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8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9W)

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必須認真對自己的教學任務做出分析,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務必要注意聯繫實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8篇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1

一、課堂構思

1.本節課一大特點是歷史概念難,理論性強。學生要掌握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關係、“鐵幕”“冷戰”等內容。

2.要加強對教材的整合,化繁爲簡,化難爲易,大膽對教材取捨。

3.儘量運用本節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強教學效果,擴展學生視野。

二、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要求: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2.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二戰後在雅爾塔體系下以美蘇爲首的兩極格局的形成。學習本課可爲下一課做好鋪墊,使學生理解當今國際關係發展的狀況。

三、學情分析

國中階段雖然提到戰後的國際關係,但並不作獨立章節重點進行講述,學生對這節課的歷史概念和現象難以深入地瞭解。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及能力不容樂觀。但重大的國際關係和美蘇對峙的驚心動魄場面,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戰後初期的世界形勢,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史實

(2)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辯證地認識戰後初期的國際關係,主動參與問題的探究,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繫和理解。

(2)髮式教學,做到師生互動和諧、平等交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定和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動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大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和利益關係,對國際關係格局的推移演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外交背後是實力和利益的較量。認識冷戰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係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六、教學方法

1.充分利用本節課的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2.講述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師生互動。

七、課堂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師)請同學閱讀單元引言,能否提煉出一個令你感到陌生的歷史概念?

(生)“冷戰”。

(師)能否就引言中的敘述說明什麼是“冷戰”?

(生)美蘇之間展開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較量和對抗。

(師)你能否考慮出所謂“除戰爭以外的一切較量和對抗”可能有什麼形式嗎?

(生一)只要不是武力的對抗,沒有訴諸戰爭就都是“冷戰”。

(生二)“冷戰”必然相對於“熱戰”而言。只要是矛盾雙方之一發動了戰爭就是“熱戰”。

(師)兩位同學其實都是說明的一個問題──“冷戰”就是不打仗的戰爭。那麼除了打仗之外還可能有什麼形式的較量呢?

(生)政治、外交手段、製造國際輿論、經濟封鎖和制裁等等。

(師)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節課中到底有哪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的爭奪方式。當然,同學們也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冷戰”是不是一定沒有武力對抗?學習完本課,大家會找到答案。

英國前外相哈默斯頓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結束後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的同盟關係變成戰後的敵對關係。於是形成了二戰後一種新的國際關係格局──美蘇兩極格局。

(二)講授新課

利用幻燈展示本節課我們要探究的幾個重要問題:

1.戰後出現兩極格局的原因是什麼?

2.什麼是“冷戰”?“冷戰”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3.兩極格局對峙對國際關係產生了哪些的重大影響?

(讓學生帶着1、2兩個問題看書,思考,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幻燈片)從一切能得到的指數來看,……美國是世界上大的國家。許多美國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認爲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國式的民主資本主義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羅斯《全球主義的興起》

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戰爭中實際增長了50%以上,而整個歐洲(不包括蘇聯)卻下降了25%。到1953年絕大部分製造業從破壞中恢復過來後,整個歐洲所佔比重也只有26%,而美國達44.7%。 (數據來源:保羅•肯尼迪著《大國的興衰》)

(師)請同學們從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戰後初期美國狀況和可能採取的外交政策?

(生)美國成爲戰後大而富有的國家,因此它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擴大自身的勢力範圍和影響力,進而操縱整個世界。

(師)如果是這樣,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國際局勢呢?

(生一)美國可能成爲世界霸主,操縱世界局勢。

(生二)美國的目標也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而導致聯合抗美的形勢。

(師)同學們提出的兩種可能的確有存在的合理性。那麼能否在分析一下材料中所提到的“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國式的民主資本主義方向走去”的主張可能會遇到障礙嗎?

(生)障礙是蘇聯。這是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

(幻燈片)材料一 喬治•凱南1947年發表文章稱:“……美國對蘇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長期、耐心、堅定和警惕地對俄國擴張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標可以分三層:一是阻止蘇聯進一步擴張勢力,將其影響限制在二戰結束時範圍內,維持戰後的狀況;二是促使共產主義世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瓦解社會主義陣營,從而大大削弱蘇聯的力量;三是蘇聯內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材料二 杜勒斯攻擊凱南的政策是消極的,註定要失敗的,不道德的。他說:“美國的目標不能僅僅是把蘇聯共產主義限制在目前的範圍內……美國政策的目標之一是最終恢復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真正的獨立,我們不參與旨在承認蘇聯對它目前控制下國家獨裁組織的行爲。” ——《美國對外關係文件選》

①材料一中美國對蘇聯政策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凱南的分歧是什麼?

③杜勒斯和凱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爲什麼?

利用幻燈片展示問題:

1.戰後出現兩極格局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回答,並注意史論結合,然後展示如下內容:

(1)戰後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確立稱霸全球的戰略;

(2)蘇聯實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

(3)國家利益的爭奪和意識形態的分歧。然後,簡要介紹教材導言中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讓學生簡單介紹丘吉爾“鐵幕”演說及丘吉爾本人。

教師可視學生回答情況補充如下內容: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

丘吉爾的頭上戴有許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嚴謹多產的作家、辯才無礙的演說家、經邦治國的政治家、戰爭中的傳奇英雄。他一生中寫出了26部共45卷(本)專著,幾乎每部著作出版後都在英國和世界上引起轟動,獲得如潮好評。1953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爲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爾是有名的頑固-人物。二戰中與蘇聯結爲盟國,體現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靈活性。但他曾經這樣說:“我最願意看到的二戰結局是斯大林俄國躺在手術檯上,希特勒德國被埋在墳墓裏。”就是他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介紹教材中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的演說圖片。(幻燈片)

材料一 我相信美國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我相信我們必須協助自由國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運。

——杜魯門在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國會特別聯席會議上的演說

教師補充說明:杜魯門主義指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情諮文中提出的霸權主義政策。

給學生設問:什麼是“杜魯門主義”?

利用幻燈片展示馬歇爾計劃。(幻燈片)

材料二 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覆至經濟健全的常態,沒有它,也就沒有政治的安定,沒有牢固的和平。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任何主義,而是反對飢餓、貧窮、悲慘、混亂。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這種援助,在危機深重的時候,決不能根據零碎解決的辦法。美國政府未來的援助,應該不僅是緩和物,而是徹底的治療。

——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

教師補充說明: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借出席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並接受名譽學位的機會,提出美國幫助歐洲復興的建議,即“馬歇爾計劃”。如果說杜魯門主義是“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那麼馬歇爾計劃則是“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

給學生設問:(1)什麼是“馬歇爾計劃”?(2)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的目標是什麼?與材料一中杜魯門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2.什麼是“冷戰”?“冷戰”局面是怎麼樣形成的?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期間,以美蘇爲主的兩大陣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除戰爭之外的一切敵對行爲。“冷戰”的核心是遏制蘇聯,是美國由戰前的局部擴張轉變爲推行全球霸權政策的開始。

當時美蘇雙方爲何不訴諸“熱戰”即戰爭的方式呢?原因很多,首先是當時整體直接訴諸戰爭並不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美國要把資本主義推廣到全世界,要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而除美國外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遭到二戰的削弱,有待於恢復經濟,穩定政治,否則就會有爆發革命的危機。美國也需要戰後的緩衝來發展自己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擴張的資本。而蘇聯更是需要時間,進行戰後重建,儘快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其次從國際輿論角度也不利於戰爭,世界人民剛剛飽嘗世界大戰之苦,都希望和平穩定的環境來安居樂業,逆之,會陷入世界人民孤立的境內,也不會得到美蘇人民的支持;再者,當時在軍事上美蘇都具有相當強的實力,而且雙方均擁有核武器,一旦核戰爭爆發,雙方將兩敗俱傷,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冷戰就成爲美蘇及兩大陣營對抗的重要方式。

形成的過程:

開始的標誌:杜魯門主義的發表(1947年)。

美國馬歇爾計劃(實質)。

蘇聯經濟互助委員會。

美國:北約。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蘇聯:華沙。1955《華沙條約》(正式形成)蘇聯。

(以上問題都要求學生通過思考,然後學生自己作答,教師利用幻燈片顯示答案)

3. “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係——全面“冷戰”,局部“熱戰”

a對德國的爭奪:

德國分裂,先後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b對朝鮮半島的爭奪:

以北緯38度線爲界,分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c古巴導彈危機,其結果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

d對越南的侵略,美國慘敗,其殖民統治受阻。

4、“冷”、“熱”交織的影響。

(1)政治上嚴重惡化了國際關係,“冷戰”關係成爲國際關係的重中之重,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靠蘇聯;使戰後世界分裂爲兩個敵對的陣營。

(2)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被人爲地劃分爲幾個封閉的經濟體系),造成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3)軍事上由於兩個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下;局部戰爭不斷,人類陷入新的戰爭威脅中。

(4)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彼此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在近半個世紀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5)兩強競爭客觀上促進科技的發展。

(三)本課小結

1、兩極格局形成的簡要過程:

(1)基本原因:

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矛盾衝突加劇。

(2)形成過程

①1946年3月,丘吉爾在美國發表-反蘇演講,主張遏制蘇聯。發出信號。

②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美國對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冷戰”。

③1947年6月,提出並實施“馬歇爾計劃”。

④1949年12月,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成立針對蘇聯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⑤1949年,德國分裂。

⑥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並派艦隊駛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⑦1955年,蘇聯和東歐七國成立針對北約的華沙條約組織。這樣戰後以美蘇爲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相對峙的局面形成,也標誌着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2、兩極格局的特點:

(1)美國、蘇聯及其盟國互相對抗和爭奪,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兩個陣線都服從於美蘇戰略利益大局。

(2)世界兩極格局,實際上是以美蘇爲中心全面對抗爲特點的格局。美國、蘇聯作爲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主導作用。

(3)“冷戰”是鬥爭的主要方式,最顯著特點是在壓制共產主義和穩定資本主義過程中不訴諸戰爭。由此表現爲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

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對戰後近50年國際關係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作用:①有利於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雅爾塔體系消除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國又長期勢均力敵,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時有一定的約束。②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爲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多極化格局的出現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並進一步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冷戰”局面下的兩極對抗與妥協,爲各種力量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鑑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和世界形勢走向緩和。消極作用:①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後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②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後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③戰後兩大集團日益演變成美蘇聯各超級大國的工具,爲謀求霸權,兩強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盪。④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八、課後習題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掌握理性的概念;記憶啓蒙思想家傑出的代表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瞭解康德繼承和弘揚法國啓蒙思想。

2.理解:啓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理解啓蒙思想家的觀點:“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和人-權論。-

3.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法國爲什麼是啓蒙運動的中心地;比較啓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1.情景再現。

2.圖片解說。

3.分析討論。

4.探究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啓蒙思想家反對封建-追求-的鬥爭精神。

2.通過對法國啓蒙思想所產生影響的分析,認識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

啓蒙運動是宣傳理性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理性主義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

難點

關於啓蒙思想家的觀點:天賦人權論、社會契約論、人-權論、三權分立學說。

教學過程

新課學習

“啓蒙”就是開啓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佈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爲爭取自由和平等去鬥爭。

啓蒙運動的爆發並不是偶然的,它爲什麼會爆發,當時社會具備了哪些條件呢?

展示圖片18世紀的法國

一、新時代的到來

背景:1.政治: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對君主-的否定,對法國起了啓示和榜樣作用。

2.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自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出現,到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程度已較高,爲啓蒙運動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

3.科學:在十七八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啓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

4.法國社會現狀: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以上這一系列的因素就促成了理性時代的到來。

所謂“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斷。它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爲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二、法國的啓蒙思想家

1.性質和主要內容

這場運動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的基礎上,又向前深入發展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啓蒙運動是又一次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啓蒙思想家們抨擊天主教會的-和迷信,反對-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等,號召人們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構建一個更符合理性與人性的社會。啓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啓蒙運動興起於英國,在法國達到-,法國的啓蒙思想家們進一步完善了啓蒙思想,促成了啓蒙運動的發展,推動了歐美的思想解放運動,並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2.主要的思想家和成就

?問題】法國啓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們各自的主張是什麼?有何異同點?啓蒙運動擴展時期代表人物是誰?其主張是什麼?

展示圖片伏爾泰

(一)伏爾泰:法國啓蒙運動的領袖。

第一,他的思想主要表現在:

1.抨擊天主教會。

2.反對君主-,倡導君主立憲制。

3.提倡“天賦人權”。

4.相信法律以人性爲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

展示圖片孟德斯鳩

(二)孟德斯鳩

第一,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第二,主要主張:

1.反對君主-,主張君主立憲制。

2.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孟德斯鳩最突出的貢獻是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說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說,更明確地提出了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

請問,“三權分立”學說的矛頭直指什麼?(封建-主義)省三權分立”的成功實踐有哪些?(美國《1787年憲法》《中華-臨時約法》)

3.提出國家的法律不能違揹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展示圖片盧梭

(三)盧梭:對法國社會進行了更嚴厲的批判。

第一,主要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第二,主要觀點(思想):

1.“社會契約論”和“人-權”說。(反對君權神授)

2.認爲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展示思想加及其主要觀點

歸納相似點

都反對君主-,否定教權主義,提倡-政治、自由平等。

三、啓蒙運動的影響

?講述】第一,爲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啓蒙運動爲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四,啓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成爲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這個運動還直接影響了一些歐洲的封建-君主,他們都藉助“開明-”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五,啓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爭取獨立。

第六,啓蒙思想成爲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探究】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的比較

?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3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闢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臺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後,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於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於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於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後,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並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爲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爲,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以阻止國民黨組閣,撲壓革命勢力,並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爲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鬥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於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採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爲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麼?可概括爲: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爲例,目的在於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爲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並未-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着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鬥爭,其鬥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鬥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鬥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徵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製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鬥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爲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採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爲什麼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闢失敗說明了什麼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袁世凱專權

1.政治:控制內閣

2.軍事:削弱革命軍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

2.宋教仁案

3.善後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發動與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1.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

2.袁世凱獨裁

3.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

4.袁世凱稱帝

四、護國運動

1.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討袁

2.蔡鍔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3.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4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着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爲衆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爲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爲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着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5

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曆新政導學案

1、課前導學

[課程標準]瞭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一、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對兼併土地採取______態度。

(2)地主隱瞞田產,少交賦稅.

(3)北宋中期,政府不斷增加賦稅.

(4)連年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更 加重了人民的苦難.

二.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1.原因:宋朝建國後,統治者吸取教訓,採取措施加強皇帝的專制集權,首先集中______,其次集中______.

2.影響:雖然加強了封建統治,但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1)積弱:削弱了軍隊戰鬥力,形成了________局面。

(2)積貧:官職混濫,形成了________局面,更加重了財政負擔,形成了_______局面.同時,招流民進軍隊,軍隊數量急劇增加,形成了________局面,軍費開支高漲,加劇了冗費局面.北宋逐漸形成_______局 面.

三.曇花一現的慶曆新政

1.背景

(1) 社會矛盾激化,北宋積貧積弱局面比較嚴重.

(2 ) 范仲淹認爲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_________宮弼等人以整頓吏治爲中心的改革.

3.內容

(1)定期考覈政績,依照政績提拔官員,淘汰冗官.

(2)嚴格_______.

(3)改革_______.

(4)慎選地方官吏.

2、課堂識真

1.造成北宋中期財政危機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官僚隊伍龐大 ②募兵、養兵政策 ③“歲幣”支出 ④“遼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公元997年,宋廷歲收2200多萬緡,收支相抵還餘大半;到王安石變法前兩年,收入已高達11000多萬緡,收支卻虧1500多萬緡,“民貧乏食”,造成這種統治的根源是( )

a .統治衰退 b.起義頻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敗

3.《夢溪筆談》記載:“皇佑(宋仁宗年號)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糧食),爲術甚備……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飢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范仲淹救災措施的主要特點是( )

a.宣傳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勵百 姓生產,實行自救

c.救濟與“以工代賑”相結合 d.寺院提供飲食,救濟百姓

4.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爲“富室連田阡陌,爲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併之財,樂於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併 b、縱容土地兼併以便於籌集軍費

c、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特權

5.宋太祖加強了中央集權,造成冗官、 冗兵、冗費,形成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訓是( )

a.加強中央集權勢必增加官職和官員數量

b.募兵和養兵的舉措可以緩和農民反抗

c.擴大國家機器是改革的有力 保障

d.改革必須提高辦事效率,實行精兵簡政

6 .“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此胸襟的他爲宋仁宗賞識而進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頓吏治 b.理財 c.軍事改革 d.教育改革

7.有學者認爲,慶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協力,和衷共濟,有時還相推崇。“所以,導致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之一,也在於它牴觸了宋朝的家法”。這裏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 .朝廷對文官的防範 b.朝廷對朋黨的防範

c.朝廷對割據勢力的防範 d.朝廷對宰相等重臣的防範

8 .慶曆新政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 )

a.北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變法內容不盡合理

d.變法沒有順應歷史潮流

3、課後見功

9.閱讀下圖,回答問題:

北宋時期中國形勢示意圖

請回答:

⑴你通過這一幅地圖得到哪些歷史信息?

⑵圖片主要反映了什麼矛盾?北宋爲解決圖中所反映出 的矛盾主要採取了什麼措施?這一局面與北宋中期的“三冗”現象中的哪個問題有關?

⑶由於以上問題導致了北宋什麼局面的出現?對於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有何影響?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鹹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餘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劉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萬貫供中原之兵而有餘,今以三千六百萬貫供川陝一軍而不足。

——趙翼《甘二史札記》

材料二 夷狄者,皮膚之患尚可知;盜賊者,心腹之患深自憂。

——《續資治通鑑長編》

材料三 官雍於下,民困於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一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

請回答:

⑴根據材料一所述,你認爲它反映了哪個朝代的什麼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

⑵結合材料一反映的問題,比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認爲哪個更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際?

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統治者是怎樣“更張以救之”的?

參考答案(第10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曆新政)

1、課前導學 略

2、課堂識真

1-8 a d c b d a b a

3、課後見功

9.答案:

⑴北宋始終沒有實現過真正的統一。在它的北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在它的西北邊,有党項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權(西夏)。此外,還有云南的大理,x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龜茲、于闐等政權。

⑵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每年送給遼和西夏大量歲幣。冗兵、冗費。

⑶積貧積弱局面出現。最終導致了王安石變法。

5、拓展空間

10.答案:

⑴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危機十分嚴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斷擴充軍隊,增設官吏,使軍費和官俸開支越來越大,二是北宋還要給遼和西夏大量銀兩和布帛。

⑵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際:官僚機構臃腫,百姓貧苦,遼和西夏的威脅,農民起義不斷髮生。

⑶ 北宋中期發生了以整頓吏治爲中心的“慶曆新政”和以理財爲中心的王安石變法。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瞭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

生活中的價值。

1.瞭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2.認識羅馬法在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

3.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體會法制建設的現實意義。

?考試說明】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二、教學過程

(一)背景: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

公元前509年(前6世紀末與克利斯提尼改革同時),羅馬共和國在意大利半島上建立起來,後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p10示意圖)。

(二)主要內容

1.起源--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1)習慣法:羅馬共和國早期,貴族壟斷着立法和司法大權。當時羅馬只有習慣法,法律與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2)《十二銅表法》:

a.背景:① 當時的法官多由貴族擔任,常常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保護自已,損害平民利益;②爲爭取自己的權利,平民不斷地與貴族進行鬥爭。

b.特點:內容相當廣泛,條文比較明晰。

c.作用:①《十二銅表法》使得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③它標誌着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3)公民法: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所以被稱爲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羅馬公民受到法律保護,並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

2.發展--從公民法到萬民法

(1)原因:①伴隨着羅馬的擴張,海外行省的不斷設立,民族矛盾顯現,被征服的民族需要法律保護;②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也產生了許多新矛盾。公民法已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

(2)措施:①帝國的皇帝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佈的法令成爲羅馬法的組成部分;

②法學家積極立法,進行法律解釋,以充實羅馬法律;③爲鞏固統治,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的司法保障。3世紀,萬民法成爲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和法典化,彙編成《民法大全》,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羅馬法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的幾個重要的法律文獻名稱:《十二銅表法》(前5世紀中期)、公民法、萬民法(3世紀)、《民法大全》(6世紀)。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是:保護私有財產和奴隸制度。

(三)作用與影響:

1.對羅馬:維繫和穩定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

2.對後世: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則和做法,都可在羅馬法中找到源頭;②近代,資產階級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爲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③日本和中國清末,民國時期民法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

▲"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爲持久的征服",爲什麼?

●史論共享

羅馬公民法的實施,使平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從而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他們的愛國熱情與參政的積極性。針對國內各地區和不同民族之間的實際差別,萬民法以廣泛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較好地理順了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從而鞏固了羅馬政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

三、本課問題檢測

1、回答下列有關羅馬法的問題

(1)羅馬共和國何時建立?帝國呢?

(2)羅馬法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的幾個重要的法律文獻(注意時間及標誌性意義);如何分類(分形式上和整體結構上)

(3)《十二銅表法》頒佈時間、背景、有何特點、作用?

(4)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何在?公民法如何發展爲萬民法(原因?措施?)

(5)評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對羅馬和對後世)?實質?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7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知識經濟。

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從而歸納出科學技術革命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的結論。

通過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解和認識。(2)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培養學生正確的國際意識。(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現代科技革命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並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啓發引導思路:社會實踐的需要一二二戰和戰後各國的需求;物質和科技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爲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爲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爲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爲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爲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後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爲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我們正處於第三次科技革命進程中,這場革命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所介紹的內容來把握。如果能夠說出更多的例證當然更好。

生:(回答)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爲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門類,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變革。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場深深影響到我們人類與以前的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有哪些特點?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生:(回答)

師: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第一,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爲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着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

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展。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生:(思考並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啓發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爲主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要素進行思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不斷改進和擴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一切機器在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的模擬,機器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電了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在直接生產過程巾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勞動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必須由人類直接操縱的控制機器動作的機構,變成了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機器運行的自動機構,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內的全盤自動比的機器生產體系。以上是導致作爲生產力水平標誌的生產工具方面發中的變化。

現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後,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爲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對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爲勞動對象進行生產,還能夠製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爲勞動對象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勞動對象的內容。

這一切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充分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真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也就明白了儘可能提高我們自身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影響。

生:(分析並回答)

師:(引導學生依據課本上的小字進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於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的“勞動密集”企業。這種技術密集企業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是使人類日常生活發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着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着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着傳統的人際交際方式;通過國際互聯網,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於解決人類優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

科技革命對人類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生:(回答)

師:剛纔,我們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從一個國家內部來觀察的,如果把世界經濟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必然會看到科技革命對國際經濟格局也同樣產生巨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所瞭解的事實來說明這一影響。

生:(舉例說明)

我們又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呢?請結合當今國際關係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條件來思考。

生:(思考並討論)

師:(小結學生髮言)我們已經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就是通過刻苦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高科技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將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爲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使我們的祖國也成爲現代化科技強國。

四、知識經濟的初現

提出者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1、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出現。“知識經濟”一詞雖然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有人對它加以關注了。目前在學術界,對有無“知識經濟”還存在一些爭議,教師在講課時按照課文的提法說明即可。關於知識經濟的概念,也按照課文中敘述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提法出自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等人的說法,他們普遍認爲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提法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與我們常用的五種社會發展形態論有所不同。對這一情況,教師瞭解即可。

2、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向學生說明: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初露端倪。各國之間今後的競爭,更多地取決於知識經濟的發展程度。在高科技領域佔據優勢的國家,將在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佔據上風。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落後的國家,則將受制於人。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和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篇8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閱讀教材,識記“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來的時間、標誌、歷史背景及產生的歷史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基本歷程,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

2.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代背景的分析,認識科技進步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多角度對比分析兩次工業革命,把握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點;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應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全面認識到科技進步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

2.難點: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及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第一目“‘蒸汽時代’的到來”

a:(1)“蒸汽時代”到來的時間、標誌。

?1組學生板演預測】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的廣泛應用;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請簡要概述哪些因素共同促使“蒸汽時代”的到來(請注意閱讀“前言”、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政治方面:17世紀末,英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經濟方面:工場手工業發展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需要(生產和實踐的需要);

科技方面:科學技術爲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明和發現;

個人因素:瓦特等人致力研究發明。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很早以前,就有人設想把蒸汽作爲動力使用,但真正把蒸汽動力用於生產,卻是17世紀末以後的事情。1698年,托馬斯o薩夫裏發明了蒸汽唧筒,用於抽乾礦井裏的水。18世紀初,鐵匠t.紐科門在改進薩里夫蒸汽機的基礎上,製造了一種大氣壓力蒸汽機,主要用於礦井抽水,但它們都存在明顯缺陷,不能作爲動力機普遍安裝。隨着工業革命的開展,大規模的工廠一個接一個建造起來,但這時的動力主要是利用河流裏的水力,在這方面,有很多缺點,因爲工廠都必須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處。這些地區交通不便,而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動力問題成爲擺在人們面前的急迫問題。人們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動力,驅動不同機器。

a:(3)“蒸汽時代”涌現了哪些先進交通工具?以蒸汽機在交通工具領域的的應用爲例,全面分析“蒸汽時代”的到來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請注意閱讀“資料回放”、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3組學生板演預測】交通工具:火車、汽船等。

影響:

①從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爲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②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③促進了歐美諸多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④使世界各地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爲一個整體;

⑤環境污染等問題:大氣污染(倫敦:霧都)、生態破壞、資源過度開採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瓦特蒸汽機問世的意義:

(1)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自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英、法、美等國成爲工業國家。

(2)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如美國人富爾頓於1807年發明“薩凡納”號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等。瓦特蒸汽機應用於運輸業中,導致蒸汽輪船和機車出現,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徹底變化,人們的交往更加方便,經濟和文化聯繫也日益密切。

(3)推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採用。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4)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繫,使世界日益成爲一個整體。

2.閱讀教材第二目“電氣革命的出現”

a:(1)“電氣革命”出現的標誌和主要原因(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4組學生板演預測】標誌:電力的廣泛應用。原因:蒸汽動力存在明顯的缺陷,工業生產等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電的理論研究與技術不斷成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發電機、電動機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電氣革命”的出現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請注意閱讀“學思之窗”、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5組學生板演預測】影響:(1)生產力迅猛發展。

(2)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4)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

(5)世界距離進一步的縮小。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發明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解決人類社會的動力問題。

不同點:“蒸汽時代”的發明側重於輕工業;科學含量不高;發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師;發明主要集中在英國。“電氣時代”的發明側重於基礎工業、重工業;科學含量高;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發明涉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閱讀教材第三目“信息技術的發展”

a:(1)信息技術發展有哪些具體表現?(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6組學生板演預測】表現:(1)1946年,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2)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互聯網出現;

(3)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發展爲全球信息網。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信息技術爲何能取得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有何作用(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1組學生板演預測】原因:

科學背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

直接原因:美蘇冷戰;政府的重視。

作用:(1)促進生產力飛速發展,加快了經濟的全球化。

(2)傳統產業藉助互聯網擴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

(3)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4)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

(5)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

(6)網絡犯罪。

(7)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通過對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的學習,舉例說明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2組學生板演預測】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全面推動社會發展。

例:19世紀末,資產階級統治相繼在歐美各國逐步確立並不斷髮展完善;歐美各國的殖民擴展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廣促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爲各國科學家致力於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啓蒙運動等進一步解放思想,物理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的成就爲技術的進步提供了理論基礎;......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科技的革新: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興起,進而迅速推廣至歐美其他國家。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進一步縮小了世界的距離;改變了人們的聯繫方式,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知識梳理】【師生互動小結】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背景:政治上,17世紀末,英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經濟上,生產和實踐的需要。技術上,科學技術爲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明和發現。

2.標誌:蒸汽機的發明和改良

3.影響:①從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爲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②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③促進了歐美諸多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④使世界各地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爲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背景:經濟上,各種工業生產的需要。理論基礎:1831年英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2.標誌:發電機及電力技術的發明

3.影響:①生產力迅猛發展。②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③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④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⑤世界距離進一步的縮小。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1.背景:科學背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原因:美蘇冷戰。

2.標誌: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產生。

3.影響:①促進生產力飛速發展,加快了經濟的全球化。②傳統產業藉助互聯網擴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③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④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⑤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⑥網絡犯罪。⑦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檢測反饋】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於是,蒸汽機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

——《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並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麼,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蹟歸功於生產。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材料三:本世紀(20世紀)初的相對論、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結構和基本粒子理論、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學等爲一系列新興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世界近代史參考資料》

請回答:

(1)上述三則材料的含義是什麼?試從技術、生產和科學的作用三個方面概括。

?3組學生板演預測】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提高引起了工業革命;生產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爲新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2)綜觀上述三則材料,科學、技術、生產三者的關係是什麼?三者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2組學生板演預測】科學的發展推動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則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根本動力。三者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科學的發展。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3)聯繫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你是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才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1組學生板演預測】【解析】三段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生產、技術與科學理論之間的關係。結合世界近現代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響可以看出,生產的發展或社會的需要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革新,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科學技術的發展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課後小結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世界科學歷程中的“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角度闡述了近代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爲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爲代表的信息時代。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出現,推動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革。

課後習題

1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在18世紀80年代初只有棉紡廠兩家,短短的時間內棉紡廠發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紡紗機推動工業發展

b.蒸汽動力的普遍推廣

c.鐵路交通大規模興建

d.英國棉紡品大量涌入中國

解析:19世紀上半期,大規模集中生產的工廠在英國大量出現,這得益於蒸汽動力的使用和推廣。蒸汽動力的推廣,使工廠的出現和發展成爲可能。

答案:b

2“在1759年,詹姆斯o布林德利開鑿了英國第一條大運河,即布里奇沃特公爵運河。從那時起……引起運河開鑿熱,使英國到1830年時擁有2500英里的運河。”英國“運河開鑿熱”的興起主要是由於()

a.農業灌溉的需要b.旅遊觀光的需要

c.商品運輸的需要d.海外貿易的萎縮

解析: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工業革命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工廠所需的大量原料需要及時購進,大量的產品需要及時運到市場上銷售。英國運河的開鑿就適應了這種要求。

答案:c

3(2013o山東濱州一模)某同學在學習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這一專題時,曾有“人類文明的引擎”一目,這一目主要介紹的科技成就應是()

a.牛頓的經典力學b.達爾文的進化論

c.蒸汽機和內燃機d.汽車和飛機

解析:“人類文明的引擎”中“引擎”代指發動機,符合題意的應是c項。

答案:c

4就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舉行的原因,某班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提出了以下四種意見,比較契合實際的是()

a.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

b.當時的英國擁有最發達的工業文明

c.當時的英國社會環境較安定

d.當時的英國擁有最先進的政治文明

解析:世界博覽會主要是展示世界文明發展程度及預示世界文明發展方向的盛會。19世紀中期,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擁有最發達的工業文明。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舉行,主要是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

答案:b

5一位科學家說:電是人類迄今爲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極爲能幹的新僕人”。這段話最能表明()

a.電已進入生產領域和人們的生活當中

b.電使工業和社會結構發生了鉅變

c.科學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d.電氣時代已經取代了蒸汽時代

解析: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幹中的“僕人”,這說明電爲人類提供了廣泛的服務,成爲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答案:a

板書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