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7篇

教師文案 閱讀(3.12W)

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課程情況來,教案在完成的過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講授內容要點,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7篇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1

?雖有嘉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並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對照註釋翻譯課文;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2、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啓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爲國爲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爲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彙報蒐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爲西漢戴聖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爲“經”,把孔子的弟子對“經”的解說稱爲“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容分爲兩大類:一是關於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於禮樂制度的文章。

2、瞭解《學記》。

?雖有嘉餚》節選自《學記》。《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爲孟子的弟子樂正克。《學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餚》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奏。

(1)、讀準字音

嘉餚(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奏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範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註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後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爲了用“佳餚”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爲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餚》中出現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2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2、概述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3、舉例說明昆蟲、兩棲動物、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4、解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5、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教學重點:

1、概述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2、舉例說明昆蟲、兩棲動物、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3、解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4、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教學難點:

1、說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2、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本單元知識網絡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1、生殖的概念、意義、方式

概念:生物個體生長髮育到一定階段,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

意義:維持生物物種(種族)的不斷延續

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無性生殖 出芽生殖:酵母菌等( 不是指植物的“芽” )

主要方式 營養生殖:植物營養器官的嫁接、扦插、壓條等

方式 組織培養:利用植物組織、細胞在無菌培養基上培養下一代

有性生殖 概念:一般是由親代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下一代

2、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果皮 子房壁

種皮珠被子房

種子胚珠

胚受精卵

果實

3、果實和種子的傳播:以相關的結構適應着各自的傳播方式。

依靠風力:蒲公英 果實具有傘狀的毛

依靠水力:椰子樹 果實漂浮在水面上

依靠動物與人的運動:蒼耳 果實表面有鉤刺

依靠自身的彈力:豌豆 果實開裂時,果皮向內蜷縮,將種子彈射出去

第15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 遺傳的概念、意義、物質基??

概念: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也就是下代與上代性狀的相似性

意義:保持物種的基本穩定,使物種不斷進化發展

主要遺傳物質:dna。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遺傳信息的中心)

2、 基因與性狀

基因的概念: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基因與性狀:一般地,控制性狀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有性生殖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

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分別控制顯、隱性性狀

3、人的性別決定原理、方式

常染色體 22對

人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 類型:_y或__

性染色體

數量:1對

男性:_y 產生兩種精子 _ 和 y

性別決定方式:_y型

女性:__ 產生一種卵細胞 _

4、生物的變異概念、類型

概念:生物親代與子代間以及子代個體間的性狀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種現象稱爲生物的變異

變異

可遺傳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能遺傳給後代的變異

類型 不可遺傳變異:僅僅由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變異

四、作業:會考通1——20題

● 板書設計:見教學過程

●教學探討與反思: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3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特徵

3、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1課時)

一、動物的種類

1、大約有150萬種

2、兩類 一類是脊椎動物 (分類依據:體內有無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

二、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

1、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鏈魚、鱅魚

2、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類的形態特點:

a)體形:呈梭形(流線形),能減少水中阻力

b)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是一種保護色

c)體表:被覆鱗片,體表有黏液,減少水中阻力

d)體表感覺器官——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e)運動器官——鰭

胸鰭:平衡作用,幫助轉換方向

腹鰭: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搖擺

臀鰭:平衡身體作用

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着關鍵的作用,防止身體側翻

尾鰭:控制前進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

軀幹部和尾部:妝生前進的動力

f) 鰾:使魚能夠浮停在不同的水層中

g) 呼吸器官——鰓 鰓絲 :氣體交換的場??

鰓弓

鰓耙 :過濾水中的物質

4、魚: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適應水中生活。

六、作業

1、目前已發現的動物種類約有( )

a、150種 b、100萬種 c、150萬種 d、200萬種

2、觀察水中生活的魚,會看到它的口和鰓蓋後緣相互交錯地時而張開,時而閉合,這是魚在( )

a、攝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鯽魚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 )

a、胸鰭和腹鰭的不斷擺動 b、尾鰭的不斷擺動

c、尾部和身體的左右擺動 d、各種鰭的不斷擺動

4、魚呼吸時,水流流經的路線是( )

a、體外 鼻孔 鰓 血液 b、體外 口 鰓 血液

c、體外 口 鰓 體外 d、體外 鼻孔 口 鰓 體外

七、教學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2課時)

一、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的動物。如:貝、螺、蚌、烏賊、章魚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如:水蚤、蝦、蟹等。

4、其他動物:海豚、鯨、海豹(哺乳動物)、龜、鱉(爬行動物)等。

二、動物間的聯繫: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四、作業:

1、下列不屬於魚綱的動物是( )

a、鯽魚 b、金魚 c、鯨魚 d、青魚

2、在常見的腔腸動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蟲

3、水域環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a、工廠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項

五、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4

?明天要遠足》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會認“目”1個偏旁。

3.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氣的跌宕起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渴望瞭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註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啊?(秋季)那麼在秋天,你們和家人都進行過什麼活動呢?(爬山、賞菊)活動前爸爸媽媽都做了哪些準備活動呀?

2.師:有一羣小朋友啊,明天也要去秋遊——遠足了。你們知道遠足是什麼意思嗎?(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3.師:走!我們現在悄悄地去看看他們在幹什麼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噓,大家趕快悄悄打開課本,看看明天要遠足的同學們在幹什麼。

2.多有趣的課文呀!自己大聲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拼音朋友來幫忙。把生字在文中畫一畫哦!

3.誰願意把課文讀給大家聽?(學生自由舉手朗讀,指名讀)讀得真好,我還想聽,我們一起讀好嗎?(全班齊讀課文)

三、動動腦筋,自主識字

1.看拼音讀詞語。(課件出示重點詞語)

2.分類識字:

(1)“才”“白”獨體字,注意筆順。

(2)“明”“的”是由哪幾個“好朋友”組成的?

3.指導學生學習生字,並組詞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註

一、學海拾貝,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課文中散落着許多美麗的“貝殼”,你看到了嗎?(課件出示“學海拾貝”。)誰能給大家有感情地讀一讀?

2.鼓勵學生自由舉手讀課文,鞏固生字詞。

二、學習詩歌

1.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出示第一節,女生朗讀。思考問題:

(1)有一個孩子遠足前翻來翻去睡不着,爲什麼?

(2)哪一句最能體會到那個孩子急切的心情?

(3)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跟大家說一說。(讓學生自由舉手說一說。)

3.老師指導朗讀“翻過來,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師說的,那麼多種顏色嗎?”“翻過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雲,真的像同學說的,那麼潔白柔軟嗎?”讀出好奇的語氣。

4.請孩子們自由讀一遍。女生讀第一節,男生讀第二節,第三節齊讀。

[教學板書]

9明天要遠足

睡不着海——各種顏色

雲——潔白柔軟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5

課文是一篇童話,主要寫了小動物們往小河裏倒垃圾,弄髒了小河;後來在小鳥的啓發下,不再往小河裏倒垃圾,結果小河又變清了。小河的變化和小動物們的行爲緊緊相連,由此告訴人們保護自然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人人從自己做起,我們纔會有整潔、美好的家園。文章以一些小動物前後行爲的變化,導致小溪水的變化作爲線索,前後形成強烈的對比。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文章,學生剛開學就接受了良好的行爲規範教育,環保意識教強。文章通過小溪水與小動物們前後不同的表現,讓學生再次接受了一次環保的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病、清、扔、丟、變、黑、自、己”等8個生字。學習筆畫“橫折折折鉤”,認識“疒”,能描寫“扔、病、自、己”四個漢字。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不頓讀”。讀準帶有輕聲的詞語“清清的、綠綠的、黑黑的、臭臭的”,並積累這些詞語;認識筆畫——“橫折折折鉤”。

3、知道不隨便扔垃圾是一種好習慣,培養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

重點難點:

識記10個生字並認識筆畫“橫折折折鉤”,部首“疒”。能用規範、連貫的話說說小溪病好了會對小動物們說些什麼。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生字:“生、病”,學習生字:“病”。

交流:小朋友你們生過病嗎?怎麼會生病的?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童話故事:小溪生病了(出示課題後,指名讀、齊讀)

二、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媒體出示配有小溪動畫的課文錄音。思考:你喜歡這條小溪嗎?爲什麼?(清澈見底,清凌凌,清清的,綠綠的)

2、出示句子“小溪水,清清的、綠綠的。”指名開火車讀,齊讀。

學習生字“清”。

過渡:過了些日子,小溪變成什麼樣了呢?

3、出示句子:“過了些日子,小溪變了。溪水黑黑的,臭臭的。”

學習生字“變、黑”。

過渡:最後,小溪又變成什麼樣了?

4、出示句子:“又過了些日子,小溪病好了。小溪水清清的,綠綠的。它邊跑邊笑,笑出了串串酒窩窩……”指名讀,分組讀。

5、溪水怎麼會發生變化的?讀讀課文第2、4、5節,邊讀邊圈出課文中的生字。

(1)學習生字:“扔、丟”。

(2)認識新筆畫“橫折折折鉤”,邊讀邊書空。指導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小溪水怎麼會發生變化的?

(4)“你們自己就是醫生。”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後,讀讀這3節。

6、齊讀全文。分角色讀,描寫小溪生病前後變化的句子。

三、啓發想象,練習說話。

小溪的病好了,它會對小動物說些什麼呢?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評一評:誰說得清楚、連貫。

四、遊戲鞏固,知道寫字。

1、遊戲鞏固認讀生字:聽音取卡片。

2、讀詞語:“看病、清清的、扔下、自在、自己、變黑”。

3、寫字。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6

?登上地球之巔》

知識目標:

1. 豐富有關珠穆郎瑪峯的有關知識

2. 瞭解人類征服珠峯的探險知識

能力目標:

1、速讀課文,複述故事,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德育目標:學習探險隊員表現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壯志豪情,培養敢於探險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快速閱讀並簡潔概括課文內容

2. 體會文章景色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疏通文意,並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音、義,並蒐集有關珠峯的知識

教師:1,投影儀、錄音機、歌曲《珠穆郎瑪》、自制投影的資料

2.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峯的圖片。

和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峯的圖片。

教學思路:先從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後讓學生合作探究,感受寫景的妙處。然後延伸拓展,以認識和理解爲主旨,對學生進行感情的薰陶。

教學課型:新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與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呈現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峯的圖片和

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峯的圖片,並播放歌曲《珠穆朗瑪》。

欣賞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座山峯所瞭解的情況以及看了圖片後的感受。

2、激趣引讀:

教師: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峯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

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爲隨登山隊採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瞭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後,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峯》並發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剎那的喜悅與幸福吧。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積累字詞並初步感知課文。

2、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投影;1注音

峯巔 砭骨 崔巍 滯留 窒息 匍匐

2釋義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精蓄銳;養,休養。蓄,積蓄。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力;衆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3、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閱讀可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請幾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峯的經過。

指名學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勵其餘學生補充,教師明確。

經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峯最後380米高度衝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着。兩個多小時後,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着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着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藉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於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爲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餘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着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並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鬥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藉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着他們。凌晨,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完成了人類歷從北坡攀上世界峯的創舉。

②讓學生思考並回答聽了這個故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旨在讓學生感受登山隊員的英雄氣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運用

1、 圍繞以下問題,請學生精讀課文。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

2文中劉連滿的形象最爲感人、難忘。在登山活動中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中表現了他的什麼精神?

3、 中12段引用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峯探險記》中的那句話的作用是什麼?是否有些離題?

4、 文中的優美的寫景句無疑是文筆的精華,請找出這些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迴點撥,點名小組代表闡發討論意見,並歸納,明確。

2、請學生調動生活體驗,充分發揮想象,仿照文中寫景的語句,試着寫幾個表現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複述,理解人物

①學生選擇角色,從不同方面有詳有略地複述故事內容,表現人物性格。

②從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動的優秀品質呢?

五、聯想體驗,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當時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麼辦呢?

②課文中感人的情節很多,請找一找並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2、 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激發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七年級上冊二單元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運白菜的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能正確地進行運算。

3、運用連減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

2、連減問題的兩種不同思路。

教學準備:

相對應的主題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農民伯伯種的大白菜又獲得了大豐收,他們正忙着收白菜、運白菜呢!

出示主題情境圖。學生通過觀察獲取如下數學信息,第一運走288棵,第二運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問題探索

1、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1)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2)第一車運走以後,還剩多少棵?

問題(1)(2),是對舊知識的複習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出來。然後重點研究問題(3)。

2、思路探究。

(1)教師啓發與引導:想要知道運走兩車後還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試着列出綜合算式。

(2)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會有以下兩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1、先運走第一車後還剩多少棵,再算運走第二車後還剩多少棵。列式爲850256288。

2、先算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再算還剩多少棵。列式爲850(256+288)。

(4)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這兩種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導學生把具體的問題情境、混合運算的順序與計算的方法步驟有機結合起來,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導下,以下兩種算法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1) 從總數裏面連減兩個數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從總數裏面減去兩個數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應用練習

1、計算方法的練習。

完成試一試的習題和練一練中的第1、3題。

2、解決問題的練習。

(1)第2題。

a出示問題情境及第(1)問。

b學生獨立解答。

c交流算法與想法。

d出示第(2)問。

教師適時點撥,鼓勵學生提出與第(1)問類似的連減問題,並試着解答出來,再與小夥伴交流。

(2)第4題。

a出示題目內容,帶領學生讀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學生觀察並發現問題:從整體上看,從星期一到星期日裏程表上的讀數是逐漸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讀數相同,這是爲什麼呢?

c學生討論。

可能性1:如果小軍是每天晚上統計的話,說明星期四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

可能性2:如果小軍是每天早上統計的話,說明星期三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

d引導學生繼續自己提出問題,可以以晚上統計爲例,完成第(2)問。(思考)

e第(3)問。

?1〉一般方法:把第(2)問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駛的里程數相加。

?2〉簡便方法:將星期日與星期一在表上顯示的數相減,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課堂總結

圍繞連減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與計算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等中心目標展開討論,師生共同結課。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