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5篇

教師文案 閱讀(2.04W)

教案在制定的過程中,老師們都能清楚的知道接下來的教學任務,通過教案的文字是可以知道教師的教學流程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5篇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篇1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爲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啓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爲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置爲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複習迎考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篇2

【課程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爲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徵;瞭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徵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瞭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後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爲什麼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爲科學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徵、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爲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徵(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製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麼?

怎麼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爲“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後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後,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徵

工具製作

生活用火

穿??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着重考察:怎麼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鑽孔的?

五、收穫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麼收穫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爲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後“學習測評”。

【教學後記】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篇3

❶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哈趙匡胤建立北宋、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等基本史實;瞭解趙匡胤實施集權措施的背景條件,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歷史結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爲什麼要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我們做任何事情,要辯證地、長遠的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後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結果和影響。

❷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這段歷史,爲多爲後人津津樂道,還成爲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後,趙匡胤是怎樣統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 北宋的政治,瞭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體展示宋太祖的畫像)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960年1. (多媒體展示以下三則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轄禁軍,收回禁軍統帥權,分割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衆;兵衆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 ”“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覈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1.(多媒體出示問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根據材料說說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於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 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擔任知州等。

(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覈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2.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度使的權力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做一個對比的表格)

3.這個改革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目標導學三 重文輕武的時代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纔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多媒體出示問題:重文輕武的表現)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

答案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3)遇有戰事,也有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少。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重文輕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爲:“在960~1280年間,儘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後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於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多媒體出示問題:宋朝重文輕武造成的後果和影響)讀材料,說說宋朝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上積貧積弱的朝代,結合材料,說說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啓發: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展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原因: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3)教師講述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範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帝國主義國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爲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 宋朝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爲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示。❸板書設計➷

❹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後採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後果,重點是記誦宋太祖採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啓發。在本課中,以材料爲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採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啓發。因爲本課採用了在強烈的材料對比,爲學生創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誤區,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篇4

章節內容 課題名稱:《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共 1 課時

時間 20__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的局面。

認知提示: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後期的統治,瞭解統治者的作爲與王朝盛衰的關係。

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了100多年,唐玄宗統治後期的一場安史之亂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鬥爭的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統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後,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

教材內容

分析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第5課,主要學習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三方面內容。

本課三方面內容關係如下:三部分內容展現了唐朝滅亡前後的基本歷史概況,串起這三部分內容的線索是地方上節度使勢力的發展變化。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曆史的變遷,實質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結果。

基於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係””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上面。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還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因而容易混淆歷史與現實、文學作品與真正歷史之間的關係,並且非常容易因爲個人喜好對歷史人物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七年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於“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並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觀察圖片,歸納並說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係,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通過評價唐玄宗,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顧唐朝後期相關史實,加深對唐亡原因的理解。

2、評價方法: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

3、評價過程:學生可以分組活動,然後各組派代表發言。發言後,各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後教師在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對各組活動情況和發言內容進行點評,根據各組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

4、評價總結:評價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看活動過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二是看各組發言的質量,主要指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是否得當,評價是否客觀全面;三是看學生的基本素養。教師重點點評學生髮言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畫像,引出楊貴妃的故事,進而帶領學生走進中後期的唐朝。

通過對楊貴妃介紹引發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目標1 一、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原因

展示第一組圖片:楊貴妃與唐玄宗圖片和高力士與楊國忠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條原因: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

展示第二組材料:李白的一首詩以及唐朝節度使勢力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第二條原因:社會矛盾尖銳,節度使勢力膨脹。

2、總結安史之亂:原因:

時間:755年

人物:安祿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準確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注重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標2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教師提問: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組討論三分鐘

學生回答:略

評價標準:敘述正確,並且能夠列舉史實。

教師總結:唐朝後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越來越嚴重。人民生活困苦,無以爲生。

2、黃巢起義的經過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然後敘述。

3、唐朝的滅亡

朱溫叛變,被鎮壓,起義失敗。後來朱溫把持朝政,權傾朝野,於907年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

該部分知識重點在黃巢起義的原因,讓學生分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目標3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展示五代十國地圖以及五代十國各政權表格,介紹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1、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展示一則文字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歸納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唐朝藩鎮割據。

2、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

展示五代十國戰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盪不安。

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

以史爲鑑:今天的中國政府存在着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後半生的不同作爲,導致不同的結果,談談對你有何啓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

第二,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

第三,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親近賢達之人,遠離不肖者。……

展示唐朝興亡曲線圖,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規律。 1、通過引用的材料,讓學生提高閱讀材料、分析材料,進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學會以史爲鑑、借古鑑今,爲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指導。

小結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立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走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統治後期,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以安史之亂爲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割據、中央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到了唐朝末年,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溫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老師對本單元所學知識做出梳理,使學生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

作業 1、評價唐玄宗。

2、做本課練習冊。

讓孩子們學習掌握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做好複習工作。

七年級國中歷史教案篇5

1、準確掌握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並形成時空線索,有助於系統瞭解知識體系。歷史學科是記憶爲主的科目,但要理解記憶,不要單純地機械記憶。歷史知識是互相聯繫的,如因果關係、類比關係等。將知識點歸納後形成知識鏈,記憶會更加深刻。掌握各種記憶方法: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記,複雜的內容簡單記,散亂的知識聯繫起來記……巧記能大大提高記憶的效果,如口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想象記憶法等。希望同學們能在記憶方法上有所創新,提高學習的興趣,找到學習的捷徑。

2、挖掘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繫,是正確運用知識解答歷史問題的重要前提。在學習知識和進行復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到知識點與標題,標題與課節,課節與章節之間的聯繫,這有助於對知識及其運用的深入理解,提高分析史料和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要注意歷史事件的時序性,還要將知識點進行對照理解,對材料進行歸納概括,挖掘出題乾的延伸點。例如:在瞭解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時,就要先透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一現象,分析出導致社會變革最根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因素。進而分析出商鞅變法中對社會性質變化有最有利的措施,加深瞭解社會變革這一概念,將知識融會貫通。

3、仔細審題,把握題幹,加強答題技巧。經過多次教學改革,歷史試題的設計圖文並茂,史料豐富,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歷史教育的前瞻性和借鑑性。因此在複習中,要注意學會從花樣繁多的圖片圖示、言語晦澀的史書選段和看似與歷史無關的文章中提煉和概括出歷史信息。因此平時做題時要注意到時間、國別、領域等關鍵的限定詞,以及分值分佈對答題採分點的要求,培養帶着問題去審題。這樣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答題的信息,進而達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目的。

最後給各位同學幾個複習小貼士:

1、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名字書寫要正確。這是得分的要點,歷史和語文學科一樣,錯字不得分。希望能將知識點上的生僻字、易錯題字整理出來,反覆識認。如:嬴政不能寫成贏政,司母戊鼎不能寫成司母戌鼎等。

2、答題語言要規範。回答問題要做到用詞準確,陳述內容有因有果,有頭有尾,有史實有結論。如:北魏孝文帝促進了民族交融,而不能寫成融合。改革的內容也不能用說漢語、穿漢服這種籠統的文字來概括,切記不能用記憶方法代替答題內容。

3、在複習衝刺階段可以按時間版塊或專題版塊,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更多地接觸到知識的內涵與外延,有利於向高分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