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5篇

教師文案 閱讀(2.47W)

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務必要注意聯繫實際,一份出色的教案一定是我們認真分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後寫出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篇1

?明朝的滅亡》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爲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敗和社會動盪的表現;二是李自成起義的原因、經過及結果;三是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的概況。

二、說教學目標

1、知道明末農民起義的基本概況;瞭解明朝滅亡和清軍入關的有關史實;理解明末內外交困的原因及後果。

2、通過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力;

3、認識統治腐朽、土地兼併、自然災害是我國古代社會頻繁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的主要因素。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提問:明朝的建立者是誰?朱元璋爲鞏固統治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爲什麼走向滅亡?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二)講授新課部分

1、政治腐敗與社會動盪

提問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84-85頁,概括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與社會動盪有哪些表現?

(1)、政治腐敗: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於朝政。皇室內部鉤心鬥角,紛爭不已。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盪: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鬆弛,各地官吏貪贓枉法,對民衆百般剝削。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併土地,肆意侵佔農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鍛鍊學生的語音表達能力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提問2:中國古代歷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啓示?(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認同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義-明朝

提問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85頁,找出李自成起義的原因、口號、政策、建立政權和-明朝。

(1)、爆發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衆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陝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官府不顧民衆死活,催徵如故,引發了農民起義。

(2)、口號:“鈞田免賦”。

(3)、政策:提出“鈞田免賦”口號。李自成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佔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衆發放錢糧。

(4)、建立政權: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5)、-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揮百萬大軍進攻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明王朝被農民起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李自成起義的經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提問2:比較秦末、明末兩次農民起義的異同點。(設計意圖:培養同類知識的比較能力)

3、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86頁,找出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是誰?是誰於何時改國號爲清?清兵如何入關?

(1)、滿洲興起: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在1635年改族名爲滿洲,次年,改國號爲清。

(2)、清兵入關:明朝滅亡以後,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重鎮山還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並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後失敗。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題

當時流行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請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闖”指的是誰?

2、材料中說“近來貧漢難存活”,爲什麼會這樣說?

3、“闖王”爲什麼受到廣大民衆的歡喜和擁護?

4、“闖王”曾經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建立政權的地點和政權名稱分別是什麼?

5、“闖王”的起義軍攻佔了北京,滅亡了明王朝,這一事件發生於何時?

6、“闖王”起義軍最後的結局如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鍛鍊學生的語音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與社會動盪的局面及影響,李自成起義爆發的原因、、過程、結果等;滿洲的興起和清兵入關。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的爆發,-了明朝的統治。(設計意圖:梳理知識,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篇2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着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爲衆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爲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爲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着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篇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浪漫主義音樂、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傑作,爵士樂和搖滾樂是二戰前後流行音樂的主流。音樂的大衆化、多元化趨勢。-的誕生;電視的出現。

2.理解: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的變化理解20世紀的音樂流派及發展方向。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

3.運用: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原理認識音樂的發展與時代變遷間的關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全面評價搖滾樂。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有關書目、曲目,請學生在課外閱讀、欣賞。

2.通過音樂再現參與音樂作品的賞析,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對重要藝術家及其代表作的回顧,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原理認識音樂的發展與時代變遷間的關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全面評價搖滾樂。通過欣賞音樂名作提高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學習音樂家執著追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愛國情操。通過這一回顧,使學生珍惜並努力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以提高自身素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

難點

現代主義音樂的發展反映了時代的變化。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傑作

問題:18世紀在歐洲佔主要地位的音樂是什麼?19世紀歐洲音樂又有哪些發展?發展的背景是什麼?

1.時代背景

(1)19世紀,歐洲各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2)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和教會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

(3)由於各國面臨的社會問題不同,音樂呈現出的多樣性、民族性表現得更爲明顯。

2.音樂成就

(1)歐洲浪漫主義

多媒體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學生欣賞。

問題:以上音樂作品有什麼特點?

特點: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以突出個人感受。

(3)主要表現形式及代表

①樂(交響)曲:德意志的貝多芬是連接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樑,被稱爲“樂聖”,他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合唱交響曲》歷久彌新;奧地利的舒伯特創作出《小夜曲》,被稱爲“歌曲”。小約翰o施特勞斯被稱爲“圓舞曲”,以《藍色的多瑙河》最爲;②演奏藝術: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被譽爲“鋼琴”;③歌劇:威爾第是意大利歌劇的代表人物,威爾第創作了《茶花女》等作品。法國歌劇家比才的作品是《卡門》;④芭蕾舞劇:-最爲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天鵝湖》《胡桃夾子》等,表現了俄羅斯音樂的幽深沉靜。

[感受貝多芬]

課件展示

貝多芬(1770~1827),誕生於德意志波恩市一個音樂世家,是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樂聖”),1802年以後,他的耳疾日益嚴重,以致1809年以後最終失聰,他非常痛苦,一度想-,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耳聾帶來的巨大困難,創作了大量不朽的音樂作品,以此來同命運抗爭。

第三交響曲《英雄》:此曲完成於1804年春,本欲獻給拿破崙,但當得知拿破崙將於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時,貝多芬立刻將總譜寫有題詞的封面撕下,並憤怒地高喊:“這是一個-者!”後來出版時他將標題改爲“爲紀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

這部作品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貫穿着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着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第三交響曲。

(1)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貝多芬具有怎樣的思想特點?

(2)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什麼?試舉三例。

答案:(1)嚮往-,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的革命精神。(2)《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

二、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

問題:什麼是現代主義音樂?現代主義音樂興起的原因是什麼?流行音樂的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1.現代主義音樂

(1)原因:20世紀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特點:在各流派中,流行音樂脫穎而出。流行音樂是通俗易懂、輕鬆活潑,擁有廣大聽衆的通俗音樂。

(3)興起和發展:

①一戰後至二戰前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

②二戰後的流行音樂中有搖滾樂、藍調和新的爵士樂“比博普”,其中搖滾樂成爲主流。

③20世紀70年代以後,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藉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話筒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

[合作探究]

課件展示下列材料:

搖滾樂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世界剛剛經歷了二戰。戰爭給人類的心靈帶來了嚴重的摧殘;同時,冷戰的夢魘和核戰爭的陰影讓世界忍受着極限的煎熬與折磨。而搖滾樂正是對緊張戰爭狀態的模擬與揭示,以此來對心靈的緊張狀態進行舒解和緩衝,進而表達對戰爭和殘酷政治的反抗與-。

問題:你認爲搖滾樂之所以能風靡的原因是什麼?

[合作探究]

有人稱讚搖滾樂有時代氣息,有人反對搖滾樂,說它給青年人帶來不良影響。你怎麼看?說說理由。

提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一方面搖滾樂直白的內容、強烈的節奏中蘊涵着永恆的力量、-和信念,反映了二戰後美國青年的情緒追求,帶有時代性。另一方面搖滾樂的演奏者有些着裝奇特、行爲怪異、吸毒等生活方式使搖滾樂有着享樂、自我膨脹和墮落的一面,給青年人帶來不良的影響。

2.當代音樂發展的趨勢

(1)經典精華與大衆化、多元化並存。

(2)民族特色與跨國交流、共同繁榮。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的起源與發展

(1)條件

①19世紀晚期,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猛發展(提供技術和物質基礎)。

②社會大變化,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和商業利潤的驅動(動力)。

(2)發展過程

①發明誕生(19世紀末):

19世紀末,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製成兼有拍攝和放映功能的活動-機,1895年在巴黎首次向公衆放映自己拍攝的短片,標誌着-誕生。

②無聲片(又稱“默片”)——20世紀初至1927年。

③-藝術的成熟期——20世紀20至40年代。

④二戰後,-藝術發展更爲迅速(1945年後)。

2.電視的起源與發展

(1)產生:20世紀20年代中期,電視機出現。

(2)發展: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040年代初,美國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節目。

(3)普及:二次大戰後,電視進入大規模的普及運用階段。

3.影視與人類生活

影視藝術既反映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又直接敏銳地迴應、影響文明的發展和社會風尚的變化,滿足人們各式各樣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和廣泛。

[合作探究]

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有哪些影響?

積極影響:①社會進步的產物。

②引領文明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風尚,滿足精神追求。

③娛樂性強、藝術鑑賞性強。通過特有的技術手段,使人感到視覺的衝擊和心靈啓迪。

④對人類影響無處不在。以獨特的魅力,豐富和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

⑤成爲生活的一部分,改變生活方式,藝術走進千家萬戶。迅速反映生活,具有藝術欣賞的便利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素質。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及時跟蹤世界各個角落發生的重大事件;接受空中課堂教育,欣賞影視節目,已經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難以割捨的重要部分。

消極影響:

①導致肥胖症、視力障礙、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②電視中來自傳統的價值觀、暴力渲染和消費主義產生負面影響。-

③電視視聽影響人的左腦發展,特別對在讀書時所必需的分析性思維過程起了消極的作用,電視會降低讀書能力,少數青少年沉溺於電視,影響學業。

[課堂小結]

19世紀歐洲興起的各種音樂流派,反映了資本主義的時代精神和日益增強的民族性。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興起。它日益通俗化、大衆化,輕鬆活潑,在世界各地廣爲流傳。影視藝術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藝術鑑賞性,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篇4

高三歷史教案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教學建議

複習課設計

第七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在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瞭解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識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補充。並引導學生對各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析。

二、文學

本部分內容包括《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詩經》、屈原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於國中課本未涉及的內容加以強調。

在講述諸子散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了學習這部分知識。並讓學生認識到諸子通過其散文向世人闡述其思想。

三、藝術

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講述這部分內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學生在國中就已經學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內容。並強調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時間

戰國時期物理學的發展是以前學生沒有學過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當時中國物理學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五、醫學

本部分內容學生也已學過,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即可。

重點——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鉅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爲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爲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爲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爲基礎,以法家路線爲輔助,兼採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築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爲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點——對孔子的評價

自漢代至清朝,被尊爲“聖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時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國以來,對其評價更是經歷了一個大起伏過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其是譽毀不一,先是肯定其在歷的進步作用;在強調階級鬥爭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間,孔子被全盤否定。在”-”結束以後,開始公正客觀地評價孔子。綜合建國以來對孔子的評價,主要觀點如下:

關於孔子的階級屬性:一派觀點認爲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興的地主階層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於進步,妥協多於反抗。這派人多數持西周封建說。另一種觀點認爲,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但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是奴隸主階級中的改革派。

關於孔子的思想結構:第一種觀點認爲“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種觀點認爲“禮”是孔學的核心。還有人認爲“仁”與“禮”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關於孔子思想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有人指出,孔子是國際性的歷史人物,其影響遠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國長達二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與思想基礎。孔子學說成爲歷代統治思想的基礎,但又是封建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

關於孔子與當代及未來社會的關係:一種觀點認爲,儒家思想作爲歷史的產物,只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另一種觀點認爲,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僅有研究價值,而且作爲一種精神資源,有着實用價值,對現代化建設事業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則從知識經濟新特點角度,拋棄了過去一貫尊奉儒學的觀點,認爲儒學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實際。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曆第一次文化高峯,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爲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階級關係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爲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動盪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常活躍,迫使人們去思索,衆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第四,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爲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這種寬鬆的環境和優越的地位,有利於文化繁榮。第五,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才幹和敢於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豐富了華夏文化,有利於思想文化的繁榮。

典型例題

例1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到一端”、學派衆多,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 )

①社會大變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躍 ②各國國君爲富國強兵紛紛養士 ③學在官府局面的改變,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 ④科技生產迅速發展,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

a.①②③④都正確b.①②③④都不正確

c.①正確,③③④不正確d.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答案:d

例題分析:此題旨在培養學生對照材料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該題是一道複合選擇題,只有經過了①、②、③、④項的首先篩選,才能在a、b、c.d四項中得出正確答案;經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實,唯有④項中科技生產“迅速”發展不妥,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更不對;因此d項是正確答案。

例2 閱讀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落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請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國戰國時期_____、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階級社會裏,上述思想能成爲現實嗎?

(3)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積極的進步意義?

例題分析:本題提供了墨子有關戰國時期兼併戰爭的一段材料,主要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對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時,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聯繫先秦時各派思想家的主張,提煉出材料的“兼愛”“非政”思想。回答第二問時,主要從矛盾論和階級矛盾等觀點進行分析。要聯繫墨子代表的階級利益、有關戰爭觀等,評價墨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答案:

(l)墨子;“兼愛”、“非攻”

(2)①唯物辯證法認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並貫穿一切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在階級社會裏,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統治階級總是要竭力維護自己的階級統治,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而被統治者總是要反抗剝削,擺脫貧困,因此,在階級社會裏,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不可能成爲現實。

(3)從歷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相處,安定團結,共同富裕,這代表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他反對掠奪戰,譴責戰爭對生活和生產的破壞、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這有利於社會的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鑑意義。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裏,才能求得發展,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過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與要求。因此,發揚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例3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爲不義——攻國(攻打別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真的)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道後世。

材料二 君之視臣(民)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羣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爲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凌過遊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衆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穎。……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分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爲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穎。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二冊)

請回答:

(1)按材料順序分別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學派及主要主張。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學派的主張被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所採納,並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題分析:第一問,考查的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第一問中的第二層要求不難,只要先判斷出各段材料分屬哪一學派,各學派的主要主張就好概括了。

第二問,學生要明確一個歷史概念——“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指的是哪幾個朝代或時期?主要指的是秦漢時期。時間範圍確定下來後,聯繫書上內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爲貴”。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國”。材料四是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秦始皇採納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以嚴刑峻法治國的思想,正符合秦統一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漢武帝採納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大一統”思想,正符合西漢加強思想統治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持此觀點的是( )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題分析:回答本題首先要弄懂題幹所引材料中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一種辯證觀點。然後依託教材找出備選項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辯證思想的一家。

高中歷史必修三教案篇5

?明朝的統治》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明朝君權的加強》是國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第一課,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本課主要介紹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及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明朝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轉型時期,它創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經整合的雜亂體制,以及遙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擡頭,專制皇權進一步膨脹,統治嚴酷,視士大夫若奴僕,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掌握好這節課的內容有利於學習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這一課在明清史佔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瞭解明朝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聯繫以往學過的知識,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八股取士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七年級的學生們好動、好奇,喜歡有趣的歷史故事,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具備;因此,學習和理解一些事物應從直觀形象入手,這樣才能更易於他們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教學中還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或從他們已有知識積累或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能夠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採用了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爲輔的綜合教學法。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啓發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並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引文、史料、圖片等資料,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分析等方法獲取相關信息。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思路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積極地調動學生參與其中,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感受、掌握歷史,並運用歷史,教師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鳳陽花鼓”和“朱元璋畫像”,設問:你知道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政治、思想上爲加強君主集權採取了什麼措施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落實課標]部分:

(1)採用課件出示明確課標要求,確定所學內容,據此瀏覽本課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小組之內通對答案,教師據學生問題鼓勵別組學生進行釋疑並評價。

(2)多媒體出示元末農民起義示意圖;設問: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多媒體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況”學生閱讀,依據教材內容回答。教師引導:國家初建,政局不穩,人心浮動,明太祖將如何鞏固統治,加強君權呢?多媒體出示問題:“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將學生按(中央、地方、軍事、特務)分組並討論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學生討論後一一出示相應內容,最後用自制課件“行政機構改革示意圖”進行歸納,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講述“錦衣衛”部分內容時,採用小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3)“八股取士”是本課的難點部分,引導學生回憶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多媒體展示舉子看榜圖;學生閱讀教材,瞭解明朝的科舉考試發生的變化,教師出示問題:(明朝科舉考試內容、解釋題目、答題格式),學生通過圖示加深印象。組織學生討論:“八股取士的影響”學生分組討論“八股取士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4)關於“明朝經濟的發展”,課件展示有關明朝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圖片,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小結]部分採用學生嘗試回憶後,課件展示本課知識結構示意圖,給學生明晰的知識結構體系。

六、板書設計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結構式板書;既歸納了本課知識要點,也有助於學生梳理本課歷史的基本線索,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