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篇

教師文案 閱讀(2.49W)

作爲教師在制定教案時一定要保持邏輯思路清晰,衆所周知,會寫教案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必須具備的技能,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閱。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篇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鬥爭的常用方式;瞭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瞭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於“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爲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說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着落後、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爲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麼,爲什麼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於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着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試着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麼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麼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麼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琅城市民起義是怎麼回事?反映了什麼?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麼?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鬥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裏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裏,市民和領主之間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徵稅。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藉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裏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麼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爲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爲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爲“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併爲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後可升爲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裏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覈後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6、問題探究:

(1)城市對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對歐洲文明有重大影響。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等級——市民階級,這些市民的經濟力量、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在穩步提高,這就意味着國家日後要更加重視和支持這些人的利益。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城市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

(2)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對比:

鄉村(封閉)

城市(自由)

構成(主體人員)

封建莊園(封建主和農奴)

自由民(市民)

社會關係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剝削)

農奴(繳納地租、服勞役)

擺脫封建領主的控制,擁有人身自由

經濟特點

一切產品用於自身消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產品用於交換、出賣(商品經濟)

行會勢力較大

目標導學三:大學的興起

1、教師講述:11世紀後,隨着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

2、問題思考: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大學的教育自主權表現在哪裏?

提示: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3、教師提問:國王和教皇對待教育的態度怎樣?

提示: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4、教師提問:你對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紀大學生須先上基礎課程,它們是: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後進入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這說明了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課堂總結

從法蘭克王國到強盛的查理曼帝國和德、意、法三國的雛形,從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級制度到自給自足的西歐莊園和那規模不大但卻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氣的城市,我們看到了西歐文明前進的腳步。

板書設計

1、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鬥爭

2、市民階層的形成

3、大學的興起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總理衙門的設立(設立的原因、時間、主要職權範圍、性質及評價);辛酉政變;"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

2.通過分析總理衙門設立的原因、主要職權範圍、性質,使學生認識到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繫,但也便利了外國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總理衙門的設立,加速了中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過學習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使學生認識到辛酉政變是中外反動勢力正式勾結的開始,清朝統治日益腐敗。

3.通過對清廷政策調整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政策調整帶有屈於列強侵略,力圖剿殺農民革命的時代特點,清政府正逐漸淪爲外國人侵華的統治工具。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搖搖欲墜,已無力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抵禦列強的軍事侵略。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清政府被迫調整了對內對外政策,以鞏固統治。清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了其向列強妥協求和,以得到列強幫助,鎮壓人民革命。對內對外政策的調整導致了此後清政府處理對外事物時的軟弱無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簽訂。政策的調整也使得主張對外妥協和好的洋務派當政,爲以後的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此外,在鎮壓人民革命和抵禦列強入侵時,滿族的腐朽被徹底的暴露出來,清廷不得不開始倚重漢族地主,這樣漢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主要,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成爲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漢族官僚勢力擴大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徵。

重點分析

總理衙門、辛酉政變及其影響是本課的重點。清朝設立的總理衙門與前朝設立的對外機構在地位、設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國在遭受外國侵略、主權喪失、淪爲半殖民地社會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機構,這就註定了它將成爲列強控制中國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標誌着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對晚清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辛酉政變及其影響之所以是本課重點,是因爲辛酉政變後清政府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抵抗外來侵略變爲妥協和好,並開始走上公開勾結的道路。清政府對外政策的改變,導致此後清政府在處理對外事物時,不惜以割地賠款、出賣主權來求得與列強和解,這使中國不可逆轉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慈禧的掌權與戀權也使中國失去了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機會。

重點突破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總理衙門何時設立?”“總理衙門的管轄範圍是什麼?”“爲什麼要設立總理衙門?”等問題,使學生掌握有關“總理衙門”的基本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宋朝市舶司與總理衙門設立的背景、管轄範圍等,使學生理解總理衙門有利於列強控制清朝的內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誌。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在辛酉政變之前,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何時發生的辛酉政變?”“何人發動的辛酉政變?他們爲什麼要發動辛酉政變?”“爲什麼列強對辛酉政變採取“無異議”的態度?”等問題,使學生掌握有關“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的基本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辛酉政變後清政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學生理解辛酉政變產生的影響。

難點分析

中外反動勢力"合作"新格局爲什麼會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較爲複雜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國運動使列強認識到只能通過扶植清政府,才能保護其業已取得的侵略權益,並獲得更多的權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強入侵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以搖搖欲墜,由於階級本性所決定,它必然選擇依靠侵略者,鎮壓革命,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由於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些困難。

難點突破

通過學生回答“辛酉政變後,在清政府中掌握實權的是哪些人物?他們的政治主張是什麼?”“列強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態度爲什麼會由‘中立’轉爲協助清政府剿殺?”等問題,和討論“清朝對內對外政策爲什麼會在19世紀60年代發生如此生變化?”“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使學生理解中外反對勢力相勾結的局面出現的原因。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以組爲單位進行自學並進行小組討論。之後,各組提出本組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同學回答或大家討論得出答案。教師就學生未涉及到的問題提問,使學生能較深入的理解本課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章第一節清朝政局的變化

重點:總理衙門辛酉政變及其影響

難點:中外反動勢力“合作”新格局爲什麼出現

教學過程:

利用ppt文件向學生介紹本章學習內容。

通過提問學生: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給清政府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什麼?導入新課。

向學生提出其在自學中所要回答的問題:

清朝政局何時開始變動,怎樣變動,爲何要變,變化帶來了哪些直接影響?

由學生分組進行自學,之後進行小組討論,並整理出本學習小組在自學中遇到的本組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

先由學生回答教師在前面提出的問題,之後,各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討論回答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答案。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一下問題:

“清朝政局的變化爲什麼是在19世紀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9世紀60年代前的中國爲什麼不設立外交機構?”、“列強和慈禧爲什麼都要重用奕訢?”等問題。

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教師應將這些問題根據本課內容以及問題的難易程度分類,按照課文內容的編排順序逐一解決。並穿插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多少提出問題:

“總理衙門何時設立?”、“總理衙門的管轄範圍是什麼?”、“爲什麼要設立總理衙門?”、“宋朝市舶司與總理衙門有何不同,說明什麼問題?”

“在辛酉政變之前,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何時發生的辛酉政變?”、“何人發動的辛酉政變?他們爲什麼要發動辛酉政變?”、“爲什麼列強對辛酉政變採取“無異議”的態度?”、“辛酉政變後清政府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辛酉政變後,在清政府中掌握實權的是哪些人物?他們的政治主張是什麼?”、“列強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態度爲什麼會由‘中立’轉爲協助清政府剿殺?”、“清朝對內對外政策爲什麼會在19世紀60年代發生如此生變化?”、“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清朝爲什麼改變倚重滿族官員的既定方針開始重用漢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漢族官員主要有哪些,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3

課程標準瞭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1.1、知識與能力: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

2.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3.2、過程與方法:

4.採取學、思、論、導四步教學法。即自學,深思,討論,點評誘導。

5.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的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源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重點難點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方法比較法、資料收集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集體教案個性化教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先填後背——寫出從夏至清的朝代順序名稱。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西夏、、清

?教學過程】

a.各組合作按照學案提綱完成本課基本內容。(10分鐘)

一、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點

①第一個國家政權

②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③王位繼承傳子制度

二、商朝(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點

①商王具有支配內服外服的實際權力

②商王對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對象:同姓親族(分封主體)、功臣、姻親、附屬國、殷商降族

(2)內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諸侯有政治、經濟、軍事義務

(3)影響:①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屬關係更加明確)

②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性質: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3)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4)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小宗(嫡長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關係是相對的

(5)影響:①宗法制通過血緣的親疏,確起其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宗法制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聯繫起來,同時強化了以大宗爲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3、禮樂制度

周禮作爲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爲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分封制與宗法制爲主要內容,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

結合。

b、小組主持,合作探究以下重點難點問題。(15分鐘)

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三者的關係是什麼?

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點?(紐帶、關係、色彩)

c、各組質疑。(5分鐘)

d、課堂檢測。(5分鐘)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1、瞭解和掌握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相對穩定;2、掌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3、掌握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4、掌握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

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究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引導學生通過對《國家工業復興法》的討論、分析,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矛盾、危機以及自我調節和改良的歷程有較辯證和全面的認識。“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教學重難點

重點: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難點:經濟危機中一些經濟方面的知識;羅斯福新政的一些內容。

教學工具: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召開了哪些會議?各有何作用?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世界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出示課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對穩定的時期)

二、繁榮及其崩潰

(1)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迅速快的表現是什麼?

師:這一時期的經濟可以用“繁榮”來形容了。這一切使資產階級得意忘形,認爲資本主義取得了“永久的穩定”當年就任美國總統的胡佛說:“他將美國人家家鍋裏有一隻雞,家家有一輛汽車”話音落下不久,爆發了歷最爲嚴重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

(1)原因

師講解:①銷燬商品的原因:壟斷資本家要保持商品價格,維持利潤。在當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壟斷資產階級盲目擴大生產,較比較之下,人民的而消費能力沒有相應提高,產品銷售部出去,引起產品積壓。“物依稀爲貴”才能維持商品價格,(就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這也是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資本家的殘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2)經濟危機開始的時間、地點、標誌

講解:股票市場價格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繁榮,股票就升值,人們就會搶購;反之經濟凋敝,股票就貶值,人們就會拋票。黑色星期四讓經濟危機從此開始,並迅速蔓延到美國,進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經濟危機的特點

出示課件:結合兩幅圖片經濟危機有什麼特點?

(4)影響

出示課件:這次經濟危機有何影響?

當這樣一場經濟大危機向整個資本主義襲來的時候,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改善本國的經濟形勢。

三、羅斯福新政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受到的損失,面對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仍然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致使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人民怨聲載道。1932年羅斯福以候選人的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美國記者就危機中的具體問題採訪羅斯福,羅斯福對每一問題作出詳細的解答,針對性制定方案以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下面是記者提出的問題,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採取何種措施解決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

羅斯福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出衆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方法,使對手黯然失色,以絕對優勢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也是美國曆連任4屆的總統。羅斯福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實行新政。(出示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點?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師總結:到1933年夏100萬僱主表示願意遵守規定,900萬工人在藍鷹的標誌下工作。這樣資本主義從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通過上述對工業的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循環軌道。數字是的例證。(出示課件)

③評價

四、課後小結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它是資本主義歷最深刻、破壞性的危機。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爲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羅斯福也因此成爲自林肯以來美國和世界公衆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但德國和日本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們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下節課我們將研究它們的變化。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5

第1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內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能力目標

(1)正確理解闡釋歷史概念,如宗法制,通過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時期的政治制度概況。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

(2)通過比較落實知識,如商代的方國與西周的封國的區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3)通過認識宗法制是爲了鞏固分封制而實行的一種措施。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並鍛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讓學生對夏、商、週三代各個部分政治制度發展變化情況的分析,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社會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二、三點剖析

重點:商代的內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1)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難?主要因爲它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社會變革而選定的,這個社會變革就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使中國社會從早期古代向古代轉變的關鍵,過去把這個轉變說成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裏,講分封制就一定要講宗法制。關係在下面具體還要講。

三、教學方法

初步嘗試採用構建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協作會話,調動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大要素,力爭使學生能主動完成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四、課標體現

1.構建主義教學思想認爲: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靠主動地探求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基於以上認識,本教案試圖通過向學生提供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概念框架(腳手架),把複雜的重複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東西,以便於學習者去同化和順應新的知識。

2.爲適應研究性學習和3+x考試的需要,本節課的講述試圖通過政治、歷史、地理多學科的相互滲透,並適當介紹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簡單的科研方法,使學生能把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結合起來,體現基本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

3.通過本節課對若干政治問題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發展政治的一些問題,爲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某種借鑑的東西,學史明智,鑑古而知今,從而使歷史學習更接近學生認知的“最鄰近區域”。

五、教學過程

複習國中

1.我國從什麼時候進入奴隸社會?

2.奴隸社會主要有哪幾個王朝?

導入新課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發韌和源頭。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的發展,至三代引發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請同學們思考:三代各自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夏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商是奴隸社會的發展,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高峯,在這之後的春秋則是奴隸社會的最終瓦解。三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較之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故而全面推動了三代政治制度的發展。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

講授新課

首先,我們來探討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問題,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請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歸納一下夏、商兩個王朝建立的時間(夏:約公元前2070年。商:約公元前1600年)然後讓學生歸納夏、商政治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如下:夏朝,公共權力商朝,內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權力

補充:“公共權力”的理解

國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廢墟上興起的。它與舊的氏族組織的不同在於:第一是按地域來劃分它的國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樣以血緣關係維繫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這種權力是爲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而服務的。恩格斯曾談到過這種權力的來源。他指出:“在每個這樣的公社中,一開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維護這種利益的工作,雖然是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卻不能由個別成員來擔當,如:解決爭端;制止個別越權;監督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地方;最後,在非常原始的狀態下執行宗教職能。這樣的職位,在任何時候的原始公社中,…還可以看到的。這些職位被賦予了某種全權,這就是國家權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還保留着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讓學生看書理解“方國聯盟”的定義然後選擇性補充:受秦漢以後大一統社會現實的影響,人們往往把上古時代的國家想象並構擬成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司馬遷作《史記》,夏、商、週三個王國的興衰便被描繪成大一統王朝的更迭。其實,商王國時期的國家是一種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有的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爲“方國聯盟”,也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爲“部族國家”,所謂“部族”,是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的、以血緣(族姓)聯繫爲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爲方國聯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國徵取貢物、巡狩盟國境地、仲裁方國間爭端和懲罰方國的權力。

爲了處理商人本族及方國之間的關係,並控制聯盟的實際權力,商王實行“內服、外服制度”

(2)內服、外服制度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理解什麼是內服制度?什麼是外服制度?內服官員有哪些?外服官員權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教師有選擇性補充:成湯建國後,爲了獎勵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戰的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

所謂的內服官就是在當時商都鄭州任職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個諸侯國當駐地大使的官員。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商都鄭州是商王自己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商王親自委派官吏對轄區內的各種事務進行管理,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一樣,是“內服”官吏。內服官中職務的政務官,是爲商王出謀劃策的“相”,又稱“阿”、“保”、“尹”,如成湯時期的伊尹、武丁時期的傅說等,他們都是商王重要的輔佐人物,常常爲商王決定國家大事。王朝中所有僅次於相的高級官吏統稱爲卿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對高級官吏的泛稱。

另外,商朝還有“三公”這樣的官職,但在成湯時期還沒有設立,因爲它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所以並不常設,是屬於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還有很多掌管具體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還有專門爲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爲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等等。

在成湯滅夏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諸侯國跟隨他並肩作戰。建國後,成湯在商都鄭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國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諸子和其他貴族封爲諸侯,他們就屬於“外服”官。這些外服的諸侯都要接受成湯的封號,成爲商王朝的臣子。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記載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規定了諸侯和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諸侯也是有可能成爲商朝政權中的高級官吏,即成爲內服官。

各地的諸侯接受成湯的封號,也是要儘自己的義務的:諸侯必須對成湯表示臣服,並每年定期進貢大量的食物、珍寶;還要應成湯之召參加或者統領征伐、狩獵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維持封區內的安定和發展。

(3)壟斷神權

目的: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羣巫之長。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動在今中國西部陝西省、甘肅省一帶的古老部落。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許多方國部落,大敗商軍於牧野,滅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豐、鎬爲都城,因在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西,史稱西周。滅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攝政,武王弟管叔、蔡叔與商王后裔武庚叛亂。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叛亂,遷部分商遺民於洛邑,建造東都“成周”。同時,大封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國

在講述“分封制”時,教師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1.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來是商朝統轄的一個西方部落,滅商後又四處出兵,征服許多地方。爲了統治征服的遼闊地區,西周實行了分封制。概括來說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爲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辦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封他們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3.周王與諸侯的關係:周天子是統治者,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定期朝見天子,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從天子作戰。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加強了統治。教師在講述西周分封制時,利用本目地圖《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圖》,讓學生了解西周統治區域擴大的概況。另外,應讓學生明確通行親族與異性封國的差異。

1、宗法制度

(1)目的:爲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定義:所謂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從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發展起來,經夏商兩代至西周時期達到完備的程度。

(3)原則:西周的宗法制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從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二,小宗服從大宗,諸弟服從長兄。周天子相對於其他一切封國領地來說是大宗,其他諸侯相對而言皆爲小宗。同樣,在諸侯國中,諸侯爲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爲小宗。在各個相對關係中,小宗應服從大宗,有義務納貢、幫助出兵征伐;大宗有義務保護小宗,調解小宗之間的糾紛。其三,各級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種家族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負責。這種宗法統治的特徵在於家族統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國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長。在這種雙重統治之下,官吏與各級行政機構的選擇採用“任人唯親”的原則,完全依照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而定。

(4)實質:宗法制度的實質在於保證奪得政權的家族對全社會實行家長制的-統治。

(5)工具:禮樂制度

注:此項讓學生自主看書,合作討論,進行歸納。

板書設計

第一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權力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2)內服、外服制度

(3)壟斷神權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國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義

(3)、原則

(4)、實質

(5)、工具文章來源

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範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後、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捱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願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爲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採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於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從哪些方面反映出來,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爲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爲主的特點聯繫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爲何對日本侵華會採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後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後、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爲什麼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採取的解決方式並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爲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爲何西方列強採取縱容或默許態度。並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停”失敗的原因。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衝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爲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摺”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後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並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麼影響?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於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並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徵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九年級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爲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佔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佔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形勢圖》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臺灣軍民抗日鬥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採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採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臺灣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