢圖

?提問】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武裝革命形勢路線,結合課本知識看看你們能不能說出起義的過程?

?多媒體呈現】

清帝宣佈退位影像視頻資料

?承轉】以清政府的覆滅,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個知識點——中華民國的成立

?多媒體呈現】孫中山戎裝圖

?提問】

1、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要人物?

2、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結局?

?發散思維】

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結合學過的時代背景說說爲什麼?

學生閱讀課本且之間討論交流,並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進行着答案的推測。

學生看圖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感嘆清王朝的覆滅。

學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

結局: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學生深思並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敗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以多媒體形象的演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啓發學生將歷史信息進行聯繫比較,找出其中的繼承性,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來總結知識點,有利於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瞭解程度。

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新知識慢慢消化,並啓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

將重要歷史節點的一幕以多媒體影音呈現給學生,圖文並茂的生動教學,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覺。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歷史時代背景),舊知識有時是不完善的,此處設下伏筆,意在引導學生形成認知衝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併爲新知識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識延伸】

發散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對本節知識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以中山裝的紋飾、鈕釦向學生闡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與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與轉變,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艱辛道路,明白了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報國救國的壯志。掌握了三民主義的含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時小結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後,繼任這一職務的是:

a.黃興b.蔣介石

c.袁世凱d.黎元洪

2.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漢c.南京d.廣州

3.對於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了清政府b.結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改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4.有位老人說他出生於民國三年,那麼他現在的年紀是:

【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黨的發展歷程:興中會——同盟會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湖北武昌

3、起義過程:

4、清宣佈退位: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孫中山

4、結果: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教學反思】1、基於建構主義理論

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影視素材,瞭解辛亥革命發生原因。

2、凸顯歷史學科特點

以歷史史實爲基礎,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生活。

3、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歷史事件直觀化、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4、培養學生樹立尊重歷史,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的情操。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2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攻佔巴士底獄;《人權宣言》;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雅各賓派專政;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法典》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綜合起來,培養學生獨創、靈敏的思維品質;從多種角度來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歷史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法國大革命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義和歷史作用;通過對拿破崙帝國敗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戰爭的性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人權宣言》;拿破崙帝國

教學難點:雅各賓派專政的特點與作用;對拿破崙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也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雙城記》 

?雙城記》描寫的是法國大革命前後發生在巴黎和倫敦的故事,它展現了法國大革命在歷的進步性,同時也反映出法國大革命的進程是激進的,很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歷史真如《雙城記》描述的那樣紛繁複雜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去探尋它的真相,看看法國大革命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革命?它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政治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一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係處於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爲: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不到1%,但卻佔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並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着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係,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乾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2)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經濟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採礦業的發展最爲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爲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爲: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

(3)啓蒙運動的影響——思想原因

18世紀資產階級啓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爲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綜上所述,18世紀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方面,都已經出現全面危機,專制統治已成爲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使它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這不僅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也爲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目標導學二: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財政危機引發的三級會議召開.

2.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1)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爆發):大資產階級掌權;頒佈《人權宣言》

①《人權宣言》體現了啓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號,具有進步意義。

②《人權宣言》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本質。

(2)建立共和國(吉倫特派):處死國王

①法國一開始並沒有廢除國王,而是結束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保留了君主統治;

②法國革命是一個前進過程;

③人民羣衆是法國革命的主力軍。

(3)巴黎人民起義(雅各賓派):法國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賓派在革命危急關頭掌握政權,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穩定了法國的局勢,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負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異己,成爲最終垮臺的原因。

②雅各賓派統治被-只代表了法國大革命高潮的結束,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失敗。

(4)拿破崙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3.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1)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國大革命的徹底性爲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目標導學三:拿破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1.拿破崙的活動

初露鋒芒——政變奪權——建立帝國——頒佈法典,對外征戰——遠征失敗,被迫下臺

1799年——1804年——————————————————1814年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性質——代表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權

3.拿破崙的內外政策

(1)對內政策:頒佈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將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2)對外政策:打擊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義性質的民族戰爭,後期變爲軍事侵略。

4.拿破崙帝國覆亡的原因

(1)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及戰爭使法國國內矛盾激化;

(2)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力量。

5.評價拿破崙

(1)拿破崙保留了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成果,並通過戰爭的方式把法國革命的成果推廣到歐洲其他地區,使資本主義文明得以在歐洲傳播——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

(2)拿破崙後期戰爭變成了侵略性質,損害了其他國家人民的利益,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三、課堂總結

跌宕起伏的法國大革命已經過去200多年了,斷頭臺成爲酒吧的擺設,拿破崙長眠於榮軍院,但《人權宣言》將永遠銘記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爲歐洲各國民法典的藍本。與其說拿破崙帝國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不如說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腳步將永不停歇。現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依舊充滿着激情,但是面對歐債危機,法國該何去何從?我們將拭目以待。

板書設計

1.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2.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3.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4.拿破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3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權利法案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紀英國的一位手工工場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場和農場,僱傭了成百上千的工人,並藉助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島國),開拓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迅速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但國王卻收取繁重的稅收,還常說“君權神授,我就是上帝”,並讓你把你的商品交給國王專賣。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辦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1.教師提問:從提供的導入新課材料中引導學生概括關於英國的幾個關鍵詞。

提示:手工工場主(資產階級)君權神授商品專賣

2.問題思考:閱讀教材並結合上述問題,思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1)新航路開闢後,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對英國資本主義成長非常有利,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發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具體從英國毛紡織業手工工場的情況可以說明,“圈地運動”中形成的一些新貴族與資產階級利益相通,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專制。

(3)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發生激烈的衝突。

目標導學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概況。

提示: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權利請願書》,表達了議會限制王權的意圖;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不斷抨擊國王專權,發生內戰。

2.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想想,資產階級要限制王權,國王肯定不會同意,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

調和,必然要發生戰爭,戰爭的過程如何呢?

提示:1642年查理一世宣佈討伐議會,公開挑起內戰,內戰爆發後,訓練有素的王黨軍隊,一直打到離倫敦僅50公里的牛津。議會軍節節敗退,議會內部一片混亂,後由克倫威爾招募的農民軍扭轉戰局,拯救了議會,取得了內戰的勝利。

3.教師講述:內戰勝利了,國王成了階下囚並被處決了,表明了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在英國誕生,1649年5月19日,議會正式宣佈英國爲共和國,大權落到了以克倫威爾爲首的軍隊手裏。克倫威爾在1653年解散長期議會,就任護國主,實行護國政治,實際上他是一個大獨裁者,現在國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開始暴漲,1657年,他把護國主由終身制改爲世襲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他的兒子繼位後,政權又落入到高級軍官集團手中,1659年護國政府被-了。

4.教師過渡:現在新政府垮臺了,誰來統治國家呢?

目標導學三:《權利法案》

1.教師講述:護國政府垮臺後,駐防蘇格蘭的蒙克將軍進入倫敦控制了政權,同查理二世進行復位談判。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查理二世復位後,對革命進行反攻倒算。隨後繼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復天主教勢力。1688年,面對恢復天主教會統治的威脅,議會中的各黨派聯合發動政變,-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長女瑪麗和女婿威廉爲國王,歷把這次沒有人民羣衆參加的不流血的政變稱爲“光榮革命”。

2.教師過渡:現在革命成功了,那麼建立的政府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政府呢?我們通過一部法律來了解它。

3.材料展示:《權利法案》

不經議會的批准,國王不能徵稅;

不經議會的批准,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

議會必須定期召開;

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議員在議會內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

4.教師提問:根據內容思考:《權利法案》確立了什麼原則?主要目的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提示:議會高於王權的原則;限制王權;(1)爲限制國王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5.拓展延伸:根據權利法案確立的原則和目的,教師講述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其含義和特點

含義:(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爲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也稱爲虛君制。

特點:

(1)君權受到限制,法律高於王權;

(2)國王作爲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

(3)議會掌權(實際以首相或內閣爲核心)。

三、課堂總結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封建專制勢力的勝利,是議會對國王的勝利。議會勝利的結果是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這是英國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影響:同時它爲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板書設計

1.革命爆發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經過、結束

3.結果:《權利法案》

4.意義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瞭解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農民起義軍的反抗鬥爭等史實

記住

圓明園被燒燬,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佔的恥辱

綜合理解

探索分析

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聽、看、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爲自己鬥爭首要目標的原因

識圖填圖

新學案91頁第三題:沙俄割佔我國領土及其條約名稱

愛國情感

民族的強弱同國家的先進或落後是息息相關的,要爲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鬥

思想意識

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並沒有滿足貪婪的慾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們便找藉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範。由於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築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願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後,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佔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麪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鬥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後捱打的命運,就必須_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 [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佈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新疆》。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5

一、學生分析

1、八年級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爲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國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爲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啓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裏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啓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爲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爲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

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啓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纔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爲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着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裏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啓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爲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爲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爲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啓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七、說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